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外治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骨伤科外治法 1 拼音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参考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3 注解
骨伤科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除针拨、牵引、手术、理伤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还有:
(1)敷贴。即将药膏或膏药贴附于损伤局部。膏药或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消瘀退肿止痛类、舒筋活血类、接骨续筋类、温经通络类、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生肌拔毒长肉类等。
(2)掺药。是将药物碾成细小粉末直接掺在伤口上,或掺在软膏上敷贴患部的外治法,常用于止血收口、生肌长肉、去腐拔毒、温经散寒、清凉散风、祛寒散毒等。
(3)涂搽。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
(4)洗涤。即将药物煎成汤液或用盐水等外洗伤口局部,适用于治疗开放性损伤。能达到清洁伤口、预防感染或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促使伤口愈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将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进行熏蒸和淋浴,适用于坎组织损伤初期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者,或骨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者,或损伤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近年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热熨贴,适用于治疗一切骨关节损伤。
(7)药线。又称药条。是用桑皮、纱纸或棉纱捻成线条状外粘或内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约物以作腐蚀瘘管壁或引流脓液之用,适用于附骨痈疽、流注及骨痨形成的瘘管者。
(8)针灸.即使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相应穴位,从而治疗损伤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而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肌肉、关节劳损,以及骨关节损伤后期。
古籍中的骨伤科外治法 《伤科大成》: 法摩者徐徐揉摩之。因损伤皮肤筋肉,肿硬麻木,而骨未有折断者。《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续筋骨方(第二十二)土鳖血竭龙骨共等分,研细末唾调涂。《江氏伤科学》
《伤科大成》:[应用诸方]整骨麻药生南星(各五钱)晒脆为末,以烧酒和敷,任刀割接骨不知痛苦。《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伤科补要》:器具总论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伤科补要》清钱潢公元1808年
《伤科补要》:[器具总论]杉篱第一章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史
第一节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
二、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三、奴隶社会时期
第二节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中医骨伤科的学术争鸣
第五节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兴盛
第六节 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传承
第七节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章 骨关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骨关节的形成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二、骨发生的方式
第二节 骨关节的组织结构
一、骨的构成
二、骨的形态分类
三、骨的组织结构
四、关节的形态分类
五、关节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骨、关节的生理功能
一、骨的生理功能
二、关节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第一节 骨伤病的分类
一、损伤的分类
二、骨病的分类
第二节 骨伤病的病因
一、损伤的病因
二、骨病的病因
第三节 骨伤病的病机
一、损伤的病机
二、骨病的病机
第四章 骨伤病的辨证与诊断
第一节 损伤症状与体征
一、全身症状与体征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
第二节 骨病症状与体征
一、全身症状与体征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
第三节 骨伤科四诊方法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四节 骨伤科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二、气血辨证
三、脏腑辨证
四、经络辨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
附:中医骨伤科专科情况书写要点及病案举例
第五章 骨伤病的临床检查法
第一节 骨关节检查法
一、测量和运动检查
二、各部位检查法
第二节 神经功能检查法
一、感觉检查
二、肌力检查
三、反射检查
四、自主神经检查
五、四肢神经损伤检查
第三节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法
二、造影检查
三、电子计算机X线横断体层扫描(CT)
四、磁共振显像(MRI)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
六、超声诊断法
七、肌电图检查
八、关节镜检查
九、骨密度测定
第六章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手法
一、概述
二、正骨八法
三、脱位复位手法
四、理筋手法
第二节 固定
一、外固定
二、内固定
第三节 药物疗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第四节 练功疗法
一、概述
二、练功疗法分类
三、练功疗法作用
四、练功注意事项
五、各部位练功方法
第五节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二、小针刀疗法
三、物理疗法
四、封闭疗法
五、微创疗法
六、手术疗法
第七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创伤急救技术
一、严重创伤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
二、创伤救护四大技术
三、创伤伤口及处理
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三节 周围血管损伤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五节 脂肪栓塞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六节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七节 挤压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八章 骨伤科生物力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骨伤科生物力学的发展和近况
二、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骨骼力学基础知识
一、力
二、力系与静力平衡
三、几种常见力
第三节 骨与软骨的生物力学
一、骨骼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不同荷载下骨的力学性质
三、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
……
第九章 骨伤科临床研究基础
第十章 中医骨伤科典籍选读
附录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骨伤科外治法简介
本文2023-10-10 08:18: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