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第1张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现在研究姓氏,主要依赖的就是本姓氏的族谱,族谱中涉及的姓氏知识,包括源流、郡望堂号、始祖、迁徙等都是比较丰富详细的。但是从编写族谱或者单纯兴趣方面,难免会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完善和佐证。那有哪些古籍是包含姓氏文化内容的呢?看看小谱为你列的清单,赶快收藏吧。提及姓氏,最先想到的就是《百家姓》了吧,但它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内容比较单一,只包含姓氏,并没有其他衍生的内容。要想研究姓氏文化,还得看一下几本古籍。

   《百家姓》是在北宋初年问世的,就以宋朝为例来讲讲这个朝代都有哪些关于姓氏的书籍吧。到了宋朝,研究姓氏的文人越来越多,相关著作数量也更多,涉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专门的姓氏专著,比如北宋邵思的《姓解》,用文字偏旁分类法,分170门,收录2568姓;《宋史·艺文志》史部谱牒类着录《千姓编》一卷,以撮取千姓而得名,卷末云“嘉佑八年。

   有综合性的历史史料中包含姓氏板块,比如南宋郑樵综合历代史料编著的《通志》中的《氏族略》共收录汉族及少数民族姓氏2368个,创姓氏书收录姓氏数之最;还系统地论述了姓氏的发展、演变,总结了历代姓氏书的得失,并对姓氏来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宋代的很多相关的姓氏书籍都是以姓氏的源流为引,辅之以郡望及简单名人事迹,主要有丁维皋所撰《皇朝百族谱》四卷;永邦先撰的《群史姓纂韵谱》六卷;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由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的韵书《广韵》等等。宋朝是姓氏书籍编纂热潮兴起的朝代,除宋朝外,其他很多的朝代的姓氏书籍也都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姓氏书籍7部,唐代8部,明代9部。清朝编修族谱迎来热潮,所以姓氏书数量也比较多,与宋朝不相上下,有13本。在古代宗法制度,以及王位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举荐制度的形象下,古代社会对门第的注重空前重视,与此息息相关的家族世系、族谱等类型的古籍资料应运而生,且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下,各个朝代都编写了很多姓氏相关的资料,流传都现在就是我们研究古代姓氏的宝贵资料。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人大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

《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

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激情。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

《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历史学家认为,族谱也是历史记述的一种。如能去其糟粕,单纯纪录源流世系,记述聚居地区之名胜古迹、历史事件、经济状况及人物事迹等内容,乃是人口普查、国史及省市县志之参考资料,优生之真实史料。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信访或亲访调查,收集部份资料,并查阅几种老谱,加以分析,对照整理,特撰此文。

湖南阙氏源流与分布概况 湖南阙氏,共约3万余人,其中桃源县有万多人。湖南阙氏主要有两大族系组成:一是弁公以下约38世尊保系统,二是弁公以下26世宣公(江西老谱不算弁公记为25世)系统。宁远阙姓就是尊保后裔。其迁居路线是:邳州→山西→河南→浙江→福建→宁远。据台湾谱载:尊保一世,葬山东曲阜昌平乡,至3世西迁出西太原府文水县,4世南迁河南汝州府伊阳县,4世次子葬豫东陈州府项城县,5世东迁浙江湖州府长兴县,6—9世再南迁该省黄岩县,10世南迁福建,11世起又西迁湖南宁远县,定居至今,已繁衍35—37世。在宁远和新田已发展到几十个乡村,人数在5千人左右。

江西老谱记载:宣公于汉献帝末年(公元220年左右),任下邳太守时,因故迁任潭州(今长沙市),遂就地定居。此为江南阙氏之先峰,亦为湘有阙氏之始。及至东晋时代,宣公之两个孙(进文之子)阙胜、阙学先后由湘入赣,即28世胜公迁人豫章(今南昌市)凤凰坡定居,学公亦于东晋明帝太宁间(公元323—325年),迁入江西抚州府赤南门定居。宣公身为长沙太守,官职不小,为何两孙均离长沙远流入赣?尚待查考。学公后裔从无州再南迁至乐安县的峡源(今右源村)定居,及至庚郎公生三子:孟宗、孟求、孟安(后称“三孟公”),其后裔发展很快,迅速散居江西数十县,并向外省移居。宣公子孙回迁入湘者大体可分为三支:一是福建孟安后裔迁入桃源、攸县、邵东等市县。这支人数不多,今已知从桃源移居桑植者有迁千人。二是宣公以下37—52世(弁公63—78世)后裔先后均有入湘者,主要由江西乐安、吉安等地迁入宁远、新田、长沙、新化、桃源、湘乡、安化等多县,继而散居至全省,特别是湘西各县,然后进入川贵等省。这支主要是孟求后裔,也有少数孟安、孟宗后裔,人数约在2万人。三是江西明万11传至韶梅(弁公63世,孟求22世),迁居“湖广安邑”(湖南安化)梅城大南门定居。这支发展较快较广,已散布至本省的40多个县市和6个省,人数在3万人以上。

湖南谱载:韶梅生三子:名尚胜、尚贤、尚友(后称“三尚公”)。长子尚胜留居安化,次子尚贤由安邑移居龙阳(今汉寿县)的鸭子港,三子尚友夫妇移居桃源。安化老谱载:“韶梅公次子尚贤,一名镇公,安邑大南门迁居龙阳鸭子港,是为居龙之祖。明洪武七年甲寅8月初6日生,明成化6年寅3月殁,寿97岁,配谢氏,终年95岁”。尚贤生三子:鼎梓、鼎松、鼎楷。谱载“自尚贤迁居汉邑鸭子港后,滋息虽多,奈下温连遭氏垫,于是鼎派兄弟细裔,各更爽垲。梓公徙汉寿县东岳庙,松公徙阙家冲,楷公徙佘家园”。其子孙又分迁益阳、桃江、安乡、华容、沅江、长沙、望城、常德、南县、宁乡、济阳、桃源、大庸(今张家界市)等县,再远迁至四川、鄂南之潜江、黄山、陕西的安康等地,人数发展至7000人左右。二房尚贤系统与大房尚胜系统于清道光29年五修谱时合谱(含鄂西、广西资源、陕西平利阙姓在内)。

三房尚友公夫妇于明代洪武末年,迁居桃源县的岩门(又称岩门或岩源门或大里)即八公桥乡(含剪市乡)鹅公井村一带,笔者于1996年12月亲访时,当地宗亲说,桃源阙姓已散居到全县36个乡镇的大部分乡村,还外迁到常德、慈利、大庸、永顺、龙山、桑植、麻阳、凤凰、保靖、吉首、怀化、溆浦等县,几乎散满湘西、湘北,并远迁到四川的綦江、巴县、重庆、合川、北碚、南充、黔东的松桃、鄂西的恩施、鹤丰、来凤等地,人数发展到2万人以上。

桃源阙姓有三支:一是来自福建永定→梅县→桃源→桑植,二是江西的乐安、吉安→桃源→麻阳,三是江西乐安峡源→安化→桃源→四川。但这三支早已混居,又共修谱谍,很难分清了。

桃源阙姓中流传着几个故事。其中“龙阙祠堂”和“老太婆”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据桃源官宦坪乡老谱记载:“外祖龙文远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西门外高沙村高化乡十八都人,于明洪武二年乙酉(1369年)来桃,遂家于大里,善地理居,岐黄济世活人,因号大里才。生一子一女,子名智海,女招赘阙文昌,佐理后,海无传,继昌次子仲恭为龙氏之祧。公生于元至顺庚午元年(公元1330年)9月,殁于明洪武已未12年(1380年)7月,寿年50岁,配郭氏,寿终78岁”。又载:“始祖阙文昌,江西吉水拖船埠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9年(公元1349年),殁时寿76岁。自明洪武壬子5年(1372年)贸易来桃,于大里时,龙公文远招赘为婿,同炊立业,而遂家矣。至公毕世,智海无传,婿居半子,承家奉祀,敢不以龙为重哉!虽然而龙,不敢忘其姓焉,敢冒故世,世子孙以阙称族,乃当然之理也。后生二子,长仲温、次仲恭,遂命恭继舅父智海名下为嗣,承龙氏之祧。故龙阙二姓实属一,本于此焉。”此乃“龙阙祠堂”之由来。该祠建于清代,毁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尚有祠堂外院大门。郭氏寿高78岁,丈夫早逝,她支撑龙阙三代几十年。这就是老太婆的传奇故事。

清嘉庆5年(1800年),于八公桥乡“龙阙祠堂”之北侧,在龙籍海墓前立有大墓碑:“阙氏二代祖籍海老大人墓”,左写“大清嘉庆五年春合族立。”龙智海是桃源祖阙文昌内弟,同辈,只因文昌“次子仲恭继舅父智海名下为嗣。”为何龙智海成了“阙氏二代祖呢?从泥窝潭乡阙谱对上述阙龙两姓文字的记载和派名的排列(文仲×朝×,东来士栋中……),均说明龙智海不是二代祖。桃源八公桥乡阙氏派名排为:“文智仲×朝……”,把龙姓派名“智”塞入阙姓派名“文”与“仲”之间,这是不确切的。八公桥乡为何如此立碑,待查八公桥乡鹅井村阙氏谱。

据麻阳谱及合川承贤证实:桃源始祖阙文昌兄弟阙荣昌移居麻阳水塘营双岔口,前20代派名不同,后20代派名基本与桃源相同(见派名表)。至第9代“景”字派,由沅州府麻阳县经永川→东安县→保定府→遵义府→桐梓→四川綦江县→重庆府→合川县。但麻阳谱载:入川者非荣昌后裔,而荣昌兄弟荣德子孙景远和应宾父子等。应宾兄弟移居四川后发展很快,仅合川一地就发展到20个乡镇的30多个村庄,已发展3000人以上。

另一个故事是,光绪乙未年间,安化六修谱时,桃源县阙姓乘8抬轿子,浩浩荡荡地到安化梧桐坳寻根问祖,搜集谱志资料,虽未合谱而走,但说明桃源阙姓与安化阙姓有源。

桃源泥窝尝潭乡官宦坪村是阙士琦家乡,也流传首美好的故事。士骑为弁公73代、“三孟”32代嗣裔,其子孙已传13—14代,今衍繁200余人。士琦居屋仅留遗址,坟已平整修田,但留有一个“十年寒洞”的勤读岩洞,供人们参观游览,至今传为美谈。村边山上的石壁上有一座古庙,士琦在庙前亲题一付对联曰:“石壁自天成,传一幅牟尼真影;溪流为佛设,涌几层南海清波。”横幅是“见身”二字。从此联的字里行间看到士琦文学修养之高,令人叹服。

大房尚胜随父定居安化,传至第4代十佑公生三子:梓占、梓素、梓启,“三梓”又生“七训”:谟训、典训、金训、虞训、颜训、庭训、尧训。发 展至此,嗣孙猛增,逐渐向外迁居。安化谱载:梓占公长子谟训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安化梧酮坳,谟训子志全携儿玉奇、玉清迁居蓝田附近之浅塘,再迁新化尖山(今属涟源市),后又移居新化旧九都太阳乡。其后有一部份迁安化东坪及邵阳、溆浦、湘乡等县,后远迁鄂西之恩施、鹤丰、恩承、四川之仁寿、新都、什邡、梁山(今梁平县)等县。梓占公次子典训始迁安化北路,至清代远迁川陕者过半。梓素公长子金训初移安化南路田心,其后裔益宏、益学迁徙鄂西恩施盛家坝区石门坝乡。益学公再迁四川广南。梓素公次子虞训分迁西路,后迁胡家坪、久泽坪等地,其子孙正元迁居宁乡,有的迁浏阳、益阳、娄氏,也有返迁江西之铜鼓者。梓启公次子庭训迁居涟源、湘乡、娄底、远迁川陕鄂桂者,俱载世系图内,还有散居到邵东、邵阳、长沙、礼陵、株洲、龙山、临礼、岳阳、湘阴等县市,胜房人数估计为2万人左右。

宁乡阙姓也有趣事。韶梅12代后裔文武公,于明末由安化移居宁乡七里乡的蒋家伦,去时两人,生活贫苦。可时来运转,开荒时竟挖出三窝金子,买下三处庄所:蒋家伦、阙家滩上屋、阙家滩下屋,水田增置至200多亩,人口发展30余人。今已有400余人,其中大学生7人研究生2人。

湖南阙氏聚居地区之自然环境及名胜古迹 湖南本系“鱼米之乡”,但阙姓多居丘陵、山沟地带,经济环境较差,山水环境较美。居阙姓较多之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市交界之岳麓山 ,是全国有名的革命和游览胜地;汉寿、岳阳等滨湖10县多有阙氏聚居的洞庭平原,有岳阳楼之雄伟,君山之幽美;近万丁阙姓的士琦故乡桃源县,有传诵千年的桃花源奇景;有士琦中举修桥而赞誉三百年的阙家桥;在汉骞中将的故乡宁远县,有毛泽东赋诗赞誉的九嶷山美景;在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阙姓聚居地桑植和张家界市,有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自然森林公园”之称的武陵游览胜地;在誉称“阙半街”达500年的安北海城,有“梅城四奇”之称的赏月镜子岩(光洁如镜的一面,有“明月”与天上明月相映成趣)、虫鼠不浸庙(孔庙殿内木结构天顶和梁柱,至今找不到鼠咬虫蛀之痕迹),阴河黑鲤鱼(在城下横贯10余里的阴河内,有黑色鲤鱼,食之清心明目,补肾壮阳)、神秘古神洞(桥下有三个大溶洞,寒者称“阴洞”,暖著称“阳洞”,阴阳二水注入下洞,洞深难测,令人称奇)。在位于安化、涟源、宁乡、新化四县交界地带,处于雪峰山脉中段之梅岭峰脊上,有20金个山村聚居着3400多阙姓,此地有景多、洞多、庙多之特点,有如莲花宫洞、龙井犀牛、笔架凌霄、熊耳浮青、仙岩佛像、黄罗湄塘、镜泉玉月、芙岭朝云、泉塘佛玉、印石奇文等十景。位于阙氏久泽村之莲花洞内,酷似宫殿,有几十宫,已探进九宫,灵龟洞口之天然石桥下之水中有一巨石,昂首似龟;桥外是三十丈瀑布,奔腾而下,十分壮观。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游览雷鸣洞、灵龟洞、紫云山、南北两塔、劝学所等数景。

1917年8月,毛泽东来安化作社会调查时,中途曾夜宿久泽村。在游览梅城北宝塔时,于塔内题写了“伊水拖蓝,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这之诗句,署名毛润芝。其中“梅岭寒泉”一句,据其同学罗驭雄等证明,是指阙氏所在地石桥湾村之“寒泉”,毛在此跹 过时,正值8月酷署,捧喝泉水,顿感清凉,因得诗句。1925年,毛泽东再访安化,宣传革命理论,推动农工运动。这两次活动,影响很大。大革命时期,该地区在区农会和乡农会会长阙良才、阙德秋等指挥下,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并有阙太来、阙石人加入党或红军,有太教、太和、太秀、家和等30余名阙姓参加抗日,多数为国捐驱。有新吾、子城、世华、栩顾等十余人参加学生运动。1949年初,创建了由阙迪祺、阙咸卿、阙萼卿等与他姓组成的久泽村中共地下党支部,串连贫雇农,进行革命活动。因而久泽村被划为革命老区,并树有省委书记周里题写的“毛泽东同志社会调查纪念碑”,以供后人学习。这类事迹,全省都有。

阙氏人材举例 湖南阙氏人才,古今均较多。科举及第者,有举人、进士、翰林等多人。官职有刺史、太守、县令等数十人,被封为义官或儒官者不少,仅安化就有几代被封。如23世祖翊公在后汉为湖广荆州剌史,被誉为“政治有声,民怀其惠”。34世孝郎公,职授长沙千总。50世无惑公在唐代被授迪功郎,迁桃源任县丞。53世邦智,在唐朝中举,官任岳州刺史。62世汝绩公,于宋淳佑二年,共荐举授广泛司法,迁湖南制司,参谋军事。简公系宋淳佑六年丙午科举人,历任至衡阳道。67世成可公,元荐举任清江县匕丞,以贤良方正升湖南潭州(今长沙)通判。73世桃源的士琦公,系明代进士,任南安知县,后因德高望重被任为翰林院编修;著有《蝌蚪诗》、《馀仙草》等书。安化70世颜训公子孙三代,“富甲梅城,好善乐施”。颜训公曾代安邑完丁响一年,明弘治13年,独资修建广化寺;后又合修报恩寺,铸大钟;再捐次修北宝塔;并于石砧铺捐资兴修水坝,被命名为阙家坝,附近农民受益非浅,至今犹赞颂其功德。明正德三年戊辰岁(1508年),,其子志和公因救济饥民,献谷千石,而被“敕义官”。敕文曰:“今天下灾荒,百姓穷苦……,阙志和首倡义能,出谷一千石赈众,督府题闻,联心嘉悦,今特敕为义官,授以七品职衔,冠带荣身,乃命有司于通衢建恩荣坊以彰。朕,因民特加褒赐殊恩……”。其长子志泰亦被敕义官。颜训之孙阙璇,因家资雄厚,学富才高,为家乡做好事,并创修湖南阙氏谱牒,自韶梅公来湘后的160年间,只有“家乘之修”,族氏资料不多,璇公亲赴江西老家收集老谱资料,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创修安化阙氏族谱,因而被敕儒官。安化老谱记载:韶梅公因大明鼎定……后代赈饥代赋,名垂县志,位列乡贤,德业固美且善矣。“……而后清道咸以前,人文蔚起,冠盖盈乡,相传有南门阙半街之称,固安邑之旺族也。”这些名人事迹,为芙蓉国增添了光彩。

湖南阙姓读书人,比古代较大,人才也有不和。宁远的阙汉骞,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官至中将兵团司令、台湾防卫副总司令等职。抗日时期,曾率师空运缅甸解盟军之围后,在滇西挥师浴血奋战,全歼日军一整师,被誉为“骁将”。因北伐、抗日有功,荣获勋章多枚;将军善长书法,被誉为“拨云体”,在台北举办个人书展,并著有《行草楷隶四体千字文》一书。涟源85世阙楚琳,毕业于中国大学经济系。1926年,他暗寓京郊,作农工运动,遥为北阀之策应,创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结合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参加反帝斗争,抵制日货,险遭军阀逮捕;后任晨光女子学院董事长及南口职校校长,1935年去逝。安化85世之勋吾教授,曾在辽大、武大任教达30多年,历任武大历史系教研室主任,古籍研究所付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自著、合著、主编著作11部,发行量达733万册,多次获省级优秀研成果奖。其叔父补山(新吾之父)于1949以前曾长期担湖南省教育厅督学。桃源县的84世嗣裔海卿,团才学兼优,成绩显著,曾升任县委付书记兼县长,后任常德市人大副主任、市乡镇企业局党委书记等职。86世后裔迪祺,曾做过地下工作,1949年后任安化龙安区委委员,久泽乡片总书记;晚年从医,义务为民治病逾千人次,现今继续为乡亲服务。涟源市伏口镇的佐才,于1949年参军,在抗美援朝的1951年,在战斗中与毛岸英同时牺牲,被授与革命烈士称号。望城县的84世后裔正明,曾在部队服务20多年,担任团政委,立过战功,今转地方任株洲市效区政法委员会书记,为政法工作做出贡献。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西汉成帝时,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胖舸(今贵州省大部分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郡守陈立深人夜郎腹地,斩杀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从此之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那么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多年的夜郎古国到哪里去了呢?

寻找“自大”的夜郎国

夜郎国的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位于今云南境内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段故事渐渐地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

其实夜郎国君提出“汉孰与我大”并非妄自尊大,也不是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小国,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云、贵、湘一带。这一地区,即便是今天,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他们急于打听山外世界,想知道汉朝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也多亏了“夜郎自大”这个贬义性的成语,使夜郎国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国留在了史册上,留在了人们的印象中。

在《史记》的记载中,夜郎国有精兵10万,兴建起了城市。考古发掘也证实,夜郎国的主要所在地贵州,当时确有较发达的农耕文化,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贵州威宁中水大河湾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堆积层。在贵州赫章县的可乐地区,还发现了一大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土坑墓,葬式非常奇特,是把铜釜或铁釜套在死者的头上和脚上,或将釜置于死者的脚下,被称为“套头葬”。

这样的葬式此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未发现,可见是神秘、古老的夜郎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饕餮纹无胡铜戈、青铜箭镞、一字格曲刃铜剑、铜柄铁剑、心形纹铜钺、蛇头茎首铜剑、牛头形铜带钩和鲵鱼形铜带钩,也显然都不是中原或巴蜀器物,应该是夜郎文化的遗存。

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发现过夜郎国的蛛丝马迹。连记载于神话传说中的古蜀国都找到了曾经存在的证据,而记载于《史记》中的夜郎国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摸不到头绪。有人甚至认为,夜郎国可能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空中楼阁,是道听途说的产物。现在,贵州一带的考古发现告诉世人,夜郎国是真实存在的。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天的贵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还可能包括湖南的一部分,而贵州则是夜郎的腹心地带。西汉以前,夜郎国几乎无文献可考。直到《史记•西南夷传》略述夜郎国的历史后,人们才知道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夜郎国。

对于夜郎国的考古发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人们眼前。从发掘成果来看,夜郎国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贵州的沅陵、广顺、茅口、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以外,还有云南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的麻阳等地方。这些地方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而且大多数地方的民间都有关于夜郎国的传说,证明该地曾是夜郎古都。有人因此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夜郎国从何时开始存在,无从查证,只能根据现有的证据大致推断,而其灭亡的时间,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这一时期,夜郎王兴胁迫周边22个小国反叛汉王朝,被汉臣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

夜郎古国的四重面纱

自从旅游业在中国兴起,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夜郎国的人文价值开始逐渐被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争抢“夜郎”的归属权。那么,夜郎国究竟在哪儿呢?

为了寻找夜郎古国,考古人的足迹遍及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由于在史书中找不到更多的线索,他们希望通过考古发掘让夜郎古国重新复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满腔热情的考古学家们难以面对尴尬的现实:夜郎古国神秘的面纱刚刚揭开一角,探寻之路却已山重水复。对夜郎古国苦苦追寻的人们虽然已经找到了夜郎国确实存在的证据,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人能见到夜郎的“庐山真面目”。时至今日,夜郎古国至少还存在四大谜:

第一个谜,古夜郎的疆域和都城在哪里。作为一个国家,不论它是大是小,不论它存在过多久,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统治范围,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要确定其疆域,首先要确定其都城——也就是政治中心的所在。现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都认为自己那里是夜郎国的都城。这些说法都能引经据典,并非子虚乌有。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夜郎国都呢?

第二个谜,谁是夜郎国的统治民族,或者谁是夜郎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对于这个谜有四种答案:有人说夜郎国的统治民族或者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苗族,有人说是彝族,有人说是布依族,还有人说是仡佬族。为证明本民族是夜郎古国的先民,这四个民族都成立了民族学会,但还没有任何一个找到能够一锤定音的证据。

第三个谜,夜郎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是什么样的。夜郎国是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还是奴隶社会早期阶段,或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又或是封建社会早期阶段?如果能知道夜郎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对确定夜郎国的历史地位、追寻夜郎国的起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谜,夜郎国究竟存在了多长时间。夜郎国灭亡的事件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但它建于何时,却没有记载。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国存在了300年左右。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实际证据,也没能获得学界的统一认可。

这四个谜虽然至今没有被解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贵州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就为解密夜郎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说,西南夷建立的政权有数十个,其中夜郎国是最大的。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就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p#分页标题#e#

自从可乐地区农民因农事活动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可乐地区进行了数次发掘,共发掘古墓近4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战国、西汉、东汉时代的文物都有大量出现。出土的石、陶、玉、青铜、铁、玛瑙等不同质地的农具、生活用品、战斗兵器、装饰品及农耕画像砖、乐工图画像砖等大量文物,充分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可乐,在彝文古籍中叫作“柯洛倮姆”,是“中央大城”的意思。这很可能意味着这里就是夜郎国的国都。“柯洛倮姆”在汉文史书中记作“柯乐”,后来就演变成了“可乐”。现在,在可乐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也说,彝族是最先进入可乐的人。如果可乐真的是夜郎国的国都,那么彝族人很可能就是当初的夜郎国人。

夜郎国在可乐地区建造城市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众多同时代的城市遗址表明,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很可能曾携带家眷,率领兵卒,先后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这也许就是许多地方都被认为是夜郎国都的原因。

结合史书记载以及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夜郎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可乐西南夷墓群只能说明可乐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城市,非常繁荣。如果仅凭名字就说它是夜郎国的国都,理由还不够充分。

夜郎国的四大谜题,并未真正解开,神秘的夜郎古国仍需要我们继续探寻。

活在彝族历史中的古夜郎

在古代中原王朝编纂的史书中,对少数民族以及其他附属国的记载历来非常简略,对夜郎国尤其如此。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让人根本理不清夜郎国起源的头绪。

就在人们挖地三尺地搜寻时,有人突然在彝族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线索。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风俗和文字。他们的历史记载,甚至比中原的更连贯,保存得更好。而且在他们的文献中,竟然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夜郎国的记载。

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国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为武米、洛举、撒骂、金竹四个历史时期。武米历史时期又分为夜郎、采默、多同、兴和苏阿纳四个历史阶段。

夜郎时期,夜郎国只是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君主国。从国王采默即位开始,以夜郎为首,四周的小国建立起了联盟,并与周朝建立了联系。

夜郎奴隶制联盟有浓厚的军事性。为了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各联盟国在夜郎国的指挥下作战;战事结束或夜郎国实力衰减时,一些盟国就可能脱离出去,各自为政。当时那里的战争非常频繁,其中有关夜郎的战争最多。比如撒骂时期,夜郎曾经非常强大,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这个王朝的实力,它统治下的句町部的幕帕汝合磨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金竹于是掌握了夜郎的军政大权,成为夜郎盟主,建立金竹夜郎。金竹夜郎统治时期是夜郎国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也可能是夜郎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可惜的是,金竹夜郎的最后一代国王兴不明智地惹怒了汉王朝,引来了国破家亡的大祸。

夜郎王印与活人坟

在中国的考古学中,印玺绝对是一项重要内容。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印玺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找到一枚古老的印玺,很可能就可以确定一个传说中的势力。

按《史记》的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大将王恢率军降服东越,之后派唐蒙劝告邻近的南越归附。唐蒙在南越吃到一种名为枸酱的美食,回到首都长安后,他从巴蜀商人那里了解到,枸酱是巴蜀的特产,是经夜郎国的胖舸江运到南越的。巴蜀商人的解释提醒了唐蒙,他建议朝廷顺胖舸江出奇兵,制伏南越。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精兵千人进入夜郎。唐蒙到夜郎后,赐给夜郎王多同许多宝贝,恩威并用,约定让汉朝在夜郎设置管辖机构。后来,南越开始对抗汉朝,被汉军消灭。夜郎王本来依赖南越,此时便立即人朝称臣,被汉朝正式封王,并与滇王同时得到汉朝赏赐的王印。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夜郎国应该有一枚中原王朝赐予的印玺。但人们对《史记》的这个记载并不完全相信,因为夜郎国的印玺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过。

1956年冬天,云南考古人员在滇池东岸的晋宁石寨山进行考古发掘。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出现一颗滇王印就好了,石寨山的名气一下子就会大起来。”这本是戏言,哪知道几天后,人们果然清理出一枚金印,上面刻着四个典型的汉篆阴字——“滇王之印”。金印完整无损,印背上雕刻着一条大蛇,两眼熠熠放光。学者们考证后认定,这就是汉武帝颁赐给滇王的金印。

滇王印的发现,证明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赐印给夜郎王与滇王”的事是真实可靠的。滇王印的发现,标志着古代滇国正式复活。那么,夜郎王印又在何处呢?

夜郎王印应该是每朝君王之间代代相传。夜郎灭亡前,这枚重要的印玺应该在夜郎王手中。公元前27年,汉朝太守陈立诱杀了夜郎王,夜郎王的岳父翁指、儿子邪务兴兵复仇。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率领的大军叛变了,叛军拿着翁指的首级投降了汉朝。夜郎国从此灭亡,夜郎王印的下落便成了千古之谜。夜郎王是被杀的,他的夜郎王印很可能在之后被汉朝收回。如果是这样,要找到夜郎王印就成了极其困难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夜郎王是被陈立引诱出来杀掉的,很可能没有随身携带印玺。后来,翁指被叛军杀掉,但夜郎王的儿子邪务的下落,我们却没有见到相关的历史记载。那么,这颗印就很可能被邪务继承,在兵败后被带走了。

上述说法中,任何一种如果符合史实,就意味着夜郎王金印的下落将很难被找到。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夜郎王金印被找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时候,夜郎王青铜印离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贵州镇宁的一位杨姓苗族老人称,他们这一支系的苗族是夜郎王的后裔,他手上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大印!经过专家仔细确认,这枚青铜印确实是汉朝时期的重要文物。不过此印是用青铜制造,明显不是汉朝赐予的金印,很可能是夜郎王在获得朝廷赐印前自制的印玺。

那么,发现青铜印的镇宁真的是夜郎王族最后栖息的土地吗?

在镇宁,有一个叫蒙正的村落。“蒙正”,在当地语言里是“遗留下来”的意思。这里的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却只是山坡上一些残破的小石洞。这些小石洞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作“活人坟”。当地人说,那里不是埋葬死人的,而是埋葬活人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年埋在活人坟里的人,后来从坟里跑出来,繁衍出现了后代。#p#分页标题#e#

如此奇特的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有学者解释,活人坟与夜郎国有关。夜郎国被汉朝灭亡后,首领带着夜郎国的军队逃到现在的蒙正村一带避难。经过200多年的时间,这些夜郎国后裔使自己的部落又繁盛起来,逐渐发展壮大。大约到了三国时期,蜀国统治了包括蒙正在内的巴蜀以及贵州。当时,夜郎国遗留下来的后裔已经强盛。他们兴起复国的想法,发动了战争。结果,夜郎后裔大败,被蜀国俘虏了2000多人。蜀国为防止夜郎人再次造反,命夜郎王族迁往汉中。

陕西汉中距离贵州镇宁2000多里,道路崎岖,距离遥远。夜郎人中的老弱病残显然不可能在这样的迁徙中活下来。所以,族长让无法进行长途跋涉的人留了下来,决定让他们安息在蒙正,修建了活人坟。

也可能,所谓的活人坟是夜郎人想出来的计策。他们修了活人坟,留下气孔和食物,安排一部分人躲在里边掩人耳目,等蜀国军队撤军后再出来。活人坟中的人躲藏了几天后,悄悄走了出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也就有了现在的蒙正村居民。

这个解释,也正好能说明为什么夜郎王青铜印会在杨姓老人的家族中秘密地流传到今天。

下一节:卫青的另一面

返回首页>>>历史秘密档案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