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帝国的辽朝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契丹帝国的辽朝历史,第1张

契丹源于鲜卑后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辽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黠嘎斯、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参见:燕云十六州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石敬塘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944年后晋出帝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

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国的意图,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947年位于中原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帝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辽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由耶律阮打赢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劝阻之下,太后才认同耶律阮的帝位。

辽世宗任用贤臣耶律屋质,进行一系列改革,将辽太宗时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枢密院,废南、北大王。后来南北枢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枢密院。辽世宗的改革使辽朝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入中央集权的时代。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951年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辽世宗并自行称帝,辽太宗之长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辽穆宗。辽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辽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稳,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死。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律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于辽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而萧太后之父萧思温于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太后也没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辽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事件。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1031年辽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其生母萧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为皇太后并摄政,并把辽兴宗的养母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迫死。法天太后重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辽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法天太后对辽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为帝。耶律宗元把这一事告诉兴宗。辽兴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辽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齐天皇后。而后,把法天太后接回来,并与她保持十里的距离,以防不测。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没有填平。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宗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这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宗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在征求张俭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并发生战争。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最后愿意向辽朝称臣进贡。 辽道宗继位后,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不久被辽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辽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并听信耶律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而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辽道宗进“挟谷歌”辽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辽道宗游猎的时候意图谋害皇孙耶律延禧,辽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阴谋。大康九年,辽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败被诛。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当时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辽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劝北宋对西夏和谈。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九月,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颜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1120年金军攻克辽上京,守将萧挞不也投降,到1121年辽朝已经失去一半的领土。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最后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而结束,但是这使得更多的辽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军攻克辽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

由于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劫持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们罪行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诛杀她。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自立,号奚国皇帝,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了解历史朝代顺口溜的朋友知道,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是顺下来的,但是在期间并没有出现和宋朝同时期存在的辽金。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没有被编入年代顺序其实和朝代的延续有关。

 有关学者认为朝代顺序列表中之所以没有辽金主要是从历史朝代延续性上来说的,宋辽金三国,辽国虽然先建立,但是宋朝存在时间最久,并且形成在唐灭亡之后,元朝建立之前,而且宋朝大体完成了对于农耕地区的统一。

 如果说在唐后面接辽的话,好像有些不合理。另一方面辽国还未灭亡金国就已经存在,对于辽来说金国并不是它的继承,两者是单独存在于历史之中。

 辽金的建立都不是在唐朝灭亡之后,后面也和元朝接不上,所以说这也是辽金和宋同时存在,但它们不能成为主流历史朝代的原因。

 将宋朝作为正统历史朝代就很合乎情理,它完成了对于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让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稳定的局面。后来虽然北宋政权衰落,开始出现南宋,不过南宋也撑到了元朝建立才正式灭亡,所以说宋朝是始于唐朝灭亡,元代建立的一个朝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正统一些。

 宋朝虽然出现北宋和南宋,并不是说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只是说政权发生转移,历史朝代并未出现断层。宋朝注重文化的发展,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六位,更是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书法家,从文化传承上延续了唐朝的风格。这一点无疑是对于唐朝的继承,从文化风格来说宋朝也是代表正统主流的一个朝代,这是辽金两国无法做到的,它能够成为正统也是有道理的。

辽代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比如说和宋朝之间的檀渊之盟,这个就是出现了辽国和宋代的长达百年的和平时间,是在宋真宗和辽圣宗时期,这一事件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力,并且是对于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是有一个先导作用。

辽人立国之前称为契丹,契丹一族,早在南北朝时期出现。 契丹一名意为『镔铁』,本居于辽河上游,有说契丹为南北朝时代漠北最大游牧民族柔然的支族,又有说是鲜卑的别族,但有史家考证,早期契丹人为『游动的渔猎民族』,与匈奴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完全不同,也不属于东胡鲜卑系统。早期的契丹人,只是在辽河流域一带草原沼泽间过著渔猎生活的弱小民族。 契丹人最早出现在史书,是始于公元388年的北魏时代。五胡乱华时漠北最大民族鲜卑纷纷入侵中原,新的民族开始在漠北出现,契丹也在此时出现。当时契丹处于邻近北魏边境,可谓处于强邻之间,除了南方的北魏,也要面对北方最大的游牧民族柔然,以及后来兴起取代柔然的突厥。而契丹东面的高丽也在此时大盛,威胁契丹。当时契丹的生存的方法是内附南方的中原政权,所以早期契丹是长期内附北魏、北齐以及后来统一中国的大隋,但契丹人虽内附中国,但却不少侵扰中国边境,中原王朝也曾多之讨伐契丹。 至唐代,契丹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反复。在唐初高祖年间,契丹人多次侵扰大唐边境,但后来在唐太宗年间内附大唐,大唐在契丹境内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酋长窟哥为都督,并赐窟哥李姓,但之后契丹武则天在位时因受大唐营州都督压迫,契丹酋长李尽忠领契丹各部反唐,一度大败十七万唐军,并屠略幽州,后来契丹终被唐军所败,余部归附东突厥。 至唐玄宗时,契丹酋长失活见东突厥转衰,率众附唐。此后契丹人也曾多次叛唐,而契丹内部也出现多次纷乱,以至实力转衰,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坐镇幽州,多次攻击契丹,不但令契丹不成为自己的后患,不少契丹武将也加入安禄山阵营。安禄山平定契丹后,才安心在范阳起兵反唐。 契丹被安禄山攻伐后转衰,一直至唐末痕德谨可汗在位时国力才有起色,而继任痕德谨可汗的耶律阿保基,更协助契丹打败南邻的强敌--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当时中国已进入五代十国纷乱时代,中国各地割据势力皆争取契丹的支持,而不少 因中原战乱而北逃入契丹,耶律阿保基建立『汉城』安置这批 ,后来他得到这批 及自己的部队支持,吞并契丹各部,更仿中国帝制改元称帝,建立大辽。 至于辽国灭亡后契丹人的去向如下: 辽被金灭后,契丹余族可分为两大支。一支由族人耶律大石率领,逃至今日新疆及中亚一带,击溃当地的 尔等部族,建立西辽国。百多年后,蒙古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各部,其中在蒙古西部的乃蛮部被成吉思汗所灭,乃蛮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投奔西辽,并受西辽王直鲁古重用,并将女儿嫁给他。但屈出律反而联合乃蛮旧部及中亚国家花剌子模一同入侵西辽,结果西辽国被屈出律与花剌子模瓜分灭亡,不久成吉思汗大军攻打屈出律及花剌子模,西辽旧地尽归蒙古汗国所有,而西辽遗民在战乱中死得七七八八,有部份余民跑到今日伊朗南部建立短暂的起儿漫王朝,但不久灭亡,余民与中亚其他民族同化。 至于另一支契丹人,则被金人安置在辽东,金人多次对契丹人迫害,契丹人也多次起义反金,后来蒙古人一统漠北,开始南侵金国,金人怕契丹人联合蒙古人,决定要安排每户契丹人居于两户女真人之间,此举令契丹人极为不满,契丹人耶律留哥领导族人作反,耶律留哥联结蒙古抗金,被成吉思汗封为辽王。后来耶律留哥领族人归附蒙古,而契丹将士也协助蒙古人东征西讨。 另外一世居燕京的契丹皇族之后耶律楚材,因精通各项学术而名满天下。成吉思汗攻陷燕京后立即召见他,并任他为重臣。耶律楚材成为蒙元立国的功臣之一。 但契丹一族在元初以后就不再出现,有传是因为契丹人随蒙古人东征西讨,不是战死就是散落亚洲各处,与当地人同化。 经过近代史家的考证及DNA测试,现时居于内蒙古北部大兴安岭、嬾江流域及呼伦池一带的达干尔族,已确定为契丹的后人,他们的祖先极可能一班被蒙古人安排守边的契丹战士。而云南施甸县内有一个称为『本人』的族群,也证实父系血统与契丹人相近,相信当年契丹战士曾协助蒙古人平定大理,契丹战士之后定居云南。

参考: 王明荪:宋辽金元史 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维基 newsxinhua/st/2005-06/21/content_3119690_4

知识+有疑似教师

但有更多乱负评的顽劣学生 opl_lau都被起底逼走了

知识+似乎不是老师适宜留低之地

>辽不存在隋朝时候。 >>在唐(契丹)才兴起 ,建国(907年─950年)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唐末乘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916年(辽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建年号为神册。辽太祖多用 ,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等皆为佐命功臣。掠夺中原的财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来的 。 >>> 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 >>>> 此后,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1130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压迫,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年号延庆,称菊儿汗。建立西辽帝国(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鲁朵,史称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1143年,大石死后,经历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的统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至此辽的国祚才彻底终结。详解请见下面的 网址。

参考: zh /wiki/%E8%BE%BD%E6%9C%9D

辽国开始崛起之后,和北宋打了很多次仗,然后北宋表示臣服,每一年都给辽国上贡。

第一阶段:辽宋开战,持续近25年第二阶段: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和平相处100多年第三阶段:宋金联盟,合力攻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聊与白送的关系历经怎样的发展,聊与悲伤的关系,历经了怎样的发展,要去历史上搜索。

猜你你可能还关注:

辽与北宋的关系历经怎样的发展?

答:辽国开始崛起之后, 和北宋打了很多次仗, 然后北宋表示臣服, 每一年都给辽国上贡。

辽国和宋代时间上什么关系?如何发展?

北宋与辽的关系问题?

答:北宋与辽的关系:杨业抗辽,澶渊之盟 前期抵抗,后来和解。 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成澶渊之盟,辽宋议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灭不掉对方,澶渊之盟是

辽与北宋关系是怎样的

答:辽国和北宋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杨继业原本是辽国的大将,后来投降了北宋,所以后来怎么打,杨继业是不能再投降辽国的。

辽夏与北宋的关系表现为哪两种形式这一时期我国社

答:辽夏与北宋的关系表现为和平交往和冲突战争两种形式,反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在此时期内出现民族政权的对峙和民族融合的特征。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

你是如何认识辽和北宋的关系的

答:北宋初,由于辽在五代十国时期从石塘敬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也就完全掌握着南下的关键,可以说宋从初始便一直处于辽的武力阴影之下。宋之前,汉唐能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胜利和占据幽云地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当时谁拥有幽云十六州谁就占据主动

北宋与辽的关系澶州之战后签订作用

答:积极影响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

北宋与辽的和战

答:北宋与辽的关系:杨业抗辽,澶渊之盟 前期抵抗,后来和解。 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成澶渊之盟,辽宋议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灭不掉对方,澶渊之盟是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看了以上三位仁兄的回答,感觉略显粗糙了。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应该分开来说。 首先,应该说辽与北宋,之所以抛开西夏暂时不谈,是因为没有辽宋战争就不会有西夏建国。 辽宋战争从宋前五代就开始,或者确切的说是契丹与中原的竞争。应该来说,

辽与北宋关系如何,快快告me,我很急!!!

答:北宋与辽的关系:杨业抗辽,澶渊之盟 前期抵抗,后来和解。 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成澶渊之盟,辽宋议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灭不掉对方,澶渊之盟是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西辽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其实呢,对于契丹人来说,西辽就是他们的“南宋”;西辽的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就是他们的赵构!

当年,金军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攻陷辽国都城后,辽国皇帝天祚帝只好率领辽国的残余部队逃到蒙古高原上。

此时,镇守在幽州的皇叔耶律淳听到天祚帝从都城出逃的消息,就散布天祚帝已死的谣言,然后在属下耶律大石的拥护下,趁机在幽州另立中央,建立了北辽。耶律淳自称天锡皇帝,并任命耶律大石为军事统帅,负责守卫。

不过,这个北辽政府,北边面对金国的威胁,西边面对天祚帝的威胁;南边面对大宋的威胁,可谓是风雨飘摇;关键时候,耶律淳不久又突然病逝,致使北辽很快瓦解,耶律大石也在与金军的作战中被俘,后逃脱投奔天祚帝。

等到耶律大石率众与天祚帝在蒙古高原上会师后,大家对未来的战略产生分歧。以天祚帝为首的人认为,我们必须打回去,收复故土,还我河山。

总而言之,现在辽国的子民,在金国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应该解救他们。再总而言之,金国虽然强大,但他们统治残暴,所以只要我们杀回去,广大契丹子民一定会支持我们,我们也一定能够直捣黄龙!

但是,耶律大石等人,都认为天祚帝在说梦话。因为,当时辽国版图的五大版块中,女真、渤海、契丹本部、幽云地区都已经完全脱离了辽国的控制,此时辽国只控制着蒙古高原地区。

问题是,蒙古高原地区,一直是以附属国的身份划在大辽的版图内。现如今大辽帝国砖崩瓦解,大辽皇帝拿什么控制蒙古高原呢?更不用说拿什么让蒙古高原的利益集团,支持他们复国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天祚帝和耶律大石的战略分歧,就和赵构与宗泽等主战派的分歧是一个道理。

在北宋灭亡后,宗泽等主战派一个劲的要求赵构坐镇汴梁,收复北方故土。总而言之,现在大宋的子民,在金国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应该解救他们。

再总而言之,金国虽然强大,但他们统治残暴,所以只要我们杀回去,广大大宋子民一定会支持我们直捣黄龙!

但是呢,赵构却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因为在北宋刚刚灭亡的那两三年里,大宋帝国连一支十万编制的正规军都无法弄出来;甚至连一支五万编制的正规军都无法弄出来,全是一群乌合而聚的所谓政府军、义军、流寇。

在这种背景下,赵构便一再要求向南撤退,总而言之,敢言北上者杀无赦!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耶律大石,和赵构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耶律大石也忘记了收复契丹故地,而是退到西边过小日子去了;赵构也是忘记收复中原,而到南边过小日子去了。

从正面意义上看,他们都可以称得上中兴之主;因为耶律大石在辽帝国大厦大厦将倾,率众西撤,让大辽又延续了百年;而赵构在宋帝国大夏将倾之际,率众南渡,让大宋又延续了百年。

问题是,从反面的意义看,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苏州作汴州。如果有差别,只是耶律大石一路西逃,赵构一路向南逃罢了。

事实上,如果契丹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民族。人们在说辽国偏安西部地区时,肯定会把耶律大石骂得狗血喷头。总而言之,就是这个耶律大石惧敌如虎,所以才让大辽帝国,永远丧失了收复家园的机会。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这个所谓“威震中亚”的西辽,其实是非常有水分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西辽政权,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小政权,而且还是一个远离华夏传统统治区域的地方政权,所以自然不值得大书特书地写进历史课本。

与此同时,西辽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几乎隔绝,这也导致中原地区的史料书籍中,几乎没有西辽帝国的记载。加上金国取代辽国之后,一直以正朔自居,所以他们也有意无意模糊西辽的存在,这也让西辽的存在感变得更低。

不知如下这个对你是否能有所帮助?

论《辽史》户、丁系年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辽朝,自公元916年(神册元年、后梁贞明二年)建国迄1125年(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北米宣和七年)为金所灭,统治中国北部长达210年。但“二百多年,牧区农区,均无人口统计。地理志仅著户数,中京道三韩县一县而外,户数也没有记载,所以大辽人口,只能估址不能计算”①,史实亦诚如陈述先生所说,《辽史·地理志》仅著户数,_且中京道除三韩一县外又均无户数记录。此外,《辽史·兵卫志》相应《地理志》还著有各该州县的乡丁数。《辽史》记载的户、丁究系何年,史书无载,而往日的研究亦少有涉及②。户、丁是研究人口的基础,在缺乏人口统计资料的古代,探索户、丁问题尤其重要。按照人[:I学理论,人L7l(或户、或丁)是指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域中生存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个人(或户、或丁)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时空内容‘,如果不能确定人口统计或户、丁统计的具体年代或谓系年,显然就无法研究人口或户、丁的动态过程、变化特点及其规律‘。以统治历史长达210年的辽代为例,其户、丁统计系于辽初和系于辽末,或者系于辽于忆中期,其户丁过程及相关问题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研究辽代户、丁所属的具体年代,无论对研究辽代社会史还是对研究辽代人口史及中国人口史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都以来北京历代城市人l:1规模掀测》一文中,笔者“根据附有户数的州县设置的年代和辽代检括户日的诏令,以及《辽史》资料的主要来源等做综合分析判断”,认为“《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辽代天庆初年数’,③。在《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中,笔者则从1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巨认定《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天庆三年(1113年)统计数④。但与此相关,《辽史·兵卫志》所载州县一丁数属于何年统计,并未及闹述。笔者认为,对《辽史》所记载又彼此相关联的户、J一系年还有必要做深人一步的相关研究,为最终确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从础性工作。从现存文献记录看,辽于甲产在太宗时期(927一947年),即已开始“籍五京户丁以定赋役”了,只是“户一J一‘之数无所于考’,⑤。,但山此叮知,辽代赋役以户J一为征收对象。契丹统治者为获得赋役和兵员,满足自身经济与军事的需要,随时诏令检括户口,尤其重视对州县户与丁‘的检括,为《辽史》编纂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户、一J’资料,故《辽史》记载仅限于州县户、

l一,致使后世学者认为辽代无人口统计。根据《辽史》的记载推断,辽代200余年,并未建立定期检括或称阅实州县户、]一或户口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这是在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方而辽代不同于其他朝代之处。同l讨,辽代诏括户一丁或诸路军籍的记录均集,卜在辽圣宗统和年间(983一1012年)以后。但也不能由此得I”统和年间以前辽朝未稗检括户丁的结论。事实卜,在沮渊之盟缔结(辽圣宗统和二卜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l(X科年)之前,因辽宋两国长期处于敌对与战争状态,辽朝政78府为赋役的需要而检括州县户丁‘应当更为频繁,只是文献缺乏记录罢了。好在附有户J一数员的州县建置的年代有迟至重熙年间(l032一1055年)者,使推定《辽史》户丁的系年可以置玉熙之前检括户丁的沼令于不顾,而集中利用重熙之后检括户丁的诏令来判断《辽史》户丁的系年成为可能。因此,缺乏辽代前期检括州县户丁诏令的史料记录不会对推断《辽史》户于的系年产生不良影响。总之,《辽史·地理志》关于州县建置年代及《辽史‘本纪》关于检母丁的诏令与《辽史》关于户丁的记录和资料,为推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

(一)(辽史·地理志)附有户丁州县的最晚建置年代。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但按《地理志》的记录统计,终辽一代实有5京,12府(含5个京府)、160个州军城及210余县。其建置年代始于辽太祖阿保机建国,终于天柞帝天庆六年(1116年)升上京道泰州之金山县为静州,延续达200年,按J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只有在州县建置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州县境域内户、丁的检括统计,即州县建置在前,而州县所属户、丁的检括在后;在州县建置之前不可能出现该州县独立的户、丁检括,此乃必然之理。因此,拥有户、丁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成为判断户、丁检括年代的第一位条件‘)在《辽史·地理志》中拥有户数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有迟至辽兴宗重熙年间者。例如:南京析津府景州,本蓟州遵化县,重照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上京临演府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照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西京大同府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照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置县。户一万。据此,《辽史·地理志》所载州县的户数系重熙十七年(1048年)之后的重熙末年及辽道宗和天柞帝时期的统计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按《地理志》,天庆六年升泰州金山县为静州,而价州无户数附载的事实却恰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辽史·地理志》州县户数是天庆六年前的检括数而非六年后的检括数。在限定了《辽史》州县户数系年是辽代后期重熙十七年至天庆六年这段时间之后,使根据辽代后期检括户、丁一的历次诏令进一步推定辽代州县户、丁检括的具体年代有了可能性。

(二)辽代后期检括户、丁的诏令。《辽史·本纪》记录的检括户、丁的诏令均集中在圣宗统和纪年之后的辽代中后期。历次沼令的年代和检括对象如下:统和九年(991年)秋七月癸卯,通括户口;统和十五年(卯7年)三月壬午,通括宫分人户;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十一月丙中,通括南院部民;太平十一年(1仍1年)六月兴宗即位,是年,通括户口;重熙八年(1039年)夏六月乙丑,诏括户口⑥;重熙十五年(l嘶年)秋七月丙申,籍诸路军;重熙二十年(l051年)十月己卯朔,括诸道军籍;清宁二年(1056年)六月戊午,命有司籍军补边戍;大康九年(1083年)六月庚午,诏诸路检括脱户⑦;大安九年(l哪年)十月壬子,遣使籍诸路兵;天庆三年(1113年)三月,籍诸道户;天庆六年(t飞16年)六月乙丑,籍诸路兵。概括上述诏令,辽代户丁与户丁检括具有5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l)辽子忆200余年确实未建立起定期检括户一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2)辽代全国户丁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其中包括州一县、宫分、部民及军籍乡丁等。(3)辽代进行过全面户l一J统计,但其中的人日统计资料未能保留下来。(4)辽代尤其重视户丁检括,而且保留下来一部分宝贵的户一J一统计资料,其中括诸道军籍或籍诸路兵就是检括“五京乡丁”,亦即《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5)检括户丁均与经济需求及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如太平一卜一年兴宗即位,通括户「J,是针对当时“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贫)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的社会现实推行的,以求达到“宜通检括,普遂均平”⑧的目的;重熙八年籍天下户口,是为了均平摇役,结果收到r“政赋稍平,众悦”⑨的社会效果;大康九年检括脱户(按《辽史·食货志》与《辽史·马人望传》均为“检括户口”)之后,因赋役均平,兼置仓积粟,才出现了“辽之农谷至是为盛”⑩的景象;大安九年籍诸路兵则恰一与当时阻卜部磨古斯叛,西北路招讨司所属二室韦、拽刺、北王府、特满群牧、宫分等军多陷没,一鸟占扎亦叛,与达里底等井寇倒塌岭⑧直接相关;天庆三年与六年连续籍“诸道户”和“诸路兵”,更与辽末的财政经济恶化和军事斗争形势相关联。按前述记录有户数与丁数的州一县最迟建置的年代,《辽史》所载州县户、丁应属于重熙二十年之后某年的检括数。其中,重熙二十年、清宁二年、大安九年单纯括军籍、籍乡丁显然一与此无关,大康九年单纯检括诸路脱户也与此无关,故只可能与天庆三年籍诸道户和天庆六年籍诸路兵有关。同时,《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一,《辽史·兵卫志》所载J一数,!涂少数州县之外,均严格地休现了侮户出二名乡丁的‘·常制”O而只有同年或相近年份的户、r统计才有可能符合这种一比二的“常制”〔。换言之,《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就是天庆王年“籍诸道户”的统计数;而《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数则是天庆六年“籍诸路兵”的统计数〔)

(三)辽末军书政治形势。道宗末季,辽朝政治腐败,已是“群邪并兴,谗巧竟进”,“众正沦青,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O。天柞帝即位后,更形成了“既丁末运,又触人望,崇信奸回,自林国木,群一F离心”,“叛一亡之迹,相继蜂起”,“__卜崩瓦解,不可复支”O的局而。在风起云涌的反抗辽朝腐败统治的斗争中,给以致命打击的一首先是女典人旨在推翻辽朝统治的斗争。女真首领阿骨打自天庆四年(l114‘曰起兵反辽,至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11巧年)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再至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1122年)即已先后攻占了辽之宁江、咸、宾、卒羊诸州,以及黄龙府、东京、_L京、中京、西京和南京的,仅lo年间,竟使辽朝统治上崩瓦解。在这一过程,!“,天柞帝为维护其风雨飘摇的腐朽统治,一方而要通过检括州县民户稳定民心,增加赋税和财政收人,以支撑其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另一方而,天庆五年(11巧年)天柞帝亲征失败,损兵折将,众叛亲离⑩,又要检括一互京乡J一以扩充兵员,扩大镇压之军事力址〔。因而在天庆三年至天庆六年的短时间内先后检括一r诸道户与诸路兵。但位得注意的是,东京辽阳府天庆六年的乡J一统计与天庆三年的州县)l,数统计并不符合梅户二丁的“常制”。其原因除《辽史》作者可能错乱史料,又缺乏审慎稽考之外,当与天庆六年(众太祖收国_内三,1116年)五月东京辽阳府已被女真人攻取,东京州县皆降0,辽人已无法进行所属州县的乡丁统计有关。这也从另一方而提供了《辽史·兵卫志》乡丁数属天庆六年统计的一个有力证据。至于((辽史》有关天庆三年和六年的户、丁统计记录不完备,不少州县失于记载,其主要原因则在于辽末钱火破坏和天柞政府流亡直接导致的典籍与统计资料的大七断玫佚及错乱。而天庆六年之后,辽朝政府而对州县渐失,生灵涂炭,宗庙丘墟的严峻形势,天柞帝柱夜忧惧,巅沛流离⑥,已无暇顾及州县户、f的检括。因而又限定了《辽史》记载的户f统计的址晚年代)综L所述,《辽史》户、J一统计分属J几辽末天庆三年和天庆六年,应该是可信的结论。

契丹帝国的辽朝历史

契丹源于鲜卑后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辽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