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蓝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什么叫蓝本,第1张

蓝本的意思是: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现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多用于书面语。

1、拼音:lán běn

2、近义词:原本、底本

3、反义词:印本、副本

4、引证解释:现代·冰心《寄小读者》:要编制歌曲,供小孩的戏唱,也有数不尽的古诗,古文,古词为蓝本。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底本

1、拼音:dǐ běn

2、释义: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

3、引证解释:清·恽敬《与黄香石》:谨将原稿送呈,希饬贵高足钞_后即见掷,并无底本也。(白话文:小心地将原稿呈送上去,希望加强高脚钞录,然后就被扔到,并没有影印古籍的底本。)

二、反义词:印本

1、拼音:yìn běn

2、释义:指出版物及文稿初步的编订文稿,对定稿而言。

3、引证解释:现代·鲁迅《书信集·致吕蓬尊》:《十月》我没有加以删节,印本的缺少,是我漏译呢,还是漏排,却很难说了。

-蓝本

-底本

-印本

辨识、鉴定中国古籍以确定其刻印或抄写的年代、版本源流以及其价值的工作。它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字体刀法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行款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 “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文献资料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版刻的记载。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有些著述,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

  古籍版本的真伪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在古医籍排印本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妄改、删节。古医籍排印本一般将底本加标点后(或用老式标点,或用新式标点)直接排印(或照搬原书版式排印或重新编排),或者加少许校注后排印出版;一些排印本并不完全忠实于底本,直录原文,整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书进行改动,但却未加任何说明,其改动、增补之处并不局限于个别字词,有的篇章将篇名、正文、原按语均作了相应地改写,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原书旧貌。

在许多古医籍排印本对原书作了不同程度的删节,删节内容大多是整理者自认为不科学、无价值的内容。事实上,这些内容未必真无学术价值。如《素问》“刺法论”、“本病论”两篇久佚,宋初补上此两篇,并加注文。金刻本尚载有此两篇全文,故金元名医对此两篇经义多有发挥,对以后的运气学说及刺法理论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后世刊本多不载此两篇,或只载正文,删去其道家色彩较浓的注文。历次整理《素问》一书也均对“遗篇”不甚留意,以至于今人对此两篇内容,除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名句外,几乎一无所知(其实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此句名言出自《素问》遗篇)。近来个别学者已发现“遗篇”的学术价值,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为“遗篇”翻案,但人们已很难看到其全文。前人的教训不能忘,希望今后在删节之前,一定要三思,给后人多留下一些原始文献。

       “蓝本”一词,原是古人印刷书籍过程中的一个专用词。 在古代,人们称雕版或活字版印刷的图书为“版本”。因版印书一般为墨印,故又称“墨本”。明清之际,技术进步,出现了红色、蓝色印本,分别称“朱印本”“蓝印本”。这种“朱印本”“蓝印本”并不批量印刷,而是在用以印刷的模板做好之后,刊刻人先以红色或蓝色印出几本,用作校对之用,以改正模板中的错误,相当于现在印刷过程中的“校样”。定版之后再用墨印正式批量印刷。

       而“话本”便是这些说唱艺人在“说话”时所用的故事底本。有的详细一些,可以直接当故事读;有的则仅仅是简略大纲,起个提示作用。具体而言,“说话”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种,因此“话本”也就分为这四类。 小说家的话本,从题材上分为公案、爱情、神仙鬼怪三类。全部为短篇小说,故事人物一般为中下层民间人物。在来源上,绝大部分是从传奇和笔记小说中抄录而来,只是讲时换作更通俗的口语。语言特色上,“话本”中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里面经常出现模仿听众对“说话”艺人提问的“说话的”这种称呼短语。从小说史的角度来说,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讲史家的话本,又称“平话”,如《三国志平话》。

     《书林清话》载:“其一色蓝印者,如黄记《墨子》十五卷,……此疑初印样本,取便校正,非以蓝印为通行本也。”因这些本子是一部书成版以后最初印制的,常称为“初印红本”“初印蓝本”。又因“初印蓝本”最常见,所以,人们便把印刷工作底本简称为“蓝本”。 后来“蓝本”一词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印刷领域,引申为一种泛泛意义上的原始的参照物。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工具:锥子、针线、纸镇、签条。

步骤:

1、认识古籍版式及术语,在电脑上排好版或直接复制已有的内容,裁好纸张打印,然后摺页。

2、折好的册页,先用重物压平待裁,然后齐栏,压平纸捻,将多余的部分剪去,捻端展开粘牢,重物压平。

3、粘封面,最后打孔钉线,自第二孔穿入,最后线打结后把针倒回到孔中,把另二股线穿入针孔中,用力把线结拉入孔中,剪断线即可。

4、贴签条,完成装书。

底本的意思如下:

基础释义:

1、留做底子的稿本。

2、抄写、刊印、校勘等所依据的本子。

详细释义:

1、底稿。

恽敬(清)《与黄香石》:“谨将原稿送呈,希饬贵高足钞録后即见掷,并无底本也。”

2、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作为依据的本子。亦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

段玉裁(清)《与诸同志书》:“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蟫隐庐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3、犹本钱。比喻可以凭借、依靠的钱物。

无名氏(元)《渔樵记》第三折楔子:“积儹下十两白银,又有新做下一套绵衣,都是我身后的底本儿。”

古法释义:

1、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

2、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

影刻本,古籍刻本的类型之一,就是说他是模仿某一刻本书重新雕刻的新本子(内容、格式相同)。一般广义说来,他可以分成三种状况:(1)影刻本(狭义的影刻本):用「摹」的方式(就「像真度」来说是2、1、3)(2)覆刻本:直接将原书拆散,叶面贴於木版上雕刻(3)仿刻本(翻刻):用「临」的方式另外还有一种「重刻本」,他跟上述三种的影刻本(都是力求与原本近似)不同之处在於,虽然都是照著原本的本子刻,但他不论是行款或格式未必与原来相同,只有内容是一样的。(详阅姚伯岳《版本学》或《中国图书版本学》)影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的图书。而影写本在本质上与影刻本的版样没有任何区别,操作方法也与影刻本完全一样。但它与影刻本又有很大的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上版镌刻,只是以影写本的方式流传。

所以,一种好的影写本,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影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版的图书。而影写本在本质上与影刻本的版样没有任何区别,操作方法也与影刻本完全一样。但它与影刻本又有很大的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上版镌刻,只是以影写本的方式流传。所以,一种好的影写本,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影刻本与影写本有什么不同正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版的图书。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