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住宅的诗句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关于住宅的诗句有哪些?,第1张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宫中行乐词 其一(唐·李白)

题注:奉诏作明皇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宛丽精切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魏晋开始,人们多崇尚山水,愿到山林去居住,过那种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名胜”一词,也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据《北史•韩晋明传》说:“朝廷欲处之贵要地,必以疾辞,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对名胜,安能作刀笔吏,披反故纸乎?’”

从文字资料中可知,当时的住宅不但仍为院落形式,而且庭院形态开始考究起来,主要的是布置绿化,享受大自然的情趣(这也许是私家园林的萌芽)。

鲍照(414~466)《梅花落》,描述中庭院子的景观:“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到了隋唐五代,文献资料及文学作品中描述当时的住宅就更多了。只说一例:李商隐的《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气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虽是一首悼亡诗,但诗中描述建筑幽曲华美,却似园林建筑一般的美。

在绘画上,如晋代画家展子虔画的《游春图》,画中把住宅设在风景秀美的山水环境之中;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有《雪溪图》,描述的也是这种居住环境的思想境界。后来中国山水画,大多数的题材和主题都是这种思想的居住环境。

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还可以说一说最典型的东晋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已众所周知,读这种作品,眼前仿佛出现理想的“可观、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这种境界,至今仍为人歆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看破红尘,愿构筑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居住环境。到了唐代,如王维、孟浩然诸人,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居住建筑形式,我们只能在一些画中见到了。但如果要证实当时住宅形态的比较可靠的形象,还须寻找当时所画的画。

隋唐、五代时期的住宅也还是不见实物,据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地的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室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

无论是城市住宅、乡村住宅,还是官僚宅第、民间房屋,其建筑结构形式统一,空间的内庭式布局形式也统一,直到近代民居形式仍然如此,可以说三千余年不变。这就是中国文化内向性的特征的建筑表述。

到了隋唐五代,文献资料及文学作品中描述当时的住宅就更多了。只说一例:李商隐的《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气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虽是一首悼亡诗,但诗中描述建筑幽曲华美,却似园林建筑一般的美。

在绘画上,如晋代画家展子虔画的《游春图》,画中把住宅设在风景秀美的山水环境之中;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有《雪溪图》,描述的也是这种居住环境的思想境界。后来中国山水画,大多数的题材和主题都是这种思想的居住环境。

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还可以说一说最典型的东晋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已众所周知,读这种作品,眼前仿佛出现理想的“可观、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这种境界,至今仍为人歆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看破红尘,愿构筑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居住环境。到了唐代,如王维、孟浩然诸人,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精神。

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追求其实用性的同时,始终不断地追求它的精神功能和艺术性,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弟观。 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汉代贵族住宅不但有门、塾、堂、厢等,还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阑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有直棂窗回廊组成庭院。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农村草舍、城市瓦屋等住宅的多种形式。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歇山、悬山屋顶,有的加前檐后厦,有的有转角十字,有的开设开窗。有的建筑细部栏杆,梁架,美观实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住宅庭院的绿化和美化,这表明人们在使住宅建筑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讲究其满足精神功能与艺术功能。 历史上宋、金政权长期对峙,这使得南北住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影响到元明清。这种差异的出现加上人文历史的不同,造成了此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规整式住宅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关于住宅的诗句有哪些?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