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经两千年希腊神话六千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为什么圣经两千年希腊神话六千年,第1张

西方的文化传统,归根结底,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的。

一是古希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一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

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在西方流传很广,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进入了日常用语。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重要伏流。

神话、圣经在英美文学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一是作家直接引用这些故事作为创作素材。

二是把这些神话传奇故事的寓意融汇到自己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

三是神话传奇故事的含义已潜入这些作家的内在意识之中,已成为这种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神话传奇故事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的思维所起作用的最高体现形式之一。

下面就来粗略谈谈希腊神话和圣经,以及了解对这两者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读许多其他书籍:

(一)《圣经》

1 《圣经》的由来

《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古西伯来人(即犹太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里,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它已成为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因此,有人称西方文明为“基督教文明”,是不无道理的。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据传它的写作自公元前9世纪开始,到公元2世纪为止,中间经过1000余年,出自不计其数的作者之手。

《旧约全书》谈的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新约全书》说的是耶稣的生平和基督教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耶稣创立新教,激怒了当时的犹太教当局,后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门徒彼得等人不畏艰险,四处传教。基督教最初受压抑达300余年,不少基督徒殉难,至公元4世纪方被罗马帝国视为合法宗教。从此,它宛如春风野火般向欧洲各地传播,《圣经》随着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2 《圣经》的最好版本

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组织学者重译《圣经》,1611年大功告成。其间学者们一丝不苟地考证和核实一切疑窦,在措辞上字斟句酌,力求表达准确无误。它的流畅的文字,读起来宛如诗一般的铿然有声,对后世英美文学的影响极大。尽管近百年来不少人又曾努力把《圣经》译成现代英文,但至今还未见一个可以代替钦译《圣经》(The Authorized [or King James’] Version)的文本的出现,钦译本依然为人喜闻乐见,足见其生命力之强。1970年,《新英语圣经》(The New English Bible)问世,译文全部是现代英语,通俗易懂。《圣经》已被译成1200余种语言或方言,是目前世界上居首位的畅销书

3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圣经》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16世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借用《旧约—士师记》中得到上帝帮助击败敌人并以女献祭的耶弗他的故事挖苦国王的大臣波罗涅斯,称他为“Jephthah, judge of Israel”(以色列的士师耶弗他)。

《圣经》记述人间的是非曲折、过失罪行,反映古人的喜怒哀乐、企求与理想,探索神、人、宇宙的奥秘和相互间的关系,研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命运、人生之道等哲理。《圣经》的语言简朴明快,富有感染力;体裁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寓言,又有诗歌、杂文、短篇小说,还有书信、演讲和布道;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从隐喻、象征、夸张到讽刺等等,难以一一列举。

文学家们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弥尔顿、华兹华斯、司格特、卡莱尔等都曾高度评价《圣经》的文学价值。美国两大小说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曾一再强调《圣经》对他们的影响。海明威曾说过:“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作的。主要是《旧约》。”福克纳说:他从小背《圣经》经文,长大后经常看《旧约》,因此对《圣经》十分熟悉,引用时得心应手。

17世纪以来的英美作家写了大量取材于《圣经》的作品,下次专门另述。

(二)希腊神话

1 希腊神话的由来

希腊神话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希腊人秉性聪慧,他们对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界的现象,对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风云变幻充满了赞美、惊叹而又茫然不解的复杂心情。早在几千年前,他们就开始对大自然的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并且朦胧的意识到,似乎天地之前,万物之上,有一种超人的精灵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精灵”称之为“神”。神开天辟地,主宰宇宙万物。自然界各种变化,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的相貌秉性、思想感情以及举止言谈,都同他们自己大体相似。于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现象,都被他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格和一定的形象。

2 赫西奥德(Hesiod)的《神谱》(Theogony)

古代希腊人以想象中的希腊北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大神及其周围的男女诸神为主要系谱,结合古希腊社会的历史和传说创造出了错综、虚幻、丰富多彩的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根据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的《神谱》(Theogony),宇宙最古老的神是卡俄斯(Chaos,混沌)。卡俄斯和夜女神尼克斯(Nyx)生了大地女神该亚(Gaea)。该亚又生了乌拉诺斯(Uranus,天空)、高山和海洋。乌拉诺斯成了世界的主宰。该亚和乌拉诺斯生了六男六女,即12提坦巨神(Titans)。一说乌拉诺斯厌恶子女,把他们藏在该亚体内,使之不得见天日。该亚鼓励子女造反。最后克洛诺斯(Cronos)用该亚造的镰刀阉割了乌拉诺斯并取而代之,成为世界之主。乌拉诺斯和克洛诺斯这两代统称老神。

克洛诺斯和妹妹瑞亚(Rhea)也生了三男三女。他惧怕被子女推翻,因此在孩子刚一出生时就把他们吞下肚子。瑞亚在生最小的儿子宙斯(Zeus)时,把婴儿藏在洞穴,只给克洛诺斯吃了一块用尿布包的石头。宙斯长大后打败克洛诺斯,迫使他把吞下的子女又吐了出来。宙斯和哥哥们分割世界,他为众神之主,掌管天,波塞冬(Posidon)管辖海洋,哈得斯(Hades)主管阴间。宙斯和兄姐及子女构成新神,又称“奥林匹斯众神”,一共12位。

除了12主神以外,希腊神话中还有不少有关次要的神(Lesser Deities)的故事。

希腊神话还包括丰富多彩的英雄传说。英雄多半是神与人生的后代,体魄健美,力达无穷,英勇绝伦而又品德高尚。古希腊英雄常常分为两类,早期的英雄(如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和后期的英雄(多半生活在特洛伊战争时期)。

3 希腊神话的影响

在欧美文艺史上,希腊罗马神话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古希腊的艺术、史诗、悲剧、雕刻和绘画等,无一不采用神话为题材,这一事实对欧美文坛巨匠的选材倾向颇有影响。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希腊罗马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和重要。人们在拜占庭帝国覆灭时被拯救出来的古希腊语手抄本中,从罗马的废墟里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上,突然惊讶的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体现人的美、尊严和理想的世界。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的兴趣又复活了。作为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希腊罗马神话,又开始成为文学艺术家们所喜爱的创作素材。从英美文学而言,从乔叟到莎士比亚,19世纪早期的著名浪漫诗人丁尼生等人,无一不从神话中获得灵感,撷取思想和题材。倘若我们浏览一下英美作家的作品内容,我们便会感到,在姹紫嫣红的欧美文苑中用希腊罗马神话浇灌出的奇花异木的种类之多和数量之大,是令人瞠目的。

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唐书·艺文志》云:“自孔子在时,方修明圣经以绌缪典。”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叫做“圣教”。儒教是东亚古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是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基础。儒教不是一个类似于西方亚伯拉罕诸教的宗教,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而是指的教化。但是儒教有自己的圣经。古代圣明的君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按《说文解字》,耳顺之谓圣,圣即指通达事理。圣经就是圣人所写的经典。华夏传统的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为圣人。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则被视为境界接近圣人者。道教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辩问》中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道教形成初期,人们视黄帝与老子等道家始祖为道教圣人。被信徒供奉的后天得道仙真亦可称为道教的圣人。圣人的介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墨子也被其弟子尊为圣人。不过除了经学的圣人周公孔子指定的经典,只有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归入圣经。所以圣经就有十三经或十四经之说。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家宗教典籍सूत्र(罗马字Sutra)汉译时都被冠以“经”的称谓,因为梵文सूत्र本身就是指“把东西连在一起的线”,再引申为规则,这个词跟汉字“经”几乎是一样的。于是有《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和《坛经》等。随着更多的西方宗教典籍被汉文化知晓,也都被冠以了“经”的称谓。但准确的说,是不合适的,中东宗教并没有规则的带上结尾词。各大文明的宗教经典都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源,是文明的种子,是人类,更是书写经典的各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汉译和圣经的相对性汉字“圣经”所对应的印欧语系第一语言英语是"Holy Scripture”,而非Bible。同时Holy Scripture在西方语文中指的是任何宗教典籍(Religious Text),也并非局限在基督教宗教典籍上。因为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宗教典籍之上的,任何宗教典籍都是神启的或者是超自然的,任一宗教典籍对该宗教的信徒都是神圣的,都是圣经,任一宗教教徒都希望非该教教徒称其宗教经典为圣经,但任一宗教的圣经对于异教徒而言都不是圣经,圣经仅仅是任一宗教内部的称谓。

圣经但以理书中的四大帝国与现今时代看有什么预表意义吗

再从大像是不同的金属排列和演变的。金、银、铜、铁、泥。它们的价值。光亮度,延展,韧性都是逐渐减弱。(预表各国在富足、荣耀、稳固上,一国不如一国)。但各部分金属的坚硬度却逐渐增加。(预表各国军事战争毁灭能力逐渐增强)而它们的脆裂性也同时增加。此外,各部分金属的比重上,逐渐减轻(预表各国建立在极不稳固的根基上)。“头重脚轻”终必被上帝的国所倾覆。

1金头:代表巴比伦帝国。(但2:37,38)巴比伦存在的年代是公元前606-539年。

预表:富足、荣耀、强盛。巴比伦为“金子的城”(赛14:4原文“金子的收聚者”)。“巴比伦……金杯”(耶51:7)但3:1的金像。尼布甲尼撒王的自夸。(但4:30,赛13:19)

应验预言:历史记载有关巴比伦的富足,荣耀和强盛(见但默P64,65)建筑巨集伟,神庙许多金器具,空中花园。城墙周长60里,高300尺,厚80尺。基深35尺。有250处堡垒,铜门100个。城外有护城河。伯拉河流经城内。巴比伦有三道城墙。在解放日报曾记载,从巴比伦旧址,挖出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巴比伦曾征服埃及和犹大国。埃及法老陵墓的棺材是纯金的;大卫为建殿预备的黄金有十万他连得(约三千多吨)所罗门时金银多如石头(代上22:13,代下1:15)预言被巴比伦掳去。(赛39:6)

2 银的膀臂:代表玛代波斯帝国(但2:39上)此国存在的年代是公元前539到331年。正当巴比伦强盛时预言却指出它必要灭亡。而且毁灭它的是一个不及它的国家。这似乎是反常的预言。但确实是这样应验的。

预表:这兴起的国,是指银的胸臂所代表的第二个大帝国玛代波斯。银子的特点在价值,光亮度,延展,韧性都不及金子。

应验预言:照样,玛代波斯在国家的富足,城市的建设,王权的权威上都比不上巴比伦。例如玛代波斯虽统治207年之久,建设没有突出,王权不及巴比伦,甚至无权更改自已错误的法令(但6:8,14-16;斯1:19,8:3-14)奇妙的是在公元前539年10月12日不经一战,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当时不可能攻克的巴比伦大城,而且完全应验了圣经中其他先知的预言。(《但默》P66)玛代波斯联合大国攻击巴比伦(耶50:9-10,51:11)巴比伦覆灭应验预言的细节(赛21:5-9,耶51:39,40,51,耶51:36,赛45:1,2;耶51: 8,30-34)与但5章巴比伦灭亡在一夜之间的历史记载就更使人信服上帝在掌管。多处历史记载巴比伦灭亡的经过,正如圣经所预言的。(见《但默》P68,69)

3铜的腹腰:代表希腊帝国(但2:39)它存在的年代是公元前331-168年。

预表:历史记述,希腊仅率领“三万名步兵和五千骑兵”却在三年内攻垮了近百万的大军。“铜”的一个大弱点比金银更易于脆裂。所以,希腊较前二国更具分裂性事实。

应验预言:正如此,在亚力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四,奇妙的应验了但8:5-8的预言(《但默》P70)铜国希腊“必掌管天下,”历史记述希腊“这样庞大的统一疆土,是古代世界空前未有的。”(《古希腊史》424,425页,塞尔格叶夫著)。传播希腊语言文化。企图使世界希腊化。

4铁腿代表:罗马帝国(但2:40),它存在的年代是从公元前168-公元476年。

预表:罗马具有铁的力量,历史上称它是“铁血统治”或“铁血专制”的国家。

应验预言:无情的镇压、迫害、监狱的折磨,斗兽场的酷刑,奴隶制,极端残暴的政权。铁却是五金中最坚硬有力,却是最易脆裂的。罗马终分裂成十国。“打碎……列国”罗马侵略战争,对列国产生严重破坏毁灭。例如,公元146年对哥林多和迦太基的毁灭,公元70年,135年对犹大国的毁灭。(详见《但默》P73-74)“压制列国”,罗马对它征服的各国人民残酷的压迫。加重税收,奴隶制度(无法律保护,是物品,是工具,据报导“每天出卖奴隶有时可到一万名)(《古代罗马史》203,438,432页)”。

5半铁半泥的脚和脚趾:代表罗马分裂成十国“(但2:41-43),在公元395年正式分为东西罗马。

预表:“半铁半泥”的脚(但2:41,42)分裂的国确是有强有弱。“不能彼此相合”。(但2:43)

应验预言:公元351-476年许多蛮族王国长期侵入,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

1.阿勒曼尼(德国) 2.盎格鲁、撒克森(英国)

3.法兰克(法国) 4.伦巴地(奥国)

5.布根地(瑞士) 6.苏维(葡萄牙)

7.西哥特(西班牙) 8.东哥特(义大利东北部)

9.黑如莱(义大利本部)10.汪达尔(非洲北部)

不但不能相合,而且要继续到基督再来之时。正是现状,历来想要统霸欧洲的雄主一个一个都过去,失败了。 如法国的沙利曼大帝(公元800-814年),西班牙的查理第五(1519-1556年)法国的路易十四(1643-1775)拿破伦(1796-1821)德国的威廉第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者)。在希特勒强盛时,时兆月报说,按圣经预言,独裁者必垮台。(见但信2-6)

6“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代表基督的国来临。(但2:44-45)

预表:指基督(太21:42-44,彼前2:4),也指“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国“(但2:44)“非人手凿出来的”指明不是属地的,乃是属天的,不靠人的手段和战争方法建立的,而是藉著救恩而建立的永久之国。(约18:36)

《圣经》中的《但以理书》写于何时?

但以理书写于何时,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根据考证公元前606年到536年间写成的比较正确,可以参考-新旧约辅读

圣经但以理书3章17节意思

但以理的三个朋友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尼布甲尼撒说的话。

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是:

表明自己有耶和华 神的眷顾,即使被扔进火窑中烧死了,也坚决不会跪拜尼布甲尼撒王所跪拜的神和所立的金像。

圣经但以理书9章26节讲道

26 七个七是对有关耶路撒冷城之祷告的回应,但还待度过六十二个七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事件才会发生:那受膏者必被剪除。这些数字是象征性而非算数性的;当六十九个七届满时,神所定的七十个七几乎已退出,而一位受膏者显然要完成24节概述的计画。他必被剪除:这个动词(kāraṯ)被用于「立约」,即把献祭的动物劈死分为两半的仪式(创十五10、18);它亦常用以泛指死亡。一无所有:确切的意思非常不清楚:NEB 作「无人站在他那边」;波提尔斯译作「未经审讯」;TEV 则译为「不公义地」。后两种译文都是以狄奥多田的希腊文译本为根据。

要来的王之子民很含糊地提到敌人,他们将再次摧毁耶路撒冷和圣殿,就如西元七十年在罗马将军提多手下所发生的一样。但必有争战,一直到底,则意指强大敌人和神之间的冲突将持续到七十个七的末了。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预言乃指安提阿古‧依比芬尼而言,但他们却无法解释他既未摧毁圣殿、亦未毁灭耶路撒冷城的事实,虽然无疑地他曾进行许多破坏(旁经马喀比上卷一31、38)。荒凉的事已经定了接续了18节祷告中所说的。长远来说,神并未应许耶路撒冷可免于灾难;反而真相是:灾难乃无可避免的。

但九26「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那或作有〕必被剪除,一无所有,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吕振中译〕「六十二个七之后,必有一位受膏者要被剪除,而一无所有(意难确定);必有一王将来的人君的兵众来毁灭这城和这圣所。其结局必在横流淹没中;必有争战直到末了;荒凉的事乃是铁定了的。」

〔暂编注解〕“过了”六十二个七(加上第一个七,总数为六十九个七),某些重要的事件要发生:“受膏者”(弥赛亚)被钉十字架,耶路撒冷在主后70年被罗马人摧毁;罗马人是那将要来的“一王的民”。由于这些事件要在六十九个七结束之后和第七十个七开始之前发生,所以在第六十九个七结束和第七十个七开始的时间中间,必定有一个时间的间断。

「一王」:原作「领袖」,是指罗马的提多将军。他于主后七十年夷平圣城,焚毁圣殿,犹太从此亡国。战争的荒凉必持续下去,直到「所定的结局」。

过了六十二个七。剪除弥赛亚不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而是这段时期结束以后。本话并不是要说明弥赛亚受死的悲剧发生的准确时间。那件事是发生在第27节中的 “一七之中”。

剪除。根据这句预言,弥赛亚不会像犹太人所预期的那样,作为荣耀的征服者和解放者来临。他将遭遇惨死,被“剪除”。关于“剪除”表示死亡,见创9:11。

一无所有。这句话含义不明。有人译为 “他不会如此”,“无人帮助他”等。英文KJV版译为“不是为他自己”。

民。有些版本译为“他们(犹太人)将不再是他的子民”是没有原文依据的。

这城和圣所。本句预言圣殿和耶路撒冷的毁灭。这是公元70年罗马人所干的。罗马士兵故意把点着的火把投入圣殿建筑的木结构中,使圣殿很快就烧尽了。七十士译本把“必有一王的民来”译为“列国的王”。

如洪水。指势不可挡(见赛8:7,8)。

荒凉的事已经定了。可直译为“最后(必有)争战,决定荒凉”。

那受膏者必被剪除 过了六十二个星期年(共约四三四年)后,上主所膏立的仆人,大祭司乌尼亚三世在主前一七五年被耶逊以金银贿赂,而排除大祭司的职位。后来在主前一七一年门尼老斯再以不正当的手段,谋杀大祭司乌尼亚三世(参玛喀比传上卷四7~8)而取得大祭司的职位。

一无所有e%n^ lo 这个子句意思很不清楚。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没有任何主张被普遍接受。没有人确实知道那是甚么意思。有两个较合理的解释:(一)虽然没有任何理由,他却被人杀死;(二)他将没有一个真正的后继者,而真正受神膏立的祭司制度将从此结束。

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 耶路撒冷圣城和圣殿将被一位王侯的军队所摧毁。这是指安提阿哥四世的将军阿波罗纽,在主前一六八年的夏天,带兵进入耶路撒冷,毁坏圣殿,抢掠奸杀许多无辜的百姓,更在圣殿附近建立指挥部 akra(参以色列史)。事实上,安提阿哥四世的军队,曾多次在耶路撒冷作残杀和毁坏性的行动,这些都可从玛喀比传得到左证。

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至终的希伯来文文意是「他或它的结局」。但到底是谁的结局?有人以为是安提阿哥四世的死期。但这似乎不是作者的意思,因在27节仍然还在描写安氏的可恶作为。有人则以为这是终末论式的结局,也就是善恶最后的斗争。也有人以为那是指圣殿和圣城的结局。但正义,自由和邪恶暴力的战争终必分明。虽然敌人势如大水汹涌,但最后,暴力强权终必被神所湮没(参鸿一8)。可是持续的战争,将带给人民无比的痛苦,更造成土地的荒凉。

26~ 27 都是描述同一时期发生的事。

(网上资料 主内共享)

圣经但以理书5章27节讲解

但五27「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

〔吕振中译〕「『提客勒』即是:『你被称在天平里,被发现为亏欠的』;」

〔暂编注解〕提客勒。犹太的马所拉学者在大约公元七到九世纪给圣经抄本加上了母音标点。他们把亚兰语teqel 标成了一个名词。其实它和mene'一样(见第26节注释),显然应标为被动语态的分词(teqil)。马所拉学者选择teqel,可能是因为它的发音与mene'比较接近。Teqil 源于动词“称”。但以理马上告诉国王这一神圣称量的后果。伯沙撒被发现缺乏道德的价值。

显出你的亏欠。对于放荡的巴比伦国王所下的可怕判决,也是针对所有象伯沙撒那样忽视神所赐机会的人。现在正在进行查案审判(见但7:10注释)。人要放在圣所的天平里称,看看他们的品德和属灵状况是否与神赐给他们的恩典和福气相称。所下的判决是不能上诉的。鉴于所处时辰的严肃性,所有的人都必须警醒,免得在永远决定每个人命运的时刻,他们没有作好准备并显出“亏欠”。参林后5:10;启22:11,12。

圣经但以理书3章18节,什么意思

但3:18

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这是但以理的三个同伴坚决不愿跪拜 尼布甲尼撒王的金像。即或不然意思是就算上帝没有搭救我们。但以理三个同伴这里坚决持守上帝的律法,不肯跪拜别神。

,谢谢。

圣经但以理书预言是什么时候写的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异象现与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见的异象之后。 (但以理书 8:1 和合本)

这个时期应该是拿波尼度执政(主前556~539),伯沙撒只是个摄政王。

现今的基督徒怎么看但以理书

答:天主教的但以理书比基督教的但以理书要多几章。

但以理的一半预言讲基督的降生、受难、另一半是讲基督再来。

但以理提出了律法之外的恩典。经上说: 但9:13 这一切灾祸临到我们身上是照摩西律法上所写的,我们却没有求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恩典,使我们回头离开罪孽,明白你的真理。

圣经但以理书一章8-17节有什么问题

在严谨被视为固执,放松被视为灵活的时代中,持守圣洁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 但以理拒食王膳,不是由于其中的肉食(比如猪肉)为犹太律法所禁止(参利11章);而是因他觉得接受王膳是走向依赖王赏赐的第一步。尽管身处在一个不信神的环境中,但以理仍坚守神的律法。

持守信仰不单在于理智或情感,而更在于意志,我今天要下定什么决心?

1:8 “立志”是一个十分强烈的用词,表示坚持原则并付诸行动。但以理立志不玷污自己,表明他终生要做神所喜悦的事,不向周围的压力屈服。我们常会因受到周围的压力,而妥协降低自己的标准,混同世俗,随波逐流。仅仅敬慕神的道不足以抵挡诱惑和攻击,我们必须像但以理那样立志遵从神。

抵抗诱惑的心志,不可能是遇事才立,而必须定于今天,故在此刻我决定了……

1:8 若能深思自己当初的决志,遇到诱惑时便容易抵抗。但以理和同伴们早已决心忠于神的律法,因而在面对王膳的诱惑时,能毫不犹豫地坚守信仰。若不事前定下底线,到诱惑来临时便会陷入困境。所以要下决心选择忠于神,诱惑出现时我们就能胸有成竹地抵抗了。

纵然今天不见动静,我是否相信万事背后仍有神的手在扶持?

1:9 神用他无形的手、改变这个巴比伦太监长的心。藉这四位坚持信仰的青年,神应许他的子民,在他们面对考验和试探时与他们同在(参诗106:46;赛43:2-5;林前10:13)。要坚守神的道,相信他会用我们所不能察觉的方式保护我们。

有时我要体谅他人心中的忧虑 ……

1:10 服事尼布甲尼撒的下属稍不顺从便遭到处斩,那太监长因而为这样小的事担忧自己的性命。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模式是“双赢”,从但以理身上你可以借鉴到吗?

1:12 通过巴比伦式的教育、改变名字或饮食习惯,巴比伦人设法要改变被掳犹大人的思想、效忠物件和生活方式。在不妥协的前提下,但以理想出一个办法,使他能在与神为敌的环境中仍可按照神的标准来生活。他机智地提出谈判和协商而不采取激进地反抗,建议试用简单的素菜和水来代替御赐的膳食和酒十天。这个聪明、实际的做法挽救了但以理和同伴们的生命。作为神的子民,我们也可以在不违背神律法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文化。

文化事业怎样成为福音的管道?我们的时代需要何种文化?

1:17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在新的文化中努力学习,以便工作上有最佳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们坚持对神的忠诚,神也因此赐给他们智慧和才能。文化本身不一定是神的敌人,只要不违反神的旨意,文化也有助完成神的工作。我们追随神的人,也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文化中起带头作用,但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对神忠诚。

为什么圣经两千年希腊神话六千年

西方的文化传统,归根结底,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的。一是古希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一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希腊罗马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