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佳段,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王沂孙词全集(《花外集》)
王沂孙(—1290) 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碧山乐府》。
天香
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一作憔悴),总忘却、尊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黄素被。
花犯
苔梅
古蝉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寄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邓舟寒浪里。
三花两(一作雨)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么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露华
碧桃
绀葩乍坼。笑烂漫娇红,不是春色。换了素妆,重把青(一作素)螺轻拂。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风霜峭(一作悄)、瑶台种时,付与仙骨。
闲门昼掩凄恻。似淡月梨花,重化清魄。尚(一作常)带唾痕香凝,怎忍攀摘?嫩绿渐满(一作暖)溪阴,蔌蔌新粉云出。芳艳冷、刘郎朱应认得。
露华
前题
晚寒伫立,记铅轻黛浅,初认冰魂。绀罗衬玉,犹凝茸唾香痕。净洗妒春颜色,胜小红、临水湔裙。烟渡远,应怜旧曲,换叶移根。
山中去年人到(一作别)、怪月悄风轻,闲掩重门。琼肌瘦损,那堪燕子黄昏。几片故(一作过)溪浮玉,似夜归、深雪前村。芳梦冷,双禽误宿粉云。
南浦
春水
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包嫩如染(一作清溜初满)。清溜满(一作色嫩染)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一作如剪)。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一作流遍)。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苹花怨。采香幽径(一作泾)鸳鸯睡(一作暖),谁道湔裙人远?
南浦
前题
柳外碧连天,漾翠纹渐平,低蘸云影。应是雪初消,巴山路、峨眉乍窥清镜。绿痕无际,几番漂荡江南恨。弄波素袜知甚处?空把落红流尽。
何时橘里莼乡,泛一舸翩翩,东风归兴。孤梦绕沧浪,苹花岸、漠漠雨昏烟瞑。连筒接缕,故溪深掩柴门静。只愁双燕衔芳(一作春)去,拂破蓝光千顷。
声声慢
催雪
风声怂恿,云意商量,连朝滕六迟疑。茸帽貂裘。兔园准拟吟诗。红炉旋添兽炭,办金船、羔酒镕脂。问剪水,工夫犹未,还待何时?
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怕寒绣帏慵起,梦梨云、说与春知。莫误了,约生猷、船过剡溪。
高阳台
纸被
霜楮刳皮,冰花擘茧,满腔絮湿湘帘。抱瓮工夫,何须待吐吴蚕。水香玉色难裁剪,更绣针、茸线休拈。伴梅花、暗卷春风,斗帐孤眠。
篝熏鹊锦熊毡、任粉融脂涴,犹怯痴寒。我睡方浓,笑他欠此清(一作情)缘。揉来细软烘烘暖。尽何妨、挟纩装绵。酒魂醒,半榻梨云,起坐诗禅。
疏影
咏梅影
琼妃卧月,任素裳瘦损,罗带重结。石径春寒,碧藓参差,相思曾步芳屟。离魂分破东风恨,又梦入、水孤云阔。算如今,也厌娉婷,带了一痕残雪。
犹记奁半掩,冷枝画未就,归掉轻折。几度黄昏,忽到窗前,重想故人初别。苍虬欲卷涟漪去,慢蜕却、连环香骨。早(一作早又是)翠荫蒙茸,不似一枝情绝。
无闷
雪意
阴积龙荒,寒度雁门,西北高楼独倚。怅(一作恨)短景无多,乱山如此。欲唤飞琼起舞,怕搅碎、纷纷银河水。冻云一片,藏花护玉,未教轻坠。
清致,悄无似。有照水一(一作南)枝,已搀着意。误几度凭栏,莫愁凝睇。应是梨花梦好,未肯放、东风来人世。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
眉妩
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瞑。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漫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一作还老尽桂花影)。
水龙吟
牡丹
晓寒慵揭珠帘,牡丹院落花开未?玉栏杆畔,柳丝一把,和风半倚。国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
池馆家家芳事。记当时、买栽无地。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把酒花前。剩拚醉了,醒来还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
水龙吟
海棠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化?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
犹记花阴同醉。小栏杆、月高人起。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怕明朝、小雨蒙蒙,便化作燕支泪。
水龙吟
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水龙吟
白莲
淡妆不扫蛾眉,为谁伫立羞明镜。真妃解语,西施净洗,娉婷顾影。薄露初习,纤尘不染,移根玉井。想飘然一叶,飕飕短发,中流卧、浮烟艇。
可惜瑶台路回。抱凄凉、月中难(一作谁)认。相逢还是,冰壶浴罢,牙床酒醒。步袜空留,舞裳(一作羽衣)微褪,粉残香冷。望海山依约,时时梦想,素波千顷。
水龙吟
前题
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如今谩说,汕姿自洁,苦心更苦。罗袜初停。玉珰还解,早凌波去。试乘风一叶,重来月底,与修花(一作箫)谱。
绮罗香
秋思
屋角疏星,庭阴暗水,犹记藏鸦新树。试折梨花,行入小栏深处。听粉片。簌簌飘阶,有人在、夜窗无语。料如今、门掩孤灯,画屏尘满断肠句。
佳期浑似流水,还见梧桐几叶,轻敲朱户。一片秋声,应做两边愁绪。江路远、归雁无凭,写绣笺、倩谁将去?谩无聊,犹掩芳樽,醉听深夜雨。
绮罗香
红叶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一作流)醉舞。
绮罗香
前题
夜滴研朱,晨妆试酒,寒树偷分春艳。赋冷吴江,一片试霜犹浅。惊汉殿、绛点初凝。认隋苑、彩技重剪。间仙丹、炼熟何迟?少年色换已秋晚。
疏枝频撼暮雨,俏得西风几度,舞衣吹断。绿水荒沟,终是赋情人远。空一似、零落桃花,又等闲、误他刘阮。且留取,闲写幽情,石阑三四片。
齐天乐
萤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燐。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瞑。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楼阴时过数点,倚栏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齐天乐
蝉
绿槐(一作阴)千村西窗悄(一作晓),厌厌昼眠惊起。饮露身轻,吟风翅薄(一作嫩翼风微,流声露悄),半剪冰笺谁寄?凄凉倦耳。谩重拂琴丝,怕寻冠珥。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一作山)明月碎。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一作清)镜里。
齐天乐
前题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一作宇)。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一作低)诉。西窗(一作园)过雨。怪瑶佩流空(一作渐金错鸣刀),玉筝调柱。镜暗(一作掩)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汕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一作商),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齐天乐
赠秋崖道人西归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江南恨切,问还与河人,共歌新阕?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
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一作今向谁说)。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江云冻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齐天乐
四明别友
十洲三岛曾行处,离恨几番凄惋。坠叶重题,枯条旧折,萧飒那逢秋半。登临顿懒,更葵箑难留,苎衣将换。试语孤怀,岂无人与共幽怨?
迟迟终是也别,算何如趁取,凉生江满。挂月催程,收风借泊,休忆征帆已远。山阴路畔。纵鸣壁犹蛩,过楼初雁。政恐黄花,等人归较晚。
一萼红
石屋探梅
思飘飘。拥仙姝独步,明月照苍翘。在候犹迟,庭阴不扫。门掩山意萧条。抱芳恨、佳人分薄,似未许、芳魄化春娇。雨涩风悭,雾轻波细,湘梦迢迢。
谁伴碧尊雕俎?笑琼肌(一作唤琼姬)皎皎,绿鬓萧萧。青凤啼空,玉龙舞夜,遥睇河汉光摇。末须赋、疏香淡影,且同倚、枯藓听吹箫。听久余音欲绝,寒透鲛绡。
一萼红
丙午春赤城山中题花光卷。
玉婵娟。甚春余雪尽,犹未跨青鸾。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应恨流落人间。记曾照、黄昏淡月,渐瘦影、移上小栏杆。一点清魂,半枝空(一作寒)色,芳意班班。
重省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冰粟(一作肌)微销,尘衣不浣,相见还误轻攀。未须讶、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故国吴天树老,雨过风残。
一萼红
红梅
占芳菲。趁东风妩媚,重拂淡燕支。青凤衔丹,琼奴试酒,惊换玉质冰姿。甚春色、江南太早,有人怪、和雪杏花飞。藓佩萧疏。茜裙零乱,山意霏霏。
空惹别愁无数,照珊瑚海影,冷月枯(一作孤)枝。吴艳离魂,蜀妖浥泪,孤负多少心期。岁寒事、无人共省,破丹雾、应有鹤归时。可惜鲛绡碎剪,不寄相思。
一萼红
前题
翦丹云。怕江皋路冷,千叠护清芬。弹泪绡单,凝妆枕重,惊认消瘦冰魂。为谁趁、东风换色,任绎雪、飞满绿罗裙。吴苑双身;蜀城高髻,忽到柴门。
欲寄故人千里,恨燕支太薄,寂寞春痕。玉管难留,金尊易注(一作泣),几度残醉纷纷。谩重记、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一树珊瑚淡月,独照黄昏。
一萼红
初春怀旧
小庭深。有苍苔老树,风物似山林。侵户清寒(一作寒风),捎池急雨,时听飞过啼禽(一作啼断幽禽)。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压酒人家,试灯天气,相次登临。
犹记旧游亭馆,正垂杨引缕,嫩草抽簪。罗带同心,泥金半臂,花畔低唱轻斟。又争信、风流一别,念前事、空惹恨沉沉。野服山筇醉赏,不似如今。
解连环
橄榄
万珠悬碧,想炎荒树密,◇◇◇◇。恨绛娣、先整吴帆,正鬟翠逞娇,故林难别。岁晚相逢,荐青子、独夸冰颊。点红盐乱落,最是夜寒,酒醒时节。
霜槎猬芒冻裂,把孤花细嚼。时咽芳冽。断味惜、回涩余甘,似重省家山,旧游风月。崖蜜重尝,到了输他清绝。更留人、绀丸半颗,素瓯泛雪。
三姝媚
次周公谨故京送别韵
兰缸花半绽。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别人逢稀,谩相看华发,共成销黯。总是飘零,更休赋、梨花秋苑。何况如今,离思难禁,俊才都减。
今夜山高江浅。又月落帆空,酒醒人远。彩袖乌纱(一作丝袖断歌),解愁人、惟有断歌幽婉(一作怨)。一信东风,再约着、红腮青眼。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
三姝媚
樱桃
红缨(一作樱)悬翠葆。渐金铃枝深,瑶阶花少。万颗燕支,赠旧情争奈,弄珠人老。扇底清歌,还记得、樊姬娇小。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
芳意荼縻开早。正夜色瑛盘,素蟾低照。荐笋同时,叹故园春事,已无多了。贮(一作赠)满筠笼,偏暗触、天涯怀抱。谩想青衣初见,花阴梦好。
庆清朝
榴花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薰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一作似)舞裙同。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
庆宫春
水仙花
明玉擎金,纤罗飘带,为君起舞回雪。柔影参差,幽芳零乱,翠围腰瘦一捻。岁华相误,记前度、湘皋怨别。哀弦重听,都是凄凉,未须弹彻。
国香到此谁怜?烟冷沙昏,顿成愁绝。花恼难禁,酒销欲尽,门外冰澌初结。试招仙魄,怕今夜、瑶簪冻折。携盘独出,空想咸阳,故宫落月。
高阳台
残萼(一作萼浅)梅酸,新沟水绿,初晴节序暄妍。独立雕栏,谁怜枉度华年?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又争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
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
高阳台
陈君衡远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朔雪平沙,飞花乱拂峨眉。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一作赐)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高阳台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一作云)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扫花游
秋声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扫花游
绿阴
小庭荫碧,遇骤雨疏风,剩红如扫。翠交径小。问攀条弄蕊,有谁重到?谩说青青,比似花时更好。怎知道,自一别汉南,遗恨多少。
清昼人悄悄。任密护帘寒,暗迷窗晓,旧盟误了。又新枝嫩子,总随春老。渐隔相思,极目长亭路杳。搅怀抱,听蒙茸、数声啼鸟。
扫花游
前题
卷帘翠湿,过几阵残寒,几番风雨。问春住否?但匆匆暗里,换将花去。乱碧迷人,总是江南旧村。谩凝伫,念昔日采香,今(一作人)更何许?
芳径携酒处,又荫得青青,嫩苔无数。故林晚步,想参差渐满,野塘山路。倦枕闲床,正好微曛院宇。送凄楚,怕凉声、又催秋暮。
扫花游
前题
满庭嫩碧,渐密叶迷窗,乱枝交路。断红甚处?但匆匆换得,翠痕无数。暗影沉沉,静锁清和院宇。试凝伫,怕一点旧香,犹在幽树。
浓阴知几许?且拂簟清眠,引筇闲步。杜郎老去,算寻芳较晚,倦怀难赋。纵胜花时,到了愁风怨雨。短亭暮,漫青青、怎遮春去?
锁窗寒
春思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巢双燕。
曾见,双蛾浅。自别后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试凭他、流水寄情,溯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縻院。
锁窗寒
春寒
料峭东风,廉纤细雨,落梅飞尽。单衣恻恻,再整金猊香烬。误千红、试妆较迟,故国不似清明近。但满庭柳色,柔丝羞舞,淡黄犹凝。
芳景,还重省。向薄晓(一作晚)窥帘,嫩阴攲枕。桐花渐老,已做一番风信。又看看、绿遍西湖,早催塞北归雁影。等旧时、为带将归,并带江南恨。
锁窗寒
出谷莺迟,踏沙雁少,殢阴庭宇。东风似水,尚掩沉香双户。恁莓阶、雪痕乍铺,那回已趁飞梅去。奈柳边占得,一庭新瞑,又还留住。
前度,西园路。记半袖争持,斗娇眉妩。琼肌暗怯,醉立千红深处。问如今、山馆水村,共谁翠幄熏蕙(一作荩)炷?最难禁、向晚凄凉,化作梨花雨。
应天长
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寻芳地,来去熟,尚仿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沉醉归来,满院银烛。
八六子
扫(一作洗)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渐薄润(一作焖)侵衣不断,嫩凉随扇初生,晚窗自吟。
沉沉,幽径芳寻。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谩淡(一作忘)却、蛾眉晨妆慵扫,宝钗虫散(一作拆),绣屏(一作绡屏,一作绣衾)鸾破,当时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料如今,门前数重翠阴。
摸鱼儿
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湖(一作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春还住,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能唤否?又恐怕(一无怕字)、残春到了无凭据。烦君妙语,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摸鱼儿
莼
玉帘寒、翠痕(一作丝)微断,浮空清影零碎。碧芽也抱春洲怨,双卷小缄芳字。还又似,系罗带、相思几点青钿缀。吴中旧事,怅酪乳争奇,鲈鱼谩好,谁与共秋醉?
江湖兴,昨夜西风又起。年年轻误归计。如今不怕归无准,却怕故人千里。何况是,正落日垂虹,怎赋登临意?沧浪梦里。纵一舸重游,孤怀暗老,余恨渺烟水。
声声慢
啼螀门静,落叶阶深,秋声又入吾庐。一枕新凉,西窗晚雨疏疏。旧香旧色换却,但满川,残柳荒蒲。茂陵远,任岁华冉冉,老尽相如。
昨夜西风初起,想莼边呼棹、橘后思书。短景凄然,残歌空叩铜壶。当时送行共约,雁归时、人赋归欤?雁归也,问人归、如雁也无?
声声慢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声声慢
和周草窗
迎门高髻,倚扇清吭,娉婷未数西州。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相逢靓妆俊语,有旧家、京洛风流。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与赋闲愁。
犹记凌波欲去,问明珰罗袜,却为谁留?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莫辞玉樽起舞,怕重来、燕子空楼。谩惆怅,抱琵琶、闲过此(一作暮)秋。
醉蓬莱
归故山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屟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尊,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法曲献仙音
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长亭怨
重过中庵故园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一作庭院)。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一作问水流何处),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一作吟伴)。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识(一作试)西园凄婉。
西江月
为赵元父赋雪梅图
褪粉轻盈琼靥,护香重叠冰绡。数枝谁带玉痕描,夜夜东风不扫。
溪上横斜影淡,梦中落莫魂销。峭寒未肯放春娇,素被独眼清晓。
踏莎行
题草窗词卷
白石飞仙,紫霞凄调,断歌人听(一作重恨)知音少。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一作沉沉幽梦小池荒,依依芳意闲窗悄)。
风月交游(一作风日空留),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一作遗)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淡黄柳
甲戌冬,别周公谨丈于孤山中。次冬,公谨游会稽,相会一月。又次冬,公谨自剡还,执手聚别,且复别去。怅然于怀,敬赋此解。
芳边短笛,初结孤山约。雨悄风轻寒漠漠。翠镜秦鬟钗别,同折幽芳怨摇落。
素裳薄,重拈旧红萼。叹携手,转离索。料青禽、一梦春无几(一作著)。后夜相思,素蟾低照,谁扫花阴共酌?
金盏子
雨叶吟蝉,露草流萤,岁华将晚。对静夜无眠,稀星散、时度绛河清浅。甚处画角凄凉,引轻寒催燕。西楼外、斜月未沉,风急雁行吹断。
此际怎消遣?要相见、除非待梦见。盈盈洞房泪眼,看人似、冷落过秋纨扇。痛惜小院桐阴,空啼鸦零乱。厌厌地、终日为伊,香愁粉怨。
更漏子
日衔山,山带雪,笛弄晚风残月。湘梦断,楚魂迷,金河秋雁飞。
别离心,思忆泪,锦带已伤憔悴。蛩韵急,杵声寒,征衣不用宽。
锦堂春
七夕
桂嫩传香,榆高送影,轻罗小扇凉生。正鸳机梭静,凤渚桥成。穿线人来月底,曝衣花入风庭。看星残靥碎,露滴珠融,笑掩云扃。
彩盘凝望仙子,但三(一作双)星隐隐,一水盈盈。暗想凭肩私语,鬓乱钗横。珠网飘丝罥恨,玉签传点催明。算人间待巧,似恁匆匆,有甚心情?
锦堂春
中秋
露掌秋深,花签漏永,那堪此夕新晴。正纤尘飞尽,万籁无声。金镜开奁弄影,玉壶盛水侵棱。纵帘斜树隔,烛暗花残,不碍虚明。
美人凝恨歌黛,念经年间阻,只恐云生。早是宫鞋鸳小,翠鬓蝉轻。蟾润妆梅夜发,桂熏仙骨香清。看姮娥此际,多情又似无情。
如梦令
妾似春茧抽楼,君似筝弦移柱。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
青房并蒂莲
醉凝眸,是楚天秋晓,湘岸云收。草绿兰红,浅浅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鸥。望云帆、一片孤光,棹声伊轧橹声柔。
愁窥汴堤翠柳,曾舞送当时,锦缆龙舟。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迷楼。空令五湖夜月,也羞照、三十六宫秋。正朗吟、不觉回桡,水花枫叶两悠悠。
一、姓氏源流
戎(Ró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封国国名为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
2、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
3、出自宋微子之后,其子孙以戎为姓。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上记载,上古周朝时(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其后世子孙以戎为姓,这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县)。
4、出自少数民族。殷、商、春秋时都有戎族:
① 据《姓氏考略》载,戎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山西省运城蒲州)。西周立国后,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商丘。以及山东省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春秋时的贞定年代,楚的火正官戎律移居湖北江陵,律的后人以戎为姓;又据《尚友录》记载,他们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夷的后代。一些姓氏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西南部有个戎国,所在地是今天的山东曹县西北部,,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族人后来与中原华夏族融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按照当时的俗例,就以国名为姓,称为戎氏。
② 据《古今姓纂》所载:古西域有一獯鬻族,族中之女生了一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此童随獯鬻族之人出兵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周太王,太王以诚相待,当时称西域为戎,称戎氏;
③ 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宋微子。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古籍记载,戎氏,是宋微子的后代。宋微子生于殷商末代周朝初年,最初居住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宋微子是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长兄,为人端凝恭正,德行高尚,跟他的弟弟纣王是云泥之别。周武王灭纣夺得天下后,为了天下归心,供奉商汤之祀,最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宋公,但是武庚心怀异心,在周成王年间起兵叛乱,被镇压诛灭。同时,周天子为了表示对商汤的敬意,平叛后又把武庚的伯父微子封为宋公,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国,商汤子孙在宋国繁衍相袭数百年。这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故戎氏的始祖是周朝的宋微子。
二、迁徙分布
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周朝时候,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官职叫作“戎右”,专门负责主管兵器(“戎”在古代就是兵器的意思)。戎右的后代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称为戎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戎姓的来源。关于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起于周朝时候的一个叫戎国的小国。戎国灭亡后,王族的后代中的以国名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戎姓来源。春秋时期,北方有少数民族叫作戎族,戎族后来建立了戎国(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在往后戎族逐渐与汉人通婚融合,接受汉族的文化,取单姓,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戎氏。秦末汉初,江陵人戎赐任连敖、都尉等职,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戎赐因统兵伐敌立有战功,被高祖刘邦封为柳邱侯(八千户)。高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戎赐让其子戎安国承袭柳邱侯一爵,自己退居淮阴。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戎安国之子驸马戎嘉成被封为敬侯。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景帝下诏把先帝(文帝)设在曲阿(访仙境内)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开辟了戎氏丹阳支,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嘉成迁册堂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苍院仙井及驸马名街成了商贾贸易往来的闹市,文人名宦游览观光的胜地。但是,册堂戎氏家族在繁衍生息的岁月里,也曾累经沧桑,迭遭灾祸,致使后生家业萧条,子孙疏散,有的迁移扬州、广东,也有的迁移北直。至宋末元初,在这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谱载戎氏仅为29世。戎嘉成的29世孙戎国治(太学生),因不愿出仕外族,携妻来到册堂寻访祖宗旧址,于是卜居此地。嘉成生谋、谟、淇、词、诰四子和一女归宿后册,将已成家立业的长子谋单独留在大山。到戎谋的孙子辈时,又有良知、良能、良相、良栋等孙迁居后册。戎国治为大山戎姓始祖(余略)。
三、历史名人
戎 赐:辅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
戎 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 益: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
戎 宪: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戎 洵:明朝的清官,百姓将洵当作清天大老爷,烧香火供奉他。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怕权贵,执法严正,办案负责,为百姓平冤屈,惩治了胡作非为的豪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郡,汉置江陵县,南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2、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
戎姓宗祠通用对联
〖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戎国;
望出江陵。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戎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汉室;
才重河源。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人戎赐,参与平定三秦,击败项籍军,官至都尉,封柳丘侯。下联典指明代江都人戎廉,洪武初年进士,官河源训导,有才名。
-----------------------------------------------------------------
〖戎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陵衍派家声远;
靖海创垂世泽长。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来县靖海镇戎氏宗祠门联。元朝时(1279-1368年),江陵郡(现在省北省荆州一带)戎氏有一部分人移住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元末顺帝17年(1349年),戎才贵由南京充伍到惠来县靖海,抗击倭寇,保卫海防。这是戎姓入潮创业的起点。明洪武15年(1382年),长子戎四瑶继役,奉命出海追击倭贼牺牲。次子戎佛仔于洪武23年继役,调赣州卫。27年建置靖海所,戎佛仔调回靖海所供职,原额旗军1121名。28年并枪有功升小旗,永乐6年(1402年)有功升总旗。永乐22年,其子戎海继役,有功,实授总旗官,世袭武略将军。因是世袭,四世戎刚毅继职。嘉靖8年(1529年),五世戎茂袭职,深入粤海与贼周盛激战阵亡。15年,六世戎朝衣继职,调长沙擒斩倭贼首二级,得赏银三两。28年,戎朝叙继职,追捕山贼黄启荐阵亡,得抚恤银三两。万历7年(1579年),七世戎文权继职,任满,戎继袭职,调广西梧州身故。及后,先后袭职的有戎端、戎文植、戎启敬、戎凤。崇祯2年(1629年)以后,戎正、戎卫宸、戎继叶袭职,直至清朝十五世戎锦堂为止。戎才贵及其直系裔孙,历代相继为世袭武将,每当倭、贼侵犯,带领士兵杀敌,家属、房亲随军出战。在战斗中,许多人为国捐躯,断了后代,致使戎族在惠城的人口不多。这是戎氏历代祖先的光荣,也是他们后代的光荣。
千里政声人共喜;
三军令肃马前嘶。
——唐·戎昱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戎昱《上李堂侍》诗句联。
梦随行伍朝天去;
身寄穷荒报国难。
——唐·戎昱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戎昱《谪官辰州冬至日怀》诗句联。
-----------------------------------------------------------------
〖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执法不阿,推官望重;
劝率上户,知府恩深。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宣德间黄州府推官戎询,字君实,鄞人。执法不阿,持身洁介,郡中翕然颂为神明。下联典指宋代平江知府戎益,信德人。值岁饥,劝率上户,得米一万七千有奇,民赖以全。
志在赈饥,募平江义粟;
诗成出塞,拒京兆名媛。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信德人戎益,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正值岁荒,劝富绅输余粟赈饥民,得一万七千余石,百姓们得以保全。下联典指唐代荆南人戎昱,至德年间进士,任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的从事,曾作《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爱其才,欲招为婿,命其改戎姓,遭昱坚拒。后官辰州刺史、楚州刺史。
文冠唐朝,名仰荆南进士;
功高汉代,爵邦柳邱通侯。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戎昱,荆南人。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曾任虔州刺史。至德间登文学进士。下联典指汉代名官戎赐事典。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
===
古人字号摭谈
文/阙维杭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来,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囿于上层社会的圈子,但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那么,字与名是什么关系呢《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鲍照字明远,陶潜字渊明,白居易字乐天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苏轼,字子瞻,假如我们知道“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称之为“瞻”也就是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苏轼排行第二,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了解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这字取得实在妙;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字为“笠翁”,则又可谓以俗字见雅趣了。也有的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清代诗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欢取许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文人中多字的冠军,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龄(一名甡),他一字两生,又字大可、齐於、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等,真是随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于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后因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也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从他的这许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人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轶事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温庭筠年轻时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张先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些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书斋名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清代诗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筑随园定居,因号“随园老人”;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藏书楼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号达数十个的有苏曼殊、姚民哀两位,有人作打油诗戏称他俩:“一人数十百名字,从此阎王捉不来。”提倡白话文以后,也有人开玩笑在报上把名号译成语体,如称丹翁为“通红老头子”,君博为“皇帝赌钱”,令人忍俊不禁。
送走霜降,迎来立冬。还来不及欢呼秋色的赠予,就迎来冬日的盛情。在最落叶时节,一起来欣赏最美的立冬诗词吧!
一、古诗里的立冬之美:
唐代的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中描述了立冬的景色: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在立冬这一天,诗人真切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将立冬的气候特征水始冰,雁南归,雉入大水为蜃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霜降最后的寒风瑟瑟吹向人们,薄冰之上,清澈的水漫过。月亮的瘦影出现了,大雁带着残留的几行身影排成行往南赶。庄稼收集储藏完毕,皮裘加工制作后非常耐看。野鸡们纷纷钻进水林中不见了,仿佛一下子都化为了“大蛤”。
看诗人左河水在作品《立冬》中对立冬景色的描述: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四面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作品描写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立冬节气里的特征,西北风往复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天气, 使万木凋零,落叶纷飞。江南地区的农村在抓紧进行农作物的收割、晒藏及人们进行水利及农田工程建设等工作的情景。
二、立冬时节古人们怎么过的呢?
唐代诗人李白在立冬是喝酒写诗度过的: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笔下的立冬,是诗意温暖的。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时常是温热的。醉眼观看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以为是大雪落满山村。
这大约是冬夜的李白,呵手举笔,执盏就炉写下的句子。有诗、有酒、有火炉,再加上雪,这样的冬日,真是诗意又温暖呀。
宋代蒋捷则是在《寿东轩立冬前一日》记载了他另一番的立冬生活:
锦堂寒早近,开炉时也。香风递也。是东篱、花深处也。料此花、伴我仙翁,未肯放秋归也。
嬉也。缯波稳舫,镜月危楼,釂琼酡也。笼莺睡也。红妆旋、舞衣也。待纱灯客散,纱窗日上,便是严凝序也。换青毡、小帐围春,又还醉也。
立冬时节,蒋捷是随性的。当秋霜初显,天气渐寒时,菊花依然盛放,蒋捷说:定是仙翁不肯放秋归去。立冬时节,词人尽情嬉戏,看歌舞,喝美酒,待客人散去,天气更加严寒,换上青毡,小帐里如春,又醉了一场。
谁说冬日只有严寒,还有欢乐。
而宋代沈说在立冬则是赏菊度过的,《次韵古愚立冬日观菊》:
闲绕篱头看菊花,深黄浅紫自窠窠。清于檐卜香尤耐,韵比猗兰色更多。
九节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觉晚秋过。从教白发须簪遍,且任当筵作笑歌。
冬日时节,菊花盛开,诗人绕着篱笆尽情的欣赏。他说菊花比檐卜更香,比兰花的颜色更多。闲情之下,一杯酒过,都没感觉暮秋到了。任凭我们将菊花插上花白头吧,就当酒筵上的笑谈罢了。
冬至怎么能少的了梅花呢,在宋代诗人朱淑真的《冬至》中便描写了冬至梅花:
黄钟应律好风吹,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日长至,梅花先趁小寒开。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诗人,但是在宋朝,女性的活动半径并不会太大,所以冬至梅花也就是她们重要的乐趣了。
古诗描写了冬至节这天,天气晴朗,半暖半寒。明丽的阳光和芬芳初开的梅花,如此清新,让她欢喜。她站在阁楼上眺望着。冬至节这天,果然是好日子,和暖的风吹来,已经感觉天地间美好的阳气回升。那向着太阳的冬葵,花头一直向着阳光,梅花在这阳光里,趁着半暖半寒,得意开放。
为了便于对立冬的诗句的理解,下面扩展介绍一下关于立冬的小知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
谚语说“秋收冬藏”,所以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好词佳段,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本文2023-10-10 07:02: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