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中医怎么调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月经量少中医怎么调理?,第1张

月经量少的中医怎么调理

事假少的病人要经妇产科阴道内检查b超其性激素6,看子宫内有无占位性,其看当前子宫壁的薄厚度,评估卵巢。

假如有问题可以服用中药调理。假如是肾虚引起的月经量少,建议服用回肾丸或川芎地黄饮。如果是因两虚引起的月究竟少,吃滋补血汤,或者是因血淤引起的可以吃桂枝茯苓丸,如果是湿痰引起的,吃仓加导痰丸。

月经少主要是女性身体内分泌失调,体内雌激素水平过低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疾病。可以通过中药调节,恢复正常月经。例如,可以多吃一些活血药,如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腹部保暖,并经常吃一些补气补血的中药或食物,如熟透胶、枸杞等。月经少的原因有虚、虚体质弱,或性过剩伤及肾,而量减少;事实上,血瘀或痰湿阻塞导致血液流动不畅,经血减少。中医认为,月经量根据病因分为血虚、肾虚。月经少吃什么药针对这些不同的类型,可以服用以下中药。

1 血虚型,症状:月经量少,颜色淡,或点滴即清,下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黄,舌淡苔薄,脉弱。治疗方法:养血调经。配方:加入八珍汤。成分:党参12克,黄芪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大芍药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磨12克。

2 肾虚,症状:月经量少,鲜红或淡红,腰膝软,足跟痛,或头昏耳鸣,舌轻液少,脉重细。治疗方法:补肾养血调经。处方:桂参丸加减。成分:菟丝子12克、杜仲10克、枸杞果12克、山茱萸9克、当归9克、熟磨10克、怀山药12克、茯苓10克。

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

炒后爆裂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性偏温,走散力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利水通淋。用于产后乳汁不下,经闭,淋证,小便不利

王不留行性味苦,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水通淋的功能。

扩展资料:

“王不留行”名字的由来:

谈起“王不留行”得名的由来,这里面还蕴藏着这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他家乡的事。

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

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心中火起,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

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再说就是踏平十个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

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王不留行的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球形,直径约2mm。表面黑色,少数红棕色,略有光泽,有细密颗粒状突起,一侧有1凹陷的纵沟。质硬。胚乳白色,胚弯曲成环,子叶2。气微,味微涩、苦。

饮片性状:

1、王不留行:同药材性状。

2、炒王不留行:呈类球形爆花状,表面白色,质松脆。

王不留行的相关配伍:

1、误吞铁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黄柏等分,为末,汤浸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选方》)

2、头风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圣惠方》)

3、痈疽诸疮:王不留行汤∶治痈疽妒乳,月蚀白秃,及面上久疮,去虫止痛:用王不留行、东南桃枝、东引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频频洗之。(《千金方》)

杏林寻宝:什么是王不留行?- 人民健康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土疡的病因病机 41 风热外袭 42 热毒炽盛 43 脾虚湿热 5 土疡的症状 6 土疡的诊断要点 7 需要与土疡相鉴别的疾病 71 胞肿如桃 72 眼丹 73 眼痈 8 土疡的治疗 81 中医辨证治疗 811 风热外袭/风热客睑 8111 症状和体征 8112 证候分析 8113 针灸治疗 81131 方一 81132 方二 8114 方药治疗 812 热毒炽盛/热毒壅盛 8121 症状和体征 8122 证候分析 8123 针灸治疗 8124 方药治疗 813 脾虚湿热 8131 症状和体征 8132 证候分析 8133 针灸治疗 81331 方一 81332 方二 8134 方药治疗 814 正虚邪恋 815 外治法 82 耳针疗法 821 方一 822 方二 823 方三 83 挑刺法 831 方一 832 方二 833 方三 84 拔罐疗法 85 西医外治法 9 医案 10 注意事项 11 预后 12 文献摘要 1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土疡的方剂 2 治疗土疡的穴位 3 治疗土疡的中成药 4 土疡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土疡 1 拼音

tǔ yáng

2 英文参考

hordeol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y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ordeolum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土疡为病名,眼科疾病之一,即针眼[1]。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屡屡不药自消。”

针眼(stye)为病名[2][2]。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土疡(《目经大成·五色疡》)、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偷针眼、偷针窝[3]。俗称包珍珠[3]、挑针[3]。是指以眼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赤肿痒痛,易成脓为主要表现的眼病[4]。针眼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3]。

针眼相当于西医的睑腺炎[4](又称麦粒肿[2])。

详见睑腺炎条。

4 土疡的病因病机

脾胃蕴热及风热客于眼睑所致[2]。

素体虚弱,或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罹病。亦有因风热外袭,或热毒炽盛,或脾虚湿热上攻于目,热毒壅阻于胞睑而发本病者[5]。

余邪未尽,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41 风热外袭

风为阳邪,热属火性,风热之邪客于胞睑,火烁津液,变生疖肿[5]。

风邪外袭,客于胞睑而化热,风热壅阻于胞睑皮肤肌腠之间,灼烁津液,变生疮疡,发为本病。

42 热毒炽盛

过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积热,或心肝之火循经上炎,热毒结聚于胞睑,营卫失调,局部酿脓[5]。

过食辛辣炙赙,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化热酿脓。

43 脾虚湿热

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湿浊化热,气血不和,反复为患[5]。

5 土疡的症状

土疡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彩图2)。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6 土疡的诊断要点

①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扪之有硬结和压痛[6]。邻近球结膜水肿[6]。

②3~5日后形成脓肿,出现**脓头,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者,表现在皮肤面,称外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者,表现在结膜面,称内麦粒肿[6]。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6]。

③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6]。

7 需要与土疡相鉴别的疾病 71 胞肿如桃

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相当于西医学的眼睑炎性水肿。

72 眼丹

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73 眼痈

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8 土疡的治疗 81 中医辨证治疗

土疡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等法[3]。内服可选用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加减[3]。外治:“初起轻者,宜用如意金黄散”;风热盛者,“或于疡顶上,重砭一针,(使)血出气泄”(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3]。

对针眼的治疗,原则上在未成脓时,应辨其风热或脾胃热毒上攻而分别施治,以达退赤消肿促其消散之目的。已成脓者,当促其溃脓或切开排脓,促其早日痊愈。

811 风热外袭/风热客睑

针眼·风热客睑证(sty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lodging in eyelid)是指风热客睑,以初起眼睑局限性肿胀,微痒,微红,可扪及硬结,压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11 症状和体征

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肿,触痛明显,或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5]。

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并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8112 证候分析

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气血壅阻,故胞睑红肿痒痛、生小硬结[5]。

所见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均为风热袭表之象[5]。

风与热邪皆能作痒,风胜、热胜亦皆致肿。今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故胞睑红肿而痒。所见全身症,均为风热袭表之征。

8113 针灸治疗 81131 方一

[5]

治法: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合谷、天井、风池、少泽。

随证配穴:头痛重者,加太阳。麦粒肿若在上睑内眦部,加睛明、攒竹;在外眦部加瞳子髎、丝竹空;在两眦之间,加鱼腰;在下睑者加承泣、四白。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泽可点刺出血。

方义:合谷疏风清热,调和营卫。天井通达三焦气机,以助解表清热。配风池疏风解表,以治目疾。刺少泽出血,可清热解毒。

81132 方二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睛明 攒竹 行间 太阳;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8114 方药治疗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本方以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本病初起证偏风重者,可加桑叶、菊花;证偏热重者,可去荆芥、豆豉,加黄连、黄芩以助清热解毒。

812 热毒炽盛/热毒壅盛

针眼·热毒壅盛证(sty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热毒壅盛,以眼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渐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或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21 症状和体征

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白睛壅肿、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数[5]。

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

8122 证候分析

心、肝、脾胃积热,上攻于胞睑,阻滞脉络,故现局部红肿掀痛,进而可腐熟酿脓[5]。

白睛壅肿,系火乘其肺[5]。

内蕴热毒,故见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5]。

脾胃蕴热,积久热毒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疖肿红赤掀痛。内热重,故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症。

8123 针灸治疗

[5]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曲池、内庭、行间、支沟、少冲

随证配穴:根据患病部位,其配穴参照本病“风热外袭”型。伴有发热者,加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冲点刺出血。

方义: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足阳明经荥穴内庭,足厥阴经荥穴行间,旨在泻热解毒。支沟通腑祛实以泻胃肠实热。刺少冲出血,以泻心火。

8124 方药治疗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方中石膏、炒山栀清脾胃积热,黄连泻火解毒,防风助散伏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藿香理气,当归和血,二药调和营卫,升麻清热解毒,引药入阳明,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黄、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813 脾虚湿热

针眼·脾虚湿热证(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是指脾虚湿热,以针眼屡发,硬结难溃、难消,面色少华,偏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31 症状和体征

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5]。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8132 证候分析

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浊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5]。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5]。

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脾虚湿热之象[5]。

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8133 针灸治疗 81331 方一

[5]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横。

随证配穴:兼有腹胀、疳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阴、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81332 方二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脾胃湿热——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8134 方药治疗

治法:清解脾胃伏热,或扶正祛邪。

方药:属脾胃伏热者,宜选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为主药;防风、薄荷、升麻助主药发散郁伏之火;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振复脾胃气机。诸药合用,共收泻脾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

属脾胃虚弱者,宜选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配伍解毒排脓之晶,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814 正虚邪恋

针眼·正虚邪恋证(stye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正虚邪恋,以针眼屡发,或针眼红肿不甚,硬结难溃,经久难消,或伴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小儿偏食,纳呆,便结,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5 外治法

未酿脓者,局部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锭磨汁,频涂患部皮肤,消肿止痛。

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不可伤及睑缘,但宜稍大,以利脓液排流。

82 耳针疗法 821 方一

选穴:眼 肝 脾 肾上腺 耳尖

方法:耳尖点刺出血,余穴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min,反复运针25次,5次为一疗程,反复发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822 方二

用三棱针点刺患眼侧耳尖穴,挤出血液8~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并刺风池[6]。

823 方三

眼、肝、脾、耳尖。强 ,留针2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每日1次。亦可耳尖、耳背小静脉刺络出血。屡发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5]

83 挑刺法 831 方一

选穴:肩胛间第1~5胸椎旁淡红色皮疹

方法:挑断疹下白色纤维组织,并捏挤点状出血,每次挑2~3根,每日1次。

832 方二

在肩胛区胸1~7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或敏感点。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用棉球拭去,可反复挤3~5次,亦可用消毒的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5]

833 方三

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84 拔罐疗法

取大椎,用三棱针散刺出血后拔罐[5]。

85 西医外治法

可用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点眼。如诺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

9 医案

例1.王××,女,16岁,学生。主诉:昨天开始右眼发痒微痛,今晨红肿疼痛加重。眼科诊断:外麦粒肿。治疗:用氯霉素眼药水点患眼2~3滴,用消毒棉签擦干。医者左手将眼睑外翻,暴露睑缘病变部位,右手拇、食指夹持1寸毫针,中指固定针身,针尖与睑板平行,轻拨睑板腺开口处及病变周围睑缘部,反复针拨10~30次,见患者有眼泪溢出即可停止,每日1次。针拨后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2~4次。结果: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眼睑舒适,疼痛红肿明显减轻。第二日疼痛红肿完全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本法适用于麦粒肿未化脓者。[中国针灸,1996,(3):48]

例2.刘××,男,32岁。患针眼时好时犯,近日又作,疼痛难忍。查其左目上眼睑靠近睛明穴处,生一麦粒小疖,尚未化脓,遂在背区发现了3个出血点,用针挑出血,2次治愈后,讯知3个月内未再发。(中医针法集锦)

10 注意事项

麦粒肿初起至酿脓之后,患处切忌挤压以免脓毒扩散,变生他症[5]。

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平素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防止发病[5]。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

11 预后

土疡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12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13

月经量少中医怎么调理?

月经量少的中医怎么调理事假少的病人要经妇产科阴道内检查b超其性激素6,看子宫内有无占位性,其看当前子宫壁的薄厚度,评估卵巢。假如有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