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
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如下:
1、保护文化遗产,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当下的精神财富;
2、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协助今日国家建设;
3、充分利用、发掘古籍中的科学思想,启发当今科技发展;
4、传承文化,让古籍活起来,让整个社会都能传承精神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惟一的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迹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坏,而文物的构成材料包罗万象,保护文物需要采用多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文物修复人员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所以,文物保护科学不仅是交叉学科,也是综合学科。
这个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数理化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的合成、分析、文物修复等实际技能,能在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简介: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旨在培养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古籍医生”“书医”。一团团、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让岌岌可危的珍贵古籍充换新生崭新颜,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让读者借此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古书修复的具体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1检查修复的古籍,拍照。看一下书页是否有以前修补的痕迹,有的话要先清洗去除
2拟定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破损、污渍、纸张、等材质,霉烂程度,纸张的薄厚、纹路,是不是曾经修复的情况来大致制定一个修复方法。
3标书页:铅笔在右下角轻轻标上书页,方便修复和整理
4拆线:拿剪刀剪去原来的棉线
5拆纸钉(书钉)
6配纸 :配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竹纸以便修补。
第二步就是修复古书
⑴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⑵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⑶揭书页、书皮:慢慢地快叶、书皮分开;
⑷书叶除污:用水烟法或水冲法把书页清洗干净;⑸配纸:配补书用的纸,必须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⑹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⑺补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修补;⑻托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页的背面;
⑼ 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⑽压平:把修好的书叶喷水一张接一张压平;
⑾ 13 折叶:把压好的书页折好;⑿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⒀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⒁锤平:把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⒂ 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⒃压实:把折好的书页再喷水压平;⒄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⒅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⒆订线: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
⒇ 压平:使用压平机进行压平;
(21)拍摄修复后书影;
(22) 填写修复档案;
最后,在完成古籍图书修复(脱酸、修补等)工作后,要对其重新装订成册,以完成所有保护及修复工作。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从简帛起,文献就深受蠹虫之苦,到了纸张书籍出现后,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古人在文献载体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载体耐久性外,还采用多种方法来避免文献遭受蠹虫的侵害。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中国一种最早出现的避蠹纸。
这是一种用黄檗汁加工的纸张,也叫“潢纸”。黄檗又名黄柏,主要产于四川,属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中含小柏碱和少量生物碱及一些无氮素结晶物质,中药归入清热泻火类药物。在我国古代,黄檗汁既被广泛用作**系染料,还是很好的杀虫剂。
早在汉朝时,人们就知道用黄檗染纸。2世纪,刘熙在《释名》中释“潢”字,即为染纸之意。可见,在此之前人们就清楚用黄檗汁染纸。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也载:“若染为黄兮,似蓝成绿。”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提及用黄檗汁染纸,还亲自成功实验这种汁浸染麻纸,很快被普及。西晋陆云的《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书》载有陆云对其哥哥说:“前集兄文为十二卷,适讫十一当潢之。”大意就是写文章用纸要染潢,以防虫蛀。与陆氏同时代的荀勖在《上穆天子书序》中也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这里的“黄纸”也是指染潢的纸。据宋米芾《书史》载,王羲之、王献之书写所用的纸,也基本都是经过入潢的麻纸。
在魏晋南北朝时,宗教用纸量巨大,特别是抄写佛经、道经时常用黄纸。斯坦因在敦煌所得北魏延昌四年( 515 年) 写经《胜蔓经疏》就是用黄纸。实际上,在敦煌石窟中出土的佛经,大量是唐人写的,且完整无损,其中原因之一就多数是用黄纸书写。
当时人们对入潢染纸已炉火纯青了。那么,古人纸张染潢的做法到底是怎样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此有十分科学的描述:“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
隋唐时期,染黄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更加成熟。《唐六典》载,太宗李世明于贞观十三年(649年)在弘文馆设“熟纸装潢匠九人”;秘书省定“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还规定一些官府文书、宗教经典都要用黄纸。《文房四谱》曰:“贞观中始用黄纸写敕制。高帝上元二年诏曰:‘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此用白纸,多有虫蠹。宜令今后尚书省颁下诸州并宜用黄纸。’”可见,唐代染纸入潢早已遍及全国各个角落,政府还制定了相关制度。可见,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十分重视图书保护。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描述了描述染潢的方法:“黄柏一斤捶碎,用水四斤浸一伏时,煎熬至二升止。听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后用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托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可见,明朝人既继承了染潢方法,又大胆创新,加进了橡子角水和胭脂水,使得使图书保护又迈进一大步。
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
本文2023-10-10 09:14: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