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散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古籍中的散剂简介,第1张

中药·散剂散剂(powder)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粉剂”。是指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即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散剂的用法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西药·散剂散剂是药物剂型之一,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散剂的分类散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散剂的质量要求生产与贮藏散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一、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二、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物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三、散剂中可含有或不含辅料,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等。四、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也可多剂量包(分)装,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五、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质量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粒度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检查法 取供试品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E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应不低于95%。外观均匀度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干燥失重干燥失重

详见百科词条:散剂 [ 最后修订于2017/8/4 23:39:02 共12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①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kg)、克(g)、毫克(mg)。②容量:古方用斛、斗、升、合、勺等表示;现代用升(L)、毫升(ml)。③数量:如生姜3片、蜈蚣2条、大枣7枚、芦根1支、荷叶1角、葱白两只等。④度量:如厚朴1尺、桂3寸等。但最常用的还是重量。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 16两= 160钱。自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制,即1千克(kg)= 1000克(g)= 1 000 000毫克(mg)。为了处方和调剂计量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斤=500g,1市两(16进位制)= 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像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应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患者,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物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古往今来,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变化,各个历史时期的用药分量的含义不同。现简介如下:古秤(汉制)以黍、铢、两、斤计量,而无分名。到了晋代,则以十黍为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即以铢、分、两、斤计量)。直至唐代医方仍沿用之。及至宋代,立两、钱、分、厘、毫之目,即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钱,十钱为两,以十进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元明以至清代,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元、明、清之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不同于晋代二钱半一分之分。清代之秤量称为库平,后来通用市秤(其实库平与市秤还有相差)。古方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但其大小,历代亦多变易,考证亦有差异。(表8-1)

注:表中古今用药衡量比较,仅系近似数值。 

至于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谓各药斤两多少皆相等,大都用于丸散剂,在汤酒剂中较少应用。古方有刀圭、方寸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所谓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须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匕之一。其中一方寸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药散约合一分(草本药散要轻些)。另外药有以取类比象作药用量的,如一鸡子黄= 1弹丸=40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1440小麻。历代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许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代和晋代的权衡肯定比现在为小。所以汉晋时代医方的剂量数字都较大。为便于学习古今医方的用药剂量,将古代衡量与市制、国际单位制列一对照表(表8-2)。

上表是为了临床使用古方药量的折算便利,以及现代医家用药习惯而设;大致汉晋三斤约为现在的500克(一斤),一两约合现在的9克(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200ml(二合),一鸡子黄大的丸药约合9克(三钱),作为参考。如参阅《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汉唐方书,还应该注意服法。多数方剂日分三服,得效止服,则古方药一剂等于现在用的三剂药,故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3克(一钱)计算。但要结合具体病情,针对用药,不宜机械折算。

牛药方剂的量和打仗一样,主攻方向人多侧翼人少,迂回精干,阻击打援也应考虑,而予备队更是随时待命。

中药方剂中“量”至关重要,如下方中柴胡,柴胡可用10-12克,18-20克,25克以上在方中作用均有天壤之别,总体来说,中医四诊综合分析后,具体要看患者病机特点而决定,并不是笼统认为君药量必须大的原则。

中医临床治疗都是根据不同病因,通过望闻问切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目前,中医治疗有时会和西医一些检查方式结合。比如采用CT等手段。在确认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后。选用中药材种类和剂量。然后选用加工方式和用药方式。

配制药物时,充分考虑药物的药性,是否有毒?是否存在中药配伍禁忌、相生相克?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情况特点、病人年龄、四季变化对药物和病人的影响、药材产地及质量和用法等因素。

一般情况,通过病人服用一副药的身体变化,三副药的治疗效果。适时调整药材种类和剂量。确定科学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根据病患者体质强弱,病者轻重,视病人状况来决定,用药的君巨佐使,主药多少,药引多少来决定,这副药的强弱程度,药的强弱程度是治病的关键,好药还须好医生。

中药剂量一般情况下是按病情而定,通常都是10 15克左右,一钱为三克。比如一副药中有止痛药的都可以下12克,如果是寒性病的就用温里药物12克左右,其中有一小部分也是寒性的药物就得降低克数了,9 10克,因为有些药物都有止痛效果,所以得寒热混合使用,这种情况下最好要加甘草,因为甘草能和平药性!所以中药剂量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

中药方剂中的剂量!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体质好坏,病邪盛衰等决定剂量的!

中药计量是有严格要求的,可是目前我在网上或生活中没看到一个是准确用量的,可能他们不知道中药计量一说,希望能看一个与我一样用量的中医。

应该是由个人随便开点,因为本身没有什么作用。除了毒性。

选定中药方剂中的用量需要根据以下四种情况:

根据病情的需要选定用量:一般情况下在治疗病情严重急性病或热性病时,用量常偏重,在治疗慢性病,热象不明显或病情较轻时,用药量常较轻。用药量的多少还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选定用药量:儿童、老年或体质瘦弱的病人,用药量应轻些,特别是在给这些人使用清热、降火、泻下药时,用药量一定要轻,否则用药量偏重易损伤元气,对治疗不利。对一些体质健壮,且患有热症、实症的病人,用量宜重些,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定用量:某些贵重药如人参、鹿茸、西洋参、藏红花、海马、冬虫夏草等前程药不宜过重,应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量,这样即可达到疗效,又不至于造成浪费。对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细辛、牛黄、麝香等药用量不宜过重常常在1克以内。而作用平常、价钱便宜的中药如益母草、熟地、桑叶等可用到20~30克。

根据药物的质地选定用量:质地重的矿物质类、植物的根茎、动物的贝壳、骨骼等药,用量常重些,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乌、茯苓、龙骨、牡蛎等;质地较轻的花芯类,如红花、菊花、旋复花、灯心草、以及昆虫动物的蜕壳如蝉衣,蛇退等用量宜轻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植物的果实、根皮、茎叶全草等类药用量常居中。

中医方剂,每个中医开的方剂用量都不一样,南方跟北方的不一样,治疗的病情也不一样,我们终于有一句“中药之秘在量,不在方”的说法,所以每个人每个大夫开出的方子用量都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一、 典籍摘要:

《珍珠囊》:“ 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神农本草经》: 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杀疳虫。

《玉楸药解》 黄元御: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肝退热,凉胆泻火。

龙胆草除肝胆郁热,治眼肿赤痛,弩肉高起,疗臌疸发黄,膀胱热涩,除咽喉肿痛诸证。

《用药法象》: “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本经逢原》: “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邪热为患,用之神妙。……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痛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药品化义》 :“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痼邪气,

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因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二、 现代研究:

成分: 主含龙胆苦苷、当药苦苷、当药苷、苦龙胆酯苷、龙胆碱、龙胆黄碱等。《中国药典》规定:龙胆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30%,饮片不得少于20%,坚龙胆不得少于15%,坚龙胆饮片不得少于10%。

作用: 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利胆、保肝及健胃作用;有镇静、肌松作用。

药理: 有健胃作用,于食前半小时服用少量,能刺激胃液分泌,若食后服用,反使胃机能减退,分泌减少,有效成分为龙胆苦玳;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龙胆酊大剂量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此外还有利胆、抗疟原虫等作用。

临床报导 :治疗乙脑,轻症给予20%龙胆糖浆;昏迷或呕吐不能食者给予龙胆草注射液,至退热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看,24小时内控制11例,神志转清醒10例。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辛苦,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黄疸。百日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痈肿发背,鹅掌风。”

2《植物名实图考》:“洗肿毒。”

3《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蛇伤,痧气,疮肿。”

4《湖南药物志》:“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

5《闽东本草》:“发汗解表。治寒热往来,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6《广东中药》:“破血,通关窍。治跌打损伤,皮肤瘙痒,缠身疮。”

7《全国中草药汇编》:“一枝黄花辛、苦,平。有小毒。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咳血,急、慢性肾炎,小儿疳积;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肿毒,乳腺炎。”

8《中华本草》:“一枝黄花味辛;苦;性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9《中药学》:“辛、苦,凉。清热解毒,消肿除痛。”

10《中国药典》:“辛、苦,凉。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喉痹,乳蛾,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风热感冒。”

11《江西草药》:“清热解毒,行血止痛。”

12《浙江药用植物志》:“止血。治外伤出血。”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地上部分含苯甲酸苄酯甙类成分:一枝黄花甙。花另含苯甲酸苄酯类成分。

2药理:

1)抑菌试验: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对于由氨雾引起的家兔实验性气管炎,用本品煎剂内服,可解除喘息症状,亦有祛痰作用。

3)利尿:提取物给小白鼠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剂量太大,反而可使尿量减少。

4)对于急性肾炎(出血性)有止血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黄酮类有关。

5)动物实验表明:一枝黄花有促进白血球吞噬细菌的作用。

3作用: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疮疡肿毒、慢性支气管炎、外伤出血等的治疗,对于鹅掌风、灰指甲、脚癣等病症,可煎汤浸洗患部。

1用量的含义

中药的用药剂量:

用量的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2确定用量的依据

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许多“道地药材” 如川黄连、广木香、东北细辛、云南三七等,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如果是伪品,加大剂量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如番泻叶、月季花等,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 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如石膏、石决明等,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以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以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

古籍中的散剂简介

中药·散剂散剂(powder)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粉剂”。是指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即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散剂的用法内服: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