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古诗有哪些?需要20首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3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4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前几天我在弟子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弟子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5 求关于感恩父母的文言文作文,400字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十月怀胎,给予了我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辛勤汗水,哺育了我成长;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深切教诲,教会了我做人。父母给予了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却不知从何做起。也许,没事时为父母分担些家务,父母下班后为他们倒上一杯水,父母不舒服时为他们充一杯牛奶,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捶捶背,父母苦恼时为他们分忧解难,父母高兴时与他们分享快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在父母眼中却是十分自豪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如此之多,而我们却只给父母做了一点,父母都已感到知足,所以,我们要用一生来感恩父母。
我刚出生时,只有在妈妈的怀中才能睡着。每天晚上,妈妈抱着我一动也不敢动地坐着,生怕将我吵醒。经过无数个黑夜,妈妈就在这一动也不动的姿势中扭伤了腰,落下了病根。如今,她只要弯腰时间一长,腰便疼痛万分。有一次,妈妈腰疼的话都说不出来,我心里特别难受,仿佛疼的不是妈妈,而是我。当我心痛得流下眼泪时,我想到了膏药。对!用膏药贴。我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奔向了药店。妈妈贴上我买的膏药对我说:“真舒服呀!谢谢你,宝贝!” 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明白,膏药的效果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好。妈妈是为了让我放心才这样说的这个“舒服”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母爱。
小时,我们家是温馨的,那时,我们的楼道没有灯,而全家人又有个习惯,晚上吃完饭后去散步。幼小的我到家门口已经累的气喘乎乎了,便大声一叫:“不走了!累死我也。”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把身子一蹲,我边轻易的爬了上去“耶!走咯!”以后每天我都会爬到爸爸那宽大的肩膀上去,爸爸也不抱怨什么,背起我爬上6楼。
我的爸爸妈妈不仅关心我还很勤劳,他们为了让我多读书,不管这么辛苦都不怕,我爸爸经常写文件,常加班、常开会,而且,有时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写文件,让他不能好好睡觉。我妈妈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六点多钟起床,又要卖菜、做早餐给我吃、然后煮好我午餐饭,她还要上班又不能迟到,晚上下班一回家就做饭给我们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茶余饭后,总是喜欢与父母聊天,有时谈我在学校的烦恼,有时谈我的成长经历,有时谈父母的创业的艰辛。我渐渐地明白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工作的不容易。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有一句词是:“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是啊,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们身边的一切给了我们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难道我们不该感谢这些吗?我们需要的不正是那颗感恩的心、我们所缺少的不正是那一腔感激之情吗
6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7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
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
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
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
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
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
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
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
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
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
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
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
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
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
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
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
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
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
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
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
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
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研究价值:
1、现存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5、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7、长幼有序。——孟子
1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 关于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您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
2 有谁知道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发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3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4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5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东汉陆绩,字公纪。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卧冰求鲤原文晋王祥,字休征。
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
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6 《陈某孝顺》文言文解释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关于孝的古诗有哪些?需要20首
本文2023-10-10 08:24: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