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古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岑参的古诗,第1张

岑参的古诗如下: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想家的时候。

岑参曾两度出塞,远在塞外的他,家是遥远的渴望。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间像梨花盛开。

3、《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人物简介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唐朝。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扩展资料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宋人许𫖮在《彦周诗话》中说“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

岑参死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八卷。杜确《序》里说其诗作“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盛唐边塞诗人有功名者,达者高适,迈者岑参,双在《唐诗三百首》中。

岑参是唐代的。

岑参是荆州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唐朝的外交: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开放的势态,有力地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贾耽《四夷道》记载,从长安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

一为营州入安东道,二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为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为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为安西入西域道,六为安南通天竺道,七为广州通海夷道,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于是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记载,向唐帝国朝贡过的国家,在当时已经灭亡的大概有三百余国,唐玄宗时期仍存在的有七十余藩。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下面是由我为你精心编辑的岑参的轶事典故,欢迎阅读!

  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墓中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书写战争为主题,亦有歌咏塞外风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之作。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边塞诗人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边塞诗中的杰作,王之涣和崔颢等人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边塞诗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因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剧中的程参自带萌点又不乏英雄气概,他的历史原型就是唐朝诗人岑参

《长安十二时辰》中,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各有特色。其中,有一个叫程参的书生虽然戏份不多,却因为他身上的书生气成为剧中的搞笑担当。在之后的剧情中,他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及时点醒主角,为拯救长安赢得了时间。

岑参人物简介:

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二人并称“高岑”。

岑参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加上年幼丧父,所以他从小家境孤贫,一直由哥哥教养。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写诗作赋,二十岁时到长安献书,想以此求取功名,然而却未能如愿。

此后奔波往复,蹉跎十年,直到三十岁他考中进士,但也只是得到一个位卑职微的小官。仕途的失意,使他产生了去塞外建功立业的想法。

三十四岁,他第一次出塞,来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他在诗里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三年后返回长安。回长安待了两年后,他再次来到边塞,这次是做了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两段塞外经历,加起来有六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诗歌,留存下来的就有七十多首,是大唐边塞诗人中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

比起数量,更值得一赞的是他的“脑洞”之大。在岑参的作品里,处处可见奇景奇事和奇思妙想——比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他写道: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夜吼,石乱走,一看到诗句,画面感马上就来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又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明是看雪景,但在诗人眼里,挂满枝头的积雪,却像一夜盛开的梨花……类似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皆是。

岑参最终没能像高适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诗篇,早已深深刻进了盛唐的记忆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