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事迹概括怎么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怎么写?,第1张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一条方向。

主要成就:发现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扩展资料: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参考资料:

---屠呦呦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7626262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更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一生都致力于药学方面的研究,在1951年的时候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专业。毕业后屠呦呦也将自己投身于药学研究的事业当中,更是在2011年的时候发表了青蒿素 拯救了数以万计人们的生命。青蒿素的发明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研究,也为医药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屠呦呦在参加青蒿素研究治疗项目时就已经投入了全部的心血,没日没夜的住在研究所中进行实验。更是在青蒿素初步研究出来时,与其他两位研究人员共同以身试药。其实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青蒿素具体是治疗什么病症的,在60年代以前疟疾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为了研究可以抵抗疟疾的药物,相关部门组织了“523”办公研究任务组。

屠呦呦也因为在药学方面有不错的成绩,被任命为此次抵抗疟疾研究组的组长。屠呦呦院士也在采访中表示,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毫无头绪。只能不断的通过翻阅中医古籍,以及其他药理方面的书进行灵感寻找。终于在一本中医药古籍中发现了疟疾治疗方面的记载,屠呦呦立马认定了研究方向并组织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尝试。

再检测药物安全性时,屠呦呦以自己是研究组长为理由向上级请求以身试药。毕竟疟疾 这个感染性疾病一刻也不能耽误,一旦错过了感染的季节很可能会再次造成人员大量的死亡。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专业人士的监管下,使用了研发时期的青蒿素进行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研究是成功的。屠呦呦院士也表示“祖国需要我,我便会义无反顾”。可以说是国家给她的勇气,也更是人民给屠呦呦的勇气。屠呦呦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病人一刻也等不了,需要研发出这种药物去救他们。

青蒿素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中医药典籍记载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也记载了青蒿主治“疟疾寒热”。有学者研究称,青蒿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1958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1969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整理历代中医医籍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523项目。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受古医籍启发找到提取方法  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让屠呦呦意识到温度可能是提取的关键。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用新方法提取的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怎么写?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