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寺庙是哪四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中国四大名寺庙是哪四大,第1张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

  四大丛林,清朝时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闵寺、常州天宁寺共称为“禅宗四大丛林”。

  中国没有评定四大寺庙。有名的是十大佛寺。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大昭寺

  大昭寺,藏语称“觉康”,意即释迎牟尼佛寺。每天都有众多的信徒来这里磕头、念经,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酥油供奉到佛像前,点燃着千百盏日夜不息的酥油灯。

  少林寺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如今少林沾染上的商业气息使得很多人心怀不满,但自家人仿佛乐在其中。不管怎样,作为”天地之中“景点之一,少林又借申遗成功火了一把。

  塔尔寺

  塔尔寺一直是藏族、蒙古族、土族的喇嘛教朝觐的圣地。它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状,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圣地。

  曲阜孔庙

  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长子长孙依庙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称“袭封宅”。

  晋祠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

  恒山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解州关帝庙

  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中国境内的寺庙非常多,经过千百年来的佛文化传承,寺庙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很多佛教圣地的寺庙几句民气和灵气,那么中国十大寺庙分别是哪些呢

一、灵隐寺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有座灵隐寺,是古今闻名的名刹之一,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就出在这里,你知道此寺因何得名吗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飞来峰前,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之地,便建寺于此,并取名“灵隐寺”。

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个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

二、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镇。唐朝诗人张继途经苏州时,触景生情写下《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寺以诗名,传播古今。有人说此寺建在苏州城外的寒山上,因而得名“寒山寺”,这种说法可靠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玄宗时高僧,擅长诗文,有诗留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

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用12个字可以概括二“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三、少林寺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国,称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为何称“少林寺”

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的,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以武术称名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少林武术在宋代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史称“少林派”。

四、白马寺

位于河南洛阳东郊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称为“释源”“祖庭”,号称“中国第一古刹”。你知道它为何名“白马”吗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到西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西土两位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外建僧院,为记白马驮经之功,该僧院被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点)。

五、龙华寺

龙华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刹,你知道为何名“龙华”吗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龙华镇。相传东吴孙权于赤乌十年(247年)为孝敬母亲而建龙华塔,五代吴越时期在塔周建成龙华寺,后历经兴废。现在的龙华寺为清光绪年间重建。龙华即传说中的龙华树,树广四十里,因花枝如龙头,故名。据说弥勒得道为佛时,坐于龙华树下。一般认为,“龙华寺”的名称即源于这个传说。

六、相国寺

河南开封有个著名的大相国寺,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你知道为什么此寺院叫“大相国寺”吗

相国寺位于开封闹市中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555年)始建,为了宣扬文宣帝的“建国”之功,初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募款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匾,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为了铭记自己由“相王”身份即位当皇帝,将“建”改为“相”,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从此,“大相国寺”寺名一直沿用。

七、大悲禅院

大悲禅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佛寺。你知道为何以“大悲”为名吗

清朝顺治时期的高僧世高,始建大悲草堂。康熙年间,曹斌(浙江人,武进士)任天津卫守备时,在大悲草堂基础上建成大悲禅院,并延请世高在院中传禅。据说世高和尚开始在草堂中供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号大悲菩萨,所以草堂以“大悲”为名。大悲禅院正殿后还建有大悲殿,其中供奉着泥塑贴金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坐像。

八、大昭寺

西藏拉萨有一座著名的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你知道为什么叫“大昭寺”吗

大昭寺初名“惹刹”,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寺内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该寺改名为“大昭寺”。昭,在藏语中释作“佛”,“大昭”指释迦牟尼佛,“大昭寺”意思是释迦牟尼像的佛堂。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九、大明寺

扬州的大明寺,因寺中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法而名扬天下。你知道此寺为何叫“大明寺”吗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西北郊,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唐天宝元年(742年),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为弘扬佛法,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失败五次,终在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东渡成功。鉴真大师为中日友谊开辟了新的篇章。

大明寺前有一座高大、古朴的牌坊,前有“栖灵遗址”的篆书横额,这是因为寺内建有九层的“栖灵塔”。此塔远近闻名,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高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登临赋诗、传为佳话。在唐会昌五年(845年),塔遭火焚毁,这里就成了“栖灵遗址”了。

大明寺山门外墙壁上嵌有“淮东第一观”的石刻,这是节录北宋著名诗人秦少游“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由清代著名书法家蒋衡书写。

现今大明寺可分为五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栖灵塔卧佛殿,鉴真事迹陈列馆和纪念堂,中邮线上为大雄宝殿殿堂,西部有仙人旧馆、平山堂、各林堂、欧阳祠、西花苑。

十、慈恩寺

西安的慈恩寺,也是我国名闻古今的寺院。唐代高僧玄奘曾受朝廷圣命,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是当时长安著名的译经场所。你知道此寺为何以“慈恩”为名吗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是唐代长安最宏丽的佛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母大恩而建造的,故名“慈恩寺”。

隋朝文学概况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汉末以来四百年的分裂混乱局面,社会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到了隋炀帝继位,却穷奢极欲,又多次发动侵略战争,严重地破坏社会生产力,不数年便弄得经济雕敝,民怨沸腾,隋王朝也就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义中灭亡了。

    隋朝前后只统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旧人,受南朝文风影响极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因此浮艳*靡文风仍然泛滥文坛。但是,由于隋初国势增强,对外战争取得一定胜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风,隋初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歌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新刚健的作品。这又表明隋代文风开始向唐代过渡的特点。

    唐初诗歌

    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唐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都是皇帝优宠的专写浮艳的宫廷诗的代表人物。武后时的沈全期、宋之问也写了大量宫廷诗,但是他们继承前人的成绩,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对诗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在于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起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了斗争。

    高宗时,"初唐四杰"崛起于诗坛,他们虽然还没有脱尽齐梁诗风的影响,但是已经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深表不满。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武后时代,陈子昂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有破有立,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完全摆脱了齐梁浮艳习气,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上存在的种种矛盾。显示了刚健的风骨。终于改变了齐梁诗风统治的局面。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盛唐诗歌

    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诗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了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受佛老消极思想影响较深,在政治失意后过着退隐生活。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思想虽然不高,但艺术上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伟大的诗人李白,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但他生活在唐代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他写出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的诗风壮浪纵恣,摆脱拘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不愧是屈原以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盛唐诗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对动乱的现实也很少反映,杜甫却和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饥寒流浪的生活,写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愤慨外敌的入侵,期待国家的中兴,描绘了人民深重的灾难。他的诗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称号。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中晚唐诗歌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国家元气已经大伤。原来存在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趋尖锐。首先,王朝统治的力量衰微了,无力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拥有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喜则连衡以叛上,怒则以力相并"。王朝权力所及的地域大大缩小,百姓们饱受他们的屠杀掠夺。在王朝内,宦官也掌握了军政大权,任意废立皇帝,政治极度腐朽混乱。在官僚中,旧门阀世族的代表和新科举出身的代表又分成两派,势同水火,这就是所谓"牛李党争"。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晚唐,对许多文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宦官和官僚之间,有时互相勾结,有时又彼此对立,使中唐以后中央政权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下。帝国的边患,也日益严重,使唐王朝疲于应付。

    为安史之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虽然到贞元、元和时代逐渐恢复,但整个北方已今非昔比,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南方。德宗时权德舆说:"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新唐书·权德舆传》)南方的扬州、苏州、杭州、广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华,歌楼妓馆,更加发达。但是这种畸形的繁荣,更助长官僚、地主的享乐欲望。安史乱后,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地主的庄园经济日益发展。以前的许多均田户,逐渐沦为庄园地主的佃户,有很多农民则流亡道路,衣食无着。王朝的税收办法,也不能不适应土地兼并迅速、无数田园易主的形势,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这个新的税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负担,一度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加以航运的恢复,江淮物资能够顺利北运。宪宗时,国家实力有所增强,曾经先后平定了剑南、淮西两个藩镇,其余藩镇也开始表面上归附中央。这就是史家所谓的"中兴",对中唐文学的繁荣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很久,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两税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负担又越来越加重了。到穆宗时,人民的赋税负担比德宗时增加了三倍。其他杂税徭役,更有增无已。皇帝公开奖励各地官僚进奉"羡余",立"月进"、"日进"等名目。各地藩镇官僚更借进奉为名,残酷搜刮,"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人民起义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终于在僖宗乾符元年在山东爆发了王仙芝、黄巢的大起义。这支势力雄厚的起义军,风驰电掣地扫遍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各个地区,诛杀贪官、摧毁暴政,并攻入长安,沿途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起义虽然被唐王朝和藩镇的联合力量镇压下去,但唐帝国也终于在藩镇割据势力更加猖狂的火并中灭亡了。

    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安史乱后,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时代,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们的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以白居易为首的现实主义诗派而外,中唐时代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历年间,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都是盛唐诗风的余响。贞元、元和之际,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青年诗人李贺,更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浓丽的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苦闷和追求。刘禹锡的学习巴楚民歌,柳宗元的借山水以抒幽愤,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

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

    概述

    初盛唐文学主要是诗歌,中晚唐文学却有多方面的发展。除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而外,古文运动在这时期取得了胜利,传奇小说也发展到了全盛的时期。变文等通俗民间文学也有更大的发展,从民间诞生的词,也逐渐转入文人手中成为新的诗歌形式。

    散文

    古文运动的胜利,也是中唐文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六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虽然自隋代李谔、王通,到初唐陈子昂、盛唐李华、萧颖士等都曾经努力反对,却一直很少改变。到中唐时代,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政治思想的斗争趋于尖锐,骈文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韩愈首先发起了复兴儒学的运动,幻想通过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遏制佛老思想的流行,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文章上他也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受到一些人拥护,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文体改革上,却得到和他政治见解颇不相同的柳宗元等人的支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文运动。韩、柳二人除写了许多政论外,还写了不少传记、杂文、寓言、游记之类的文学散文,以深厚的功力,独特的风格,锤炼精粹的语言,显示了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终于使骈文在文坛上失去了统治的地位。

    晚唐骈文虽然继续流行,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继承韩、柳散文的传统写出了许多富有战斗锋芒的讽刺小品,也显示了散文的艺术力量。

   唐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初盛唐时期的传奇,作品不多,并且还有六朝志怪的浓厚影响。到了中唐时期,作者增多,创作达到了极盛阶段。由于城市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复杂,作品也更多地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志怪的色彩渐渐淡薄。文人对功名富贵的梦想,文人和妓女的爱情,成为新的题材,有的作品还流露浓厚的市民生活情调。情节的委曲细腻,人物的生动鲜明,也大大超过了初盛唐时期。这是我国短篇小说达到成熟的标志。

    变文

    由于唐代帝王提倡佛教,当时寺庙中讲唱佛经故事之风相当盛行,于是产生了变文。后来更产生了讲唱历史故事和时事的变文。这种讲唱文学,初盛唐已经存在,中晚唐更为盛行。除讲唱结合的变文外,还有只唱不讲的词文,以及只讲不唱的话本。这些通俗讲唱的文学,故事情节多想象夸张,语言多铺排渲染,艺术比较粗糙。但对后来的白话小说、讲唱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唐代民歌流传下来的虽然不多,但形式短小,现实性很强,值得我们重视。

    词

    在唐代城市繁荣,音乐发达,歌楼妹馆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出现了配合"胡夷里巷"歌曲的曲子词。现存敦煌曲子词,多数是中晚唐时代歌妓们传唱的民间词。内容相当广泛,有歌楼妓女的辛酸,也有征夫思妇的痛苦。中唐时代开始有文人词出现。到晚唐时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文人词,内容偏于艳情,成就不大,但艺术上有独创性,影响较深远。

五代文学

   概况

    唐亡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下来,成为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当时北方战争频繁,文学毫无成就。南方十国之间,虽然也有战争,局势仍相当稳定。南唐、后蜀两国国势较强,历史较久,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

   贡献

    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创作成就有新的发展。后蜀在温庭筠直接影响下,出现了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绮罗香泽之词,但有少数词人风格颇有变化。韦庄词有较多个人抒情意味,风格清丽疏雅,有一定意义。南唐词人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他们的词内容仍然很狭窄,感情也不够健康,但较少浓艳的脂粉气。李煜在亡国以后写的一些词,能直抒胸臆,写个人国破家亡的感受,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艺术上也有独特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是的。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 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

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其中,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常常建造得相当宏伟,以显示对佛教的尊敬。莲池和平台则是寺院中的水景和景观建筑,常常被用来进行佛教仪式和修行。佛阁是寺院中供奉佛像的地方,常常建造得高耸入云,以显示对佛的崇敬。配殿则是寺院中的辅助建筑,用于存放法器、经书等物品。大殿则是寺院中的主体建筑,是寺院僧侣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此外,隋唐时期的佛教寺院建筑群的核心已经从塔变为殿。在此之前,寺院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廊阁庑房等建筑。但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教义的变化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塔逐渐失去了其作为寺院中心地位的重要性,而殿则逐渐成为寺院的核心。因此,隋唐时期的寺院布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布局特点呈现出严谨的对称性和序列性,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和信仰。

中国四大名寺庙是哪四大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