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英年早逝,是得了什么病,历史上有具体的记载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霍去病英年早逝,是得了什么病,历史上有具体的记载吗?,第1张

有一个记载 。就是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据说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瘟疫。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瘟疫的水,而后病倒,接着就染上了瘟疫,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所以也就没治好,接着就死亡了。

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也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以后的将领都以霍去病为榜样。

去病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从古至今,瘟疫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医疗水平远不如今天的古代,瘟疫所造成的死伤都是非常巨大的,且古代瘟疫爆发的频率也远比今天要高得多,纵观我国历代史书的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

而每一次瘟疫的发生,都是对当朝者的一次考验,如果朝廷对瘟疫处理不当,会引发统治危机甚至有颠覆政权的危险,所以,面对瘟疫,朝廷往往都会竭尽全力去阻止瘟疫的蔓延。

那么面对瘟疫,古代通常都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笔者将以宋朝防治瘟疫为例,来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人对瘟疫的治理。因为宋朝是历代王朝当中防治瘟疫非常成功的一个朝代,宋朝对瘟疫的防治可以说是非常系统全面的,想要了解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宋朝最值得研究。

其实,古代的医疗水平虽然不发达,但古人对瘟疫的了解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浅,甚至他们对瘟疫的防治理念也并不落后于今人,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古籍都有对“瘟疫”的详细介绍以及治疗办法,甚至很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明朝著名医家吴有性曾长期致力于对瘟疫的研究,并创作了《温疫论》一书,系统介绍了瘟疫的发病,症状与医治方法。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治疗瘟疫的方法也是取自《温疫论》等古人总结研究而成的医书。

所以,古人防治瘟疫的理念与今天人们防治瘟疫大同小异,具体步骤如下:

一,发现疫情上报朝廷

瘟疫一旦发生,仅凭地方是完全没有能力应对的,必须上报朝廷,由朝廷下令集全国之力进行防治,宋朝从立国之初便要求各地官员发现疫情必须及时上报。宋仁宗皇祐年间,全国瘟疫频发,但各地上报非常少,皇帝对此产生疑惑,因此而下诏令“比日上封言事者少,岂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而后皇帝下令整顿中央与地方官府机构,保证从地方到中央政令顺达畅通。

二,朝廷得到关于瘟疫的奏报后即派医官前去医治,并动用国库征收各地药材发往疫区

瘟疫发生后,朝廷会立即向疫区派遣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的太医,令他们前去巡诊并与地方医者共同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向疫区散发汤药。例如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开封发生疫情,朝廷即派十位医术最高的太医前去诊治,另外还拨款令太医们随时调用。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阻止进一步的传染。

其实我们现在防治瘟疫扩散的主要措施就是隔离,而“隔离”也是取自古人治理瘟疫的理念。

例如宋神宗熙宁年间,吴越一带发生瘟疫,“死者殆半”,非常严重,当时的越州知州赵抃即设立“病坊”,用以收留病患,隔离治疗。

宋哲宗元祐年间,杭州发生瘟疫,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也曾设立“病坊”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事实上,瘟疫发生后,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不仅仅是宋朝所专属的,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历代王朝都有类似的隔离措施。

四,官府出资掩埋尸体。

从一开始的救治病患到后期对尸体的掩埋都是由官府出资的,病人一旦不治而亡,则由官府施赠棺木并集中掩埋死者。而朝廷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官府的监督下妥善处理尸体,防止病毒扩散,第二点则是稳定和收买民心,防止百姓趁机作乱。

五,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的环境。

这一点在笔者看来非常超前,宋朝意识到水源对疫情发生及扩散所起到的作用始自南宋,很多史籍都有官员治理水源防止疫情发生及扩散的记载。

比如宋孝宗乾道年间,隆兴府知府吴芾看到豫章沟岁久湮塞,他认为“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而后带领地方疏通了豫章沟。

其实,古代面对疫情,朝廷以及地方所能做的大抵也就以上这些了,尽人事,听天命。瘟疫的发生固然有很多客观的自然因素掺杂其中,但更多的是人祸,人类只有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馈而不是报复。

瘟疫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时不时地暴发。它是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种类非常多,天花、伤寒、鼠疫、黑死病等,是我们熟知的瘟疫。瘟疫的传播性强度不一,危害性大,令人猝不及防,大家不免谈疫色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疫灾的记载。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于“疾年”的记载,表达出当时人对瘟疫的初步认识。秦汉以来,有关于瘟疫的记载较为丰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的瘟疫有很好的帮助。总体上看,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汉代发生的瘟疫明确记载的有42次,主要发生在三类地区:一是南方和东部等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二是人口众多的京师洛阳,三是行军打仗中。东汉时,南方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疫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荆州、九江、庐江、会稽诸郡;首都洛阳共有5次疫病发生,这显然与京师人口众多,疫病容易流行有关。疫灾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很紧密,数据显示,水、旱、饥荒与疫灾的关系最为紧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76年发生过疫灾,暴发频率高于先秦和秦汉时期,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其中西晋时期(265-316年)疫灾年份18个,发生频率最高。从季节来看,春季有17次,夏季30次,秋季11次,冬季15次,季节不详者9次,说明夏季是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最主要季节。

从空间范围来看,以今省为地域单位统计,疫灾范围随着时间推移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三国时期仅有4个省发生疫灾,西晋时期扩大到7个省,东晋时期又增至10个省,南北朝时期为12个省。共有17个省遭受到疫灾,这些地区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疆土。

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战争相对较多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之间的淮河流域,边疆地区的疫灾基本都与战乱有关,都城地区是疫灾的高发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有疫灾之年47个,平均806年发生一次,频率与秦汉时期相差不多,但远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百年尺度来看,盛唐所在的8世纪发生频率最低。从季节来看疫年,春季的有11个,夏季18个,秋季4个,冬季2个。显然,夏季是疫灾高发季节。空间分布上,隋代6次疫灾中有5次疫灾区分布在北方,南方仅有1次。

唐朝、五代时南北疫灾频率相差不大。北方疫灾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境内,南方疫灾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境内。

宋代据统计有疫灾49次,其中北宋13次,南宋36次。从时段上看,公元1163-1279年间,有疫灾29次,是疫灾最为频繁的时期,特别是1164-1223年间,有27次,频率高达045次/年,接近两年一次。从季节、月份来分析,夏季是宋代疫灾的高发季节,其次是春季,而3、4、5三个月是疫灾的高发月份。

从空间来看主要分布在今浙江、河南、江苏、安徽、湖南、四川、江西、陕西、甘肃、河北。而浙江以28次疫灾占据总次数的58%,是最大的重灾区。从城市来看,北宋首都开封有6次,南宋临安有16次,共22次疫灾,占据宋代疫灾总次数的45%,说明首都的疫灾问题非常严重。

蒙元时期(1226-1368年)疫灾至少有64次,平均0451次/年,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时期达到疫灾的高峰。从季节来看,春夏时期的疫灾要远多于秋冬两季。从空间来看,在元政府统一中国后,南北方的疫灾次数相差不大,南方略多于北方,但北方在元代后期的次数要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从当时的行省范围来看,河南行省与中书省最多,其次是江浙行省与湖广行省。元代疫灾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蒙古军队与西夏战争、与南宋战争期间都曾有严重的疫灾。元朝军队攻打越南、缅甸以及日本时,也曾遇到疫灾的困扰。

明代据统计有瘟疫187次,119个灾年,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1601-1644年间,高达47次,约107次/年,是最严重的阶段。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从疫灾发生范围来看,当时的十五省,除广东未见有记载外,其余地区都有发生。以今天的政区来看,浙江、山西、北京、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市发生频繁,其余省市区频率较低。总体来看,南方疫灾比北方频繁,也更严重。

根据《清史稿》统计清代有瘟疫207次,频率为077次/年。同治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其次是雍正朝,次数最少的是光绪朝。《清史稿》对疫灾的记录很不充分,只能大致反映全国瘟疫的趋势。龚胜生曾统计清代湖北地区的疫灾有73个年份,而《清史稿》对此记载就不多。

瘟疫主要暴发在夏季,春、秋两季的次数略少一些。从月份来看,3至8月是疫灾高发月份,特别是5、6月最多,10、11、12月极少,仅有零星发生。浙江、山东、湖北、河北、江苏是疫灾的重灾区,甘肃、安徽、陕西、山西等省疫灾要少很多,其余各省市区疫灾更少。

从中国历史上瘟疫的时空分布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暴发时间一般较长,短暂几个月,长则数年。这对疫区的民众来说杀伤力大,死亡率较高。如果是在王朝的后期大规模暴发,容易动摇政府的统治。东汉、明代的末年都是瘟疫流行。清末也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瘟疫,特别是东三省的鼠疫,对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是重大打击。

二、范围较广,每次疫灾可能涉及多省,每个时期涉及多地。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重灾区,都城是重灾地,这与人口密集有很大关系。

三、从季节来看,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我们不能期望瘟疫在天气转暖后自然消失。

在与瘟疫长期斗争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一是通过祈福、求神实施禳灾,二是政府积极指导救治。历代政府一方面派遣使者、太医等到疫区调查,治疗,送药,另一方面会组织患者隔离。唐政府曾屡次命令地方各州誊抄药方、方剂,控制疫病传播,抵制巫医误诊,玄宗时下令抄写南朝时期陶弘景撰写的《神农百草经》,不久又组织编撰颁布《广济方》。可以看出中医应对瘟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瘟疫传染性强,及时处理尸体也是阻止瘟疫蔓延的必要措施,历代政府和慈善组织、个人都有出资掩埋尸体的措施。

实际上,很多瘟疫的消亡我们并不清楚原因。2003年的SARS病毒当时究竟是如何消失,我们其实长时期也不清楚。中外历史上,瘟疫横行曾多次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以避免,成为大自然与人类相处的方式之一,人类虽然不欢迎它们,但要有接受它们的心态。

大灾大难时,肯定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失,瘟疫首先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其次会带来大量的次生灾害,短期内肯定会带来经济的衰落,但多难兴邦,一般都会走出来,迎来下一阶段的繁荣,社会还会焕发新机。黑死病在第一次大流行时持续了7年(1347-1353),欧洲有1/3以上的人死亡,但却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开始了身体解剖和思想的启蒙,诞生了欧洲文艺复兴。瘟疫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瘟疫暴发,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会折射世间万象,特殊时期,也更考验人性,出现各种平时无法想到的状况。对于处于困境时期的人类来说,如何生存下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防护物资紧缺,生活、生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提醒我们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互相支持,尽量节省物资,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要随意浪费!

我们所烦恼的事,可能有九成都不会发生,但未雨绸缪,还是非常必要的。大家利用身边的条件多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病毒早晚都会消失,不要过于惊慌,实际上,恐慌用来对付病毒这样看不见的敌人是没有用的。大家熬过这次疫情,各国经济会逐步恢复,当然,有些国家恢复得快,有些稍微慢一些。很多产业布局、组织形式,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次疫情会发生改变。

在古代,瘟疫发生时,朝廷又是怎样带领民众抗疫的呢?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受政治体制、医疗水平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并没有专业的公共医疗监控系统。也就是现在每个国家都有的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往往发生重大瘟疫时朝廷一般会派些医官下去救治,采取迁移人口,隔绝疫区等行政手段。这其实只是亡羊补牢之举。

到了唐朝,政府终于意识到“疫”重在防。设置了医生巡疗体系,也就是专业的医官,叫医博士或者医学博士,领导一些医学生组成医学团队,到全国各地巡视。防治疫病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到宋代的时候,官方在全国各地又设置了官药局,还有安济坊、养济院等医疗慈善机构。并且在唐宋两朝都比较注重对各类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并张榜公布对各种疾病需要的药物名称、剂量和用法。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了疫病的发生。

特别在宋朝时,统治者已认识到瘟疫一旦爆发不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动摇国本,危及到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设置了惠及广大百姓的“惠民药房”,并于宋熙宁九年(1076)创办官办药局——买药所。也就是负责制作和出售中成药专业机构。这种药局在全国各地都有设置,每到疫情高发季节或逢旱涝荒灾之年,政府就会派医官送医送药,为百姓诊治。

到元朝和明朝时代惠民药房依然存在的。如《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设医官,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日腐败,惠民药局也渐渐没落。到清朝更没有重新启用这一很好的医疗机构,在清宣统二年(1910)东北鼠疫发生时,政府只是临时设立了医官局,但已没有行政效力可言,这是由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

其实中国古代抗疫最核心的力量来自老百姓和中医的力量。中医在传染病的防治中有很大的贡献,如宋朝时中医就研究出以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明朝医生就发现水的卫生很重要,就提出:山里清泉可直接饮用,但靠近人多居住的地方就需烧开喝。北宋时“医王”庞安时就曾经历过水源的污染导致开的药影响了治病效果的事件。

据说有一年大旱,湖北浠水县瘟疫流行,可庞安时发现开的药在别处可治病,在这里却不行。他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村民们吃得水太脏了,他和徒弟又为村民找到干净的水源后,再施药救治,果然药到病除。清代名医吴宣嵩所著的《鼠疫治法》提出环境卫生的重要“庭堂房屋,洒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屋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古代历代中医都很注重传染病的防治与研究。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就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杂病论》。

三国时方士葛洪写的《肘后方》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的症状及诊治方法。如天花、恙虫病等。并立“治漳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劈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㢓散等治疗预防瘟疫的方剂。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传染病,瘟疫通常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瘟疫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扩展资料: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特点如下: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参考资料:

-传染病

今天,校易搜带给你“拯救饥荒的艺术”。如何拯救疫情?希望能帮到你。

吴越正遭受饥饿,超过一半的死者是被杀害的。尽全力救饥荒,治病,埋死人,活人就全了。

这是一部公元《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年的记录,讲述了宋代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兼能臣赵的故事。也就是这位宋代名臣首创了世界上最早的隔离封城制度,也就是正史中赵的“救荒之术”。

古代医学不是很发达,大灾难大战争之后必然有大流行。有时,流行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饥荒和战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人定胜天,但不信神仙。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天漏了,女娲补天;洪水,大禹统治;没有火,人们钻木;没什么吃的,神农耕种。总而言之,东方古国讲究自己丰衣足食。

面对疾病和疫情,古人并不只是祈求上帝,而是在自救的基础上积极行动救人。今天要讲的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右谏大夫、参政太子少保赵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防治疫病的荒政措施还包括隔离病人、封城——、禁止人口流动等。

一部或二十四史也可视为二十四救灾史。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史书中都有赈灾、救荒的记载。好像皇帝如果没有救灾记录,都不好意思被称为贤臣贤臣。

被誉为古代仁君代表的的,在他的传记中曾留下这样的记载:何元年初春正月,拒敷,诛灭,混药医人疫。

宋仁宗通天犀被砸治病,《续资治通鉴长编》年对此事有更详细的记载:京城大疫,神医奉命入方,里面出现了两只犀牛角。从分析来看,其中一个是通天犀。

让我们用现代汉语说下面的话:根据古人的理解,通天犀是一种罕见的宝藏,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因此,内侍李顺青有点不情愿,想留下来供皇帝专用。宋仁宗断然拒绝他:“我对外物太贵,对人太便宜!”

宋仁宗当即点了杂碎,让太医院挑选技术好的,带着朝廷提供的药品赶往疫区。

宋仁宗派出医疗队时,还特别下达命令:各地必须如实上报疫情,所有不称职的官员都将受到惩罚。从免职到被就地处决,钦差大臣可以全权处理。宋仁宗还特别强调,绝不能让俗人在疫区坑害人:“没人给庸医认错,就死定了。”

除宋仁宗、汉唐、明清之外,史书中有许多防疫救灾的记载。有一本书《钦定康济录》,系统地收录了这些记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找,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今天我们只是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中摘录几个比较先进的做法:“元二年,患疾疫之人弃家入药。定下心来,叫池源,以为安民郡,关琦庙城,会招穷,反哺郡县。当你去迁移的地方,你会得到任何东西,无论是在田里,假的东西与犁,牛,种子和食物。另在长安城五里外,有200个居民区,住着穷人。"

这是最早的隔离制度,但这种隔离是建立在受害者自愿的基础上的,还没有形成制度。后来发生了大规模迁徙,不能把汉平帝当成始作俑者

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造成人口流失的不是饥荒,而是疾病。因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疾病的防治。在新、旧唐书和《康济录》中,有许多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很少见到大范围流行病造成大量死亡的记载。是因为当时朝廷能够将疫情基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死亡带来的恐慌。皇家医疗队是人民的定心丸。

二、赵启人及其荒政术

说完了汉唐时期的赈灾与免疫,让我们把话题拉回到宋神宗时期的赵翼身上。这个人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能干的大臣。《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年,三大名臣包拯第一,吴逵第二,赵第三。包拯叫包,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而赵佗可以叫赵,最高官职是参政。

记载赵翼“长得又厚又清,人却不喜。”他一生从未成功过。他娶了十几个兄弟的女儿,他有20多个孤儿。施德毅穷,盖无数。"

据公元0755年至79000年记载,宋神宗熙宁八年夏,吴越发生大旱。同年九月,大臣堂大学士赵疃出知越州。

下车之初,赵立即展开全面调查:“为书,问全县灾民有多少个乡,有多少人能吃上自己的饭,有多少人嗜官如命,有多少人能被沟防工事所治理,有多少人能在仓中赚钱,有多少人能为富户养粟,有多少和尚道士所推崇的粟书能为家人所保存。”

赵的研究不仅仅是

除了严查不作为的官员外,赵还进行了广泛的捐赠:“那些被富人所输,被和尚和道士所嫉妒的人,将得到四万八千多块石头帮助他们还债。彼此牵挂也使得收小米的男女过着不同的日子,而人却是两天一饭。”

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聚集和流动,赵云还规定城市农村要有五七十个小米的名额,让所有人都可以领取,而被告知要去自己家的人就不要给了。对于有病的地方,疾病是没有回报的。哪里死了,就在哪里收集疾病。

翻译过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让灾民去指定的地方领取救灾物资。如果他们就这么溜走了,那么对不起,你什么也得不到。

除了用物资限制人口流动,赵还建立了专门的隔离医院,由懂医术的医生和僧侣负责照顾染病的人。那时候的和尚不像后来那么贪财,和医生一样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为他人牺牲自己也是相当慈悲的。

赵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时跳蚤疲惫不堪,力气很大,什么事都得自己做。给生病的人更多的私人资金来购买药品和食物。不幸的是,人民遭受干旱,所以他们可以避免死亡;虽然死亡没有损失,但是没有公权力。是干旱袭击了吴越。人们又饿又病,死者几乎半死不活。这场灾难没有这次大。东边天子忧劳,州县赐恩,各尽所能。公众遵守法律,人民尤其遵守法律。因此,在开始的业务隋集系列,有许多曲折,没有人我

赵的荒政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隔离制度,修建专门的隔离医院;第二,有充足的物质支持,避免人口流动造成的流行病传播;第三,事前掌握病情的真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用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来避免下属官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翻阅二十四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少看到利用疾病和疫情的官员和敛财的奸商。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历代都有规定:趁火打劫,罪加一等。有时候,即使没有时间进行加重审判,你也只是杀了它:那些趁火打劫的人被直接扔进火里。

从赵的救灾和疫情控制中,也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疫情虽然会引起一些恐慌,民众也有逃离疫区的想法,但有赵团这样的清官大臣执掌,加上充足的物质支持,民众的心是可以逐渐安定下来的。

赵之所以能够稳定疫区的民心,是因为他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收留不在职而住在境内的官吏,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工作。告诉富人不能闭门造车,但得到52000多块石头,将支付给人民。

赵疃的孤立救济政策一直沿用到清朝。比如,清宣彤二年十二月,东三省瘟疫流行,于是外交部、民政部、邮政部天天召开联席会议,命令巡捕本部悬赏动员老百姓捕鼠。“小鱼居民要注意卫生,雇清洁工,严格清理。”

当时下了一道死命令,禁止疫区人民流动:“监督内外城官营医院,购置防疫药品器械,以备应用。凡发生疾病的地方,一律禁止出入,违者必杀。”

历史24可以作证,古代的疫病不下千起,但历代都采取了严密的预防措施,没有一个朝代因为疫病而灭亡。

如果把疾病看成天灾,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不可战胜的天灾”,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明十二年进士、嘉靖年间广东大理寺丞、钦州林熙元在给嘉靖皇帝的奏折中,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就以林熙元的追悼信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当时代是激烈和饥荒,人们遭受许多疾病和流行病。民众面对疾病和疫情毫无抵抗力,需要政府进行有效救助,需要各级官员认真负责,进行有效监管,避免政府“发钱买药”,却便宜了贪官、奸商,“监管不力,资不抵债”

古时候就有瘟疫多发,过去把这些带有传染性质的称之为疫,时间极为短暂不严重的,称之为时疫:疫, 民皆疾也。发生时间长,而且相当严重,并且传染之后,会明显的体温升高,也就成为了“温”瘟疫。古代也是传染病多发,古代关于传染病记载有很多很多。各类史书共记载有 772 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瘟疫的发生频率可见一斑。这些还不包括由于资料缺失,或者是其他原因没有记载的瘟疫。

造成瘟疫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古代技术不发达,对于疫情的发生,会导致相当大的灾害发生。民间对于瘟疫的发生,也逐渐的摸索出一套规律。这些规律就包括了多发瘟疫的时间段,和瘟疫慢慢衰退的过程。根据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记录瘟疫最容易开始发生,和瘟疫消退使用节气来作为参照。也就是这句老话叫做: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这句民间关于瘟疫的说法,说的就是瘟疫的整个发展历程。

1、公元196年,据张仲景在du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外感热病及当时的烈性传染病,被统称为“伤寒”,得shu了伤寒的人中的三分之二都不治身亡了,可见当时疫情的严重。

2、公元217年,疠气流行,根据曹植《说疫气》的记载,疠气导致很多人的死亡,有的甚至全族覆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惨状。疠气是寒暑错时导致,而当时的老百姓却信鬼神之说,可见当时百姓的愚昧无知。

01、黑死病

不得不提黑死病,它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有研究认为黑死病由鼠蚤叮咬的细菌造成。开始于14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亚地区,后传入各国,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200万。它的症状就是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很多黑斑、高热、严重毒血症状,传染性强。

02 雅典大瘟疫

雅大瘟疫是历史上记载最详尽的灾难事件。雅典正在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控制权而激烈战争,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雅典瘟疫悄然而至,并持续了三年。至今没人知道起源原因,只认为可能是通过贸易路线从非洲传入,患者高烧,咽喉和舌头都充满了血,并且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战争加长了瘟疫的时间。战败后的雅典直接失去了霸主地位,难以恢复往日荣光。

03天花

最古老也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在我国明清时期曾给当时的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我们说的是1763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加拿大时人为的天花。臭名的亨利·博克特上校故意用天花病人的物品赠送给当地的印度安人,差点让印第安人灭绝。

天花历史久远,除了打针预防,没药可治。常见患者寒战、高热、四肢及腰背部酸痛。

04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首先在1779年的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后多次在世界各国发生多次大流行,病例数以万计,至今在热带呈地方性流行。它源于埃及伊蚊,患者多骤然高温、发力、肌肉酸痛等。

霍去病英年早逝,是得了什么病,历史上有具体的记载吗?

有一个记载 。就是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