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6收藏

肇庆的历史沿革,第1张

秦前,肇庆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行政区划承西汉。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东汉,大部分属广州,少部分属交州。时北部(现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县,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元溪、端溪、封兴、都城、晋化、龙乡、夫阮7县隶晋康郡;临允、新兴、南兴、单牒、平兴5县隶新宁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设龙乡、罗平、永熙、宾化、宁乡、长化、定昌、宝宁、齐安、初宁、永城11县及广熙、齐安、齐建、临贺4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设54县,分属广州、成州、建州、新州、泷州;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 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领高要、端溪、平兴、乐城、清泰5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时肇庆境域设17县,分隶5郡:四会、化蒙、怀集3县隶南海郡;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隶信安郡;泷水、安遂、永熙3县隶永熙郡;封川县、都城县隶苍梧郡;洊安县、开建县隶熙平郡;分属广州、连州、端州、泷州、封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20县,分隶7州:四会、怀集、化蒙、洊安4县隶广州;端溪、晋康、悦城、都城4县隶康州;泷水、开阳、镇南、建水4县隶泷州;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新兴县、永顺县隶新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州。

南汉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设20县,分隶1府6州:四会、怀集、化蒙、洊水4县隶兴王府。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设8县,分隶1军4州: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怀集县隶广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新兴县隶新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康州;统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赐兴庆军为肇庆府,仍辖高要、四会2县。

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设7县,隶2路2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德庆路;高要县、四会县隶肇庆路 ;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新兴县隶新州 ;统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领5县1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及德庆州。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十四年置恩平县。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嘉靖三十八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州(领东安县、西宁县),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至此,肇庆府领:德庆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江、阳春、广宁、高明、恩平等1州8县。时怀集县属广西梧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置开平县;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置鹤山县,时肇庆府领德庆州及高要、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阳江、阳春、恩平等12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县升直隶厅,割领阳春县、恩平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

1992年12月,经肇庆市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简称大旺区),赋予相当于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保留广东省国营大旺华侨农场的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云浮市,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

1998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三榕港成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8月,肇庆市人民政府赋予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市一级有关经济管理权限。

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迁址至大旺区,与大旺区、华侨农场合署,实行“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广东省肇庆市下辖的县级市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相关的行政区域界线、政府驻地均未做调整 。

到2015年4月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高要3个市辖区,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及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大旺区),代管四会市。 名称由来 肇庆古称端州,乃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肇庆之名的由来,全因为宋徽宗。——端王登上皇帝宝座,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肇庆之名至今沿用。

广东肇庆

宋徽宗的庆吉之地

宋徽宗名叫赵佶

本来没有机会做皇帝因为哥哥宋哲宗没有子嗣

据说是因为纵欲过度

公元1100年经过一番争议

赵佶继位这一年 他18岁

因为登基前赵佶被封为端王封地就在端州

所以认为这里是他的福地虽然一生从未踏足半步依然御笔亲书改名肇庆府

意为“喜庆吉祥之始”

赵佶登基前,被封为端王,

封地就在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赵佶虽然从没有去过自己的封地,但认为这里给他带来了好运,于是是御笔亲书,改端州为肇庆,喜庆吉祥开始的地方,自此,肇庆地名沿用千年    

肇庆的名人有莫宣卿、陈焕章、吴大猷等。

1、莫宣卿,字仲节,唐大和八年(834年) 生于今封开县渔涝镇,幼年丧父后随母改嫁。唐大中五年(851年),年仅17岁的莫宣卿参加廷试考取第一名,成为朝廷开办科举考试以来岭南人氏的第一状元。

2、陈焕章,字重远,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888年出生于今鼎湖区广利砚洲。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后申请出洋留学,190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肇庆府的第一位博士。

3、吴大猷,笔名洪道、学立,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高要县水坑,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他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肇庆名人辈出,还有很多历史名人和现代人物,对于传承和发扬肇庆文化、推动肇庆的中国梦有重要影响。

陈焕章和赵善欢。

1、陈焕章。字重远,广东高要人,今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砚洲岛,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孔教徒。

2、赵善欢。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广东仅有,全国极少见的。

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楼护城濠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肇庆府总督张镜心主持,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墙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时,改建了四门的月城,增筑了城门马路。清代,城墙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为加强城池的防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许尔显、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窝铺148间、水城炮台2所,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置修葺楼堞。此后直至民国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灾,城垣抵御了洪灾,使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损害。1916年,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即拨款修葺城墙,浚治东门外的濠道。从1924年至1926年,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宋城内历史上曾有过端州府衙、两广总督府、端溪书院、校场、广济仓和商业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对古城墙将分期进行整体恢复和保护。与此同时,对宋城内和周边地区,将加大整治力度,保护好并逐步恢复有关文物遗址。

肇庆宋文化景点之肇庆古城墙,端州区的古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周长2800多米,高65一10米,宽85一18米。城墙外皮砌砖,内为夯土。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清两代历经近20次修聋。

一、造人造田又造城,

肇庆跻身全国一线城市!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年间,端州有9500户21120人,康州(德庆)有10510户17219人,封州(封开)有3900户11827人。在当时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肇庆总共就只有5万人。究竟这个小城镇是如何发展成宋朝的一线大城市的呢?

1“人口红利”不可忽视

为了增加人口,宋朝地方官员宣传移民、收编流民、鼓励生育,到了宋朝元丰年间,端州地区的人口就已经发展到了25103户。据史学家研究,宋朝时端州人口或高达17万,是唐朝时的10倍。如果加上康州、新州、泷州,就有几十万人了。

△建于宋重和元年(118年)的肇庆丽谯楼

2肇庆首创“桑基鱼塘”模式

肇庆东南板块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一到夏天发大水就淹。但是,古人用智慧解决了这个农业问题。在陈尧叟及其他乡贤的倡领下,肇庆修筑了榄江堤、横桐堤、金西堤、赤顶堤、长利堤等,将现在金利广利以及端州城区等千里沃野围了起来,挡住洪水,开发为农田或鱼塘。后来风靡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可以说是大肇庆始创的。

△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吴勇强摄

广泛的筑堤造田,让横穿七星岩的西江支流变成了“沥湖”,到处呈现出插田种藕等热火朝天的农家乐景象。七星岩里有一幅南宋的摩崖石刻为证:“嘉定戊寅春二月望,郡守嘉禾徐龟年,率权高要令,录参赵汝袭,劝耕于星岩。”

3端州“市政府”的宋朝往事

唐朝,端州的州治所在地在黄岗渡头村附近。到了宋朝,由于人口增多,原城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部署而变得拥挤不堪。990年冯拯任端州知州,他决定把“市政府”办公地点迁到城西。1040年包拯到了端州,才正式建起了“市政府”大楼,顺便把端州水驿也一并迁过了城西,并命名为崧台驿。

1052年,广西的反动派沿西江一路东下,封州康州被攻克。他们打到端州时,知州丁宝臣无力抵抗,于是弃城而逃。1053年反动派被镇压,端州知州江柬之命人围绕着府衙筑起了一座土城用作军事防御,于是有了端州城的雏形。

1096年,赵佶被封为端王,四年后做了皇帝(宋徽宗),立刻将封地端州升为兴庆军,三年后又升为兴庆府。

历史小科普

宋朝的“州、军、府”都是一个级别的,只有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才有资格叫“府”。在1085年,全国总共有240个州,但只有14个府。也就是说,能叫“府”的,都属于宋朝的一线城市了。

端州升为“府”之后,时任端州知州郑敦义将旧土城改为坚厚牢固且规模宏大的砖城。事毕,宋徽宗将兴庆府改为“肇庆府”,意思指“喜庆从这里开始”,并亲笔御书牌匾。

二、肇庆,“国家级***”的孵化基地

岭南腹地肇庆是不少官员发挥才干的孵化基地,甚至“出过”两个皇帝。

1冯拯

990年,32岁的冯拯主政端州,一干就是5年。除了主持搬迁“市府”以外,他还推行了“括丁法”,规范管理人口。他曾上书陈情,遍数砚工辛酸,让朝廷停止了端砚的进贡。

62岁那年,冯拯“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简单讲,就是当上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政治局常委”,是正国级人物。

2陈尧叟

995年,34岁的状元陈尧叟任端州知州,是冯拯的继任者。他主政下推动的筑堤造田大运动,被岭南各州争先效仿及推广。

陈尧叟在端州做了3年的知州,因为政绩显著,在998年升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是相当于广西的一把手)。后来,陈尧叟一路升迁,51岁就做到了宰相兼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3包拯

1040年,42岁的包拯任端州知州。他上任就建起了“市政府”大楼,还建了崧台驿、建星岩书院、建粮仓(丰济仓)、教民打井、开渠筑塘。

据史书记载,他“岁满不持一砚归”,为端州百姓所拥戴。现在七星岩还留存着他唯一存世的摩崖石刻,曰:“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

4肇庆“出了”两位皇帝

宋徽宗当上皇帝后,认为肇庆乃风水宝地,对赵家人有利,所以他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赵构,封为康王(封地康州)。

赵构是南宋的首任皇帝,后来他把自己的封地康州升格为府,名德庆。

三、宋朝版的肇庆“创文”大行动

宋朝时期的“创文”跟我们现代的“创文”有所不同,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旨在提高百姓素质、丰富百姓的生活。

1星岩书院与高要学宫

包拯在肇庆执政期间主持兴建了星岩书院。据记载,星岩书院是包公捐了数月的俸禄才建起来的,是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当时还请了最有才华的梁燮做任星岩书院院长。

星岩书院最早的旧址在如今的宝月台附近(现十六小处),后来搬去了西石头痷(现市一中处)。

△高要学宫梁亮摄

高要学宫(文庙)是当时的郡守毛衍经在崇宁年初(约1102年)始建的,是正规的地方最高学府,历七毁七建,饱经沧桑。高要学宫是目前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非常有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2大力兴建庙宇

上文提及的星岩书院院长梁燮建议包拯建立寺庙供奉玉皇大帝,随后包拯就在渡头村附近建了宝光寺,后来迁到了七星岩的玉屏山上,也就是现在的玉皇殿。

包公去世后,时任肇庆知府蒋绩(一说蒋续)兴建了包公祠,纪念他对肇庆做过的贡献。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公祠,已经历了数代异地重建。

1078年,安南招讨使郭逵跟越南打了胜仗,认为悦城龙母显灵助其运兵运粮有功,上奏朝廷,于是皇上御赐庙名“孝通庙”。

千年古城肇庆

不要小看这些书院学宫庙宇,正是它们让肇庆的历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我们能挺直腰杆大声的对全中国说,我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肇庆的历史名人的历史名人有陈钦、陈元、莫宣卿、石头希迁禅师、李质等。

1、陈钦

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

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传人,贾护授陈钦,陈钦授王莽(新朝皇帝)。

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

2、陈元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陈钦之子。被誉为“岭海儒宗”,以研究《左传》闻名,著有《左氏异同》,可惜已失传。

3、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

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莫宣卿墓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上。

4、石头希迁禅师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人。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强。

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

5、李质

李质(1316—1380),字文彬,号樵云,广东德庆晋康乡(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九市镇)人。

生于元朝,少年好学,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文武全才。时逢乱世,中原扰攘,岭海多事,遂家居不出。与弟李穆放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质为参军。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奸宄乘德庆路农民暴动之机,大肆焚毁官舍民房。李质回德庆募集乡兵2万,维持治安。其时,湖南暴动农民大量南下,地方震惊。

德庆路总管陈文仲及其下属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李质义不容辞,即领兵进城,修葺城垣,设险据守。

因此民多拥护,德庆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质受任检佥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事。

以后虽两次升官,但都未离开故土,只是率领地方武装镇守德庆、封川2路,维持地方治安达15年之久,使上至苍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宁。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质顺应历史潮流,以德庆、封川2路归降,受到朱元璋的赞扬,并授予官职。先后出任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都督府断事、中顺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洪武八年(1375年)晋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废,李质因“善导不得法”被赐死,年64岁。乡人祀之,立尚书坊于附城内(今德城镇),其后人建大宗祠于城皇庙街。

祠内有“开国元勋”巨额牌匾,为翰林学士宋濂手书。李质晚年尤攻于诗,有诗集《樵云集》若干卷,并与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见。

肇庆的历史沿革

秦前,肇庆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