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纸成语?
一 纸的成语
含有纸的成语有很多,比如笔墨纸砚、洛阳纸贵、白纸黑字、纸醉金迷、纸上谈兵、跃然纸上、一纸空文、官情纸薄、挥毫落纸、落纸云烟、翦纸招魂、落纸如飞、名纸生毛、纸糊老虎、钻故纸堆、笔困纸穷、落纸烟云,等等。
成语解析:
一、笔墨纸砚
拼音[ bǐ mò zhǐ yàn ]
解释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
出自:北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白话文:文房四宝出自二郡,邀你一起来玩耍。
二、洛阳纸贵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三、白纸黑字
解释: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出自: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有文字凭证
四、纸醉金迷
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出自:现代杨朔《樱花雨》:“我来到日本不久,听的不多,见的不广,但在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纷乱生活中,有些事物给我的 特别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五、纸上谈兵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 三张白纸打一成语
三思而行_成语解释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回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答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例句:终身大事也应该~。 欧阳山《三家巷》三0
三 第三个是纸的成语
金迷纸醉、
钻故纸堆、
笔困纸穷、
情长纸短、
这些成语都是。
四 看图猜成语一张纸上写着天下三个手拿着纸
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内,曹操之子容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在现代,也常常引用三分天下这个词:一,指某市场或集团有内三股势力相均衡或制约。通常引用为三分天下,意为三家平分秋色。 二,范指有相当势力或规模,如某公司在其行业中已取得了三分天下。
五 三张白纸打一四字成语
三思(撕)而后行
六 关于纸的成语小故事(不能少于3个,越多越好,谢谢了)
1、纸醉金迷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都很熟悉。
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得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做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纸上谈兵
在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把士兵交给赵括,就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3、染翰操纸
祖安先生的书法,最大的特色便是他强调的“书外功”。古代书家早已发现宜从自然世界与现实生活中去汲取活泼泼的创造性的灵感。而祖安先生更有一绝,就是将他自己精熟的武功的节律移入染翰操纸之节律中,这是祖安先生独特的另一种“书外功”。
如果没有身体力行,而且老到精通那些运动的技能,就不能厚积这个功力,也就不能在笔法中潜融这些技能的妙谛。其他读书、为学与人格修养,更是古今共识的“书外功”,祖安先生学养之丰厚,更不必赘述。
4、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三纸无驴
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这是他到邺城去办事时听到的。话说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
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七 带纸的3字成语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来字与图形符号自输入法)不但能输入国际标准万国码6版所有(768余万)汉字和大量图形符号,还随带了九万条词汇,例如含有纸的三字词汇有:纸制品;纸老虎;纸黄金。故纸堆;无纸化;碎纸片;造纸厂。描图纸;玻璃纸;绘图纸;包装纸;卫生纸;塑料纸;复写纸;复印纸;铜版纸;感光纸;打印纸;新闻纸;日本纸;毛边纸;牛皮纸;羊皮纸;面巾纸;餐巾纸。
八 第三个字是纸的成语
金迷纸醉: 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洛阳纸贵: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版
跃然纸上: 活跃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 实生动。
笔枪纸弹: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
笔墨纸砚: 指书写工具
都中纸贵: 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官情纸薄: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金迷纸碎: 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情长纸短: 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同“纸短情长”。
钻故纸堆: 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钻研故纸”。
笔困纸穷: 谓所写文字极多。 宋 陈亮 《与应仲实书》:“胸中所怀千万念,遂为 仲实 言之,而笔困纸穷,不能以究。”
力透纸背: 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九 三张白纸条是什么成语
三思而行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解释: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内考虑,然后再去容做。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举例造句: 终身大事也应该三思而行。 欧阳山《三家巷》三0
拼音代码: ssex
近义词: 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反义词: 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歇后语: 孔夫子出门
灯谜: 辞别姑母武则天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做
英文: think thrice before you act
十 成语三纸无驴是指
三纸无驴
sān
zhǐ
wú
lǘ
[释义]
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语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回学》:“邺答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近义]
废话连篇;
[结构]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 三分天下有其二
拼音: sān fēn tiān xià yǒu qí èr
解释: 泛指势力强大。
出处: 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殷纣*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02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03
果然在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04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而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有关历史人物是谁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 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涉及历史人物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
成语: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举例造句: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拼音程式码: zstb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谜: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英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故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纸上谈兵历史人物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与“纸上谈兵”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谁?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络,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讯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著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讯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赵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由于赵括缺乏实战经验 纸上谈兵致使公元前261年战国后期秦赵空前大决战长平之战 赵国45万军队被坑杀 此一战基本上使赵国青壮男丁几乎全部被杀 为三十多年后秦始皇灭赵打下了基础
纸上谈兵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纸上谈兵()赵奢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注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举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谜语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翻译
an armchair strategist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 armchair strategy>
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纸上谈兵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谁赵括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
与纸上谈兵有关的历史人物有谁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的主人公分别是:项羽、勾践、赵括、曹操
1、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
读音: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项羽被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用法:作定语;含贬义。
例句: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2、卧薪尝胆
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译文:勾践回国后,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我们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精神,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3、纸上谈兵
读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译文:现在有这样的诗人在这里;却天天去空谈理论。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大家动手干吧,不要纸上谈兵,浪费时间了。
4、望梅止渴
读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曹操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出来了,争先恐后地前进,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如果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的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战国时期,赵奢是赵国名将。他的宝贝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夸夸其谈。大部分赵国人都认为赵括有两把刷子;但是赵奢不以为然,因为赵括把行军打仗想象的太浪漫了,仅仅是纸上谈兵。后来秦国白起帅军侵犯赵国,廉颇深沟高垒,避其锋锐。白起用反间计;赵王中招了,怀疑廉颇督战不力,决定阵前易帅。赵王素闻赵括之名,决定任用。此时赵奢已死。结果赵括的母亲跪请赵王,不要任用赵括。赵王不听,最后赵括的母亲提了一个要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自己免受牵连,赵王只好答应,虽然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赵括果然栽了,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这个是纸上谈兵故事的来源,在三国时期还有一类似的例子。这个例子还被编成了戏文,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马谡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一把抓。高手寂寞,只有马谡可以跟得上他的境界,因此两个人很谈得来。在七擒孟获之时,很多人不理解丞相为什么捉了又放,白费力气,只有马谡了解他的战略意图。
平蛮之后,蜀国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开始北伐。结果遇上了司马懿这对手。再一次战役中,街亭成了双方必争之地。马谡自告奋勇去手街亭。他此行十分负气。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曾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马谡背了这么一个名声,一直想找机会在实战中证明自己。机会终于来了。马谡再三请求,加上诸葛亮也确实欣赏他,就派了他这个差事,另派王平协助他完成工作。二人帅军到了街亭,看了一下地势。交通要道左边有一座高山。马谡要在高山之上驻军,王平不同意,说应该先守住交通要道。马谡说:“我在高山上驻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难道你没有读过兵书么?”王平答道:“可是,如果被敌人在山脚团团围住,怎么办?”马谡哈哈大笑:“子不闻兵法云:‘置诸死地而后生’乎?”王平又劝,无奈辩论不过。最后说:“如果将军执意这样做,我想另外领一支军队在山下驻扎”马谡冷笑道:“好,你不听主帅号令,我就分你五千军队,你自行安排。事成之后,可不要回来跟我抢功劳!”
此时司马懿正帅军赶往街亭。前方探马回报:马谡已经先到街亭。司马懿闻言大惊,喟然叹曰:“诸葛亮太牛了,我不是个啊!”探马又报:马谡驻军在山上,另有一军在山下,五千来人,不知是谁统领。司马懿一听大喜:“马谡果然中看不中用,天助我也!”于是,司马懿径往街亭,王平区区5000兵马那里抵挡得住,司马懿团团围住小山,断了水道。马谡军军心大惧,司马懿又打出投降免死的广告,军士纷纷投降,马谡也无法可施,见大势已去,率领亲军突出重围,回见诸葛亮。诸葛亮失了街亭要地,也只好撤兵回汉中。下面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了。
在马谡之前,还有一例。就是魏国驸马夏侯懋。夏侯懋是夏侯渊之子,曹操感念夏侯渊,因此对夏侯懋倍加恩宠。夏侯懋也没有多少自知之明。听说诸葛亮来讨伐魏国,非要挂帅上阵,显摆显摆。即将被孔明骂死的王朗提了一点反对意见,夏侯懋立刻发火,王朗也只好不吭声了。就这样,夏侯懋到了陕西,被诸葛亮狠狠的戏弄了好几次,最后放了他。诸葛亮说:“我放夏侯懋好比放掉一只鸭子,得到姜伯约是得到一只凤凰”
完璧归赵:秦昭襄王、蔺相如
闻鸡起舞:祖逖、刘琨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夫差
:其他类似成语:
桃园结义:关羽张飞刘备
草船借箭: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望梅止渴:曹操
三纸成语?
本文2023-10-10 09:18: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