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中古典文献在语言或文字上的障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训诂学中古典文献在语言或文字上的障碍有哪些,第1张

  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1、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2、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3、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

  三、随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四、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五、不解语法: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终日风为终风”。这个解释的弊病就是在于不解语法。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说文解字》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 文字意 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 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语言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现象,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特殊现象。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的发展,语言也必然有一定的发展,在这发展过程出现的新语言文化的现象。

举例分析:

1、多音字,就是一种语言现象,背,bèi是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避开,离开,违反,偏僻等意思时念bèi。bēi,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背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背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

再比如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如“雷人”、“给力”、“斑竹”、“神马都是浮云”等。

扩展资料:

其他语言现象:

1、语言僵化

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探讨僵化的起因对弄清语言习得的内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从年龄、社会文化环境、母语干扰、反馈性质四个方面语言僵化产生的原因。

2、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3、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

古今异义

出 句┃ 古今异义词 ┃古 义┃今 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 否 ┃ 恶,坏,批评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任务 ┃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通假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 (阙 通“缺”,缺点,疏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整数后面的零头 )

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中“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e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而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次)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1、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为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2、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3、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4、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5、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标涕零(本义为照着字画摹仿,这里是谦虚的说法,实际是写的意思动词)

16、效

恐托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果,名词)

17、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8、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9、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20、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终善:形容词做名词,终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价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显现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8,出师表

一、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

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2,出师表

一、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

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1,

代币,南京话中一种骂人的话,其实这句话是有来源的。古语云“君子佩玉,小人带璧。”,这个词本义是讽刺别人为“市井小民”的,逐渐衍生成了一种普遍的骂人方法。就和“流氓”一词一样,本指流民,后来成了骂人没有素质的意思。

南京话里还有一个表示女孩的词,叫潘西,这也是化用自诗经的一个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南京人就用盼兮形容一个漂亮的女孩,久而久之就成了潘西。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从广义上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汉语方言中有遗留。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对文言文足够了解,哪怕(fan)优(zi)秀(dian)如我读起来也是磕磕盼盼,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每每此时都忍不住佩服古人,毕竟日常如此沟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过,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说话方式吗?人人见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吗?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个正常人没事就讲文言文,是会被人笑话的。

古人平时都怎么说话的?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灵魂人物孔乙己吗?小说《孔乙己》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这么说话。古人说话,其实也是讲白话文。

这一点用历代皇帝的白话文圣旨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吓个半死不知所措,这时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间的内容实在熟悉又亲切,跟现代的语言一般无二。

有了朱元璋这个先例,明朝后面的皇帝也都喜欢用白话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有一道圣旨:

“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果说明朝皇帝的圣旨已经足够通俗,那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的圣旨,则是十足的接地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确喜欢用白话文的还有咱们的网红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年羹尧出征西北,上折子讲到西宁战事紧张,他已经有十一天脑袋没挨着枕头了。雍正在奏折中批复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这还不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又在奏折中批复: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除了朝代较近的明清皇帝,就连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话文习惯:

连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说大白话,老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说的是白话,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

这是因为,古代其实有两套语言,说话用白话,写文章都用文言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说话和写作还要分两套语言?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为何不直接统一用白话,或者统一用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一种精简用语,为的就是节约书写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时期还没有纸,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简,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用刀刻竹简,往上追溯还有用纺织物、石碑和青铜器来记录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太高了。为了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这有点类似于早前的电报。)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据说,先秦时期,还是言文合一的,那时人们说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 方便交流,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将言语简化,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一般都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此时仅距离秦代才仅仅百年。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将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改成白话文呢?这就体现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续沿用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因为古人发现,白话的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区的口语差别太大了!可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当时用白话写下文章,可能过个几十年后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换个地方就读不懂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规避地域和文化代沟,实现人类的跨时空交流呢?

当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样一来,后世子孙只需要加以学习,就能够畅读祖先的文章,通晓其意,实现跨越千年的沟通!

这套语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读懂《史记》,能有幸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用当时的方言撰写《史记》,如果古人都用如今看不懂的白话记录珍贵的文学古籍和名著,将是中国历史文明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也会发现,古代“言文分离”的做法,在现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用的是标准的汉语语言,但到了日常交流,还是会保留各地方言。虽然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何地何肤色国籍,只要使用汉字,只要切换标准普通话,就能实现零障碍交流,这便是古今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越了解历史,越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也越爱我的祖国!

训诂学中古典文献在语言或文字上的障碍有哪些

  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