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三国隐藏高手陈到统率蜀汉亲卫精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古籍三国隐藏高手陈到统率蜀汉亲卫精锐,第1张

 陈到这个名字,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和相关影视剧作品的朋友,应该不会感到非常陌生,但事实上,陈到在记录三国的正史《三国志》中很少直接描写,他的故事分散于《三国志·蜀书》出仕蜀国的文臣传记中。

 在《蜀书·杨戏传》中就提到了陈到:表字叔至,本是豫州汝南人。在刘备担任豫州牧时,陈到投奔刘备,在其帐下为将。然而,陈到此人颇为神秘,无论在正史、小说、还是民间故事中,很少能找到他如何立下功绩。但蜀地当地士人百姓,却对陈到的评价很高,称其功绩可跟赵云相提并论,在《三国志》中,蜀汉大臣杨戏,也曾将陈到与赵云一起并驾夸耀:「征南(征南将军指赵云)厚重,征西(征西将军指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在宋代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收录的《诸葛亮集》中,也有记载了陈到的部分事迹。其中经过已故历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田余庆考证,在诸葛亮写给镇守蜀国东部李严的信中,提到了陈到。

 此时,诸葛亮准备北伐,为了防备东吴趁机偷袭,护军陈到被任命为永州都督,驻防巴东郡,受李严的统领节制。但是李严嫌诸葛亮留给自己的兵马太少,于是写信向诸葛亮讨要军队。诸葛亮回信给李严说明情况,诸葛亮认为陈到的部下「白毦兵」(白耳兵),人数虽少,确是西蜀最上等的部队。

 「白毦兵」被认为是刘备的亲兵卫队,而刘备为了将其和其他部队区别开来,便用白色的牦牛尾作为这支部队的装饰。这支部队虽然人数较少,但装备精良,跟随陈到南征北战,保护刘备转危为安。刘备草创事业,四处投奔漂泊。多次在危急时刻,例如吕布夜袭徐州、长坂坡之战中,刘备落荒而逃,正是「白毦兵」的存在,才让刘备在乱军中保全性命。

 陈到担任永安都督的时候,此时的白毦兵的兵员多来自西南少数民族。田余庆认为,早年的白毦兵精锐,在诸葛亮226年的北伐时,时间至少已经过去三十年。此时的白毦兵可能来自臣服蜀汉的青羌五部。无论陈到还是白毦兵,对刘备绝对忠诚,诸葛亮都无法调用。即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也没法统御这支精锐用于北伐,只得将其送往永安镇守蜀国东大门,以威慑孙吴。《太平御览》中收录了诸葛亮与哥哥,仕东吴的诸葛谨的书信〈与瑾书〉,记载孔明告诉陈到麾下白毦兵的厉害:「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陈到和白毦兵作为蜀主刘备的亲兵禁卫,平时负责警卫工作,很少有被单独派出,上阵杀敌的机会。所以陈到和白毦兵更容易被人遗忘,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战绩记录,并不代表没有战斗力。诸葛亮知人善任,将陈到和白毦兵安排在蜀吴边界的卫戍重镇,又让陈到接替李严担任永州都督,说明陈到和部下白毦兵可堪重任。

一尚凡

二尚秋月 尚秋月又可作赏秋月

凡 #fán

释义①平常;普通:平凡|非凡|凡人琐事|自命不凡。②宗教和神话中称人世间:凡世|神仙下凡。③所有的:凡事都要仔细|凡超额完成任务者都有奖励。④大概;要略:大凡|发凡起例。

凡 <副>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总共

凡(凢) fán

⒈所有的,总共,总计:~是。~事。~六月。

⒉平常,寻常:平~。自命不~。

⒊大概,大略:大~。举~。

⒋宗教、神话或迷信者称"人世间":~世。仙女下~。神仙都想到~间。

⒌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4"。

秋月

秋 #qiū

释义 ①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秋季|秋天|秋高气爽。②庄稼成熟的季节:大秋|麦秋|收秋。③年:千秋万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④指某一特定的时期: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

秋高气爽#qiū gāo qì shuǎng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例句〗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时候。

秋色 #qiūsè 秋天的景色。

〖例句〗北京香山的红叶非常美,每到秋天,漫山的红叶吸引了大批的游人,真可谓秋色宜人。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秋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

秋(秌)qiū

⒈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季。~天。

⒉年:千~伟业。

⒊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

⒋庄稼成熟的时期:麦~时节。金~。

月 #yuè

释义 ①月亮:月光|月色|花好月圆|清风明月。②计时的单位,月份:一年有十二个月|正月|腊月|阳春三月。③每个月的:月刊|月票。④像月亮那样圆的:月饼|月琴。

月光 #yuèguāng 月亮的光线,是由阳光照到月亮上反射出来的。

〖例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

月台 #yuètái ①旧时为赏月而修建的台子。②火车站的站台。

〖例句〗火车还没有到,月台上已挤满了人。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月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说文》

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书·洪范》

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仪礼·觐礼》

月虚而鱼脑减。――《淮南子·天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小雅·天保》

又如:月满则亏,水满则盈(喻指作事应适可而止,做得过分,就会走向反面);月上半阑残(指夜已深);月老冰人(月下老人);“月”字流觞(酒令的一种。令中必带“月”字);月日(

月亮和太阳);月晕(月亮周围的光圈);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如于云间的月亮

月yuè

⒈指月球(月亮,月儿),地球的卫星:明~。

⒉像月亮的形状或颜色的:~饼。~琴。牙~刀。~白(淡蓝色)。

⒊时间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

⒋按月的:~经。~刊。购~票。按~报表。

秋月 :

qiū yuè

1秋夜的月亮。 2秋季。

春花秋月 :

chūn huā qiū yuè

1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 2指岁序更迭。

秋月春风 :

qiū yuè chūn fēnɡ

1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秋月春花 :

qiū yuè chūn huā

1秋夜的月,春日的花。比喻良辰美景。

冰壶秋月 :

bīnɡ hú qiū yuè

1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南北朝·徐陵: 舞衫回袖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

唐·赵暇: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女孩子叫伙秋月可好关于秋月的都是好的方面

叫凡这个字可男性化也可女性化

尚秋月又可作赏秋月

我记得在两个里面回答是相同的因为你的问题也是相同的请谅解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某书斋、藏书楼藏版的意思?

有些书籍,存在不同的版本,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即使是刻本,同一部书,也会存在差别,甚至很大差别。

某书斋,某藏书楼藏版,或者藏本,就是某位藏书家,或者某机构,收藏的版本。

男孩名字:(诗经楚辞起名

只给你参考用

如不适合可另换一组与你)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

专业起名,名有出处

解释,字有内涵

寓意。起名字应该考虑周详

具体分析,音形字义体,区域习俗,方言口音,好名字要畅听别致

新颖时尚

字形简美

音韵朗畅

意蕴丰富

文化内涵

诗意优美

巧妙别致

新颖少见

五行互补

数理吉祥等。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谢谢!

《明史》记载了243名节烈妇的事迹,而《明实录》记载的节烈妇竟多达4962名,大大超过了前廿二史的数量总和。

这般现象的发生,不仅没有彰显明朝时期对女性的尊重爱戴,反而恰恰证明了当时对女性的控制、管理和摧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一,“男尊女卑”在社会习俗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在“宋代理学”遗毒基础上再为发扬光大。

其三,对妇女的摧残还表现在具体事例缺失人性,颂扬的是附属于男性的烈妇。

游牧民族的清朝时代,妇女地位更低,在满清游牧民族,女人和牛羊一样为财产,入主中原后融合中原文化,但妇女地位其实比清朝更低,留名且广为流传的多是艳名。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腧穴归类名·藏俞 4 经外奇穴名·藏俞 41 藏输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藏俞 51 神道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神道穴的定位 56 神道穴的取法 57 神道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神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神道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神道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神道穴研究进展 5131 对食管的作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藏俞 1 拼音

cáng shù

2 概述

藏俞:1腧穴归类名;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

3 腧穴归类名·藏俞

藏俞为腧穴归类名。指五脏所属诸阴经的井、荥、输、经、合各穴。每经5穴,双侧共50穴。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1]

4 经外奇穴名·藏俞

藏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灸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等[1]。

41 藏输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藏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1]。

42 主治病证

灸经外奇穴藏俞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等[1]。

5 经穴别名·藏俞

藏俞为经穴别名,即神道[1]。出《针灸集成》。

穴位 神道 汉语拼音 Shendao 罗马拼音 Shentao 美国英译名 God's Path 各

号 中国 GV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0 富耶氏 IVG10 德国 LG10 英国 Gv11 美国 Go11

神道为经穴名(Shéndào GV11,DU11)[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属督脉[2]。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2]。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51 神道穴的别名

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53 穴名解

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2]。

神,指精神;道为通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像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意也。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心俞在椎之两侧,与心气相连,心神仗督阳之气而行,所经之道,名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

54 所属部位

胸椎[4]

55 神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5]。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2]。

神道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6]。

神道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56 神道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2]。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7]。

57 神道穴穴位解剖

神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6]。

58 神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

神道穴有宁心安神、清热散风作用[2]。

神道穴有宁心化痰、清热熄风之功,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9]

59 神道穴主治病证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2]。

神道穴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8]。

神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健忘,怔忡;咳嗽,气喘;失眠,健忘,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瘛疭;发热,疟疾,中风不语[7]。

神道穴主治健忘,惊悸,咳嗽,疟疾,脊背强痛,癫痫;以及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6]。

心惊,心悸,肩背痛,咳喘,健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疟疾,肋间神经痛。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2][8][6]。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下背或前胸部[7]。

《针灸大成》:禁针。

注意:神道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7]。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5102 灸法

可灸[2][8][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511 神道穴的配伍

神道穴配心俞治癫痫[2]。

神道穴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2]。

神道穴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2]。

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神道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头晕[7]。

神道配关元,治身热头痛[7]。

神道配幽门、列缺、膏肓俞,治健忘[7]。

神道配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治风痫[7]、神昏。

5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五椎下间主肝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痃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可灸七七壮至百壮止。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针灸大成》:主伤寒发热,头痛,进退往来,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失欠,牙车蹉,张口不合。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513 神道穴研究进展 5131 对食管的作用

可以取名“尚伊桐”

“伊”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桐”出自中国古语:“凤栖梧桐”。

“伊”字音同“依”,伊桐也就是依桐,凤既栖桐,自然也是依桐了。

不过,我建议你还是去替你的女儿算上一卦。因为很多人生下来,会“命中缺”什么,要靠名字里的偏旁来弥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古籍三国隐藏高手陈到统率蜀汉亲卫精锐

 陈到这个名字,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和相关影视剧作品的朋友,应该不会感到非常陌生,但事实上,陈到在记录三国的正史《三国志》中很少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