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2000米冰层下,真的存在古文明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6收藏

南极2000米冰层下,真的存在古文明吗?,第1张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大陆的面积非常广阔,总面积达到1390万平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南极洲作为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着,一眼望去全都是白茫茫的颜色,平均海拔达到了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这座白色的大陆隐藏着许多的未解之谜,使得许多人好奇这2000米冰层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会不会真的有古文明存在?对此专家表示:太多未解之谜。

关于南极洲冰层之下的存在物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皮里里斯地图”,这幅地图上详细的描绘了南极大陆的南海岸线,不同的是地图上所显示的信息并不是白茫茫的冰层,而是一个被植被覆盖着的陆地,同时还有河流与动物活动的痕迹。这张地图记载的信息颠覆了人们对南极洲的认知,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南极洲。难道早在史前就已经有人出现在南极洲吗?

或许这个想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证明南极洲曾是陆地和植被的还有一幅名为博伊西地图,不同寻常的是这幅地图共有两个版本,其中一幅完整准确的描绘了南极洲的无冰海岸线,而另一幅则丝毫没有提到大陆。早年,纳粹发现这张地图后认为南极洲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于是组建了考察队来到南极修建了大型的工人洞穴。

除了各种人类的痕迹外,南极洲还有许多神秘的传言,比如说1965年时曾有英国、智利、阿根廷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这个冰冷的大陆上看到类似于外星飞船的不明物体从空中飞过。据说这个不明物体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机械全部都失灵了,过了许久才恢复正常。这些传言的出现使更多人对南极洲感兴趣起来,甚至每年都有科学家看此探访,想要挖掘这冰层之下的秘密。

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也并不是没有丝毫收获。据说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的古城就位于南极冰层之下。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是一个拥有高度文明发展古老大陆。关于这座文明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书中写到这个国家极为繁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远超人类的认知,可惜的是公元前一万年时被史前大洪水毁灭了。

寻找失落的文明一直是科学家为之追寻的梦想,2011年时,一支考古队声称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潭之下找到了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2013年时西班牙的考古队又在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这些海底文明的出现让人们不得不相信或许史前文明是真的存在的,只是现如今我们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至今没有确定它们真正的位置。

世界南极考察历史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1772一l755年间,英国库克船长领导的探险队在南极海域进行了多次探险,但并未发现任何陆地。直到1819年,英国的威廉史密斯船长才发现南设得兰群岛。

1820年 l1月18日,美国的帕默乘“英雄”号单桅纵帆船,发现了奥尔良海峡和后来证实为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南极半岛的西北岸。美国地图绘制者一直将这个半岛称为帕默半岛。然而,英国的地图绘制者称,皇家海军的布兰斯菲尔德早在 1820年1月30日就发现这个半岛了,他们称之为格雷厄姆地,到1964年,英语系国家才同意以南极半岛为名,而其北部称为格雷厄姆地,南部称为帕默地。当时的许多历史学家也同意,布兰斯菲尔德曾在南设得兰群岛和大陆之间的海峡中航行。并发现后来被帕默看到的岛屿。

南极洲的探险,在1820一1830年趋于白热化。1821年俄国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串领的探险队,乘“东方”号和“和平”号环南极大陆一周,发现了亚历山大一世岛,别林斯高晋当时把它命名为亚历山大一世海岸。戴维斯是第一位登上南极半岛的人,他是在1821年2月7日乘“西西利亚”号纵帆船登陆的。1823年,英国航海家威德尔率两艘小船发现了威德尔海。1831年,英国捕鲸队船长比斯科率“图拉”号和“莱夫利”号两艘小船发现了恩德比地。1839年,英国巴勒尼船长,带领两艘航船,发现了巴勒尼群岛,1840年,法国探险家迪维尔率领两艘桅舰,发现了阿黛利海岸。1838一1842年,美国海军上尉威尔克斯对南极洲的探险,足以证实南极洲为一块大陆,而不是一个群岛,而他在印度洋海岸所发现的陆地被称为威尔克斯地。

罗斯在1841年发现了一个不结冰的水域,即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海。在他继续向南航行期间,发现了一陡峭且多岩石的海岸线浮现于70°41′S,172°30′E的地平线上,即后来所称的阿代尔角,还发现了高达十几米的罗斯冰障,而且还看到了一座3795米高的活火山,他称之为埃里伯斯峰,而附近的一座死火山则为恐怖号山。总之,罗斯在1839一1943年期间的三次南极探险航行中,在从南奥克尼群岛以西到巴勒尼群岛的区域,发现了六个海岛或群岛,在南极大陆发现了七个区域。1895年1月,挪威“南极洲”号捕鲸船一行人在船长克里斯膝森率领下登陆阿代尔角,其中的 E博克格雷温克成为第一支在南极大陆过冬的英国探险队的领队。同时,他也是坐雪橇深入内陆而到达78°50′S处的第一人,是当时人们所到达的最南的地方。

1898年,热尔拉什领导比利时探险队,乘坐“比利时”号到达了 7l°30′S,被浮冰困住,然后随冰漂流,他们在船上过冬,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观测。 1901一1916年,南极洲的探险非常活跃。 1901年,斯科特船长领导的探险队,乘坐雪橇抵达82°7′S,163°30′E处,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观测工作。 1901一1904年,努登舍尔德领导的瑞典探险队,在南极半岛的东岸得到许多地理上的发现。 1907一1909年,沙克尔顿领导的探险队,穿越罗斯冰架,在罗斯岛过冬。次年向南出发,他们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人拉雪橇,于1909年1月9日抵达88°23′S、162°E处,找到了通往南极点的路线,并且创造了离南极点只有1797公里的最南的记录。 1909-1910年,沙尔科成功地探险到南极半岛西部海岸,发现了沙尔科岛。 1911年,菲尔希纳的船“德兰”号首先到达威德尔海的前端,他是从海的东边进入的。 1912年,白濒矗来到惠尔湾,并在罗斯冰架上乘雪橇作了一次短程旅行。 1911一1914年,莫森率领一支探险队来到澳大利亚的“属地”,获得了若干地理上的发现,并搜集到了许多科学资料。 1914年8月,沙克尔顿计划从威德尔海的科茨地乘雪橇穿越大陆,直抵罗斯海。但他所乘的“持久”号被大块浮冰所困,而向北漂浮到威德尔海,最后沉没。船上的一行人在大块浮冰上漂流,最后到了象海豹岛。此后,沙克尔顿等5人又从象海豹岛乘小艇抵达东北约130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最终搭救了在象海豹岛上的全部队员。 1911年,由挪威的阿蒙森、德国的菲尔希纳、英国的斯科特、澳大利亚的莫森和日本的白獭矗中尉等领导的探险队,分别在南极大陆展开探险,他们都以南极点为目标。阿蒙森是第一位到达南极点的人。他原计划驾驶“弗拉姆”号离开挪威,经由合恩角和白令海峡前往北极点。当他得知皮尔里于1909年4月6日到达了北极点,他就改变了计划,将探险目标转向南极点。 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等一行5人开始了南极点的远征。他们在3天的时间里就到达了80°S,每天平均行进38公里。阿蒙森从82°S起,沿163°E南下,在每个纬度上为返回旅行布设一个食物仓库。在85°S,即罗斯冰架与陆地相连接处。阿蒙森一行人爬上达3231米的冰山的高处, 12月6日登上了毛德皇后山脉,12月7日他们穿过沙克尔顿创造的88°23′S的记录处。12月14日,到达了南极点,设立营地并设置天文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确定出南极点的平均位置,并垒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挪威的国旗也在此飘扬。他们在地球的最南端共住了3天,1912年1月25日,阿蒙森等5人,乘 11只狗拉的两架雪橇安然回到了他们的过冬基地——弗拉姆之家。 1911年 l1月1日,以斯科特为首的5人探险队在支援队的陪同下,离开麦克默多海峡,向南极点进发。他们所带的西伯利亚矮种马无法在软雪中行走,三辆履带式拖拉机也成了一堆废铁,只好靠人拉雪橇来运补给品,他们终于在阿蒙森到达南极点之后的第三十五天,来到了此地,并发现了阿蒙森的帐篷。他们在南极点住了两天,重新确定了南极点的位置,测得的结果与阿蒙森确定的南极点只差几百米,1月18日开始返回。在归途中,由于食物不足,加上天寒地冻,体力不支,全体人员在风雪中捐躯。其最后行程的记载日期是1911年;月29日。飞机为南极的探险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英国的威尔金斯爵士是驾机从事南极洲探险的第一人。他于1928年 l1月26日从迪塞普申岛起飞,沿着南极洲半岛的东岸飞抵70°S处,首次在南极半岛上进行了长距离的飞行。 1929年他再度领航探险南极洲,绘制了沙尔科岛的轮廓图,并飞达南极洲的西部。

1928-1930年,美国的伯德在惠尔湾内建立了小美洲基地。 1929年11月18、19日,由伯德率领巴尔钦等人,首次飞人南极内陆,抵达南极高原,环绕南极点飞行,从飞机上拍摄了南极洲大约; 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看到了以前未曾发现过的山区,为美国提出了150°W以西大片陆地的领土要求,成为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1926一1937年,挪威籍的克里斯膝森、米克尔森多次领导探险队在南极洲探险飞行。在1934-1935年夏季的探险中,他们发现了英格丽德克里斯腾森海岸,并进行了航空测量。1935年2月,米克尔森夫人随挪威探险队一起在英格丽德克里斯腾森海岸登陆,并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女性。1936年2月4日,克里斯腾森夫人在航空探险中,发现了哈拉尔王子海岸。挪威在这一系列的探险活动中,发现了3600公里长的南极海岸线,航空测量了8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他们除进行了三次登陆外,还从飞机上向多个地点投下了挪威国旗。

1933—1939年,美国的埃尔斯沃思进行了四次探险。1935年,他完成了横越南极大陆的飞行,他从南极半岛顶端的邓迪岛起飞,直达惠尔湾东南26公里处,共飞行了22天,航程长达3700公里,先后着陆四次。埃尔斯沃思的探险,证实了飞机可以在南极大陆进行多种项目的考察作业,并可代替长距离的雪橇旅行考察,他在飞行中发现了森蒂纳尔岭和霍利克一凯尼恩高原,并将80°W和120°W之间的906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宣布为美国所有。1938—1939年,他又架机在 80°E的地区飞行了438公里,为美国要求了约2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并把这一地区命名为美国高地。 1938一1939年,由里彻领导的德国探险队飞人毛德皇后地,对3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进行了航空摄影,利用照相和观察手段对6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空中侦察。他共飞行12万公里,每隔25公里投下一面德国国旗,并将21°E与12°W之间新发现的陆地绘制成图。 1939一1941年,由伯德率领的美国南极勤务队,主要从事空中勘察,以及继续进行早期的科学计划,他们在惠尔湾建立了西基地,在斯托宁顿岛建立了东基地。他们从东西基地进行了远距离的航空测量,三次飞过阿蒙森海中的大块浮冰,确定了埃尔斯沃思高地和沃尔格林海岸的位置。他们沿着威德尔海岸向南飞行,超过了威尔金斯1928年沿威德尔海海岸飞行最南的地点402公里。雪橇队用84天的时间行走了2027公里,到达了西南面的乔治六世洼地、威德尔海西南沿岸和罗斯湾。同时勘探了8046公里大陆的新海岸,证实了亚历山大地确为一岛屿。在两个基地上均进行了科学考察。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

开工时间 1984年12月31日

竣工时间 1985年2月20日

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中国南极中山站

简称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谷歌卫星地图(69°37'31S, 76°37'22E)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目前,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的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昆仑站的建成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魏文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虽然是南极的迟来者,起步较晚,但近些年随着国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前进的步伐相当快。“昆仑站将是中国南极科考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科学考察角度看,南极有四个最有地理价值的点,即极点、冰点(即南极气温最低点)、磁点和高点。此前,美国在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人的东方站位于冰点之上,磁点则是法国与意大利联合建造的迪蒙迪维尔站,只有冰盖高点冰穹A尚未建立科考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

2014年02月0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

据了解,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76度58分,南纬73度51分,海拔高度2621米,年平均温度零下36.6度,距离中山站522公里,距离昆仑站约600公里。

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虽然室外温度滴水成冰,如果在泰山站的话,可以用供热系统的余热加热水温,能够使得队员们具备洗澡的条件。当然不是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像家里一样想洗个热水澡就能洗,因为还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保护的问题。

除此之外,泰山站还会拥有一个很给力的厨房。它是具备开火条件的,有专门的厨房,但是也不像我们这样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还是对食品进行加热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对已经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加热的做法。

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内容导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 “浊”, “浊”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经》斥之为荒诞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沦落为儿童读物了。可儿童是无法读懂那里边诘奥难懂的文字的,所以,这些文字就仅仅成了看图说话的陪衬。

到了大清朝,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本能自卑心态,粗野心虚的统治阶层过分地夸大文字的功效,兴起了文字狱。所以,知识分子过分充沛的精力虽然无法在社会管理中发泄,却正好有了整理国故的闲心。训诂考据之学大盛,古老的华夏文化得以完整地绵延。《山海经》的命运也在这时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一些认真的人们相信,这本古书绝不是古代的“三字经”(用于儿童启蒙的简单读物),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证出与古书实际对应的山水来。但和汉、晋朝的前辈一样,他们依然钻到《淮南子》、《河图》、《尔雅》、《水经注》等故纸堆里寻求解答。于是,也依然落得和前辈一样的下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其中,有一条非常令人恼火的“河水”,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西山经”“昆仑之丘”条目明明说“河水出焉”,并“南流东注于无达”,可在昆仑之丘西边的“积石之山”,又出现“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简直是拿考据学家的神经开玩笑。

这条让无数考据学家头痛的“黄河”,还造成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场混乱,那就是“黄河”的源头——“昆仑之丘”的无法认定。

由于“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那是一个神仙的境地,所以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对“昆仑之丘”的确认,随着不同朝代对黄河源头探索的不断深入,“昆仑之丘”也随着改变了许多位置,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时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

元朝忽必烈时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钦定河源纪略》则为星宿海西进三百里的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后人为了统一昆仑山的概念,遂把从新藏边界汉武帝时的昆仑山直到青海东南清朝时的昆仑山这一长串山统称为“昆仑山脉”。

“昆仑之丘”最大的一个地理特点,就是非常高,方圆也特别大,并且有白、赤、青、黑四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可是,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昆仑山”作为立足点来考证“五藏山经”,都无法找到对应良好的山水体系。

那黄河怎么回事?昆仑山又到底在哪里?

三、依经画图,按“河”索“山”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四、破解黄河源与昆仑山

《西山经》中的《西次三经》是研究者困惑最多,故而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这不单是因为《西山经》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内容最多,也不只是因为它记载着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后稷所潜之大泽、黄河之源头、帝之下都之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大禹所导之积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华文化的根源重地。更主要的是,它对黄河的描述太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环境也很难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而又正因为此才导致了地理学和神话学历史上的“昆仑山千古悬案”。也正因为此,一部《山海经》才被无能解决问题的“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引刘秀语),并被这些所谓的正统权威斥之为“荒诞之作”,并进而沦落为儿童读物。

所以,解决了《西次三经》,也就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出《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真相。

《西次三经》中特点最鲜明且最为显眼的,当然就是神话中的核心昆仑山了。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条河流从这里发源,分别是“南流东注于无达”(即北次三经中最末端的无达山)的“河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于大杅”的“黑水”。我们已经知道,“五藏山经”里的“河水”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河,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北山经准确地应证过了,所以无须再有任何怀疑。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一样,上溯黄河的源头,却根本找不到有发源出四条大河流的山。这就需要留意《山海经》作者的叙述习惯了,他在说到泾河源头时,分别有两次“泾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经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经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他并没有区分干流和支流的源头,只要是源头,都可以说是“某某水出焉”,这就解放了我们禁锢了几千年的脑袋,我们就可以到黄河的支流里去找了。

通过排查,我们不难发现,黄河支流中的源头山脉同时发源有四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大通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经》作者的习惯,称它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头为祁连山脉中的托来山,托来山的东南角,发源出黄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发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则发源出先东南流向,然后几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向西,最后弯弯曲曲往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可是,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却似乎与山经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山经说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流向来说的,这一点并不难于理解。同样的道理,黑河东南流向的河段都还在山上,在山下即来个大拐弯,此后和山经所说的一样是向西流的,至于再次拐弯往北流的河段,已经不叫做黑河,而称为“弱水”,因而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积石之山”,则在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之中,冒出的“河水”,实际上就是塔里木河。

五、曾经沧海为桑田,黄河瀑布水倒流

到现在为止,《西次三经》里关于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描述,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然而,我们却留下了个问题,就是西海到底是什么?

它所说的海,当初肯定是海。

根据笔者的考证,中次九经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西山经首经为秦岭山脉北坡,騩山则在甘肃的陇西地区,崦嵫山为渭水源头之西的临洮地区。由这些地点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个“西海”的位置在甘肃省西边的青海省。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因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从海底隆升起来的。青海有一座叫宗务隆的海虾化石山,那些海虾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地露于地表。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个叫“贝壳梁”的,长达好几公里,全是贝壳和沙砾堆积成的山,说明这一带原来属于大海。

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那么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分称之为“青海”,原来它本来就曾经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来是海,当然也就解决了“湟水”由东流变成西流的问题。原来,当初的地理形势是西边更低而东边更高,水往低处流,当然不可能向东流注于黄河了。实际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于黄河,就是今天刘家峡水库以上的黄河上游,在青海还是一片海洋时,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样不可能流到黄河成为黄河的上游。因此,在那个年代,只有大通河才是唯一的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即今天的托来山,那可是准确而又准确至极的。

所以说,《五藏山经》的作者完全是记实的。

只是沧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没有今天的科学学说和卫星之类的先进工具,后世的人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层?这也就难怪从汉武帝到王红旗先生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昆仑山了。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关注如清闻道,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世界第1个南极考察站是在1903年建立的,当时苏格兰有一个探险队来到了南极地区,这个探险队的成员一共33人,他们原本想在南极勘探更多,但是由于厚重的冰层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以至于他们后来不得不先找一个地方扎营。

探险队成员用简易的木板以及石头围成了一个小屋子,这个看上去非常简陋的小屋,就是历史上第1个南极考察站。实际上,这个南极考察站的使用价值非常有限,因为探险队队员基本上很少会停留在这里过夜,简单的石头与木板没有办法达到防风保暖的效果,毕竟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探险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要面临着8级以上的寒风以及零下30度的天气,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大家都会选择回到船上过夜。从1903年到2020年已经是过了100多年的时间,但是这个简陋无比的南极勘探站点却已经成为了南极考察的一个标志,直到今天,它依旧顽强的存在着。

在当年那批探险家撤走之后,这栋小屋子就被阿根廷所管理,阿根廷的人觉得它很有纪念价值与历史意义,所以直到今天依旧在为其做定期维护。

扩展资料:

中国南极考察站: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于2004年11月中旬启动,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科考队员将分乘雪龙号科考船及飞机奔赴南极。

其中,由国家测绘局派出的来自黑龙江测绘局和武汉大学的8名测绘队员,在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长城站及周边地区以及中山站地区开展相关基础测绘。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将启动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前期工作。

1984年12月27日,我国南极考察总指挥陈德鸿、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和有关人员登上南极洲的乔治岛。他们是我国南极考察队的第一批登岛人员。为试选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他们于下午1时乘海豚式直升飞机离开停泊在乔治岛民防湾的“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到乔治岛上察看地形。他们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

1984年12月27日晚上7点40分钟,我国另一批南极考察队员乘“长城二号”登陆艇登上乔治岛,进行建站选址的一些具体工作。

1984年12月29日21时50分(当地时间),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选定在此地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方位是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5分。

1984年12月31日上午(当地时间),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长城站位于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它面临民防湾中的一条小湾,这条小湾已被中国南极考察队命名为长城湾。长城站背靠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十分丰富。这里地势开阔,滩涂约长2000米,宽约300余米,是企鹅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鲸鱼保护区、植物和化石保护区。这里,在夏季还能看到成片黄绿色的地衣和苔藓,是科学家进行考察的理想场所。

奠基典礼是在庄严的中国国歌声中开始的。全体考察队员穿着红色、蓝色的羽绒考察服,戴着印有“中国”字样的红色帽子,整齐地站立在五星红旗下,心情无比激动。当南极考察队总指挥陈德鸿等同志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时,全场欢腾。

1985年2月14日晚22点(当地时间,北京时间15日上午10点),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已经崛起在南极洲乔治岛的土地上。

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

南极乔治岛银装素裹,中国长城站的桔红色主体建筑物上彩旗飘扬,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考察船船员和参加长城站建设的其他人员分别乘着小艇和直升飞机来到了长城站。落成典礼开始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欢腾。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首先宣读了国务院的贺电。他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他代表全国人民向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考察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2009年1月1日南极长城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成使用。长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员不仅在这里可以从事气象观测、固体潮观测、卫星多普勒观测、地震观测、地磁绝对值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等,还可在生物实验室、无线电波传播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微机房里进行综合研究、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阿蒙森 罗尔德·阿蒙森(Amundsen,Roald 1872~1928)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的矮种马都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只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雪橇前进.于是阿蒙森用了20条爱斯基摩狗完成了去南极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主要用西伯利亚的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了,矮种马冻死了,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以后,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挪威”号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他沿被称为“ 西北通道”的美洲北极海岸,从大西洋航行进入太平洋,进行了历时3年的冒险航行。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乘坐的是47吨单桅帆船 “佳阿-号。许多人认为船太小,难免会出事。他们于1903年6月 1日离开挪威。结果船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在他探险的过程中,阿蒙森在威廉王岛上探出北磁极的位置,并发现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约在60年前第一个测定的这一磁极位置有所移动。

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1897年,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1909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他在途中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尽管遇到许多高山、深谷、冰裂缝等险阻,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在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们再乘“费拉姆”号离开南极洲,于3月初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右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6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恶劣天气没有结束的迹象,终于在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二、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

三、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六、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一、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四、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

一、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二、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媒体

南极洲挂图、南极洲地理位置投影片1、七大洲面积比较投影片2、南极洲矿产分布投影片3、南极洲科学考察站和国际科考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4、南极气候、生物录像资料节选、世界七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投影片5、南极地理环境景观若干、东方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投影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从中学上地理课以来,我们都学习过了哪些大洲还剩哪个大洲没有学(学生回答;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和拉丁美洲,还没有学习的大洲是南极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极洲的地理环境。

板书第十九章 南极洲

展示南极洲挂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黑板前的南极洲地图,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挂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②挂图中的射线表示什么线

③挂图中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

④挂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⑤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小结学生答案后讲述这是一张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挂图的中心点即为南极点,也就是地球上的最南点,从南极点上看四周,其四周上的方向均是北。图中呈放射状的直线是一条条经线,其东西经度的确定是面向北,0°经线的左侧为西经度,右侧为东经度;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的是纬线,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讲授新课

讲述指挂图,南极洲是在19世纪初才被人类发现的。范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面积共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各大洲的面积大小,比南极洲大的有哪些大洲比它小的有哪些大洲

展示投影片2请学生观察世界七大洲轮廓面积大小投影片,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回答比南极洲大的有亚洲、非洲、北美和拉丁美洲,比南极洲小的大洲有欧洲和大洋洲。

板书一、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

1范围和面积: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

展示投影片1提问:请同学观察南极洲地理位置图,思考以下问题:

①南极洲大部分地区所处的纬度是多少度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②南极洲跨越了多少经度范围是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③南极洲濒临哪些大洋

学生回答①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是世界上纬度的大洲。

②南极洲跨越了360个经度。是既跨东经180°又跨西经180°的大洲,跨了东西两半球,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③南极洲濒临三个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并指出存在问题

小结并板书2位置特点:

(1)是世界上纬度的大洲: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南

南极2000米冰层下,真的存在古文明吗?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大陆的面积非常广阔,总面积达到1390万平千米,相当于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