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第1张

  你要问那一方面的?

  李百川 小说家 《绿野仙踪》

  李宝嘉 1867-1907 字伯元,号南亭亭长,常州人,小说家 《官场现行记》《文明小史》

  《中国现在记》《活地狱》

  李慈铭 1830-1894 字式侯,号莼客,绍兴人,文学家 《越缦堂文集》《霞川花隐词》

  李鉴堂 《俗语考原》

  李绿园 《歧路灯》

  李汝珍 1763-1830 字松石,北京人,小说家 《镜花缘》《李氏音鉴》

  李调元 1734-1802 字羹堂,号雨村,绵阳人,文学家 《赋话》《童山全集》《雨村曲话》

  李兆洛 1769-1841 字申耆,号养一老人,常州人,文学家 《养一斋文集》《皇朝文典》

  厉鹗 1692-1752 字太鸿,号樊榭,杭州人,文学家 《东城杂记》《宋诗纪事》

  梁佩兰 1629-1705 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人,诗人 《养马行》《六莹堂集》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梁廷枬 1796-1861 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人,学者 《南汉书》《南越五主传》

  梁章钜 《归田琐记》《退庵随笔》

  《浪迹丛谈》《浪迹续谈》

  林旭 1875-1898 字礅谷,福建人,诗人 《晚翠轩集》

  林昌彝 1803-? 字惠常,号五虎山人,福州人,诗人 《平夷十六策》《射鹰楼诗话》

  林则徐 1785-1850 字元抚,福建侯官人,两广总督 《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

  岭南羽衣女 《东欧女豪杰》

  刘鹗 1857-1909 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人小说家 《老残游记》《老残游艺机续集》

  刘大櫆 1698-1779 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人,散文家 《海峰先生集》《论文偶记》

  刘光第 1859-1898 字裴村,四川人,诗人 《美酒行》《万寿山》

  刘梦鹏 字云翼,文学家 《屈子章句》《春秋义解》

  刘台拱 1751-1805 字端临,江苏人,学者 《汉学拾遗》

  刘熙载 1813-1881 字伯简,号融斋,江苏人,文学家 《艺概》《古桐书屋六种》

  刘献廷 《广阳杂记》

  龙启瑞 《覆唐子实书》

  鲁一同 1805-1863 字兰芩,江苏人,文学家 《通甫类稿》《通甫诗存》

  陆嵩 1791-1860 字希孙,号方山,苏州人,诗人 《追思》《意苕山馆诗稿》

  陆次云 《湖(土需)杂记》

  陆时化 《书画说铃》

  陆以湉 《冷庐杂识》

  洛日生 《海国英雄记》

  吕熊 字文兆,号逸日叟,苏州人,小说家 《女仙外史》

  吕留良 《晚村文集》《吕晚村先生家训真迹》

  马建忠 1845-1900 字眉叔,江苏人,语法学家 《适可斋纪言》《马氏文通》

  马瑞辰 1782-1853 字元伯,桐城人,文学家 《毛诗传笺通释》

  毛际可 1633-1708 字会侯,号鹤舫,浙江人,词人 《别王丹麓》《安序堂文钞》

  毛奇龄 1623-1716 字大可,号秋晴,萧山人,文学家 《禹庙》《四书改错》《西河合集》

  毛宗岗 字序始,号孑庵,苏州人,文学批评家 《评<水浒>》

  冒襄 1611-1693 字辟疆,号巢民,江苏人,文学家 《影梅庵忆语》《巢民诗集》

  梅文鼎 1633-1721 字定九,号勿庵,安徽人,数学家 《古今历法通考》《绩学堂文钞》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

  名教中人 《好逑传》

  莫友芝 1811-1871 字子思,号郘亭,贵州人,诗人 《郘亭诗钞》

  墨浪子 《西湖佳话》

  纳兰性德 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人 《渌水亭杂识》《金缕曲》《通志堂集》

  牛涛 字涵万,诗人 《寄秋轩集》

  钮琇 《觚剩》《觚剩续编》

  欧阳巨源 小说家 《负曝闲谈》

  潘德舆 1785-1839 字彦辅,江苏人,诗人 《养一斋诗话》

  彭孙逳 1631-1700 字骏孙,号羡门,海盐人,诗人 《孙桂堂集》《延露词》

  彭孙贻 1615-1673 字仲谋,号茗斋,海盐人,史学家 《平寇志》

  彭养鸥 《黑籍冤魂》

  彭玉麟 《<盛世危言>序》

  彭兆荪 1769-1821 字湘涵,号忏摩居士,江苏人,诗人 《文选考异》《忏摩集》

  捧花生 《画舫余谭》

  皮锡瑞 《经学历史》

  平步青 《霞外捃屑》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博人,文学家 《聊斋志异》《寒森曲》

  钱彩 小说家 《说岳全传》

  钱泳 《履园丛话》

  钱澄之 1612-1693 字幼光,号田间,桐城人,诗人 《田间诗集》《藏山阁集》

  钱谦益 1582-1664 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文学家 《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钱牧斋尺牍》《列朝诗集》

  钱大昕 1728-1804 字晓征,号竹汀,江苏人,史学家 《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青城子 《志异续编》

  丘逢甲 1864-1912 字仙根,号华严子,广东人,诗人 《东北感春诗》《柏庄诗草》

  秋瑾 1876-1907 字瑞卿,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 《宝剑歌》《秋风曲》

  屈复 1668-1739 字见心,号金粟,陕西人,诗人 《弱水集》《唐诗成法》《楚辞新注》

  屈大均 1630-1696 字翁山,广东人,诗人 《翁山诗外》

  全祖望 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宁波人,文学家 《庄太常传》

  任大椿 1738-1789 字幼植,江苏人,学者 《字林考逸》

  容闳 《西学东渐记》

  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人,文学家 《小沧浪笔谈》

  阮大铖 1857-1646 字集之,号圆海,安徽人,诗人 《燕子笺》《石巢传奇》《咏怀堂全集》

  阮葵生 《茶余客话》

  单本 《蕉帕记》

  伤时子 《苍鹰击》

  邵长蘅 1637-1704 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江苏人,文学家 《青门全集》《庐山游记》

  沈初 《西清笔记》

  沈复 1763-? 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作家 《浮生六记》

  沈涛 《交翠轩笔记》《铜熨斗斋随笔》

  沈炳震 《唐诗金粉》

  沈德潜 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苏州人,诗人 《说诗晬语》《古诗源》《归愚诗钞》

  沈起凤 《谐铎》

  沈祥龙 《论词随笔》

  沈自晋 1583-1665 字伯明,号西来,江苏人,散文家 《望湖亭》《越溪新咏》

  施闰章 1618-1683 字尚白,号愚山,安徽人,诗人 《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

  史梦兰 1818-1898 字香臣,号砚农,乐亭人,学者 《叠雅》

  史震林 《西青散记》

  石成金 《传家宝》

  石玉昆 1810-1871 字振之,天津人,说书艺人 《三侠五义》

  舒位 1765-1816 字立人,号铁云,北京人,诗人 《修箫谱传奇》《瓶水斋诗集》

  宋荦 1634-1713 字牧仲,号漫堂,河南人,诗人 《漫堂说诗》《西陂类稿》

  宋琬 1614-1674 字玉叔,号荔棠,莱阳人,诗人 《安雅堂全集》《入蜀集》

  随缘下士 《林兰香》

  孙洙 1711-1778 字临西,号蘅堂退士,无锡人,学者 《唐诗三百首》《蘅堂漫稿》

  孙承泽 《天府广记》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

  孙兴衍 1753-1818 《续古文苑》

  孙义钧 《前定海行》

  孙原湘 1760-1829 字子潇,号心青,常熟人,诗人 《猛虎行》《天真阁集》

  孙枝蔚 1620-1687 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人,诗人 《哀纤夫》《溉堂集》

  谈迁 1594-1657 字仲木,号射父,浙江人,史学家 《北游录》《枣林集》

  谭献 1832-1901 字仲修,号复堂,杭州人,词人 《复堂日记》《复堂类集》《复堂词》

  谭嗣同 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政治家 《石菊影庐笔识》《仁学》

  陶贞怀 《天雨花》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

  汤鹏 1801-1844 字海秋,益阳人,诗人 《浮丘子》《海秋诗集》

  唐甄 《潜书》

  唐梦赉 1628-1698 字济武,号岚亭,淄博人,文学家 《志壑堂集》《借鸽楼小集》

  唐训方 《里语徵实》

  藤谷古香 《轰天雷》

  天花才子 《后西游记》

  汪端 1793-1839 字允庄,钱塘人,女诗人 《当窗织》《自然好学斋诗钞》

  汪琬 1624-1691 字苕文,号钝庵,苏州人,散文家 《钝翁类稿》

  汪中 1744-1794 字容甫,江苏人,文学家 《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

  王昶 1724-1806 字德甫,号述庵,上海人,文学家 《金石萃编》《湖海诗传》《清词综》

  王鼎 《朱子原订近思录序》

  王筠 1784-1854 字贯山,山东人,文学家 《说文释例》

  王昙 1759-1816 字仲瞿,嘉兴人,诗人 《仲瞿诗录》《万花缘》《玉钩洞天》

  王韬 1828-1897 字利宾,号兰卿,苏州人,文学家 《淞隐漫录》《瀛濡杂志》《淞滨琐话》

  《瓮牖馀谈》《变法中》《禁游民》

  王拯 1815-1876 字定甫,号少鹤,广西人,散文家 《龙壁山房文集》《瘦春词》

  王晫 《今世说》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文学家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读通鉴论》

  《读四书大全》《孝烈传》《姜斋诗话》

  王鸣盛 《蛾术编》

  王念孙 1744-1832 字怀祖,号石臞,高邮人,音韵学家 《广雅疏证》

  王鹏运 1848-1904 字幼霞,号半塘老人,桂林人,词人 《虫秋集》《半塘词稿》

  王士禛 1634-1711 字贻上,号阮亭,山东人,诗人 《香祖笔记》《池北偶谈》《海洋诗集》

  王顺诒 《词学集成》

  王维筠 《<香畹楼忆语>序》

  王维城 《新乐府》

  王引之 1766-1834 字伯中,高邮人,学者 《经传释词》

  王应奎 《柳南随笔》

  王元榜 《庚癸纪略》

  魏禧 1624-1681 字冰叔,号裕斋,江西人,散文家 《魏叔子文集》

  魏源 1794-1857 字默深,邵阳人,思想家 《礼记别考》《默觚》《海国图志》

  《圣武记》《二室行》《庸易通义》

  魏秀仁 1819-1874 字子安,福建人,小说家 《花月痕》《石经考》

  文康 字铁仙,燕北闲人,小说家 《儿女英雄传》

  文廷式 1856-1904 字道希,号云阁,江西人,词人 《纯常子枝语》

  翁方纲 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北京人,诗人 《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吴乔 字修龄,江苏人,诗人 《围炉诗话》《西昆发微》

  吴绮 1619-1694 字丰南,号绮园,扬州人,词人 《忠愍记》《林蕙堂集》

  吴骞 1733-1813 字槎客,号兔床山人,浙江人,文学家 《拜经楼诗集》《万花渔唱》

  吴璿 《飞龙全传》

  吴炽昌 《客窗闲话》《客窗闲话续集》

  吴楚材 《古文观止》

  吴嘉纪 1618-1684 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人,诗人 《临场歌》《陋轩诗》

  吴趼人 1866-1910 字小允,名沃尧,佛山人,小说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糊涂世界》

  《近十年之怪现状》《瞎骗奇闻》

  《俏皮话》《九命奇冤》《情变》《恨海

  《痛史》《发财秘诀》《新石头记》

  吴景旭 字旦生,号仁山,浙江人,文学家 《历代诗话》

  吴敬梓 1701-1754 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人,小说家 《儒林外史》

  吴敏树 1805-1873 字本深,号南屏,湖南人,散文家 《柈湖文集》

  吴任臣 《十国春秋》

  吴汝纶 1840-1903 字挚甫,安徽人,文学家 《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

  吴伟业 1609-1672 字骏公,号梅村,江苏人,诗人 《夜游虎丘》《吾谷行》《圆圆曲》

  吴锡麒 1746-1818 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人,文学家 《双忠祠》《有正味斋集》

  吴玉搢 1698-1773 字藉五,号山夫,淮安人,学者 《别雅》

  吴兆骞 1631-1684 字汉槎,号季子,江苏人,诗人 《秋笳集》

  吴之振 1640-1717 字孟举,浙江人,文学家 《宋诗钞》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

  席启寓 1650-1702 字文夏,号约斋,苏州人,文学家 《唐诗百名家全集》

  席佩兰 名蕊珠,字月襟,常熟人,女诗人 《长真阁诗稿》《傍杏楼调琴草》

  夏燮 《中西纪事》

  夏敬渠 1705-1787 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小说家 《野叟曝言》《纲目举正》《医学发蒙》

  夏完淳 1630-1647 字存古,号小隐,上海人,诗人 《南冠草》《遗夫人书》

  湘灵子 《轩亭冤》

  项鸿祚 1798-1835 字莲生,钱塘人,词人 《水仙亭词》

  筱波山 《爱国魂》

  徐珂 《清稗类钞》

  徐釻 1636-1708 字电发,号虹亭,江苏人,词人 《南州草堂集》《词苑丛谈》《菊庄词》

  徐松 1781-1848 字星伯,北京人,史学家 《登科记考》

  徐瑶 《太恨生传》

  徐昂发 《宫词》

  许保善 《集贤宾》

  许叔平 《黑乘》

  许叶芬 《红楼梦辩》

  宣鼎 《夜雨秋灯录》

  薛雪 1681-1770 字手白,号一瓢,苏州人,诗人 《一瓢诗话》《周易粹义》《医经原旨》

  薛福成 1838-1894 字叔耘,号庸庵,无锡人,散文家 《庸庵笔记》《选举论》《宁波府学记》

  《出使四国日记》《筹洋刍议》

  严有禧 《漱华随笔》

  颜元 1635-1704 字浑然,号习斋,河北人,哲学家 《四存编》《习斋记余》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

  阎若璩 1636-1704 字百诗,号潜丘,太原人,汉学家 《四书释地》《潜丘札记》

  杨潮观 1710-1788 字宏度,号笠湖,无锡人,戏曲作家 《信陵君义葬金钗》《穷阮籍醉骂财神》

  杨懋建 《帝城花样》

  杨挹殿 号贪梦道人,福建人,小说家 《彭公案》

  杨掌生 号蕊珠旧史,小说家 《京尘杂录》

  姚椿 1777-1853 字子寿,号樗寮病叟,江苏人,诗人 《通艺阁诗录》《和陶诗》《国朝文录》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

  姚鼐 1732-1815 字姬传,号惜抱先生,安徽人,散文家 《古文辞类纂》《慧居寺》《惜抱轩全集

  姚燮 1805-1864 字梅伯,号复庄,浙江人,文学家 《卖菜妇》《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姚莹 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桐城人,文学家 《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后湘诗集

  姚际恒 1647-1715 字立方,安徽人,文学家 《九经通论》

  姚廷遴 《历年记》

  叶燮 1627-1703 字星期,号己畦,浙江人,文学家 《原诗》《己畦集》

  叶名沣 《桥西杂记》

  叶维斐 《吉庆图传奇》

  叶廷琯 《鸥陂渔话》《吹网录》

  颐琐 《黄绣球》

  尹会一 《健余尺犊》

  尹湛纳希 1837-1892 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人,小说家 《青史演义》《泣红亭》

  嬴宗季女 《六月霜》

  忧患余生 《邻女语》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号悔庵,苏州人,文学家 《西堂杂俎》《西堂全集》《百末词》

  俞达 ?-1884 字吟香,苏州人,小说家 《青楼梦》

  俞蛟 《梦厂杂著》

  俞樾 《茶香室续钞》《春在堂随笔》

  《群经平议》《茶香室丛钞》

  《古书疑义举例》《右台仙馆笔记》

  俞赞 《恤商论》

  俞万春 1794-1849 字仲华,绍兴人,小说家 《荡寇志》

  虞兆湰 《天香楼偶记》

  余怀 1617-? 字澹心,号曼翁,福建人,文学家 《板桥杂记》《研山堂记》《东山谈苑》

  元之 《竹叶杂记》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诗人 《随园诗话》《随园诗话补遗》

  《新齐谐》《随园随笔》《子不语》

  袁于令 《西楼记》

  恽敬 1757-1817 字子居,号简堂,常州人,散文家 《杂记》《大云山房文稿》

  曾燠 字庶蕃,江西人,作家 《清骈体正宗》

  曾国藩 1811-1872 湖南人,军事家 《求阙斋语》《家训喻纪泽》

  昭连 《啸亭杂录》

  章学诚 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人,文学家 《文史通义》

  张岱 1597-1676 字宗子,号陶庵,绍兴人,散文家 《石匮藏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琅环文集》《皇华考序》《家传》

  张潮 字山来

孙枝蔚(1620年一1687年),清初著名诗人,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时人因以焦获称之。 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年六十八岁。

孙家世代为大商人。李自成入关,孙家即散家财组织团勇抵抗李自成,却为之所败。只身走江都,折节读书,肆力于诗古文。僦居董相祠,高不见之节。王士祯官扬州,先赠以诗,称为奇人;又特访之,与订莫逆交。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举“博学鸿儒”科,因年老不能应试,特旨偕邱钟仁等七人授内阁中书。但不忘故乡,因颜所居曰溉堂,以寓西归之思。枝蔚工诗词,多激壮之音。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孙枝蔚 别名 :字豹人,号溉堂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三原人 出生日期 :明光宗泰昌元年 逝世日期 :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著名诗人,内阁中书 代表作品 :《溉堂前集》九卷,《溉堂续集》六卷,《溉堂后集》六卷 人物介绍,人物作品,相关轶事, 人物介绍 孙枝蔚(1620-1687年),亦叫孙八,字溉堂、叔发,号豹人,陕西三原人,清初著名诗人。孙八一生,著述甚富:所著《溉堂集》,含《前集》九卷、《续集》六卷、《诗余》二卷、《文集》五卷、《后集》六卷,计二十八卷。其中《前集》、《续集》、《后集》为诗,计二千余首。《前集》和《续集》于康熙十八年刻于京师,均分体编年,分别为明末到顺治间、康熙五年到十七年所作;《后集》刻于康熙六十年,亦为作者亲手删定,分体编年,为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五年所作诗。他成为客居扬州的清初关中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多的诗人。 人物作品 孙枝蔚著有《溉堂前集》九卷,《溉堂续集》六卷,《溉堂后集》六卷,及诗余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相关轶事 孙枝蔚和焦获寓楼: 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年间第一个己酉年)夏五月,潜江县城衙门前正街,建起了一座西向的新楼。 这是知县王又旦为迎接故友、清初著名诗人孙枝蔚盖的住所。 孙枝蔚客游四方,他受王又旦之邀,来潜江采风问俗。这次是从丰城出发,在汉口逗留数日后,“便往潜江”的。王又旦工诗善书,嗜友若渴,为孙枝蔚的寓所亲笔题写了“焦获寓楼”的匾额,安排好他的食宿。 孙枝蔚旅途不乏艰险之事,但是在这个多雨的汛期,踏上当年地势低洼潮湿的潜江,他感受到的却是水患的无情。绵延的大雨使江河泛滥,冲溃了堤防。他目睹涨水的汉江和大水淹没的村居,写下了充满忧虑和同情的诗歌:“我行历四方,对此但哽咽。”他同时也牵挂著在堤上奔走救灾的知县王又旦,看到友人“行堤视水,归来益瘦甚”,多次写诗宽慰,并赞誉其为“贤令”。 孙枝蔚此行,还带来了布衣诗人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的新诗稿,他评点后,又因为“美玉难攻,虽欲效他山之石不可得也”,想想“知味赏音”的不会只是王又旦一人,便“携向潜江”。诚如孙枝蔚所料,雨水并不能阻止慕名来访者的脚步。孙枝蔚下榻的焦获寓楼,常常响起潜江“佳士”的敲门声。他们谈论起学问来,十分投机,不分早晚昏晨。 频频和孙枝蔚唱和诗歌的潜江人,有志称“经学家”的贡士朱士尊(字伟臣,一字石户)、进士莫与先(字大岸),还有刘声玉等。“异县往来谁最密,朱家出去到刘家”。在朱士尊的编柳草堂,他们一起饮酒谈诗。朱士尊的儿子朱含晖(朱载震之弟,莫大岸之婿)和刘声玉的儿子也来做陪。在城南明末崇祯贡生郭铗的谩园,潜江的文朋诗友们,也为孙枝蔚举行过一次宴集。孙枝蔚和朱士尊、莫大岸等人都留下了《谩园宴集》的同题诗歌。谩园主人郭铗,则对如上三人的诗分别作了《次韵奉和》的赠答诗。可见当时十分融洽而热烈的气氛。 在谩园梅花亭,虽非梅花开放的季节,孙枝蔚却热情洋溢地留下了二十一联的长诗《梅花亭子歌》。虽然“今年五月客潜江,绕郭洪涛碍杖屦”,但水退之后,郭铗“三日两日勤相邀”,得以欢聚。孙枝蔚以诗寄情,表达了在潜江的另一番感受:“潜江之行颇不恶,潜江高士复可慕。”潜江段天门(本名陡云,字郇五),以布衣吟诗,默默无闻,孙枝蔚读其诗后,大为推崇,人始知其工诗。 孙枝蔚旅居潜江三月之久,创作了不少堪称诗史之作的诗歌。《潜江明清诗选》收录其旅潜诗作21首,居该书外地作者选诗篇数之首。在其著作《溉堂集》中,还有另外二十余首相关旅潜诗作。他的《焦获寓楼杂诗》(八首),因写的情真意切,古朴淡雅,深受当时一些著名诗人极力推崇。诗中可见孙枝蔚当年在寓所的活动和情怀:“仙人爱楼居,而况老腐儒,楼居有何好,可以读我书。”他曾经希望“不买千间厦,亦建三层楼”,目的是“厦以庇寒士,楼以望神州”。公则胸怀天下寒士,私则满足观光雅兴。但“此志今已矣,三叹不能休。”诗人“做客厌朝眠”,起得很早,却故意说“楼高天易曙”。有一次“怪风势拔屋,梁尘坠满案”,他担心酷爱的书籍被吹乱了,“呼童急收书,已愁缃帙乱”。但诗人更关心江湖中的危舟:“此时江湖里,危舟谁相看”。体现出诗人对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怀。 “寓楼非真宅,不久须远别”。三个月后,孙枝蔚离开了潜江。在给王又旦的多封书信中,他表达了对潜江友人的思念之情:“甚思再游潜江久矣,潜江可不再至而知交在焉,如莫(大岸)如朱(士尊)如刘(声玉)如郭(铗),乌得不思?” “仙人爱楼居,而况老腐儒,楼居有何好,可以读我书。”他曾经希望“不买千间厦,亦建三层楼”,目的是“厦以庇寒士,楼以望神州”。公则胸怀天下寒士,私则满足观光雅兴。但“此志今已矣,三叹不能休。”诗人“做客厌朝眠”,起得很早,却故意说“楼高天易曙”。有一次“怪风势拔屋,梁尘坠满案”,他担心酷爱的书籍被吹乱了,“呼童急收书,已愁缃帙乱”。但诗人更关心江湖中的危舟:“此时江湖里,危舟谁相看”。体现出诗人对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怀。 孙枝蔚是不是明代遗民: 溉堂因被迫参加了康熙十八年清廷举行的博学鸿词考试,因此,后世多将其排除于遗民行列。卓尔堪《明遗民诗》不录溉堂一诗,绝非漏收;现存各种《明遗民录》中,都没有溉堂的名字;钱仲联先生主编之《清诗纪事》,在《明遗民卷》中亦不见溉堂之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很有必要为溉堂一辩。 康熙十七年诏开的博学鸿词科,一直到第二年3月1日才开科考试。一时间,四方硕儒名士云集京城,其中有屡辞不获准而勉强应征的,也有自愿应考者。孙枝蔚显系前者当时,陕西举荐者凡9人,李顺托辞有病、以死相抗,未至京城;王弘撰虽至京,但亦托病拒上考场;其余7人,孙枝蔚、李因笃、李念慈、李大椿、王孙蔚、程必升、赵廷用均上了考场,但结果除李因笃一人中式、孙枝蔚赐衔外,其余5人均告落第李因笃似乎很不幸,他名声太大,荐举者多,当局必欲致之”母亲也“劝之行”,推辞不过,“涕泣就道”。结果金榜有名,却不愿出仕,不得不以一份情词恳恻的《告终养疏》来请求放归,很像是下了水又赶忙往岸上爬然而,遗民的资格就这样丢了,并且还遭到友人的谴责(亭林于《答李子德》中不仅说:“愿老弟自今以往,不复挂朽人于笔舌之间,则所以全之者大矣”;而且道:“窃谓足下身摄青云,当为保全故交之计,而必援之使同乎已,非败其晚节,则必夭其天矣。”)甚至连沈德潜也说:“圣主之仁,人子之孝,字同共称”,显然微含讽意。当然,读《受祺堂诗文集》,我们又的确感受到李因笃的内心时常处在一种矛盾的痛隐之中。 孙枝蔚的情况更特殊被荐应博学鸿词试时,他在扬州(豹人老友杜濬闻说豹人被荐,曾有《与孙豹人书》劝其。勿作两截人,,见《变雅堂文集》卷四),并且已59岁了屡辞不允,勉强进京,不得已进了考场,但又“不终幅而出”,也就是说试卷未答完即出了考场。

说起“斋”这个字,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僧人、道人吃的斋饭,也就是素食。不过“斋”在古代还有另一个意思,会常被用来当做书房或者商店的名称,在古装剧中就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斋、新斋这样的名字,当然现代也有很多用“斋”命名的地方。不过,现代人运用斋字的频率明显没有古人那么高,斋在古代可是一个常用字,为什么到了现代,用它的人会变的越来越少了呢?

书房是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必不可少的空间,但“书房”其实是现代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园、亭、洞等字来命名书房。

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等,其中“斋”是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

在强调“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代,书房文化自然也颇受重视。那么,古人的书房什么样都是怎么布置的

古人最理想的书房什么样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斋”为什么会成为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何谓“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斋,戒洁也。”言下之意是,斋乃清心洁净之处,包含着恭敬、寡欲,而这正是古人读书时所追求和要达到的最高之境界——清静雅致,避尘绝俗,一心向学,饱读诗书,修身养性。

追求这种境界的古人,其书房一般都很简单,没有过多陈设。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即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房虽然简陋,但有琴弹,有书看,可避尘俗之扰,能免公务之累,这就足够了。所以,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古人书房因“陋”出名的不少,如白居易居住、学习兼用的“草屋”,简陋得甚至寒酸,他在《草堂记》中称:“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大概意思是,造房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涂泥就行了,不用石灰粉白。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简简单单。

古人不但不求书房豪华,也不在意书房的面积有多大。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新开小室》诗中说:“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新辟这间“仅可容一几”的小书房时,陆游已年逾八旬,但陆游对小屋相当满意:“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明代文人归有光的书房“项脊轩”也以“小”出名:“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即使皇家书房,也并非以大为好。如清乾隆皇帝位于故宫养心殿内的书房“三希堂”,仅八平方米。

虽然古人不追求书房的豪华和宽敞,但对环境颇为讲究。以“项脊轩”来说,这是一间百年老屋,门朝北,还漏雨,归有光并不介意其又破又小,但对周边环境丝毫不将就,他亲自动手,在庭院内栽植兰、桂、竹、木,将书房外部环境改造得十分幽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同样的,刘禹锡的“陋室”外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白居易的“草堂”则建在风景优美的庐山,选址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从上述名人书房可以看出,古人心中的理想书房其实就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所以,这句话常被古人书成楹联挂于书房。

古人喜欢如何布置书房

“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

古人的书房追求一个“雅”字,一桌一椅一盏灯,再有几架书,足可成书房,但要想让书房雅致脱俗,爽心悦目,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清代文人李渔曾提出:“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使人入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

古人的书房中,除了桌、椅、橱、灯和笔、墨、纸、砚……这些基本物品外,往往还会添置几榻、乐器、香器、水器、字画、古玩、珠玉、盆栽等。

这些器物和用品如何陈列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给出了一个摆设方案。部分摘录如下:“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

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暖炉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壁间悬画一,书窀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之,禽鸟人物不与也。或奉名画山水云霞中,神佛像亦可。名贤字幅,以诗句清雅者,可共事……”

高濂这个书房的摆设确实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这非富贵之家不可为,古代一般人家的书房大多只是“一桌一椅一盏灯几架书而已”。

在此之外,惟香炉、盆景、匾联三物最为古人看重。这从宋元以后的文人绘画中便可以看出,如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佚名绘画《人物图》,书房中的摆设就比较简单、清爽,最突出的,是前面居中的那盆鲜花,后面屏风上挂有自己的“写真照”。

三物之中,又以香炉为古代书房必不可少。焚香,是先秦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与饮茶一样,后来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称“雅习”。陆游《焚香赋》写道:“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明末清初文人孙枝蔚在《溉堂文集》也记载:“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焚香的用途和妙处不少,一炷香烧完可以知时辰,此即清朝文人袁枚所谓:“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香还能安神,给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环境。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山居课程》称:“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的书房中,必备之物还有一张几榻。古人为什么爱在书房中放榻明文震亨《长物志》“几榻”条称:书房中放榻“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放东西,当几案使用:“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彞,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

古人藏书都放什么地方

“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

书房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当然是书籍,古人的藏书都放哪早期人们的书与衣物一样大多藏于箱(笈)里,珍贵图书的代称“秘笈”一词即由此而来。

箱、盒、橱、柜等贮物用具,古人通称为“庋具”,有木质、竹质、皮质等不同材料,比箱子小的称为“匣”,方便携带。将藏书放在箱匣之内是古代读书人传统的贮书方式之一,苏轼诗中有一句“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描写的就是他在虔州吕倚家看到的情形。将藏书放在箱子里,即使在书橱流行的现代,都很常见。

书匣子

橱起初并不是摆放书籍的需要,而是厨房用具。明方以智《通雅·杂用》称:“以其贮食物也,故谓之‘厨’,俗作‘橱’。”晋朝时,已出现用橱来存放书画作品的现象。《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恺之常以一橱画寄恒玄。”又据《南史·陆澄传》:“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橱柜正式成为书房标配应该在书房大兴的唐朝,白居易的书房中已有木质书柜,他在《题文集柜》中称:“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皮日休《秋晚访李处士所居》亦称:“书阁鼠穿厨簏破,竹园霜后桔槔闲。”有意思的是,皮日休还把藏书者最忌恨的老鼠咬书现象描述了出来。

唐代讲究的书柜相当精致,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好神仙之道的唐武宗,“马脑樻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这玛瑙柜是渤海国进贡的。

宋朝时,书房中藏书的橱柜内还常被做成隔层或抽屉,并能上锁。李仁甫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就特地做了十只大书橱。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条称:“昔李仁甫为长编,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又据宋郑景望《蒙斋笔谈》,北宋名相富弼的书房中曾放置几十个书柜,其中有一只收藏道家方术一类秘笈的柜子锁得很严。

古人的书橱与书柜是有区别的,前者高大,后者较矮,柜面可当桌面来使用。明朝时,书橱的制作已有很高的水平。据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明初有书橱之制,妙绝人间。上一平板,两旁翘起,用以搁卷。下空格盛书,旁板镂作绦环。洞门两面掺金铜滚阳线。中格左作四面板围小橱,用门启闭。掺金铜铰,极其工巧。”现代书房很流行的书架在明朝时已开始使用,叫“书格”。书格是敞开的,正面大多不装门,两侧和后面也多透空,可以看到书格上所放的图书。

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

  你要问那一方面的?  李百川 小说家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