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入门书籍推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医学入门书籍推荐,第1张

本文由 医书网  回答,且这些中医书籍在里面有

我就是自学中医的,现在百正好学到你的下一层次,我的经历可能值得你参考下。

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 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 中医基础学,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 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很多知识需要总结,可以参考《中医自学》江天成版,里面的总结比较精炼。

我就是先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个一定要先看。主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两套。内容都差不多,少有差异度。

看完了以后觉得意犹未尽,就继续看了《中医诊断学》,很多都不懂,才知道看早了,于是回过头去看《黄帝内经》,看完了基本就算是看到中医的门了。

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 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 桂枝汤,六味地黄汤, 四物汤, 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

读完《中回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入门以后,我就找了《中医诊断学》和《针灸学》来看,再看就能看懂了,而且相当实用。因为我只是作为爱好,所以没有去看《中药学》,后面都是杂七杂八的看点“药膳”、“中医气功推拿”之类的东西。还兼看了一些例如“道家思想”、“易经”之类的东西,都互有帮助。答

一直没有学看病、抓药。但是作为爱好来处理,没有走的太深。

有机会再学学西医的一些知识,互相应证。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等等。

有机会再学学西医的一些知识,互相应证。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等等。

首先,对你表示敬意。现在我们学中医的很少有坚持经典的了。只要肯下苦功肯定是有收获的。我推荐几个著作吧,黄帝内经自不必说,肯定是要熟练的,中医临床必背——伤寒论,脉诊入门——濒湖脉学,中药方面——药性赋,方剂方面——汤头歌诀,背经典不等于就能精通中医理论,但是通过背诵经典能增长中医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悟出一些中医道理,是很有帮助的。以上为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编中医学概要》,综合性医书。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等单位组织编写。共分三篇。上篇基础理论,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等;中篇治法方药,介绍治疗原则,方药基本知识,常用治法和方药;下篇疾病防治,其重点内容为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采用现代医学病名。列述传染病、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等8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证、辨证和治疗方药。力求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等方面的成就。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新编针灸学

《新编针灸学》,针灸著作。鲁之俊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末附某部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

信验方录

《信验方录》,医方著作。一卷,附《续信验方》一卷。清·卢荫长辑。刊于1804年。二书共收载临床各科民间验方和成方约200余首。文字简要,选方颇切实用而多效验。现存几种清刻本。

行针指要歌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一些常见证候的用穴。《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太平圣惠方

中国宋代官修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刊于淳化三年(992)。系北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等人在广泛收集民间效方的基础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种方书的有关内容集体编写而成。全书共1670门,方16834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 、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每一病证,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论述。该书所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本书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但本书因卷帙较大,流传较少。1949年后有排印本。

青囊秘诀》

手抄此稿的主人公是明末清初人,名叫王大德字帆川,清初在湖北悬壶,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从友人处借得一本叫《青囊秘诀》的佚名手抄医籍,就摘录一些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试用,结果疗效很好。后来他还在京都行过医,继续实践验证,也得到肯定。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访故人回到湖北石阳(今汉阳),又借来此书全文抄录一遍,两年之后即雍正元年还添写了一段“序”。文中明确表示,今后要把它付梓,以免湮没无闻,深为可惜。书名将定为《无名士肝囊秘诀》,“余不盗其虚声而为己有……”

《中医名人辞典》,确有王大德其人,时代也大体相同,并且本人也有著作留传后世,但未提“青囊秘诀”之事。可见王大德并非山野土郎中,而是医术医德俱佳见过大世面的儒医。再查阅《中国历代医史》、《珍本医书集成》、《中国分省医籍考》等辞书,未见有“青囊秘诀”或“无名士青囊秘诀”之记载。据此,笔者初步推测,王大德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此书至今也没有付梓传世,而这本手抄稿却一直在流传。直到近代,还有用钢笔蓝墨水写的小字杂于行间,就足以说明它的近世主人公,也在学习和应用它。

《青囊秘诀》属于外科,侧重于疮痈方面的方剂书,篇幅不大,字数不多。这件手抄稿已经历经285年,虽然扉页有些缺损,但内容完整,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叶,至今没有失传实为庆幸!笔者并非中医药工作者,但却是一位植物医生。也许是“医”理相通,为有缘抢救和收藏它而感到欣慰!至于《青囊秘诀》的科学价值,亟待有关专家研究、利用和开发。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综合性医书。二卷。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论述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九部分。论述简要,颇能融会诸家学说。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于病证立名亦不循旧说。后人评此书“微而臧、约而达”。足见其简明实用。

心印绀珠经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明李汤卿撰。汤卿不知何许人。是书为嘉靖丁未嘉兴府知府赵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统,曰推运气,曰明形气,曰评脉法。下卷曰察病机,曰理伤寒,曰演治法,曰辨药性,曰十八剂。融会诸家之说,议论颇为纯正。惟以十八剂为主,而欲以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数字该之,未免失之拘泥。

外台秘要

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又名《外台秘要方》。40卷。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公元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1949年后有影印本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温热论

《温热论》,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吴鞠通接受了叶天士《温热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温病条辨》,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此外尚有清·周学海等多种注本,较近的一本为杨达夫所撰《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系杨氏汇集诸家注释结合个人经验体会编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疗发展情况。现存清刻本、丛书本等。又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温热论笺正

《温热论笺正》,温病著作。陈光淞撰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本意是“笺叶氏之旨,正诸家之失”(见序例)。全书分析比较精细,确有一得之见。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现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温热赘言

《温热赘言》,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寄瓢子述。初附于《三家医案合刻》之后,刊于1831年。此书内容与《温热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现存初刻本等。

肘后偶钞

《肘后偶钞》 医案著作。系《友渔斋医话》的一部分。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前者是原书的复刻本,后者是辑佚本,内容略有出入。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卷首附有钱仲阳传一篇 ,书后附有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1卷,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卷。1949年后有影印本

小儿则

《小儿则》,儿科著作。二卷。此书即《景岳全书》四十-四十一卷,主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杂病(不包括麻、痘)的证治。此外又有《小儿则古方》一卷,为《景岳全书》第六十二卷。《麻疹诠》一卷,为第四十二卷。《痘疹诠》三卷,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品方

《小品方》,方书名。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东晋·陈延之撰。约撰于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溺水、入井冢闷冒诸方;卷十一述本草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书比较重视对伤寒、天行温疫等传染性热病的论治。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提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对一些内科疾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脚气病等亦有较深的认识。该书记述的治疗方法也较全面。除内服方外,还有灸、熨、割、烙、涂、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记载了金疮、跌打损伤、烧伤烫伤、虫兽咬伤、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日本发现《经方小品》残卷。今人据之辑出《小品方辑校》

<<心太平轩医案》,医案著作。一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书中可见作者善治温病、喜用寒凉。又有谓其“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亚南阳活人书者。现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

一定要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是前面的医学理论部分,经络部分可以先不看)之后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找一些中医方面或养生方面的书籍,多数是通俗易懂的,这样可以帮助你确立一下中医理念。看过几本后就可以看黄帝内经伤寒论在网上有相应的讲课视频,根据视频的顺序和进度来就行,在学习这两本书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地搜集一些中医书籍,养生书籍等不同的资料,在那些书上经常提及伤寒内经有关内容,可是帮助你加深理解和应用。

以上都是我自学实践后后总结出来的,其实我是倒着学的,如果你真的喜欢中医,就像我当初那样,不管什么书,拿来看就是了,有不明白的就想办法找到更基础的书查明白,慢慢思路就出来了,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学,哪怕你看的第一本书很难,最多借着这本书抓出一大堆资料和知识,这样不是更有意思。我的中医生涯是从求医不如求己和易医妙用开始的,易医妙用我到现在都没能整明白,这本书迫使我去看易经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相关的时间医学,张仲景的经方,气功这些书都只能理解一部分而已(可能资质有限),中医牵扯到的知识让我瞠目结舌。

四诊法因没有师傅和实践机会,一直没法学,活到老学到老加油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