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关于道家学说的著作有哪些?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原本大学微言
历史的经验
亦新亦旧的一代
解决青年问题的我见
老子他说
庄子讲记《逍遥游》
禅宗与道家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易经杂说
易经系传别讲 部分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太极拳与道功
宗镜录略讲
圆觉经略说
楞严大义今释
金刚经说什么
禅海蠡测
禅观正脉研究
药师经的济世观
如何修证佛法
禅 话
《维摩精舍丛书》之1《榴窗随判》
《维摩精舍丛书》之2《黄叶闲谈》
《维摩精舍丛书》之3《中庸胜唱》
《维摩精舍丛书》之4《灵岩语屑》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般若正观略讲
参禅日记
习禅录影--(摘录)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静坐观众妙
为李白诗, 。李诗以诗情而臻哲理, 但细味之,李句“众妙”,由抽象归具体,朱句“天和”,则为抽象之玄思,性格有别。此联为清人张应昌所集。清人喜作集句诗、集句联,此固一时风气,然亦因珠玉在前,独创终难以逾越前修。(《1990年对联台历》申君编选,韩盈评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老耿注:
上句出自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关于道教神仙排位的书籍主要是《道藏》和《碧洞真经》等,其中《道藏》记载了道教的三个聚宝盆,即鼎宝、戒宝、真宝,以及十大神仙和八大仙王等。而《碧洞真经》中则详细记录了971位神仙的名字、籍贯、住处、功德、事迹等等。这些书籍中的神仙排位,通常按照修行的级别、道行的深浅以及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划分。拓展内容:道教的神仙排位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神仙,例如王母娘娘、三清大帝、东皇太一、南极仙翁、西王母、北斗星君、哪吒、吕洞宾等。不同道派对于神仙的排位也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包括了道家的三清、五方、十八罗汉、四值功德天等。通常,神仙的排位越高,修行的道行越深,对人类的贡献也就越大。同时,不同的神仙也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作用,例如王母娘娘主管天宫、三清大帝主宰三界等等。这些神仙的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极拳与静坐,虽然是比较古老的健身方式,但在现代社会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静坐也被人们视为修身养心的重要途径, 不论是学习压力大的学生,还是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只要想从亚健康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和静坐,来调节身心。而且,一些研究报告还指出,长期练习太极拳和静坐,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可见,这两种健身方式既适合青年人缓解压力,还适合老年人强健身体。
南怀瑾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时期喜欢读武侠小说,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南怀瑾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的父亲请来武师,教南怀瑾一些武艺。在习武的过程中,南怀瑾对各路拳法都有过研究,就拿太极拳来说,不论是杨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他都学习过。南怀瑾不仅学习太极拳,他也曾学习静坐。在晚年时期的一些讲演中,南怀瑾就分享过学习太极拳和静坐的心得。这本《太极拳与静坐》,正是南怀瑾先生的讲演记录。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书中有一个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太极拳的学习门槛并不高,哪怕是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人,只要用心学习,也可以学会。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在一些研究太极拳的文章里指出,太极拳是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创造出的拳法。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门派的拳法,以及道家独特的呼吸吐纳方法,还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虽然听起来太极拳的起源和理论比较复杂,但学习太极拳的门槛并不高,就算你在运动能力方面的表现一般,也可以学会太极拳。这是因为,太极拳在招式上具有的特点,非常适合普通人学习。我们经过认真学习之后,就能掌握动作要领,把太极拳作为日常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是,动作舒展,一招一式都节奏缓慢, 就算你是初次接触太极拳的新手,在太极拳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会几个招式,如果多练习几遍,太极拳的动作招式就能变得比较熟悉,就这一点来说,哪怕你运动细胞不够发达,反应不够灵敏,也不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
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动作快慢与呼吸节奏是相对应的, 一般来说,学习太极拳时,应该把呼吸与动作都放缓慢,能够注意到这一点,以后加深学习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也正因为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都比较缓慢,所以哪怕我们的身体缺少耐力,也不会觉得练习起来很吃力。
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发展到今天,太极拳的动作已经越来越简化, 虽然动作简化了,可祛病强身的效果却不打折扣,这种简化了的太极拳运动,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我们清晨起来打一趟拳,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就能精神焕发,心情愉悦,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正是因为太极拳在招式动作上,具有这三个突出的特点,所以,它非常适合普通人学习。而像其他的武术运动比如跆拳道,对我们的体能耐力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就有比较高的要求了。
此外,南怀瑾在书中还告诉我们,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舒展筋骨,让筋骨更加柔韧。民间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筋长一寸,增寿十年”,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可以看出,太极拳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
首先来说,学习太极拳应该由浅入深,打好基础最重要。 虽说学习太极拳时,相关的理论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但如果只谈理论,不打基础,就算是学了太极拳也不过是理论性的内容,那对我们强身健体也没什么大作用。所以说,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慢慢学习。
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指的就是 站桩 。站桩,又有高桩和矮桩的区别。但是,南怀瑾认为,如果只是把太极拳当成日常的健身运动,那么不必纠结是站高桩还是矮桩。 站桩的时候,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自然下垂,双手移动到胸前,与肩膀保持同样的高度就可以。
其次就是应该注意练习呼吸方法,也就是气功中所谓的“练气”。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主要采用的是 “腹式呼吸” 。 腹式呼吸指的就是,我们在吸气的时候下腹部渐渐鼓起来,吐气的时候下腹部慢慢收缩。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节奏一定要慢,而且还要留意,让呼吸与动作保持同样缓慢的节奏。
南怀瑾特别提醒我们, 练习太极拳时的呼吸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如果是年轻并且身体比较强壮的人,可以采用拳式呼吸,也就是说,要把呼吸与动作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呼吸配合着拳法的变化。但如果是年老并且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不用太过在意呼吸与动作是否配套的问题,只要感觉呼吸舒适、畅快就可以。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千万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太极拳, 不然,越是追求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越是会产生急躁情绪,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身心的调养。现代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追求高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马上见到成效。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太极拳,那么很抱歉地告诉你,你不仅难以放松身心,还有可能变得更加焦虑。
南怀瑾指出,太极拳能够盛行,成为人们热衷的健身运动,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动作招式相对简单,对普通人的运动能力要求不高,更是因为太极拳发展到现在,动作越来越柔化,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来活动筋骨。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不适宜进行剧烈的活动,可太极拳这种缓慢的节奏,就非常适合慢性疾病患者了。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 (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其他坐姿。
说明:
(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看到很多古代帝王将相的画像,都那样坐的端正,双手扶膝,那么他们这么坐不累吗?为什么要这样正襟危坐?
第一,双手扶膝这个动作很不简单。手心是劳宫穴通心,膝盖通肾,补肾的经常用牛膝嘛。那么手心扶膝首先就是一个心肾相交的姿势。不少人小腹湿冷,还有口臭,就是心火不能下烧肾水,阳阴隔离的一个症状。心肾相交,肾水上升为气,助肝脾升,心火自然下降,保护肺脏不受心火灼害,还可以心火济胃阳土,滋养脾胃,为阴阳交泰。
第二,,扶膝也是温暖膝盖和脚心,保证下盘不受湿邪的方法,练一练会脚掌发热,脚掌通五脏六腑,肚子也就不凉了。具体的位置劳宫穴对鹤顶穴比较合适,也就是手心对髌骨上缘。 第三,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是坐的站桩,简称坐桩。如果站桩姿势不标准,可以用坐的形式,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自然,与肩同宽是浑圆桩,很外开是马步了,但注意脚都要平行。外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开脾经,脾经在大腿内侧,你把腿分开,就抻拉激活这个经络,练十分钟以上还可以治便秘。 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卧须右胁,名吉祥卧”,睡觉的时候,右胁而卧,这个两个脚要弯一点把它合拢,合起来。右手大拇指压放在耳垂珠后边,手掌置耳前,这样生理的气血会整个从背后往上延伸,即使你是在睡觉当中,还是处在一种用功修行的状态里面。舌头顶上腭,跟修定一样,舌顶上腭,上头顶住。右手做个枕头,摆在头下面,左手放在身上,这样右胁而卧是吉祥卧。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侧卧姿势,世上许多卧佛佛像也都是右侧卧姿。 出众的吉祥卧佛像(吉祥卧) 跪坐(正坐)是我国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其实,人们现在坐在凳子上,双脚垂直下来的坐法,实际上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传入,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因此也叫“胡坐”,虽然人们在唐代正规礼仪仍然以“正坐,趺坐(既是盘腿而坐)”为主,但社会上已经开始风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正座正式被胡坐所取代。
正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修炼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和谐统一,更是一种哲理的升华。
跏趺坐,双盘,单盘,跪坐,正襟危坐,吉祥卧等都是修心静心修行的一种辅助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的让人消除杂念,以用心去体验这个世界。
本文2023-08-04 15:01: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