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至今每年都过“汉字节”,汉字是从何时传入日本的?
其实,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至今在日语中也有不少的汉字,就连现在他们传统的文化中,还是可以看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其实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
经过考古学家们对历史古物的研究,在大概战国末年到汉朝初的时候,中国文化便已经开始向日本传播了,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曾经发现了形状十分似中国古钟的日本古董,出土了许多代表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古物,这便表明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自然而然汉字肯定也会在日本得到发展。
所以我认为汉字传到日本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说不定也有可能在此之前,而且曾经有一枚刻有汉字的金印章在日本的福冈县出土,据说这个是在东汉时期,日本使者到中国来朝贡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赐给位使者的金印章,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此之前,汉字肯定是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
尤其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当时不仅仅是日本,周围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汉字,我们的服饰,书法,围棋等等许多东西都被他们借鉴去了,日本当时皇宫和中国建的构造都大致相同。
但是曾经有一次,中国的汉字地位在日本得到了威胁,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疯狂地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日本政府被美国所控制,美国要求日本进行一些改造,要废除汉字原因是汉字太难学了,日本人如果坚持汉字的话,是无法接受好的教育的,所以就想要让他们使用更为简单的拼音。
这样可以更容易操控他们的思想,他们之间来往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把控,因为日本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美国人看不懂,但是美国人的要求被日本政府强烈地拒绝了,他们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化的根基,绝对不能废除除汉字。
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有一本中国古籍上就记载到中国日本人已经来到中国了,我认为这个时候就极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了汉字,但是我觉得在日本人派使者来到中国的汉朝,我认为就很有可能已经学习使用汉语了。
日本天皇的名字是否是从中国借鉴而来的,发出这种质疑或者推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是因为日本天皇的名字,在我们的相关古代书籍当中能够找到,所以对于该名字是否从中国的积极而来的,我们就不由得知。但是我们能够得知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隋唐年代的时候,有许多的日本学者从日本东渡到中国进行学习。所以日本天皇的名字很可能就是由于日本学者所借鉴而来的,所以对于日本天皇的名字,许多人都会认为是有中国所借鉴或抄袭过去的。在唐朝的时候是中国最为鼎盛的时期,这时候世界的政治中心研究在唐朝。因此许多国家的使者也会到唐朝过来借鉴经验。
无可否认,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千万唐朝学习了非常多的知识,并且使得日本的发展得到了将会迅速的改变。日本天皇的名字是否从唐朝的借鉴的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名字却能在我们古代的书籍当中找到。也就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会猜测这个听话的名字就是有唐代所传过去的。当然我们对于这件事情不单指注意到名字是否是有中国传去更多的是要发掘日本人善于学习的品质。
无论是在唐代的时候还是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人都向着世界作为优秀的文明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的发展较其他国家也是十分迅速的,所以日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技术以及实际经验,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日本天皇无论是从名字上还是从政治经济上,对于唐朝的基金是非常大的。所以人们常常感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这也是的,这个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汉字:
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两国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
日本 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这叫做“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但这只是 的规定,仍还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 又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假名: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倜鸾ゼ蚧丛炝俗约旱奈淖郑聪衷诘摹凹倜薄br>
假名是由汉字演变来的,所以写法和汉字的书写要领大致相同,即笔顺一般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平假名象写汉字的草体字那样,有轻有重,有连笔。片假名是楷体。
中华文明2000多年沧桑激荡的历史是一部曲折坎坷的历史,也是一部千变万化的历史,我们的秦朝、汉朝、魏晋、隋朝、唐朝、明朝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而到了今天,又是一种与其他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的情况。《尚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因为中国人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使得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适应环境,茁壮成长。
不过曾经的时光中有许多让人留恋的地方,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总是让我们许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那么这些东西是不是现在就无法找到了呢?不是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强烈的文化辐射能力,导致许多周边国家都对中国进行模仿,所以许多研究历史的人常常这样说:“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鲜,宋朝在越南”
日本就是一个极度崇拜古中国的国家,在唐朝的时候,日本的这种崇拜达到了巅峰,甚至搞出“渡种”这种事情来。不仅仅如此,日本的很多习俗也学自中国,比如看抗日战争电视剧时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说“是”,说的是“嗨”,其实中国在秦朝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里面就有表现过。
日本的文字更是一种错别字式汉字,因为日本的文字本身就是以汉字为模板来创造的。《日本书记》这样写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唐朝时日本人大量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以当时的汉字为模板,回国创造了日本的文字体系。直到现在,许多日本人的贵族仍然必须学习汉语,因为许多典籍都是以汉语写的。
他们不仅仅模仿汉字,而且在各种重要的场合上使用汉字,他们的护照上就以汉字写着“日本国旅券”5个大字。不过现代中国人第一眼看到这5个字时可能会不怎么认识,感觉它像是汉字又不像是汉字,有些一头雾水。其实它上面写的不是现代的简体汉字,而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的全国法定文字——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出于“书同文、车同轨”的考虑,他让李斯处理天下文字写作不统一的问题,最终李斯决定以当时比较简洁、通用的小篆为模板统一了文字。李斯自己就是当时的小篆书法家集大成者,他在琅琊台的小篆体刻石至今为人所传颂: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由于秦朝的强大,崇拜强者的日本人也很崇拜秦朝,所以他们对小篆也算是情有独钟了。虽然我国书法从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的隶书,然后又变成草书,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是楷书为主流书法了,但是日本人还是保持着对小篆的喜爱,因此在护照这种非常官方的文件上面用小篆写上了“日本国旅券”5个字。
虽然小篆曾经作为秦朝的官方文字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如今小篆已经很少有中国人能够认识几个字了。连我们的邻国日本对咱们老祖先的文化遗产都如此的上心,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传承,把用到报考英语补习班的时间分一部分花到传统书法的学习上面去。
高岛俊男说,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而文字只是标记语言的符号系统。然而这一理论不足以说明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初学日语时,面对日语汉字,还以为只识其字不知其音只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性,逐渐才发觉,连日本人也未必搞得清日语汉字繁杂的读音,但更神奇的是,许多词汇,日本人也跟我们一样,要靠汉字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私立」和「市立」同音,「工业」和「鉱业」同音,「制纸」跟「制糸」也同音。汉语里当然有不少同音词,但日语由于语音系统简单,能组成的音节少,同音汉字词的数量远超于汉语。在会话中,日本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同音词,大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高岛俊男如此解释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大量使用汉字来创造新词,翻译西洋词汇,但侧重考虑的是一个个汉字的意义和在古籍中的用例,却从来不会在意,「电灯」和「传统」同音, 「电线」和「传染 」也同音。背后是一种潜在的认识:词汇的意义在于文字,文字不同,就是不同词汇。
这并不正常,因为汉字本是一种异邦的文字,而如果说声音才是一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这种语言的声音竟要依存于异邦的文字下才能具有意义,不得不说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这也是高岛俊男说日语畸形的原因:语音无法承载意义,文字反客为主。
高岛俊男说,汉字本来是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和汉语当然是天作之合,汉语语音的多样性也使得同音词汇造成混淆的概率比在日语中小得多。可这种文字和日语的体质本不合,只是当日语这种语言尚在幼稚阶段的时候,汉字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是世上唯一的文字,引进来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事。可对文字乃至词汇不加分析的拿来,不顾两国风土民情不同对异国的「圣人之书」的尊崇,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日语失去了自行发展成熟,并自然产生出最适合自身的文字的可能性。在一种语言尚幼稚的阶段,只有表示实物的词,而缺少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此时汉字进来了,关于抽象概念的词汇也进来了,男人开始使用汉文写文章,于是原始日语在这方面发展停滞了。时至今日,使用纯粹的日语词汇无法写出具有逻辑性的文章,仍是其致命的弱点。「这是历经千年,一次都不曾试图去构筑日语文章的日本男人们的罪过。」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而且是一直伴随畸形成熟起来的,所以要回到健全的道路上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也只能一直背负着汉字前进。这是针对日本的文字改革,包括限制汉字,以及音标化的观点所言。
近代以来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文字改革过程,一度有废除汉字的运动,最终以简化汉字,并限制数量的半途而废的形态遗留下来,在此不一一叙述。但这本书中关于汉字简化的观点,也可作他山之石。
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谈到印刷体和手写体之性质的不同。印刷体,是为看得清楚,横平竖直,一字一字要区分得清楚;手写体,是为写得方便,整体笔画本来就容易连在一起。「火」在手写时左右两点容易连在一起,但不能因此就把印刷体的「火」的两点也连起来成为「大」;同样,「灬」手写时自然容易连在一起,但因此就把「灬」的印刷体都统一成「一」没必要。
日本在制定新字体时把「每」中「母」字部分的两点连在一起成为「毎」,「海」「毒」等字也一样,但唯独「母」字似乎两点连在一起就有些奇怪,所以「母」仍是「母」。这种无视系统性的文字简化,对某简化字大国的人来说也有种无法置身事外的无奈。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还是同样使用汉字的人群的一员,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关于本文集:这是最近产生的构想,以后陆续用中文来介绍一些读日文书时觉得有意思、有价值的内容。)
日本至今每年都过“汉字节”,汉字是从何时传入日本的?
本文2023-10-10 04:04: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