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刻本按照活字性质有哪些分类呢?
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分为:孤本、秘本、珍本、善本、通行本等。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过录本、校本、批本等。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起,福建书坊续有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
几乎根本找不到木版印刷的,一般都是石印和铅印的,石印的比较早,铅印是在清末才有的,如何区分石印铅印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书的边框如果连上的就是铅印,如果美联上的就是石印的。关于断代说几个简单的方法一要从字上入手,字比较大的一般比较早。二是要看纸质了,一般清末和民国的纸质差不多比较薄,而之前的由于是草纸可以看到一些纹理。三要从题材上看,一般佛经比较早。当然你要想收藏古籍的话也要注意收藏的门类。
补充:木板由于是活字印刷所以字体大小不一,而且印出来的字幽深有浅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墨香铜臭,这个词汇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对于喜欢古代文化和印刷技艺的人来说,它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墨香铜臭是指古代书籍的独特气味,这种气味是由于古代书籍所使用的墨水和纸张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而铜臭则是指古代印刷技艺中所使用的铜版印刷的特殊气味。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史
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年左右的秦朝。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大规模生产印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技术。到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其中,雕版印刷是通过在木板上雕刻文字和图案,然后再用墨水印刷到纸张上的技术。而活字印刷则是通过将单个的铅字或木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版面,然后再进行印刷的技术。到了明清时期,铜版印刷技术逐渐兴起,这种技术是将文字和图案刻在铜版上,然后再用墨水印刷到纸张上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印刷速度快,印刷效果好,因此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如何体验墨香铜臭
想要体验墨香铜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选择一本古籍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本古籍,这可以是一本明清时期的经书、小说、诗集等等。在选择古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闻一闻书的气味
当我们选择好古籍后,我们可以先闻一闻书的气味。古籍的气味是由于古代书籍所使用的墨水和纸张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这种气味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3翻阅古籍
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翻阅古籍。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籍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古籍中的文字和图案,都是由古代的印刷技艺制作而成,这种技艺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4欣赏古籍的印刷工艺
最后,我们可以欣赏古籍的印刷工艺。古籍中的文字和图案,都是由古代的印刷技艺制作而成。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刷技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三、墨香铜臭的文化价值
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历程,更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积淀。墨香铜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四、结论
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验墨香铜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刷技艺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积淀。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古籍,传承好古代印刷技艺,让墨香铜臭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得以延续下去。
(文章结尾处插入墨香铜臭本人)
济宁市博物馆位于济宁市城区古槐路中段的济宁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5月,是一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览的综合性场所。博物馆占地21公顷,总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馆由东部的铁塔寺和西部的仿古建筑组成。济宁市博物馆建于1985年5月,座落在济宁市中心铁塔寺内,占地21公顷,是地志类综合性博物馆。馆舍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觉寺,当地居民称铁塔寺。现存古建物27楹,有宋代崇宁四年(1105年)的铁塔、明代大雄宝殿及清代的僧格林沁祠、声远楼、汉碑馆等。西部为仿古建筑—主展楼,1996年10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是历史文化展览。 16年来, 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包括铜器、陶器、瓷器、玉器、书画等十几个大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套,二级文物50件套,三级文物407件套。尤其是馆藏汉碑、汉画像石、春秋书刻工具、铜列鼎、元代服饰、元、明、清铁炮等至为珍贵。多年来,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民间征集等途径共收集文物4000多件。 济宁博物馆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赞誉。我国现存汉碑不过60块,而济宁就占有38块,其中博物馆就收藏有11石。这些碑刻原来散存在济宁文庙院内,损坏严重。民国十八年由教育局长王大恕等人,集中移置于汉碑馆,加以保护至今,如馆藏的《景君碑》、《郑国碑》、《武荣碑》、《鲁峻碑》等均为汉碑精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收藏的其它文物中,有不少为馆藏珍品。如春秋时期的雕刻工具,包括刀、削、针、凿等27件,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雕刻工具;春秋时期的另一珍品是全套铜礼器,包括7个列鼎,1个陪鼎,6个簋。它是奴隶主用来吃饭、宴请宾客、祭祀活动的器具;博物馆从民间征集而来的北宋雕板印刷经卷,据说是一部至今尚无人读懂的“天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堪称“镇馆之宝”的元代贴花露胎龙纹龙泉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只直径不过20厘米的瓷盘,通体青亮润泽,盘内一对腾龙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显示出我国古代人民精湛的工艺。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近万件,主要有铜器、石器、陶瓷、书画、玉珍、服饰、漆器、古籍等十几个种类。馆藏中的春秋列鼎、汉碑、汉画像石、岳石文化陶器、东周书刻工具、元代服饰、元明清铁炮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济宁博物馆现保存的古建筑有宋代铁塔、明代大雄宝殿、钟楼及僧王祠、汉碑馆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寺内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五楹,横阔19米,进深1⒉5米,高约12米,飞檐出挑,斗拱承托,内有十根通天木柱,前廊有八棱石柱四根,为明代所换。石柱上分别镌刻有对联,其建筑结构为宋代风格。
多年来,博物馆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除常年举办“济宁市古代文明史展览”、“济宁市民间工艺品展览”、定期举办:济宁千秋、馆藏文物陈列、朱复戡艺术馆、济宁运河文化展外,还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艺术类展览;还先后举办过“济宁汉碑汉画展”、“济宁出土文物展”、“济宁近代史展”、“济宁兵器展览”等。1997年“孔孟之乡济宁文物展”在日本足利市展出,在当地引起轰动。16年来举办各种展览近百个,每年参观人数达8万人次。1994年11月,济宁博物馆与孔子故里、孟子故里、王杰纪念馆一起被省委宣传部公布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先后被省、市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宁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博物馆。博物馆先后荣获济宁市精神文明单位,济宁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固定展览,一是以反映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的历史展览《历史千秋》;二是以展示本市文物精品为主旨的展览《馆藏文物》;三是以反映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史实为基础、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展览《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四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朱复戡《书法艺术展览》。市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固定展览,一是以反映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的历史展览《济宁千秋》---该展由“东夷之光”、“圣贤之乡”、“秦汉辉煌”、“唐宋风韵”、“明清史迹”五部分组成,从纷繁的济宁地方史中汲取“闪光点”,结合出土珍贵文物加以展示,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世人所瞩目;二是以展示本市文物精品为主旨的展览《馆藏文物》---馆藏精品包括三个展室,分别陈列铜器、陶瓷器、玉器等;三是以反映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史实为基础、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展览《中国运河之都——济宁》---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元明清三代运河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均驻节于此,因此,济宁又有“运河之都”之称,展览共分六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展示了“运河之都”的风采;四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朱复戡《书法艺术展览》----朱复戡先生(1900—1989),我国近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2000年,朱复戡先生遗作209件捐赠济宁市博物馆,成立专题艺术馆。四个固定展览常年开展,2008年10月已免费对外
古籍刻本按照活字性质有哪些分类呢?
本文2023-10-10 05:05: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