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绘画的古籍有哪些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关于绘画的古籍有哪些啊?,第1张

装潢志-明-周嘉胄

论画-东晋-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东晋-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

画山水叙-刘宋-宗炳

叙画-刘宋-王微

画品-南齐-谢赫

山水松石格-梁-萧绎

续画品-陈-姚最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后画录-唐-释彦悰

续画品录-唐-李嗣真

山水论-唐-王维

辋川画诀-唐-王维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笔法记-五代-荆浩

画山水赋-五代-荆浩

画山水诀-宋-李成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林泉高致-宋-郭熙郭思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华光梅谱-宋-释仲仁

画史-宋-米芾

德隅斋画品-宋-李鹰

宣和画谱-宋-

山水纯全集-宋-韩拙

画继十卷-宋-邓椿

竹谱详录-元-李衍

写山水诀-元-黄公望

古今画鉴-元-汤垕

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

松斋梅谱-元-吴太素

临池管见-清- 周星莲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

续画品-陈-吴兴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元

画山水赋/笔法记-唐-荆浩

翰墨志/思陵翰墨志-宋-赵构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画史-宋-米芾德隅斋画品-宋-李廌

宣和画谱-宋-佚名

广川画跋-宋-董逌

画继-宋-邓椿

书苑菁华-宋-陈思

画鉴-元-汤厚

衍极-元-郑枃

图绘宝鉴-元-夏文彦

图绘宝鉴续编-明-韩昂

书画跋跋/续-明-孙鑛

画史会要-明-朱谋垔

郁氏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明-郁逢庆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

法书名画见闻表-明-张丑

真迹日录/二集/三集-明-张丑

南阳名画表-明-张丑

清河书画表-明-张丑

珊瑚网-明-汪砢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清-孙岳颁

绘事备考-清-王毓贤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

南宋院画录-清-厉鹗

小山画谱-清-邹一桂

传神秘要-清-蒋骥

写像秘诀-元-王绎

没有。

神笔马良的童话是我国著名童话家洪汛涛于1954年创作的。讲述的是一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可是买不起笔,就用树枝当笔在地上画画。有天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

马良用笔画了好多小动物,小动物们都神奇的活过来了,马良兴奋地跑出屋子,打算再找个机会试试身手。这时他看见巷子里有个公子哥抢走了一个穷孩子的羊,不由得火冒三丈。他上前安慰穷孩子,并给他又画了一只羊。穷孩子高兴地离开了。后来,马良又在路过庄稼地时,看到一位老人因为艰苦的耕作而累倒了,就为他画了一头壮实的牛作为畜力。老人喜出望外。从此他替村里的穷人画画。然而不久后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丁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马良就跑走了,后面皇帝知道了派人来抓他,最后在船上,利用自己的画笔,让风浪来袭,最后与皇帝一行人葬身海底。

然而马良有个历史原型。唐朝的著名大画家,被人称作画圣的吴道子。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吴道子同样由一支神奇的画笔,他笔下的人物,风景,动物五一不栩栩如生,甚至当唐朝皇帝都折服在他的画笔之下,他著名的天王送子图,更是我国绘画界的杰作。古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某天,吴道子年轻时去访问某士绅,欲讨杯茶喝,但此士绅对他态度恶劣,他很气愤,即拿出笔砚,迅速在其家中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结果到了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把房内家具等物都给闹腾了一番,遍地狼藉。士绅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便相安无事了。

用纸写的卷轴书,也称“卷子”,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敦煌千佛洞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写本书几乎都是卷轴形式。卷宽约一尺,长短不一。卷上用铅或墨划“栏”,叫“乌丝栏”,用朱划则叫“朱丝栏”,上下框叫“栏”,分隔每行文字的叫“边准”,也叫“界行”或“解行”。佛经每行一般写17个字,其他古籍则每行多少字不等。纸质卷轴出现后,中国始用“卷”为图书计量单位。一部书往往有好几卷以至几十、几百卷。在卷轴外面还得包上“帙”。卷轴在内,帙在外,就像书卷穿上衣服,所以称它为“书衣”。卷数少的一部书只包一个帙,多则分若干帙。帙用细竹帘编成,外面蒙上缣、绢、绨、绫等丝织品或麻布,有各种色彩。卷轴用帙包裹后还需标出书名以便从架上寻找(图1[卷轴插架(左)与展开(右)示意图]),所以在轴的朝外一头挂上一小块象牙作的签,通称“牙签”,上刻书名和卷数,有时染上不同的颜色以区别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图书。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向多就眼巴巴望着那锅”赏析如下:

1、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的原因是这不是吃饭,只是玩。

2、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能充分表现"我"急切盼望的心情。

资料拓展:

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

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吴氏的《墨娥山录》中有:“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筋韧,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时,在黄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绿豆,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借鉴和研究的。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清代李调元的《童山诗集》中部分诗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干、姑苏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制作。

汪日桢在《湖雅》中述:“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未点者曰豆腐浆;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块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软块,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块,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脑;

下铺细布泼以腐浆,上又铺细布交之,施泼交压成片,曰千张,亦曰百叶;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日本研究中国食物史的学者筱田统,写了一篇《豆腐考》。他查阅了宋代以及宋以前的各类农书,又查了唐代的各种笔记与随笔、文集,均不见关于豆腐的著录。

最后,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发现了有关豆腐的最早记载:“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说的是豆腐的营养价值。

中国古代关于绘画的古籍有哪些啊?

装潢志-明-周嘉胄论画-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画山水叙-刘宋-宗炳叙画-刘宋-王微画品-南齐-谢赫山水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