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祭祀山河,为什么先祭祀河,后祭祀海
水患是古代难以解决的自然灾害,为平息水患,古人常以玉祭河,这种习俗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古人一直相信有河神存在,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成灾,灾情一大,统治者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河神,祈求河神的保佑。如乾隆四十四年,仪封决堤,河水泛滥,清廷派人治理,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不能合龙。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乾隆寄希望于河神的保佑。他命人专门碾琢了一块白玉璧,特派使臣送去决口现场祭祀河神,向河神祷告早日合龙,并希望黄河不要再决口了
河伯不是个很大的神仙,他其实就是个黄河的水神而已,也没有古代神话所说的性格暴躁,需要用儿童或者女子来祭祀他,这都是古代人们比较迷信的说法,其实河伯本人还是比较风流倜傥的。
据古代神话记载,河伯的原名是叫做冯夷,古书对他的描述是这样写的“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红。”说明河神是一位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长的很俊美的一位神仙,战国时期,由于天灾人祸等各种问题,黄河特别容易泛滥,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人们都以为是河底下住着一位性情比较暴躁的河神,所以他们就迷信的认为只要往河下投递食物就会息怒,一开始会投递一些猪肉等等,后来黄河还是会泛滥,于是人们认为这是不对河神的胃口,他发怒了,所以才会天降大雨,使水位上升导致黄河发水,于是就有人提出河神有可能爱小孩或者女子,后来就有了祭祀河伯的一些恶俗的行为。
为了祈求平安,祈求风调雨顺,有的人也只能忍痛放弃自己的女儿,用她来祭祀确保黄河不会再发大水,其实在庄子里记载,河伯生性并没有这样,而且他还是位知道自己哪里不足,然后去改正的人,怎么可能为了人们没有给他祭祀,就因此暴怒牵连千万百姓呢?所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只是当时人们太迷信了,才会导致人们对河神的印象不好。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杰出的治水大臣。他死后,许多人怀念他。不仅全国哀悼,就连林则徐也亲自为他写了悼词。老百姓为他建庙,拜他为“河神”。每当有洪水的时候,他们都会做出牺牲。
获得这一荣誉的杰出人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大臣李玉妹。
李玉妹于1778年出生于陕西省浑源县。清嘉庆七年,她被授予“郑石护理院长、布勒格知府”的称号。
李玉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治理了黄河。清代黄河泛滥河南,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道光十五年,任河南省潞河总督,主持河南、山东两省的黄河治理工作。
当时黄河下游两岸有很多滩地,尤其是河南,河滩宽阔。丘福每次大汛期,沙滩都会被淹,沙滩被冲刷成许多沟渠,与大河首尾相连,经常会分裂成河流,冲刷堤坝,造成决口。
经过调研,李玉妹高度重视河滩渡隐患治理。他多次乘船专程走遍大江南北。每次行程超过40英里。他发现沟北岸的水很深,沟尾已经与大河相连,与沁河、武陟、荣泽滩的水汇合,注入江岸。堤下没有防护工程,石堤南北都有水,不可能用土筑坝。这种情况下,只有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李玉妹从老百姓手里买了一批砖,组织群众往河里扔砖,并采取紧急措施,修建了几十座“砖坝”。“砖坝”建好后,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此时,大部分河流支流决口数十英尺,但大堤安然无恙。从此,人们认识到了抛砖筑坝的伟大作用。
李玉妹成功尝试修建砖坝后,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要求升职,但一些朝鲜官员反对,说扔砖不如修砖,买砖不如买材料。苏舒反复论证,每年都要用石头来保护黄河两岸,但是石头很难收集和运输,价格又很高,所以一块石头可以买两块砖。同时,假想的砾石方很大,而假想的砖方很小,所以一块砖可以当两块石头用。但秸秆抗洪能力较弱,时间一长容易腐烂。建议沿堤多建砖窑,将资金用于制备抗石材料和秸秆材料,烧制大砖供工业使用。直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了建砖升官的提议。筑河用的大砖呈椭圆形,每块重约20公斤,上面有圆孔,可以用绳子捆起来,很容易扔出去修理,也可以用来筑坝。这是黄河阻水工程的一个创新。直到1949年,黄河在开封办起了砖厂,专门烧制河砖,弥补石头的不足。
李玉妹心中有一张治水地图。他对河流的直度、宽度、深度和流速了如指掌。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他马上到达一个危险的地方。一旦洪水发生,他可以亲自指挥救援,移交洪水。因此很受当地人欢迎。在他执政的五年里,河东地区很少发生水灾。
李玉妹在道光二十年病逝。他虽然只当了五年河长,但成绩斐然。李玉妹的勤奋、努力、严于律己、清正廉明赢得了皇帝的爱戴和群众的尊敬。他因过度劳累而死在办公室。当他的灵柩从河南运到北方的山西时,人群流泪,千里送别。很多官员“也闻之流鼻涕”。他死后,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皇帝追封太保太子,赐“礼勤”。光也作了悼词和碑文,祭祀并安葬了他。这是浑源皇室建造的李玉妹墓。这座大型陵墓,全部由巨大的汉白玉构件雕刻而成,已成为珍贵的文物,代代相传。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为他题写了墓志铭。今天,这两个祭祀仪式上的铭文保存完好。
道光死后对大臣说:“李玉妹辛苦了,几年攒了几十万。”一旦他死了,那就太可惜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河南一些地方为他建庙,拜他为“河神”,称他为“李王”。
说西门豹去一个叫邺的地方做官当地涨洪水
巫婆抢了没钱送红包的民家姑娘想投入水中祭祀
西门豹看不下去这种迷信做法
又不明说
于是巧施小计说这个姑娘长得不漂亮麻烦巫婆下河去跟河神说我改天换个漂亮的
接连把巫婆俩徒弟都仍水里淹死了
再准备把巫婆仍下去的时候巫婆跪地求饶承认自己是骗人
于是姑娘得救了
西门豹又发动百姓挖渠疏导河水引水灌溉
水灾也没了
庄稼也有水灌溉了
于是普天同庆
百姓都纪念他
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是古埃及宗教舞蹈常常表现的主题,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来自对自然的崇拜,它最早起始于对尼罗河神的崇拜,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古埃及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产生崇拜河神的宗教行为,并且,每年举办祭祀河神的活动。
印象中,在清朝中后期,我们不我似乎不认识许多著名的大臣。然而,在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名叫李玉妹的朝臣,他因在治理河流方面的功绩而受到人民和皇帝的高度尊重。后人甚至崇拜李玉妹为河神。
清代黄河沿岸河流泛滥,尤其是豫鲁盆地,经常发生决堤。周围的居民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控制黄河的险情,道光任命李玉妹为豫鲁河总督,主持豫鲁河务。在随后的五年里,李玉妹不负众望,挖支流、砌砖筑坝,成功解决了黄河险情。
李玉妹修建的这些大坝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黄河在开封也有砖厂,专门烧制河砖,弥补石料的不足。
不幸的是,李玉妹只治理了五年的河流,就在任期内因病去世了。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修建寺庙,每次发洪水,都去祭祀;为了表彰他的功绩,道光亲自为他写了一篇悼词,并封他为太保亲王。著名民族英雄、时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今天,李玉妹秦始皇陵仍位于山西省浑源市东北角,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14
今日继续游泳、读书河边、且游览河岸风光。卖葡萄的老头告诉我,前几天我游泳的地方才淹死一人。我奇怪在茶棚没有听人说起此事。我想起前者遇到一个人跟我说的俏皮话:“龙王的女儿很漂亮,很想跟人耍,你不怕的话,可以跟她耍耍”。我想:远古人们信奉之山川河流之神,原是需要享用人祭的。虽然战国的西门豹废除了用人献祭河神之风俗,然从古至今,河流吃人,未尝间断。现代人视之为物理现象,然隐藏于物理现象之背后的,安知没有一种未知神秘之势能,而人类之生死祸福,一皆取决于与此神秘势能之关系乎?所谓河神,此神秘势能之人格化表达也。古人祭祀河神,或许甚有道理。现在此河下游之安靖镇,尚存一废弃之河神庙、且尚有祭祀迹象。下次游泳,当祭祀之。
15
今日继续畅游三道堰。水涨波浊。茶棚老板娘说,这条河前年淹死十个,去年淹死八个。今年没怎么淹死人。我问前几天淹死的人,她说淹死在下游。游罢泳,我在波涛轰鸣,杀机四伏的匣门出水口,燃香三支,供上葵花一朵,口念六字大明咒,祭祀河神且超度那些被河神吃掉的“肉”们。生死事大,岂不痛哉?不过赛斯书却给出了关于生死问题之全新见解:被人们认为的一生实际上已经死过很多次了。我早非原来之我、境早非原来之境。我们之所以自感活着,不过我们的意识完型自动地填补上了那些生死之缝隙而已。即使被我们认为死去的人,他们并不会感到自己已经死去,因为他们的意识完型还和周围人的那些“可能性实相系统”中的“可能性版本”生活在一起且展开其分支后的“可能性”人生。一言以蔽之,赛斯告诉我们,人实际上是想死也死不了的。无论真假,赛斯之言,令人欣慰。
7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 祭祀女娲
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1]“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祀无福。”[2]祭祀对象按等级和分类如图: 天神 地祇 人鬼
昊天上帝 皇地祇 文宣王孔子
五帝:
黄帝
炎帝
颛顼
少昊
太昊 神州 四配:
孟子、颜回、曾参、子思
日、月 社、稷 十哲: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七十二先贤
二十八宿: 青龙
朱雀
白虎
玄武 四渎、四镇、海 二十一先儒
司命 山林 武成王姜太公
风师、雨师 名川 韩信
十二辰 宗庙祖先 七十二将
门、户、灶、行、中溜 城隍、关帝、文昌、妈祖
其他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祭品的种类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 活人祭祀
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色欲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祭品的处理方式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1)燔烧 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关于天的观念还不明确,在各种天体神灵中,日神最受重视。甲骨文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可见当时每天都要举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仪式,且有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周代开始,对天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中突出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行,“祭天之礼,兼及三望(日、月、星)”,即将日神视为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据《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 (2)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 ,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 (3)瘗埋 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4)沉没 祭水神使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这可能出于传说。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确凿可信的。甲骨中有这样的记载: “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如“丁已卜,其尞于河,牢,沉嬖,”“辛丑卜,于河妾”。嬖、妾就是作为牺牲的女子,将其沉入河中祭神,这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河伯娶妇”。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5)悬投 祭山神使用。“悬(县)”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礼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即将祭品用玉悬挂起来。“投”就是将祭品投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经·北次二经》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处,而不陈列祭具。
古代人祭祀山河,为什么先祭祀河,后祭祀海
本文2023-10-10 07:02: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