古代圣贤观人识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古代圣贤观人识人的智慧,值得借鉴,第1张

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如何观人识人用人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圣人先贤们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法”,《庄子·列御寇》中的“观人九征”,吕不韦提出的“八观识人法”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借鉴借鉴吧!

诸葛亮“观人七法”

一代谋圣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人七法”,可谓面面俱到。

0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庄子•齐物论》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对世界的看法总是不一样的。

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0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考察一个人、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0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识”指的是见识。考察对方的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但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只是纸上谈兵。

0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气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0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酒可以打开对方心扉,使他倾吐内心最真实的自我。酒桌上能够考察人的品性, 但喝酒需节制,不能酗酒更不能劝酒,小酌怡情,醉酒伤身。

0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自古以来,用金钱来考验人,使其面临财富,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可以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

0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信用是识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交代给他一件事情,让他去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稳脚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诺言。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庄子观人九法

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其中归纳了观察人才的九种方法,又叫“九征(九类特征或方式)”。

01:远使之而观其忠

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忠诚度。

02:近使之而观其敬

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工作之外相处多一点,看他对你是不是够尊敬,以此来考察他的自我定位。让下属明白,跟领导的关系再好,该尊敬还要尊敬,工作还要做到位。下属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03:烦使之而观其能

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只有遇到难题和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04:卒问之而观其知

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领导者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0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在紧急状态下要求一个人去完成有难度的工作,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可靠。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06:委之财而观其仁

看一个人是否遵守规矩,给他一点好处,看他是不是喜欢占便宜。示以利以观其廉。可以放手让他掌管一下钱财。只有让他接近钱财,才能考验他是不是能够遵守规矩。

07:告之危而观其节

一个人有没有气节,忠诚与否,不能仅仅看平时。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只有当一个人让他去赴汤蹈火,面对艰难险阻,乃至有生命危险,才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节操和临危不屈、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

08:醉之酒而观其态

一个人喝醉之后,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酒后吐真言,喝酒能考察他能否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原则、礼义做事,他是否守规矩。如果醉酒之后的行为跟清醒时差别很大,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不能重用。

09:杂之处而观其色

把下属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看看他跟别人打交道的能力如何。这里的“色”不是男女之间的色,而是一种变化,也就是适应性。

这些方法对今人仍然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但要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取得实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和能力,不断地摸索、探求,并总结出对自己适用和有效的方法来。

吕不韦“八观”识人法

《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看人识人的“八观”要诀。“八观”,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包括:

01 :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

02: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看他推荐什么人和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啥样的人。

03: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04: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做不到。

05: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静下来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06:习则观其所言

初次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相处久了,再听听他说的跟当初是否一致,差别越大,人品越有问题!

07: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才可能好。

08: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才能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既有荣耀之处,也有挫折之时,但是他凭借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功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受到后人的敬仰。曾公所处清朝晚期,正值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曾公凭借相术来观人识相,选拔人才,网罗了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一批俊杰。

在新书到手之前,已经在网络上大致阅读过,不够过瘾,觉得应该要端坐书桌前,边看边笔记才对得起曾公留给后人的这番心血。今天收到新书,心内欣喜不已,迫不及待看了整本书的目录,并挑了几篇阅读……

   

冰鉴的解释,冰者—明净,鉴者--镜也,“冰鉴”比喻明察秋毫、洞悉内情。冰鉴全书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

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从一个人日常中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和性格等多个方面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以及阐述了识人用人之道。

冰鉴中总结出相人的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该书也运用了很多相学知识,比如周易、庄子、麻衣相法等许多涉及古文化相关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相关储备,很难融会贯通的理解其意。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本着汲取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勤加观察,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俯仰天地心无愧,守正固本品自高”的原则去品读。

第一篇  神骨鉴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反映在两只眼睛中,人的骨骼丰俊主要表现在一张面孔上,所以说“神骨”鉴乃识人的第一要诀。

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解读

在内为骨,外现为神

神为形之表,形与神相依赖,神是蕴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的外貌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藏于形之内

形则是指容貌,而眼睛则能表现出神的形态。

人有千百种,我们如何分辨这些人,就需要观察人的神态。所谓心有所动,眼神会流露出变化。察神就好比打开大门,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心性、才干。

生活中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形容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中可得出目与神之间的关系。

神有余和神不足

眼睛能传神

各种眼睛的神态

神与骨骼的联系

骨,并不是指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传递信息的几块骨骼。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联系,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来解释: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还在,也能用。米没有随着糠而去, 那么神于形也是如此不会随着形(外形)而消失, 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为人体的支撑支柱,骨与人体就如同石与泥土。 泥土会随风和水的冲击而脱落和流失,但是山石却依然矗立。

人的容貌也是如此,即使受到了损伤,有了缺陷,骨子里的韵气也不会变化 ,仍然可以凭借骨来辨别人的显达。因此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因此,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貌美丑。而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 因而面骨的优劣能鉴别头骨的好坏,进而可鉴别全身的好坏 。由此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也是本次学习内容的精髓所在。

老曾的一生是成功的,他以一介文人,最后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收复半壁江山并最终位极人臣,说明他十分清楚做人做事如何成功的原因所在。老曾在任何时候都很注意主动结识优秀的人并与之密切交往,这对他一生的事业发展都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朋友、幕僚、还是学生和部下,只要是有才有德的贤达他都能一视同仁。这些人也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帮助甚至是雪中送炭,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贤明。

1、重视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纳进来

老曾一生很善于结交朋友,曾经当过吏部侍郎的他在后期创立湘军、领兵攻打太平天国时更加将如何识人用人发挥到了极限。咸丰十年六月老曾在写给两位弟弟的家书中提到有一个叫文辅卿的人办理厘金这方面很好,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多一些。弟弟见到他一定要多嘱咐他注意“做事要有条理、万万不可沾染官僚习气。”。此外,老曾要求弟弟们以文辅卿这类人才为标准,在军中和地方多多挖掘和发现,然后推荐过来。由此可见,老曾自己对官僚习气深恶痛绝,选人用人也以此为重要参考标准,这种用人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继上一封谈到文辅卿的家书之后,老曾的弟弟们便给他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对此老曾很快回信,继续就如何选人用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除了辅卿以外,弟弟们又推荐意卿、柳南两位人才,这两人很好!老曾很了解柳南的诚笃谨慎,觉得意卿也不同凡响。在此,他进一步指出如何观察人才“要有爱憎分明的操守,要做事有原则而没有官僚习气,要办事有条理而不口出狂言”。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

除此以外,老曾还提出了一些选人用人的具体要求:军中选拔人才以最终能打胜仗为重要原则,因此做人做事是否惯于吃苦耐劳为根本,想方设法找到一大批能够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有这样一批人围绕在自己身边,时间久了自然就能够严肃军纪、让军队从上到下改头换面、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在老曾看来,从将领到士兵如果都能够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那么这支军队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一种必然!

之前我们说过,老曾一生小心做人、谨慎做事,是个心细如发之人。老曾不仅善于从军中和地方发现人才,更加善于总结、分门别类、合理使用人才。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老曾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方法,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他看来,不管之前是挖壕修路、领兵打仗、办理粮饷、人事工作还是文案卷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取来为自己所用。因此,后期的湘军可谓人才荟萃、猛将如云。

2、善于总结人才,分类合理使用

咸丰七年十一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谈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幕僚韩升请假回老家了,我军前的文案工作还十分繁重,不能没有人料理。希望弟弟安排王福回家办事期间尽快叫韩升归队,幕僚王福离开的这段时间弟弟可以安排彭椿年接手经营文案。老曾觉得韩升与王福都是做事精细勤敏的人。什么是人才?人尽其才,就是人才!这样说来,只要能够做到善加使用、人尽其才,人人都是人才!这才是选人用人千古不变的真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曾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着力将自己的兄弟培养成才,辅助自己。老曾创立湘军期间先后有三个弟弟在军中效力。咸丰十年八月,老曾给在另一处领兵的弟弟写信提到:自己准备安排陈舫仙办理大通厘金方便弟弟稽查调用,并向弟弟询问一个叫魏柳南的人是适合办理厘金?还是做行政长官?可以说,正是老曾的知人善任、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最终将各类优秀人才收在麾下、为国效命!

同治元年三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里谈论了一些具体的人事任用:有个叫小泉的人,品行端正而处事圆滑,这一点很符合现代人常说的“内方外圆”。丁雨生写文章条理清楚而通畅,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像要过去参与幕府的工作。另有一个叫南坡的人有大才,各方大员都愿意用他,可惜就是年纪太大了,参与往来各地交涉工作恐怕行动不便,还是留在湖南本地为上策。最好是安排鹤汀去广东,湖南交涉各种繁琐事情,让南坡去老曾那里办理盐务。

很多时候,一些国家和单位的选人用人机制很成问题!用人唯亲、论资排辈现象突出,这本身就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之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用人观呢?套用一句老生常谈“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一个人的才能可以后天培养,但品德的好坏却很难改变。在老曾看来“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选人用人时,贪图名利的人不可重用,当才能和德行无法兼顾,就要以品德为重,这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观!

老曾这一生惜才爱才、求贤若渴,这同他本人正确的交友观是分不开的,老曾一生交友重在彼此真心相处、以诚相待、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很有一种古之大侠风范。因此,老曾对待各种人才的态度,就如同对方良师益友一般,根子就在于老曾是用真心实意的同自己所欣赏和愿意交往的人相处,这一点十分难得。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老曾身边最后聚集了无数的朋友、亲人、幕僚、学生和部下,这些人都同老曾肝胆相照、携手走过战场和官场的风风雨雨。

3、珍惜重用人才,彼此患难与共

咸丰七年十二月,老曾专门给九弟曾国荃去了一份家书,谈到了一件事:前一段时间自己由于要急着回老家奔丧丁忧(古代官场的官员,父母去世时可请假三年回家丁忧,以示孝道),没有来得及跟江西当地的士绅们告别,特别是这里边有很多人对湘军帮助很大,这让老曾十分愧疚。老曾带领湘军在江西作战期间跟当地士绅相处关系很好,其中的刘仰素、甘子大两个人才都被老曾请到军中办理军务,因不告而别,老曾尤其对这两位好帮手表示出了愧疚之情。

老曾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人无私心,这一点就非常人可及。老曾十分看重一个名叫李次青(又名李元度)的人才,正是因为欣赏此人,只要有机会老曾就会想法设法提携他。咸丰八年八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带领军队过几天就到了湖口,马上就可以跟沈幼丹、李次清欢聚。李次青的军队分别防守着两个县,前一段时间打了大胜仗,在老百姓那里的声望也日渐高涨。浙江巡抚已经上奏折保举他为记名道员,回头自己也要优惠保举他,请求圣旨善加任用。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时候,不管是学业上还是事业上,我们既需要好朋友、好老师,也需要好伙伴、好帮手。特别是立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更需要识人用人,这样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如何正确选人用人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通过深入解读老曾的家书系列,从而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并学以致用。

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有功之人及时举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德无法兼备时以德为重,好利之人绝不重用;英雄不问出处、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门别类、人尽其才这就是老曾的选人之道、用人哲学!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老曾识人用人的科学、合理和灵活,也能从中窥出一丝他的人生智慧,化为己用!再次学习了!

< 第十八章 完 >

最近读了一位文友的几篇关于季羡林谈写作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我浏览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任何时候,我们读书写作,通过多读、多念、多思、多写,扎扎实实打好写作基本功,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前方!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白费功夫。

说完了写作的秘诀,再来说说选人用人的秘诀。选人用人会有《选人心法》、《用人秘诀》一类的书么?也许有、也许没有,在我看来即使有也要视情况不同、环境不同甄别使用,不可以一概而论、当作万能良药!那么,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识人用人的本事呢?一句话:只能从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多辩证中来。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读书思考中、理论联系时间中反复验证总结后,才能真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识人用人办法出来。

1、培养人才,善加使用

咸丰八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人才都是需要培养和磨砺一番的,军中如杨、彰、二李、次青他们,都是通过经历各种事务而磨炼出来的。润翁、罗翁也大有进步,进步几乎是一日千里。求人自辅,很多时候即便需要旁人的帮助,更更多时候还是要依靠自立自强。人才难得,应当常常把访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要让庸碌的人离开军营,这样有才有德之人才会前来共事。

在老曾看来,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帮手的。如果要办大事,要以多备选几个随时可以代替自己的人为第一要务。如果十分满意的人暂时选不到,那就先选次等的人,然后慢慢教育培养即可。每一个将才和帅才也都是从普通一兵开始的,平时多挖掘一些好苗子并着力培养,让他们不断茁壮成长,总有一天,可以桃李满天下、收获一大批人才。“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就是老曾的科学用人观!

所谓人才,其实是辩证看待的。有的人本来暂时没有太多才能,但遇到会培养和使用的伯乐,那就能够逐渐从一根小草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有的人本来浑身是才,但遇到的领导不会使用,甚至嫉贤妒能限制使用,那就只能从能力超群慢慢蜕变为一团死水、埋没人世无人知,可叹可惜!通过深入阅读家书系列,我们发现老曾就是一个极其会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的伯乐,任何人经过老曾一番使用,都能人尽其才,最终形成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

想要一个人最后能够成为人才,一个合适的培养环境是少不了的。这个环境,既要稳定活跃、开明热诚,也要进退有序、赏罚分明,最好是一个人人皆向往的地方,这样才能吸引八方来客。我们常说:社会需要合理和规范的次序,凡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次序的人,要么学着努力适应,要么选择离开。老曾的湘军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合理而有序的环境,一杆大旗高高树起,万千人才八方奔来。不是人才变成人才,小人才变成大人才,这分明就是大清的“黄埔军校”。

我们知道,老曾这一生对待身边人讲仁义、讲信用、推心置腹。这是因为老曾本人就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他认为,对待亲朋好友一定要以诚相待、任何时候都不可欺心,否则,即使现在关系很好,将来早晚也会分道扬镳。老曾在接人待物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那就是他懂得什么时候该与人为善、什么时候该严格训导、什么时候该恩威并重,道理很简单,要分清主次、区分场合、不可当烂好人,切忌做人做事眉目胡子一把抓。

2、接人待物亦需明白“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有一回,老曾兄弟之间出现了一些误会,弟弟觉得哥哥做事太过不近人情。为此,同治二年正月,老曾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对待希、厚、雪、霆几位很能做到仁让兼至,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弟弟反而薄情的?只是有时与弟弟的意见志趣不合。老曾认为古人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十分有道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明白惜福之道,保泰之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因为弟弟是自己人,平时才更要严格督促、时时严苛才是。

此外,老曾还进一步以祖父星冈公为例:星冈公过去待人,不论贵贱老小,都能够做到一团和气,给人以慈祥和蔼的感觉。对待子孙侄辈反而会严肃非常,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时尤其凛然不可侵犯。老曾认为这正是因为祖父身上具有一种收敛之气,不使家中过节欢乐得太放肆了。自己平时对九弟军营里保举、银钱、军械等事情经常会稍微节制一下,其实也还是本着“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意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到了危险急迫的时候,才会全面出手援助弟弟,希望弟弟能够理解和明白自己的这一片苦心。

老曾深刻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因此时刻以此警惕自己和弟弟们。同治二年七月,老曾在家书中继续对弟弟进行劝诫:弟弟一下子增加了几个营的部队,这与自己平时的规模不符。自己曾经秘密保举过恽中丞,凡是属于密保大臣的,一辈子都不会再次提起。因为你保举过别人,回头又在人前提起保举之事,就相当于在人前卖弄贩恩,所以弟弟今后不应该再向恽中丞提太多的要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这是对么高明的处事哲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张弛有度,善用批评和表扬

任何时候,识人用人都是一门学问,需要正确有效的方法使用,要做到奖惩有度、赏罚分明,这一点老曾就做的十分到位。湘军中不乏各种人才,有战功赫赫的猛将、也有文质彬彬的幕僚雅士。在平日里,老曾都能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性进行甄别,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方式对待。老曾认为:人都是爱面子的,因此表扬人的时候要在公众场合进行,批评人的时候则要避开人群、选择没人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采取了张弛有度、科学合理的奖惩方式,才使得湘军之中大家各安其职、井然有序。

咸丰七年正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里谈到了如何使用士绅:用绅士不比用官,他们没有担当国事的责任,又有逃避嫌疑的念头,谁肯挺身出力来为国家着想?对这些绅士贵在用好言嘉奖他们,用粮饷供给优抚他们,见到一个友善的则恨恨地赞誉他一番,见到一个不友善的,千万要忍着不说一字,久而久之经过友善的人劝说,不善的人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转变的。弟弟初出办事就揭露绅士的短处,这就不符合起用绅士的方法,今后要戒之慎之。

对待自己的兄弟子侄,老曾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更是将表扬和批评用到了极致!同治二年六月,老曾在家书里对九弟曾国荃进行了一番鼓励和表扬:弟弟用博文约礼夸奖儿子纪泽,言过其实了。咸丰六年胡帅寄给我一封信,非常称赞三庵一琴的贤良。那时六弟说九弟的本事和贤德远超迪庵、希庵、厚庵和雪琴。最近看到九弟长围天京(今南京市)一百几十里丝毫没有空隙和漏洞,即使军中已经欠饷了几百万,士兵却都毫无怨言,自己这才相信六弟对你九弟的称誉。

武将给钱(军饷)和权(军权放手),文人给名(推荐功名官帽)和利(粮饷),能够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鼓励、举荐提携为主,惩罚、弹劾为辅,形成良性的人才挖掘、晋升机制,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武将和幕僚“几乎人人有顶戴”,最后实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的局面。这是多少人想做而做不到的,老曾以一届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做到了,难能可贵、确实高明!老曾果然不简单呐!

老曾是个仁德的人,做人做事心底无私,最后自然天地宽广。正是因为心里从来不打小九九、小算盘,不贪功独占,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明白用人之长避其短处则无人不可用、明白有才不会用等于没有才、明白量才使用不可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识人用人能通透到如此地步,老曾也算是将当时举国上下的第一流人才都聚在门下、分门别类合理使用了。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何况老曾得到的都是一流人才的心,高下立判,剿灭天平天国也就是早晚的事了!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十九章 完 >

1、刘邦

在“楚汉争霸”时,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因此战胜了项羽。张良破落流浪,韩信招摇过市,萧何曹参县衙收贿,吹鼓手周勃以及屠狗仔樊哙,都因刘邦用其一技之长,在和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

2、李世民

在中国上,唐太宗李世民一朝,可以说是人才之盛,实所谓灿若星河。魏征敢于直谏,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人相;魏征为主的谏诤大臣,还经常劝谏和建议唐太宗要记取隋朝和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广纳贤才,从而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使人尽其オ,才尽其用。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オ开创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

3、刘备

刘备能成功,主要靠识人,且知人善用。从田豫、到邓芝、马忠,再到马谡,无不如此,刘备只要和他们聊几句,就看得出其才能,这些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赋予刘备的技能。

4、曾国藩

曾国藩有一个用人秘诀就是知人善用,在日常相处中,曾国藩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因为曾国藩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教导,湘军队伍才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起义,在这件事儿上,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5、朱元璋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四是“功名看气宇”。“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五是“事业看精神”。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名著《庄子》,司马光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比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一书不看完,断不看他书”,并且精读细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读书课程,其中尤重历史,“每日读史十页”,终其一生。

  他涉猎广泛,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曾说“余平生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百密一疏,本无可厚非,但他深以为憾。这种可贵的精神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很佩服:“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子孙后代。他留下的一千余封家书多数有教子读书内容。其中,有指导性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也有研读篇目:如《尚书》、《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名著;更有教导读书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已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爱好,更是他治家传世重要法宝。

  深圳国藩猎头

古代圣贤观人识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如何观人识人用人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圣人先贤们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