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对日本的贡献及赞美诗句,谢谢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鉴真对日本的贡献及赞美诗句,谢谢啦,第1张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是郭沫若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的诗句,它热情讴歌了鉴真崇高的献身精神,高度评价了鉴真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鉴真的东渡,形式上是一个僧团组织,实际上却是一个规模完整的文化技术顾问团。据《东征传》(注文:《东征传》,即《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学者淡海三船(又称真人元开)根据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鉴真和尚传》编写,779年成书,该书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鉴真等人东渡日本的事迹。)记载,随鉴真赴日的人员里,有雕刻玉器的,有雕塑人像的,有镌〔juan捐〕碑的,有铸造的,有擅长绘画和书法的,有精于建筑的,并有许多懂得医药的。他们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面地介绍到日本去,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使日本佛教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鉴真的倡导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律宗(注文:律宗,亦称“南山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在日本正式确立,成为南都(奈良)六宗之一。“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使日本佛教在戒律的传统上和中国佛教结成了血缘关系。今天日本律宗以鉴真为开山祖,以唐招提寺为总本寺。

鉴真还带去了中国天台宗(注文: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主要著述。他在唐招提寺曾开讲天台三大部经。后来,经日本最澄和尚的努力,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在平安时代(注文:平安时代,日本历史上幕府政治以前以平安京(今京都)为京城的时代,始于794年,终于1192年。)大大发展,对平安时代文化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

鉴真抵日后,在东大寺时,曾奉命为日本校勘佛教经典,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凭记忆一一勘出了写本的错误。

在建筑方面,鉴真一行也作出重大贡献。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在日本人民的合作下创建的寺院,结构精巧,布局和谐,气势雄伟。金堂所采用的鸱尾(注文:鸱尾,佛殿甍[mong蒙]上(屋脊)两瑞的装饰。)、三层斗栱(注文:三层斗栱,木洁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子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而戍,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使屋檐大幅度外伸。)等建筑方式,完全吸取了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对日本的寺院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招提寺的金堂、戒坛、讲堂等目前依然存在,是日本现存的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一群古建筑。

唐招提寺东北部开山堂内,安置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鉴真逝世前由思托塑造的。坐像高二尺七寸,是一尊等身大的干漆夹紵像,把鉴真生前的姿态、神情,再现于人们的面前。这座塑像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夹紵技术也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在日本美术史上,鉴真坐像是最早的肖像雕塑,被定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珍视和保护。

唐招提寺的佛像多为干漆夹纻像。我国塑造夹纻像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东晋(317—420年)时就有了这种方法,到唐代很是盛行。干漆夹紵法分脱胎干漆和木心干漆二种。前者系在泥塑上敷以麻布,再涂漆反复多次,待干燥后去泥土而空余外壳。后者系在木型上涂漆而成。这种干漆像分量轻,造型厚实,稳重,被称为唐招提派,对以后日本雕塑佛像也有直接的影响。

鉴真带到日本的绣像、雕像、画像、金铜像、书帖等,给日本的造像和佛画艺术提供了借鉴。大批唐代写经传人日本,也成了日本写经书法的楷模。文物中的《王右军(注文:王右军,即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世称“二王”。下面的“小王”,即指王献之,)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行书》三帖,还献入宫廷。鉴真弟子中,又有写一笔好王字的,这对以后日本书法界流行王字也有极大关系,“唐招提寺”门额据传为孝谦天皇所书,即系王右军书体,可见其崇尚之一斑。

鉴真一行对日本医药学也做出了贡献。据《东征传》记载,鉴真抵日后,除讲律授戒外,还“开悲田而救济贫病”,可见他在那里继续从事医疗活动,传播医药知识。

自从汉方医药传人日本后,中国药品通过商船带往日本的数量、品种很多。但是,日本人对于药物的真伪、规格、好坏,还没有标准可凭。鉴真赴日时尽管视力不行,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等直觉鉴别方法,把有关药物的鉴别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日本人民,矫正了不少错误。此外,他还传授了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合、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临症方面,文献记载虽然不多,可是鉴真为光明皇太后治疗慢性病!效果很好,因而受赐水田一百町,说明他的成绩也是很显著的。

十四世纪以前,日本医界把鉴真奉为始祖,据传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药袋上还印有鉴真的肖像,可见其影响之深,

据载鉴真赴日时带去大量的甘蔗和蔗糖,正仓院中收藏过唐代时传人的蔗糖。有人认为鉴真赴日后可能把榨糖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至今,日本人民把鉴真奉为榨糖、缝纫、制豆腐、作酱油的始祖,可见鉴真抵日后,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变化和影响。日本人民以崇敬的心情,缅怀鉴真的功绩,尊他为“过海大师”。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文字与文学。考据发现,远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文字就传到了日本,到了唐代日本还专门派学者来中国学习,不仅学习文字,还学习中国的官制,中国的选举制度等等。到目前为止日文中依然有25%是由中国汉字构成的。

第二个方面:佛学。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东传,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佛学。现在日本的禅学包括与之一起发展出来的日本特有的文化都与中国是一脉相承,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原始的影子。

第三个方面:医学与建筑。日本的医学受中国影响也非常深远,其中鉴真和尚就带去了大量的中医图书,以至日本古时的中药袋上,都画着鉴真和尚的画像。建筑就更不用多说,日本的建筑结构都与中国古代相同。日本有名的东大寺,就是仿照中国的寺庙建造的。

第四个方面:生活与日常服饰。这包括日常的服饰,日本和服有中国汉服的影子,日本的拉面受中国面食的影响。日本的围棋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包括日本的一些节日与礼节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以上这些,分条考据可以写成一本书,都是有实际的考据学为基础的,并不是作者乱猜测。

日本地处中国东边的小岛屿之上,与中国大陆最近。在古代航海不发达的时候,西方国家不可能通过航海到达日本,自然没有办法把西方的文化传到日本。那么日本,只能够向强大的中国来学习。所以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是正常的。文化总是从富裕发达的地区向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的。就像今天,我们的中国文化中也有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部分。

《论法的精神》第六章第十三节日本法律的脆弱性中有孟德斯鸠关于日本人的评论:“

日本人民的性格是令人惊异的。他们固执、刚毅而又古怪,他们把一切危险和灾难都置之度外。乍看起来,这种性格会使立法者免受责难,不被认为他们制定的法律过于残酷。然而实际上,他们中的某些人天生就蔑视死亡,而且常常因为最微不足道的某种幻想便剖腹自杀;让他们不断地目睹刑罚就能纠正或阻止其罪行吗他们难道不会对此司空见惯而不以为然吗

与日本人有过交往的人谈及日本人的教育问题时告诉我们,对待日本儿童应该温柔些,因为他们对待惩罚是相当强硬的;这些人又告诫我们,对待日本的奴隶不应该过于粗暴,因为如果那样他们会立即起来自卫。由此能否联想到他们在家庭事务中具有同样的性格也极易联想到他们是以何种精神去处理国家的政治和民事中的事物吧!”(该节还有详细的更多内容,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

如提问者您所说的,孟德斯鸠终生并未远航,但是确实做出了对日本的评价,不仅如此,在《论法的精神》中还对中国做出了评价,二者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成为其笔下批判的专制政体的靶子。当然,也正是因为其终生未远航,很多人都认为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的论断缺乏足够的逻辑与材料支撑。应该说,孟德斯鸠那时对东方专制的批评,甚至是同时期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对东方的简单贬损,都可能是出于“指桑骂槐”地反思欧洲专制制度,以他者反观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所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的价值,更多在于历史性的、更多在于启发当时的人们,并不是在于其观点有多么正确。因此,在阅读一些有年头的著作时,“按道理不会下如此决断的评语”不能成为我们默认其观点正确、盲从其思想的理由。更多的,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要结合现在我们可知的真实材料进行判断,才是更有意义的学习。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在介绍康熙对日本的评价之前,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康熙是怎样的一位帝王以及当时的相关情况,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康熙皇帝评价日本的大背景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故称康熙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8岁继位,16岁时成功翦除了专权大臣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了入侵后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还平定了新疆、西藏反动贵族的叛乱。这些举措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康熙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此种评价中西方基本一致。

    清朝对日本有历时百余年的的经济贸易,中国商船定期驶往长崎为,开展自由贸易。后日本颁布正德新例,给驶抵长崎的每艘商船发放“信牌”(即长崎通商照票),规定该船再次抵达长崎时,若不携带信牌便不许进行交易。这样一来,原本自由贸易就发生了质变,转变成了受限制、受约束的贸易。为此,康熙多次研究贸易情况、处理贸易问题,还曾派莫尔森前去日本调查中日贸易情况。因此,康熙对日本情况很了解,还对日本有过多次评价。

    在逐日记录康熙帝言行和政令的《康熙朝起居注》中,就记录了康熙对日本的评论。康熙称日本国为“倭子国”。他对日本国及其日本人曾有过如下的著名评论,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有臣子问康熙帝,为什么叫日本为“倭子国”?康熙回答说,“倭子国”就是矮子国,但“其国人不知何故天生矮小”。康熙还进一步解释说,“倭”字从“人”从“委”,“委”意为“身材软缩”,“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   

    从康熙的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康熙看透看穿了一些日本人“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的本质,因而,从不给其好颜色。

    虽然康熙如此评价日本为卑贱的“倭子国”,但“倭子国”日本反而对康熙极为敬重,尊康熙为“上国圣人”,甚至将康熙的《圣谕》翻译过去当宝书读,因为清朝在康熙的手上成为东亚世界的强国,而日本是最崇拜强者的。

鉴真对日本的贡献及赞美诗句,谢谢啦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是郭沫若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的诗句,它热情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