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酸菜的古籍记载,第1张

“腌藏”的方法,是用盐撒在白菜上,把它排列放整齐,再压紧了,一个月后捞出来晒干,可久放不坏,称冬菜。由于腌干菜不如鲜菜好吃,到了清朝,这种腌菜逐渐发展成为酸菜,也是一种保鲜的办法。谢墉的《食味杂咏·北味酸菜》记载了酸菜的制法:“寒月初取盐菜入缸,去汁,入沸汤熟之”。腌菜即白菜冬天以淡盐水浸之,一月而酸,与南方作黄韭法略同 。而北方黄芽白菜肥美,腌成酸菜,韵味绝胜,入之羊羹尤妙。这里所说酸菜的制法与今基本相同,“入之羊羹”即“酸菜氽羊肉”。

五辛在古籍中通常指一系列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这些蔬菜被认为具有散寒、行气、助阳等功效。

具体来说,五辛通常包括大葱、韭菜、蒜、藠头、香菜这五种味辛的蔬菜。这些食物都能升发人体阳气,加快人体气血运行,具有一定的散寒功效。适量食用五辛有助于增进食欲、提升阳气、抵御外邪,对身体有一定裨益。然而,对于素体火旺的人群,再食用五辛容易诱发火热之证,出现口舌生疮、皮肤疮疡、尿赤便秘等症状。同时,已受火热之邪,或阴虚火旺,或存在外伤的患者,再食用五辛也容易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疾病痊愈。

另外,有些古籍中也将洋葱、各种蒜(包括蒜苗)、韭菜、藠头、兴渠等作为五辛的代表。这些食物同样具有一定的辛辣味道和特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大蒜被认为具有刺激性气味,可以食用或作为调味品,同时也被用于一些药物配方中。韭菜则被认为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藠头则被认为具有散结止痛的功效。

总的来说,五辛在古籍中通常指的是一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这些蔬菜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体质和状况不同,对于这些食物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饮食方面,还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和进食方式。

酸菜是我国北方人喜食的经发酵变酸的白菜,源于北京。

白菜古名菘,原产南方,唐宋后传入北京。《菽园杂记》载,明朝初期已“盛生于燕”。当时,“京师每秋末,比屋腌藏以御冬”。“腌藏”的方法,是用盐撒在白菜上,把它码放整齐,再压紧了,几天后捞出来晒干,可久放不坏,称冬菜。由于腌干菜不如鲜菜好吃,到了清朝,这种腌菜逐渐发展成为酸菜。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著。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醯”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醯”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吃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以让身体顺应天时。

萝卜古代时称芦菔,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

扩展资料

立春之日吃春饼这一习俗在晋时就有,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关于春盘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唐宋时,春盘之俗已很盛行。至明清,史上均有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代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春盘

中国网--2月4日立春 “咬春”咬的究竟是什么?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茶菜 21 拼音名 22 香茶菜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香茶菜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香茶菜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香茶菜的药理作用 311 鉴别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各家论述 3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香茶菜 香茶菜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ng chá cài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茶菜

21 拼音名

Xiānɡ Chá Cài

22 香茶菜的别名

蛇总管[广西]、蛇通管、小叶蛇总管、母猪花头、铁棱角[浙江]、铁角棱、棱角三七、铁钉角、铁秤锤、铁生姜、盘龙七[云南]

23 来源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Hara,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后挖根,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辛、苦,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筋骨酸痛,疮疡。

26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或水煎冲黄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香茶菜

31 出处

出自《宁夏中草药手册》

32 拼音名

Xiānɡ Chá Cài

33 英文名

allgrass of Bluecalyx Japanese Rabdosia

34 香茶菜的别名

蛇总管,山薄荷,蛇通管,小叶蛇总管,母猪花头,盘龙七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 [Plectranthus amethystoides Benth; Isodon amethystoides (Benth) C Y Wu et Hsuan]

采收和储藏: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3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315m。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225cm;叶片卵状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0811cm,宽0735cm,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基部以上具圆齿,两面被短柔毛,有时近无毛,均具腺点。二歧聚伞花序多花,组成顶生疏散的圆锥花序;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萼钟形,长约25mm,外面被极短硬毛或近无毛,并具腺点,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白,蓝白或紫色,长约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上唇外反,先端4圆裂,下唇阔圆形,内凹呈舟表;雄蕊4,二强,内藏;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等长,柱头2浅裂;花盘杯状。小坚果卵形,褐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灌输、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长2050cm,直径约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倒向的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窄,黄棕色,髓部大,白色。叶对生,类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4cm,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225cm。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吉表面观:①非腺毛较多,细长,完整者(2)410细胞,长1096801270μm,直径308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尖或稍弯,有的细胞缢缩。②腺磷头部扁球形,24细胞,直径3654μm。③小腺毛头部类圆形,12细胞,直径2034μm;柄1(2)细胞。

39 化学成份

茎叶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raic acid),香茶菜甲素(amethylstoien A)[1],香茶菜醛(amethystonal),香茶菜酸(amethylstonal acid)[2],14乙酰基耐阴午茶菜素(14acetylumbrosin),B,耐阴香茶菜素(umbrosin)A、B,棕榈酸(palmitic acid)[3],氢化兰萼甲素又名王枣子皿素(hydroglaucocalyxin A),兰萼甲素、乙素(glaucocalyxinA、B)[4]。

310 药理作用

日本香茶菜〔Isodon glaucocalyx varjaponicus(Maxim.) Kudo〕中提出之延命草素(Enmein)有抗肿瘤作用,能延长小鼠接种艾氏腹水癌后之生命,二乙基延命草素效力更强。此外,还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之生长。印度产香茶菜(Plectranthus incanus Link)的叶、花中含挥发油、血压上升,收缩大鼠下肢血管,扩张支气管(离体豚鼠肺灌流);对平滑肌(兔、大鼠离体十二指肠)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降低蛇腹直肌的收缩。

311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丙酮2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加少量活性炭,回流脱色1h,趁热滤过,滤液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加硫酸1滴,显红色至绿色。(检查三萜酸类)

312 性味

味辛;苦;性凉

313 归经

归肝;肾经

31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315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316 注意

孕妇慎服。

317 各家论述

1《吉林中草药》:健胃整肠。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宁夏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健脾,活血。治胃炎,肝炎初起,感冒发热,经闭,跌打损伤,乳腺炎,关节痛,蛇虫咬伤。

318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香茶散

音:xiāngchásǎn《鸡峰》卷十八:方名:香茶散组成:细辛1分,草乌头1分,陈茶牙2钱,麝香少

香茶

拼音:xiāngchá《串雅外编》卷三:方名:香茶组成:芽茶2两,麝香1分,硼砂5分,儿茶末1两,子

香茶饼

xiāngchábǐng《古今医鉴》卷九:方名:香茶饼组成:孩儿茶4两,桂花1两,南薄荷叶1两,硼砂

抗癌平丸

498处方:珍珠菜1340g藤梨根1340g香茶菜1340g肿节风1340g蛇莓720g半枝莲1

清燥生津饮

3钱,花粉2钱,麦冬2钱,莲子心2钱,川连1钱,香茶2分,生栀1钱半,元参1钱半。功效:保津液,清燥

更多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胃复春片

WeifuchunPian处方:红参131g、香茶菜2500g、麸炒枳壳250g制法:以上三味,红

抗癌平丸

498处方:珍珠菜1340g藤梨根1340g香茶菜1340g肿节风1340g蛇莓720g半枝莲1

神农药酒

g三七17g莲逢草8g八角莲17g八棱麻29g香茶荣28g虎杖29g金荞麦21g拳参12g山姜29

更多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香茶菜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治诸毒不收口

生铅三分,敲成薄片,煎如香茶样,分三服。每日用铅一分,拌核桃肉细嚼,好酒送下,三日服完。大便出毒物即

《瑞竹堂经验方》:[一、诸风门]如神散

证。真皂角(去皮弦,八两)海亦儿(半两,即合孩儿香茶者是)北枣(四两)先将皂角熬成清汁,滤去滓,将枣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水杨梅

目有水杨梅,云其实类叶点牙痛,取叶捣汁点眼角,饮香茶一钟,闭目少顷,牙疼即止。《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

《验方新编》:[卷十七口舌部]口臭

硼砂、薄荷叶各五钱,甘草熬膏作饼,含口中噙化,名香茶饼。《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避疫法(共二条)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女娄菜 21 拼音名 22 女娄菜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女娄菜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女娄菜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女娄菜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性味 39 归经 310 功能主治 311 女娄菜的用法用量 312 各家论述 3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女娄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女娄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女娄菜 1 拼音

nǚ lóu cài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女娄菜

21 拼音名

Nǚ Lóu Cài

22 女娄菜的别名

野**[昆明]、罐罐花、对叶草、对叶菜[贵州]

23 来源

石竹科女娄菜属植物女娄菜Melandrium apricum (Turcz)Rohr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

24 性味

苦、甘,平。

25 功能主治

健脾,利尿,通乳。用于乳汁少,体虚浮肿。

26 女娄菜的用法用量

3~5钱。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女娄菜

31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32 拼音名

Nǚ Lóu Cài

33 女娄菜的别名

罐罐花、对叶草、对叶菜、大叶金石榴、土地榆、金打蛇、大米罐、山牡丹、真珠红、野**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女娄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lene aprica Turca[Melandrium apricum(Turca)Rohr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除去泥沙,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

一二年或多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密破短柔毛。茎直立,由基部分枝。叶对生,上部叶无柄,下面叶具短柄;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48mm,先端急尖,基部渐窄。全缘。聚伞花序24分歧,小聚命23花;萼管长卵形,具10脉,先端5齿裂;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先端2裂,基部有爪,喉部有2鳞片;雄蕊10,略短于花瓣;子房上位,花柱3条。蒴果椭圆形,先端6裂,外围萼与果近等长。种子多数,细小,黑褐色,有瘤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800m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旷野路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全株密被短柔毛,长2070cm。根细长纺锤形,木质化。茎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完整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48mm,先端尖锐,基部渐窄;上部叶无柄。花粉红色,常23朵生于分枝上。蒴果椭圆形。种子肾形,细小,黑褐色,边缘具瘤状小突起。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较下表皮弯曲,上、下表皮气孔直轴式及不定式。上、下表皮有23细胞组成的非腺毛,尤以叶脉处为多;非腺毛顶端稍弯曲或平直,长2921000μm,直径1742μm,先端钝圆,壁薄,具明显疣状突起。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84μm。

38 性味

辛;苦;性平

39 归经

肝;脾经

310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下乳;健脾;利湿;解毒。主月经不调;乳少;小儿疳积;脾虚浮肿;疔疮肿毒

311 女娄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312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活血调经,散积健脾,解毒。治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痈肿。2《宁夏中草药手册》:下乳,利尿。

313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女娄菜的方剂 石膏柴胡汤

拼音:shígāocháihútāng《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组成:石膏、柴胡。主治:室女经闭成

趁痛饮子

女经脉虚寒,身体疼痛。用法用量:越痛散(《准绳·女科》卷一)、趁痛散(《女科指掌》卷一)。摘录:《

小女曲散

《外台》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小女曲散别名:女曲散组成:女曲1升(生用),干姜1两,细辛1两,

室女万瘕丸

漆1两(为粗末,炒令烟尽),牛膝末1两,。主治:女人经血不行及诸症瘕等病。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至

抱婆丸

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男女诸虚不足,女人头风,男子气虚弱,吐痰及脚气,腰疼

更多用到中药女娄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女娄菜的中成药 蛤蚧在补丸

主治:补血益气,健脾嗳胃,祛风湿,壮筋骨。用于男女体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腰酸骨痛用法与用量:

壮元补身酒

拼音:zhuàngyuánbǔshēnjiǔ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uangyuanBushenJ

水陆二仙丹

功能主治:功能补肾涩精。主治肾虚,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水陆二仙丹说明书:药品名称:水陆二仙丹剂

安阳固本膏

录18页)。功能与主治:温肾暖宫,活血通络。用于女子宫寒不孕,经前腹痛,月经不调男子清稀薄, 少

健神片

拼音:jiànshén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shenPian标准编号:WS3B0

更多用到中药女娄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女娄菜 《医心方》:[卷第二十八]三十法第十三

以上四势之外,游戏势皆是一等也。)五、蚕缠绵。(女仰卧,两手向上抱男顿,以两 于男背上,男以两手

《简明医彀》:[卷之一要言一十六则]抚育幼龄

(东越药园道人撰)乾坤六子女,并重无偏倚。人生子女同,骨肉均一体。皆是天所命,胡为独不举。我闻人溺

《女科经纶》:[卷二嗣育门]辨刘王论男女脉法之同

杨仁斋曰∶叔和以左手太阳浮大为男,右手太阴沉细为女。元宾以右手浮大为女,左手沉实为男。较是二说,不

《医心方》:[卷第二十三]产妇反支月忌法第二

在午五月产忌;年立亥反支在未六月产忌。年数反支∶女年十三反支七月忌申;女年十四反支八月忌酉;女年十

《医心方》:[卷第二十八]九法第十二

酸菜的古籍记载

“腌藏”的方法,是用盐撒在白菜上,把它排列放整齐,再压紧了,一个月后捞出来晒干,可久放不坏,称冬菜。由于腌干菜不如鲜菜好吃,到了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