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涌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涌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涌泉穴的定位 10 涌泉穴的取法 11 涌泉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涌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涌泉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涌泉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涌泉穴研究进展 181 对血压的影响 18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83 对痛阈的影响 184 对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核体积的影响 185 对泌尿功能的影响 186 治疗癔症性失语或瘫痪 187 治疗癔症 188 治疗失眠 189 治疗头痛 1810 治疗高血压 1811 治疗咽炎 1812 治疗乳汁不下 1813 治疗足底痛 1814 治疗泄泻 1815 治疗膈肌痉挛 1816 治疗传染性肝炎 1817 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1818 易感儿防治呼吸道疾患 1819 治疗心绞痛 1820 治疗口腔疾患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涌泉 涌泉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ǒng quán

2 英文参考

Yǒngquán KI l [中国针灸学词典]

yǒ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涌泉 汉语拼音 Yongquan 罗马拼音 YungChuan 美国英译名 Pouring Spring 各

号 中国 KI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R1 富耶氏 R1 德国 N1 英国 K1 美国 Ki1

涌泉为经穴名(Yǒngquán KI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地冲[2]。属足少阴肾经[1]。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1][3]。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涌泉[1]。涌泉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头痛,眩晕,失音,昏厥,癔症,失眠,便秘,小便不利,头晕,癫证,喉痹,衄血,五趾尽痛,现代又多用涌泉穴治疗休克,中风,中暑,高血压,癔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下肢瘫痪,头顶痛,癫痫,精神分裂症,晕车,脑出血,精神病,神经性头痛,舌骨肌麻痹,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胃痉挛,黄疸,遗尿,尿潴留,足底痛,下肢肌痉挛,子宫下垂,支气管炎,心肌炎,风疹等。

4 涌泉穴的别名

地冲(《针灸甲乙经》),足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

6 穴名解

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涌泉[1]。

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涌出,上涌。泉,水自地出为泉。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犹人情物理之极,则必反也。本经承足太阳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张隐庵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4]

7 特异性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8 所属部位

足心[5]

9 涌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3]。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1]。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第二三跖骨间,当踡足时呈凹陷处;或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取穴[2]。

[1]

涌泉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涌泉穴在足心的位置

涌泉穴在足心的位置

10 涌泉穴的取法

俯卧或仰卧位,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取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五趾跖屈,足跖心前部正中凹陷处取穴,约当足底(足趾除外)前、中1/3的交点,当第2、3趾趾关节稍后处[6]。

快速取穴: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涌泉穴[7]。

11 涌泉穴穴位解剖

深层有足底弓。分布著第二趾底总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屈肌、第二蚓状肌、(踇)收肌、骨间跖侧肌。足底皮肤坚厚致密,由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和营养。跖腱膜的浅面发出许多纤维束崆彼下筋膜内的脂肪,止于皮肤,其深面向足底深层肌发出两个肌间隔,分别止于第一、五跖骨,将足底分为三个足筋膜鞘。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跖腱膜,入中间鞘内的上列结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收肌、足底骨间肌;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趾短屈肌和第二蚓状肌。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1]。

皮肤→皮下组织→跖腱膜→趾短屈肌腱→第2蚓状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底外、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肌支和足底内侧动脉分支分布,并有第2趾底总神经干和第2跖底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2]。

12 涌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涌泉穴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的作用[1]。

涌泉穴具有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功效。

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9]。

涌泉穴位于足心,根据“病在上,下取之”之理,又可治疗头面五官病[9]。

涌泉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其经脉起于足心,属肾,络膀胱,联系于肝、肺,循喉咙,夹舌本等脏腑组织器官,其经筋循阴股,结于阴器,故涌泉穴又可主治舌咽疾病、二阴病及经脉病[9]。

涌泉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也是急救要穴之一,主治范围广泛,不仅能治疗疾病,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不仅可用针灸,也是腧穴贴敷的常用穴[9]。

言经气如泉水之上涌,功能通调水道也,为急救穴之一,有通关开窍、安神镇静之功。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金针梅花诗钞》涌泉条:“掘地及泉泉上涌,州都能化汗能通。”[4]

13 涌泉穴主治病证

涌泉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头痛,眩晕,失音,昏厥,癔症,失眠,便秘,小便不利,头晕,癫证,喉痹,衄血,五趾尽痛,现代又多用涌泉穴治疗休克,中风,中暑,高血压,癔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下肢瘫痪,头顶痛,癫痫,精神分裂症,晕车,脑出血,精神病,神经性头痛,舌骨肌麻痹,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胃痉挛,黄疸,遗尿,尿潴留,足底痛,下肢肌痉挛,子宫下垂,支气管炎,心肌炎,风疹等。

涌泉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1]。

涌泉穴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舌干,失音;昏厥,癫狂,癔症,小儿惊风,失眠;便秘,小便不利;足心热[6]。

涌泉穴主治头痛,头晕、小便不利、便秘、小儿惊风、足心热、癫证、昏厥[8]。

现代又多用涌泉穴治疗休克、中风、中暑、高血压、癔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下肢瘫痪等[1]。

涌泉穴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干,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以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晕车,脑出血,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舌骨肌麻痹;

2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

3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黄疸;

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5 运动系统疾病:足底痛,下肢肌痉挛;

6 其它:子宫下垂,支气管炎,心肌炎,风疹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1]。

直刺05~08寸[1][6],局部有胀痛感[6],可扩散至整个足底部[6]。

直刺05~1寸[2][8]。

注意:本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导致舌肌痉挛或麻痹;不宜用瘢痕灸[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涌泉穴的配伍

配百会、人中,有苏厥回阳救逆的作用,主治昏厥,癫痫,休克。

配四神聪、神门,有清心安神镇静的作用,主治头晕,失眠,癔病。

涌泉配大椎、水沟、十宣,治昏厥[6]。

涌泉配百会、太冲、风池,治急性头痛[6]。

涌泉配百会、劳宫、水沟、丰隆、太冲,治中风昏迷[6]。

16 特效

经常 涌泉穴,使整个足底发热,可补肾健身,还可改善疲乏无力、神经衰弱[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男子如盅,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针灸甲乙经》:胁肋痛,取之涌泉与阳陵泉。腰痛、大便难,涌泉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内食,涌泉主之。

《针灸甲乙经》:热病抨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备急千金要方》:涌泉、然谷主五趾尽痛不能践地。涌泉、然谷主喉痹,梗咽寒热。

《医宗金鉴》:主治足心热,奔豚,疝气疼痛,血淋气痛。

《针灸聚英》: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

《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

18 涌泉穴研究进展

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艾灸涌泉,可使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

181 对血压的影响

采用温和灸法,持续05h后,观察其艾灸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发现艾灸涌泉有快速降压的效果[9]。

针刺涌泉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4]。

据报道用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细,鸡蛋清调敷涌泉,睡前敷,左右穴交替。另有艾灸涌泉可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有不同程度的作降。

18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针涌泉能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失调的状况,阻止自由基损害机体,防止产生老年性疾病,保护脑功能,延缓脑衰老[9]。

183 对痛阈的影响

针刺涌泉具有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是引起中枢内与痛有关的皮层激活,从而使针刺部位的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整合,并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而对疼痛产生抑制作用[9]。

现代研究证明,涌泉穴有一定的镇痛作用[4]。动物实验表明,针刺涌泉可提高痛阈,使脑组织中5羟色胺升高、去甲肾上腺素降低[4]。而且在一天的不同时辰有节律性变化,其变化规律符合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规律[4]。临床实验中以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作为观察指标,探讨声电针麻在女性腹式绝育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用声电波 发生器接通刺入涌泉的圆利针,受试者外周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分布均有明显的改变,且呈双向调节,使白细胞总数提早正向波动转化,有利于机体对抗创痛性 [4]。

184 对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核体积的影响

不同时辰针刺大白鼠“涌泉”其胞核变化不同,于卯、午时针刺,其左右侧视上核增大,而子、酉时则有减小趋势。

185 对泌尿功能的影响

给深度麻醉的狗静脉注射呋塞米,然后针刺一侧“涌泉”,即可引起对侧肾脏利尿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的这种效应[9]。

国外报道,给深度 狗静脉注射速尿,以引起持续而强有力的利尿作用,针刺一侧涌泉,即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的深度抑制[4]。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186 治疗癔症性失语或瘫痪

取单侧涌泉(左右均可),针刺08寸,提插捻转,予强 ,行针1~3 min,留针5 min[9]。再配合语言诱导,治疗癔症性失语或瘫痪有一定疗效[9]。

187 治疗癔症

针刺涌泉,结合语言诱导有较好疗效。

10 min治愈者15例,占384%;20 min治愈者17例,占436%;40 min治愈者7例,占179%;总有效率为100%,一次治愈者49例[9]。

188 治疗失眠

痊愈21人,好转17人,全部有效;②取朱砂3~5 g研成细末,用干净白布1块,涂糨糊少许,将朱砂均匀黏附于上,外敷涌泉治疗失眠,于每晚睡前热水洗脚后敷之,效果较好[9]。

189 治疗头痛

①患者头痛20余年,中西药及针灸均无效,取涌泉,用补法,取廉泉,平补平泻,加气海,留针15 min,针7次而愈[9]。

②取双侧涌泉,用提插捻转泻法,4 min后疼痛缓解,7 min后疼痛消失,出针后又发作,依前法治之而愈[9]。

取健侧涌泉向太冲方向透,配印堂、太阳、风池,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1810 治疗高血压

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2例,显效18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9]。

1811 治疗咽炎

痊愈37例,好转19例,全部有效[9]。

1812 治疗乳汁不下

①针刺涌泉治疗乳汁不通83例,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后立即用手 和挤压 ,经1~3次治疗,显效49例,占59%,好转32例,占385%,无效2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6%[9]。

②先刺膻中、乳根,用泻法,乳汁未出,随即加刺涌泉,强 3 min,留针10 min,乳汁不通者,可双手挤乳,并让婴儿吸吮,乳汁不足者在针刺后有针感由股内侧上传至胞官,同时有子宫收缩感,05 h后 发胀,乳汁滴出,一般1~3次显效[9]。

1813 治疗足底痛

按揉涌泉穴治疗足底痛19例,用拇指顺时针按揉10 min,每日1次。结果:治愈17例,显效2例,治疗次数最少7次,最多15次[9]。

1814 治疗泄泻

用中药外敷法治疗泄泻32例,药用吴茱萸、白芥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每日1次[9]。结果:治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5%[9]。

1815 治疗膈肌痉挛

据报道电针涌泉,治疗362例,有较好疗效。

1816 治疗传染性肝炎

据报道涌泉配至阳穴,重 。

1817 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针涌泉,必要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1818 易感儿防治呼吸道疾患

悬灸涌泉组、肺俞组,每穴灸20分钟,涌泉组治愈及显效略优于肺俞组。

1819 治疗心绞痛

按压或针刺涌泉,劳宫。

1820 治疗口腔疾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172 治疗腰背扭伤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头临泣 1 拼音

tóu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Tóulínqì GB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头临泣 汉语拼音 Toulinqi 罗马拼音 Toulinchi 美国英译名 Coming to Tears 各

号 中国 GB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1 富耶氏 德国 G15 英国 G15 美国 GB15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1][2]。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上五分陷者中。

5 穴名解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6 特异性

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2]。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1]。

头临泣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与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穴[7]。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著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2]。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临泣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1]。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3]。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3]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1]。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2]。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8]。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酸胀感[6],或向周围扩散[6]。

132 灸法

可灸[1][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条灸5~10分钟。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头临泣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神庭、头维,治头痛[6]。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肿痛[6]。

头临泣配百会、水沟、内关、后溪、太冲、合谷,治小儿惊痫[6]。

15 特效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取穴头临泣、曲差、风池。腧穴常规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30°角,夹持快速进入皮下1~1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下得气向后项部放射。风池针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转。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使 量与病体相适应,留针20~30 min,出针后患者头痛减轻,续针3d,疼痛痊愈。[9]

172 治疗腰背扭伤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头疼的事情,不仅难以解决,还真的让人头疼。头疼是常见的一种神经性头痛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以为头疼就是一种普通的症状,而有时候头疼其实一种疾病。头疼可以通过艾灸治疗,那么,头疼艾灸哪个穴位呢?。

1、温和灸缓解头痛

头疼艾灸穴位:百会穴、太阳穴、上星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日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2、隔附子灸缓解头痛

头疼艾灸穴位:涌泉穴。

操作方法: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附子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附子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3、回旋灸缓解头痛

头疼艾灸穴位: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风门穴、中脘穴。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4、艾灸要注意

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女性私处、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运动疗法:

1 用两只手的手指尖部份,按摩整个头部。

2 拇指用力按压天柱穴位让脖子弯曲转动。

穴位疗法:

1 百会穴:位于头的顶部,当患者感到整个头部都很沉重而且疼痛时,用手指按压百会穴,便可立即见效。

2 偏头痛时 可以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天柱穴,数分钟后 便可去头痛。

3 后头部痛时:用手拇指横过来按压天柱穴,也可以用手指按压百会穴。

4 慢性顽固性头痛,热灸百会穴有良好的效果。

5 当患者感到像戴一顶帽子似的头痛时,则应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胸锁乳突肌上的穴位(该穴位在从耳朵后到前脖子伸展的过渡地段中)。

涌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涌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