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退热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审视瑶函》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退热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准绳·疡医》卷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退热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退热散 退热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uì rè sǎn

2 《审视瑶函》卷三 21 方名

退热散

22 组成

赤芍药、黄连(炒)、木通、生地黄、炒栀仁、黄柏(盐水炒)、黄芩(酒炒)、当归尾、甘草梢、丹皮各等分。

23 主治

赤丝虬脉。白珠有丝脉纵横,或稀密粗细不等,久而不愈。

24 退热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热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 《准绳·疡医》卷六 31 方名

退热散

32 组成

山布瓜根、景天草、泽兰叶、地薄荷、鱼桐根皮。

33 功效

退寒热。

34 主治

跌磕打伤大指中指。

35 退热散的用法用量

冷敷伤处。

36 制备方法

上捣烂。

古籍中的退热散 《汤头歌诀》:[消补之剂]鳖甲饮子

分,姜三片,枣二枚,乌梅少许煎。鳖甲属阴入肺,退热散结为君,甘、陈、、术助阳补气,川芎、白芍养血和

《医方集解》:[理血之剂第八]小蓟饮子

炒)淡竹叶当归甘草(各此手足太阳药也。小蓟、藕节退热散瘀,生地凉血,蒲黄止血(生行血、炒涩血),木通

《审视瑶函》:[卷三运气原证]目赤

伤其真血,水亏膏涩,昏弱之患至矣。宜服点并行。退热散赤芍药黄连(炒)木通生地黄炒栀仁黄柏(盐水炒)

《医碥》:[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肿胀

久病加甘遂一两。去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加朴硝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目录 1 拼音 2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竹茹汤 1 拼音

dīng xiāng shì dì zhú rú tāng

2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别名

丁香柿蒂汤

3 处方

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

4 功能主治

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

5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丁香柿蒂汤(《医学集成》卷二)。

6 各家论述

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五脏之阴既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冲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疗下焦之呃逆。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栀、柏味厚,则益戕其中气,否塞不益盛乎?古人盖亦深权之矣。

7 摘录

《医方考》卷三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竹茹汤 《成方切用》:[卷一上治气门]丁香柿蒂汤

生则阴长之说也。)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治阳呃。(或问治阳呃者,

《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丁香柿蒂汤

∶治同。本方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宝鉴》去人参,加青皮、

《汤头歌诀》:[理气之剂]丁香柿蒂

气也。)或加竹橘用皆良。(加竹茹、橘红,各丁香柿蒂竹茹汤,治同。)《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干哕

邪客于胃中,使胃气不能中主上行而哕也,热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寒者丁香柿蒂汤主之。(橘皮竹茹汤)橘红半

《痘疹心法要诀》:[卷三痘中杂证(上)]干哕

目录 1 拼音 2 《中国医学大辞典》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养胃健脾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养胃健脾丸 1 拼音

yǎng wèi jiàn pí wán

2 《中国医学大辞典》 21 方名

养胃健脾丸

22 组成

人参2两,神曲(炒焦)2两,白术2两,山楂肉(炒焦)2两,莲肉2两,茯苓2两,陈皮1两,甘草(炙)1两,法半夏1两,麦芽(炒焦)1两,枳实1两,广木香1两,泽泻1两,豆蔻5钱。

23 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恶心,胸膈饱闷,食不消化,大便泄泻,四肢无力,饮食不甘。及多酒伤脾,或作呕吐吞酸,口舌苦干,一切脾胃等证。

24 养胃健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熟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养胃健脾丸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论外备用方

养胃进食丸(和八九)人参散(和二百六十虚寒)大健脾丸(和八五)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安脾散(热六

《医方集解》:[消导之剂第十六]健脾丸

痞消导本方去山楂、麦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气健脾丸∶治脾虚食少。本方去山楂、麦芽、陈血充芍麦芽,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痞满]论外备用方

参养胃汤(和二三四和胃)启脾丸(和八六行滞)大健脾丸(和八五)小半夏茯苓汤(和九痰痞)嘉禾散(和百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又内消散

曲二钱,共为末,作六服,淡盐汤下。如全消,常服健脾丸。尚未全愈,成老痞,再用∶糯米一升(炒黄),砂

《医学传灯》:[卷上]脾胃

目录 1 拼音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26 备注 27 摘录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1 拼音

gě huā jiě chéng tāng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普济方》卷一六四引《医方大成》)、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

22 处方

莲花青皮(去瓤)09克 木香15克 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45克 神曲(炒黄)泽泻 干生姜 白术各6克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各15克

23 制法

上药为极细末,和匀。

24 功能主治

分消酒湿,温中健脾。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头痛心烦,眩晕呕吐,朐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0克,用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除。

26 备注

方中葛花独入阳明,解酒醒脾;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砂仁、白蔻仁、青皮、橘皮、木香、干姜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诸药同用,共奏分消酒湿,温中健脾之功。

27 摘录

《脾胃论》卷下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葛花5钱,白豆蔻5钱,砂仁5钱,木香5钱,神曲5钱,干葛2钱,陈皮2钱,白术2钱,青皮2钱,白茯苓2钱,泽泻2钱,猪苓1钱5分,人参1钱5分,甘草3钱。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散酒积毒。主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吐酸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沸汤调服。汗出立效,不损元气。

如泻者,加豆蔻(煨)2钱。

3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葛花解酲汤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解酲汤、葛花汤

43 组成

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44 功效

分消湿热,温中健脾。

45 主治

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47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

48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小便,导湿热;人参、白术补中健脾;生姜、陈皮、青皮、木香等行郁气而除痞闷。

3《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4《冯氏锦囊·杂症》:曲糵之积,令人腹痛,盖中州受伤,气逆而湿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气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毒从肌肉而解,故以三味为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猪苓、泽泻令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故以三味为臣,解下焦之酲也;参、术、木香、二皮、干姜,中气赖以调和,湿热捣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49 附注

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葛花解酲丸”(见《丸散膏丹集成》)。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杂病广要》:[脏腑类]伤酒

,《灵枢》有讥。丹溪以醇酒冷冻饮料立论,而载葛花解酲汤,为酒客之良药。若日久病深,变症一起,又难以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伤酒

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

《明医指掌》:[卷四]内伤一

内伤酒乃无形之物,大热有毒,多饮则伤胃呕吐,葛花解酲汤。纵饮热酒,烦躁中酒毒,黄连解毒汤主之。葛花

《明医指掌》:[卷五]呕吐证四

术二陈汤加香附、砂仁。饮酒伤胃,呕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汤。六君子汤(方见伤食。)枳术丸(方见脾胃。)

《明医指掌》:[卷三]发热证五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山楂降压丸 1 拼音

shān zhā jiàng yā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an ha Jiangya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48791

23 处方

山楂   360g 夏枯草 45g 菊花 60g 小蓟 60g 泽泻(盐制) 45g 决明子(炒) 60g

24 制法

以上六味,除山楂外,其余夏枯草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 小时,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山楂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稠膏混匀,粉碎 成细 粉,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40~ 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酸、微甜。

26 鉴别

(1) 取本品 1丸,加水10ml置水浴上加热20分钟,滤过,取滤液 5ml, 加氢氧化钠试液 2ml,显红色,加稀盐酸呈酸性后,红色消色。另取 滤液,滴于滤纸 上,加茚三酮试液 2滴,于 105℃加热 3分钟显紫色。

(2) 取本品 1丸,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20分钟 滤过 取滤液 5ml,加 10%亚硝酸钠溶液2滴,10%硝酸铝溶液2滴与氢氧化钠试液 2ml,显红色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用于高血压症,头痛眩晕,耳鸣目胀。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规格

每丸重 7g

211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山楂降压丸 《本草新编》:[卷之五(羽集)]山楂

山楂,味甘辛,气平,无毒。入脾、胃二经。消宿食,除儿枕痛,去滞血,理疮疡,行结气,疗疝,健脾胃,祛臌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63.山楂解

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癖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俗名

《医方集解》:[消导之剂第十六]健脾丸

不消。人参白术(土炒,二两)陈皮麦芽(炒,二两)山楂(去核,两半)枳实(三两。)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成方切用》:[卷四下消导门]健脾丸

食不消。白术(土炒)人参(二两)麦芽陈皮(二两)山楂(去核两半)枳实(三两)神曲糊丸,脾胃者,苍廪之

《本草经解》:[卷三果部]山楂子

退热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审视瑶函》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退热散的用法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