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古代中国人到过欧洲旅行的记载吗
东汉的甘英和唐朝的杜环都到过西亚,但没有到欧洲。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到欧洲旅行的中国人是列班·扫马(1220-1294)全称列班·巴·扫马(Rabban Bar Sauma),元朝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士、外交家,畏兀儿(维吾尔)族人,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出生于元大都(今北京)。列班(Rabban),叙利亚语“教师”之意,聂思脱里派教士的称号;扫马(Sauma),他的本名。他出身于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畏兀儿富家。父昔班,任教会视察员。扫马自幼受宗教教育,二十多岁时弃家修行,居于大都附近山中,成为著名教士。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汪古部景教徒马忽思(Marcus))来向他学习。约在至元十二年(1275),两人决意赴耶路撒冷朝圣,得到朝廷颁发的铺马圣旨,从大都出发,随商队西行。沿途经过东胜、宁夏(银川)、斡端(和田)、可失哈耳(喀什),答剌速河、徒思(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等地,抵伊利汗国蔑剌哈城(今伊朗马腊格),谒见了聂思脱里派教长马儿·腆合 (Mar Denha)。随后历访波斯西部、亚美尼亚、谷儿只(格鲁吉亚)等地,参观基督教遗迹,但因当时叙利亚北部常有战乱,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计划未能实现,便寓居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教堂。马儿·腆合召两人至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任命马忽思为大都和汪古部主教,改其名为雅八·阿罗诃;扫马为教会巡视总监,遣返东方,因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在阿母河一带发生战争,道路不通,还居寓所。1281年,马儿·腆合去世,马忽思被选为新教长,称雅八·阿罗诃三世(Yahbh-Allaha Ⅲ)。1287年,伊利汗阿鲁浑欲联合基督教国家攻取耶路撒冷和叙利亚,遣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扫马使团经君士坦丁堡至罗马,恰遇教皇虚位,于是继续西行抵巴黎,向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呈交了阿鲁浑汗的信件和礼品,受到隆重接待。在巴黎逗留月余,又向西南到波尔多城(当时属于英国国王的领地,今属法国),会见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法、英两王都同意与伊利汗国建立联盟。1288年,扫马在回国途中,获悉新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已即位,再至罗马呈交国书。教皇对阿鲁浑汗优待基督教表示感谢,厚赠使臣礼品遣归。扫马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阿鲁浑汗的嘉奖,特许在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宫门旁兴建教堂一所,命他管领。后移居蔑剌哈(马腊格),又建一宏伟教堂。1293年去报达(巴格达)辅佐雅八·阿罗诃三世管理教务,直到去世。
苏门答腊岛古名为suvara dvīpa(梵文:“金岛”),在中国文献中也称之为“金洲”,马来语称为Pulaw Emas ,也指金洲,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山区出产黄金。16世纪时“金洲”之名名声,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险家远赴苏门答腊寻金。
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屿,仅次于加里曼丹岛(婆罗洲),为大巽他群岛岛屿之一,经济地位仅次于爪哇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和爪哇岛东南与爪哇岛遥接。面积434万平方千米,包括属岛约47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
苏门答腊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要道,所以经济繁荣,贸易城市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东部,印度教也随著渗透到这个地区。苏门答腊岛旁边的马六甲海峡还被誉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苏门答腊岛紧邻的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另外也是西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
扩展资料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说法:
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Sumutrabhumi),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
苏门答腊古称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umat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中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
其中记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中又译作速木都刺。明王朝在此地设置过旧港宣慰司,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中国的正史和其中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朝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
参考资料:
前不久,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其他国家的800人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百年成人身高变迁趋势”报告在欧洲科学开放论坛发表,这是迄今为止对全球人口身高最为详尽的研究和分析。
那么,纵览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身高又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呢?
原始人身高也千差万别
追溯人类的身高,当然要从人猿分道扬镳之时算起。从猿到人的演化大致是约400万年前,非洲的肯尼亚、乍得等地开始有了能双足行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南方古猿。之后,约2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能人,也就是能制造工具的人出现了。再往后,大约17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有了语言能力的直立人出现了。大约2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逐渐进化为智人,智人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人类文明开始萌生。
对于远古人类身高的考察,只能来源于考古发现。比如,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万年前,男性身高约156-157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脑量平均仅1075毫升,身材粗短。爪哇人(另一种直立人)平均身高160厘米、体重约60千克。
晚期智人各方面的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3-4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农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克罗马农人男性多在180厘米,女性约167厘米;山顶洞人男性身高174厘米左右,女性身高159厘米左右,脑容量达到1300-1500毫升。山顶洞人的体格特征和现代人类极为相似。
从以上早期人类身高来看,人类的身高并非总是在增长,而是以曲线方式发展。例如,克罗马农人男性多在180厘米,女性约167厘米,但在500多年前,欧洲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70厘米,女性不过160厘米左右。就连更早的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也出现了后代不如前代的情况,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身高都属于中等或偏高类型,且与中纬度地区现代人(如中欧或地中海居民)的身高类似,但是,作为海德堡人后代的尼安德特人身高却不如前辈。
根据现有的人类起源假说,主要有单地起源(非洲起源)和多地起源(各地独立进化)的学说,无论这两种学说怎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类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其身高有显著的不同,最大的差异是巨人和矮人。
巨人从希腊神话、印欧语系神话,到中东、亚洲及美洲地区的神话及圣经内的故事里都有痕迹。根据《以西结书》记载的巨人是出现在迦南附近的拿非利人,意思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他们是最古老又强大的巨人,是天使和人类少女所生的变种。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夸父族可能就是一个巨人族。而据印第安人古老的传说,南美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
无论中外,这些巨人的身高至少都在2米以上。相比而言,只有1米左右的弗洛勒斯人则是小矮人,他们有可能是从附近爪哇岛上迁徙来的直立人后裔。而且,弗洛勒斯人的身高也是适应小岛生活的结果,因为弗洛勒斯岛面积只有31平方英里,资源十分有限,身材变小不仅可以消耗较少的能量,也容易散热,这样使他们更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
公元前后:东西方人身高差不多
如果说20万年前左右以及后来的距今三四万年前的人类身高是人类的幼年身高的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的人类身高,就是人类儿童时期的身高。然而,人类的身高并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缩。
距今数千年前的人类身高,当然还是以考古挖掘的化石和实体的实际测量所得,因此有几个典型的人类身高可以作为标准。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埋没了约18平方公里,有100万居民的庞贝城(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公里处)。后来的挖掘陆续发现了数百具被埋的庞贝人遗体,经测量,男人身高160-170厘米,女人平均身高150-155厘米。同时,经过测算,当时庞贝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
与此同时,维苏威火山也摧毁了赫库兰尼姆城(位于维苏威火山西麓),后来在该城前后出土了200多具尸体,男子平均身高170厘米,女子平均身高155厘米。大部分人营养充足,体格健壮,肌肉发达。
综合起来,当时的意大利人或欧洲人也不过男性在160-170厘米,女性在150-155厘米。同时,那个时代的日耳曼人男性平均身高也是170厘米左右。日耳曼人在约公元前2000年后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今瑞典南部、挪威西部和丹麦),在罗马帝国时期南迁入德国北部并分为多个部落,并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广大平原的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国家,于13世纪前迅速崛起。现今的冰岛人、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都属于日耳曼人。
在湖南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辛追(卒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身高154厘米,体重343千克。以此来看,2000年前左右,中国人的普遍身高男性应当是170厘米左右,女性为155厘米左右。
比较来看,在距今数千年前的时间段,东西方人种的身高都差不多。
工业革命后欧洲人身高迅速增长
欧洲工业革命(1750年)以后,欧洲人凭借工业革命的先机不仅改善了劳动条件,也增强了营养,因而主要在100多年的时间内使其身高迅速增长,超过了亚洲和非洲人口的身高。
今年7月25日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其他国家的800人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百年成人身高变迁趋势”报告在欧洲科学开放论坛发表,报告研究了从1914年到2014年近200个国家的人口身高变化,收集的数据包括1800多万人口,是迄今为止对全球人口身高最为详尽的一份研究和分析。
研究团队选取各国1914年和2014年18岁人口的身高、卫生和营养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身高排名前10位的都是欧洲国家。荷兰男性和拉脱维亚女性的身高分别以183厘米和170厘米位于世界各国之首,同时,欧洲国家雄踞身高排行榜榜首。
在100年期间,除了一些非洲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平均身高都有所增长。但是,荷兰人的身高增长特别引人注目。荷兰男人的平均身高从169厘米增长了135厘米,到如今的近183厘米;荷兰女人的身高则从155厘米长到了169厘米,长高了14厘米。荷兰男性身高2014年是世界第一,但在1914年却是世界第12;荷兰女性身高在2014年是世界第二,但在1914年却是世界第38名。
虽然跨越了100年,并且身高也有了发展,但荷兰人的身高还是像谜一样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是什么原因让荷兰人在100年的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一?
答案有三个,一是营养,二是遗传,三是自然选择。
营养好是荷兰人高大强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个饮食习惯是,人们把牛奶当水饮。荷兰的男女老少,对奶制品都有着疯狂的迷恋。在荷兰的午餐时分,总能看到穿着各种服装的男女老少狂饮手里的大盒(桶)牛奶,他们不喝茶和水,平时一般都用牛奶来解渴。另外,饮食中的肉类,如牛肉、鸡肉等肉制品,也是荷兰人摄取大量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
在营养保证之后,遗传和自然选择因素对身高的增长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人口健康专家格特·斯杜普等人,搜集了从1935年到1967年三十多年间的超过945万荷兰人的详细健康档案,这些居民生活在荷兰北部。结果发现,生孩子最多的是那些高个子男性和平均身高的女性组成的家庭。
生育最多的男子身高超过平均身高7厘米,生育最少的男子身高低于平均身高14厘米。前者比后者平均多生024个孩子。此外,荷兰的高个子女性生育后代较多。但其他国家高个子女性生育孩子相对较少。这在与美国的比较中特别显著。在美国,较矮的女性和身高普通的男性是生育后代最多的人群。但荷兰是高个子男性和平均身高的女性生育孩子最多,因此,身高通过自然选择一代又一代地积累下去,最终让荷兰人拥有了世界最高的身高。
不过,荷兰人现在也在担心他们的身高。如果以目前身高的增长速度,到2300年之后,荷兰男性的平均身高将达到22米,到那时,无论是衣食住行都会让荷兰人产生不适,并且也可能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无法预测的影响。
男性平均身高中国比日本高1厘米
在1914年到2014年的100年间,中国大陆男性和女性分别长高11厘米和10厘米。现在中国男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718厘米和1597厘米,同时,现在的日本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是1708厘米和1583厘米,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比日本高1厘米,中国女性平均比日本高14厘米。但是,中国男女性都还没有韩国人高。并且,中国男性身高在世界排93位,女性排第87位。
从数据来看,韩国女性的身高增长是最快的。韩国女性平均身高从1914年的1422厘米增至2014年的1623厘米,增加了201厘米,增幅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韩国男性则为1749厘米。伊朗男性是身高增长最快的,在百年间平均身高提高了165厘米,现为1734厘米。但是,东南亚东帝汶的男性目前是世界上(在该项报告的统计国家中)身高最低的,平均身高只有162厘米。
中国人的身高增长较快并且超过了日本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的身高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是否在营养、体育锻炼、睡眠等方面有很好的做法。
而且,即便只论身高,也不过是体格的一个方面。仅仅加强营养,或误以为只要多吃肉类、乳制品就可能让后代的身高增加也是一厢情愿。《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国就连农村儿童也开始肥胖。对中国山东省为期29年的调查显示,2014年低于19岁的人口中,17%的男孩肥胖,女孩的数字为9%,但1985年两种性别的肥胖人口都不足1%。西式饮食的引入,尤其是含高热量的美国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是农村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因此,只加强营养或营养偏颇,而没有其他因素的配合和跟进,中国人就未必会让身高增加,或者身高增加了,也未必体壮和健康。因为即便身高增加了,但若肥胖伴随,也只是一种亚健康。
美国人不再长高却长胖?
身高需要营养,营养需要金钱,因此,发达国家和经济状况好的国家公民身高当然在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公众的身高增长较慢,也不太高。这从1914-2014年的一些国家人们身高的静止不变,甚至负增长也体现了出来。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均身高不升反降,乌干达、塞拉利昂这些国家,平均身高还降低了几厘米,最多降低5厘米。最令人吃惊的是,1914年南美的危地马拉女性身高是最低的,在100年后的2014年其身高仍然排在末尾。1914年,危地马拉女性人均身高居于世界各国末尾,18岁女性的人均身高为140厘米。如今,危地马拉女性人均身高虽然增加了约10厘米,但还不到150厘米,仍然是世界上身高最低的女性。
在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百年间人口的身高没有明显的增长,仅增长1-6厘米。这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快,反映到人们的饮食和营养上也没有增加多少,因而连累了身高的增长,更不可能像荷兰人那样成天喝牛奶来促进身高的增长。
不过,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较好,人们的饮食和营养也在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多的国家的公民身高已停止增长,这些国家人们的身高增长大部分已经处于平稳状态。最为明显的是美国人,他们的身高甚至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负增长。
美国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停滞期。直到21世纪,美国男性增高了6厘米,女性增高了5厘米。但在1914年,美国男性人均身高为世界第3,女性人均身高排名世界第4。但是,在2014年的排名中,美国男、女性在世界身高排行榜只位于第37位和第42位。这意味着美国人的身高在世界身高排名的历史上产生了负增长。
最不幸的是,肥胖开始困扰美国公众。今天的美国,每5人中就有一个胖子,每年有30万人死于因肥胖引起的疾病,肥胖已经成为困扰美国人健康的头号难题。营养和卫生专家认为,造成美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街边林立的快餐店供应的快餐,这些快餐要么营养过剩,要么没有营养,这或许是美国人不再长高却长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确认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的证据。
1,西施的下落
2,亚历山大灯塔的毁灭原因
3,妲己的真实身份妲己是一个妃位
6,太阳神罗德岛神像的存在
7,郑和船队是否在非洲留下后裔
8,郑和船队是否比西方国家更早到达南极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第一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是杜环
一直以为第一位到过非洲的中国人是明朝的郑和,没想到是孤陋寡闻了!原来早郑和约650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环的足迹就已到达非洲。
杜环才是第一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年)﹐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域。高仙芝的军队在与新崛起的伊斯兰国家“大食国”的军队发生冲突时,唐朝军队失利。杜环被俘并被转送到阿拉伯。
杜环的西行路线为:从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渡真珠河(今锡尔河),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萨弥罕一带),渡今阿姆河到末禄(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再沿今伊朗北部到大食国阿巴斯王朝的首都亚俱罗(今伊拉克库法)。杜环在亚俱罗受到优待,使他得以随大食国的使团周游西亚,并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
杜环在中亚、西亚、北非云游后,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乘商船从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阿曼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回到祖国。从出征西域到回归祖国,前后历时共达11年之久,全部行程约为8万里。
杜环回国后,写了《经行记》一书﹐可惜的是,此书已失传。后来在杜佑的《通典》(801年成书)中曾引用《经行记》书中的一些内容,共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
《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有关于古代中国人到过欧洲旅行的记载吗
本文2023-10-10 07:18: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