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课程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茶道课程内容,第1张

学习茶艺包括哪些内容

专业的茶艺课程都是先教我们了解茶,先了解才有喜欢,才会珍惜茶,才能让我们泡好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好的茶艺师培训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1、茶怎么来的?

2、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怎样加工出来的?有什么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来的茶叶如何鉴别其品质、等级、特性?

4、根据不同茶类、选择不同茶具、水的温度、浸泡的时间,让茶发挥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壶好茶来。

5、茶叶如何卖?茶叶如何营销?如何开店?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

6、茶叶店、茶楼、茶艺馆礼仪(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养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许多人眼里的茶艺表演(A、绿茶茶艺表演;B、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C、台湾十八道闻香杯茶艺表演;),另增加了当前较为流行的——干泡法,也称为行茶法。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 茶艺茶道分别指什么 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

茶艺师培训有什么课程

茶的分类,各大茶类的基本知识与茶叶辨识,各大茶类的冲泡知识与技巧,茶艺表演等

初级茶艺师必备课程有哪些

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分为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100分制,80分的单项选择题+20分的判断题,太简单了。技能操作,也是非常简单,抽到什么茶艺表演就表演一下,综合评分,合格就可以了。

茶艺师培训如果分为初、中、高级的茶艺师培训班,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让大家学到系统化、专业化茶学知识与技能的茶艺师培训班,而是茶艺师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一切都是为了一本证书。

我国95%以上的茶艺师并非拥有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茶学知识与技能,不是参加专业培训和实践中来的,而是——“考”出来的。

一篇关于茶道课的文章

为推动日本茶艺的发展,代表人物里千家先生在其晚年和我的母校合作办

学,于我就读的旅游专业创立了茶道课程。

在校园入门处,盖了一座全木结构的茶道馆,与紧邻的教学楼相得益彰,钢

筋水泥的高大建筑平添了些许的柔和与原木的点缀。房子正门对着一块专门开辟

的绿地,到春天,绿地上唯一的一株桃树会开花,粉嘟嘟的,有点象十八女郎轻

挑惹人。

难忘的是第一次上课,年轻的日本女老师,一身庄重,金**的底大红牡丹

的和服,黄得耀眼,红得灿烂,淡淡的眉目,红红的唇,紧盘的头,月芽指尖在

流动。象一幅画,你就欣赏吧。

更难忘的是她给我们讲的关于“一期一会”。她是南开的留学生,第一次带

中国学生学茶道。在来中国之前,她兴奋了好几天,不知要带什么过来。

最后,她在来前一天,还是决定去买一套茶具。她说,她整个下午都在商店

里,看过了所有的茶具商品,左比右比,好容易在天黑前选中了一套。她让店主

多包了好多层铺垫,说是要带去中国的。

第二天,她随燕京号一路劳顿在天津港下船,而后又是一路小心地护卫回到

学校。进至房间第一件事就把箱子打开检查,结果,满眼的碎片,她怔了好久。

老师始终没有跟我们描述那套茶具的样子,她只淡淡地笑说:这就是“一期

一会”呀,只有我知道它曾是何样,只有我知道在那个下午曾花了怎样的心机去

找寻它。而今,一堆的碎片让我知道它不复存在,但它的确是有过生命的。

十年过去了,茶道的程序我早已遗忘,但时光中,“一期一会”的感受却

越来越深,老师的样子也仍历历在目。

北京茶道培训课程哪个好

北京的话,也有好几家培训学校,但是比较不是在茶产区,所教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毕竟去茶产区学习的话,能亲身体验茶叶的制作与采摘,但是,也是要看个人了,如果你纯粹的兴趣的话,那在北京就可以学习,那如果你是真心喜欢这个茶道, 想要系统的学习的话,我知道有一家在茶产区的学校真的不错,那就是在福建的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这家学校是十日制的教学。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

茶艺师培训课程都教些什么

专业的茶艺师培训课程都是先教我们了解茶,先了解才有喜欢,才会珍惜茶,才能让我们泡好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好的茶艺师培训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1、茶怎么来的?

2、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怎样加工出来的?有什么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来的茶叶如何鉴别其品质、等级、特性?

4、根据不同茶类、选择不同茶具、水的温度、浸泡的时间,让茶发挥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壶好茶来。

5、茶叶如何卖?茶叶如何营销?如何开店?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

6、茶叶店、茶楼、茶艺馆礼仪(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养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许多人眼里的茶艺表演(A、绿茶茶艺表演;B、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C、台湾十八道闻香杯茶艺表演;),另增加了当前较为流行的——干泡法,也称为行茶法。

茶艺课程

三、教学特色:不按书上培训。

1、参观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了解叶店装修、橱窗摆设、货架整理、工作流程、冲泡技巧、喝茶心态等;

2、上茶山、上安溪县茶叶大观园参观各品种茶树,了解各类茶树的特征;

3、参与安溪铁观音茶叶加工,亲临体验铁观音茶叶的加工流程与工艺原理;

4、上铁观音茶史博物馆和三和茶博馆参观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发展经历和现代风格的茶历艺术展示;

5、参观安溪最大的紫砂壶展厅,全面了解紫砂壶的鉴别、定价、养护等;

6、带领学员来到安溪最大的茶具配套中心,看茶具、茶桌、茶书、茶盘、茶宠等,为创业提供信息保障。

四、全面系统:零起点、全系统。

1、茶怎么来的?

2、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怎样加工出来的?有什么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来的茶叶如何鉴别其品质、等级、特性?

4、根据不同茶类、选择不同茶具、水的温度、浸泡的时间,让茶发挥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壶好茶来。

5、茶叶如何卖?茶叶如何营销?如何开店?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

6、茶叶店、茶楼、茶艺馆礼仪(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养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许多人眼里的茶艺表演(A、绿茶茶艺表演;B、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C、台湾十八道闻香杯茶艺表演;),另增加了当前较为流行的——干泡法,也称为行茶法。

给新生讲茶道课,我都应该讲些什么啊

我知道碧螺春是一对恋人的故事,茉莉花茶是官宦的故事,大红袍也有来历,专不好意思,懒得转贴,你属可以查查印象会更深些的,另外我给你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知可行否,你可以拿几种茶代过去让学生自己品尝,毕竟有兴趣才会认真学嘛

  历代陶瓷茶具概况

  现在人们直接用来饮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盏(饮杯)和茶壶。而在唐、宋时流行的煎茶、斗茶饮法中,只有盏没有壶,有之,则是用来煎水的煎水壶,不能叫做茶壶。到了明代,流行沦茶饮法,茶壶才跻身饮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如我们现在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

  用盂。晋卢琳的《四五起事》记载晋代惠帝遇难逃亡,后又从许昌返回洛阳,当时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的为佳。”这种瓦盂,是陶或瓷的。两晋南北朝时,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从唐代开始,饮茶用器从酒、食器中逐渐分离出来,自成一个系统。

  陆羽《茶经)中还沿袭过去的旧称把茶盏叫做“盏”,但在当时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瓯”。陆羽列出当时制作茶盏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寿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这些地方瓷窑所出的茶盏,由于各地质地、烧造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传统风俗的不同,包括白、黄、淡青、褐等色。陆羽认为,能够与茶色相焕发的以越州窑所出茶盏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陆羽译越州窑“类玉”、 “类冰”,绿色的茶汤注入其中, “半瓯青泛绿”,与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辉映,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使人衔盏爱玩不忍释手。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越瓷茶盏也特别适宜于饮茶用。陆羽记越州所产,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口唇不卷”,即盏沿不外翻,稍有内敛,这样能约来茶汤,不致外溢, “底卷而浅”,是底稍外翻,这样容易端持,而“浅”则指盏的深度。唐时饮末茶,连茶盏中的茶末、茶汤一块喝掉,底浅的茶盏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茶圣(神)陆羽对茶盏提出了以实用角度和以欣赏角度译论的两个标准,以后历代人的对茶具的设计制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这两个标准。

  唐人不仅逐渐普及了饮茶末用的盏,而且发明了盏托,并一直沿袭下来,明代以后,又在盏上加盖,由此成为我们今天还常常使用的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这和当时广泛流行的沦饮法分不开,加盖作用,一是增加茶盏的保温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叶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盏的保洁性能,防止尘埃侵入。人们在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添情趣。 “技”高一筹者,则托盏、持盖只用一只手操作,颇有风度。

  宋代的茶盏,以“斗茶”时所用的通体施黑釉的“建盏”最具特色。

  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两个瓷系,一为青花瓷系,一为黑釉瓷系。后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国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学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进日本。

  建盏的造型,底经和盏面口径的比例相差较大,盏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为翻转过来的斗笠形。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斗茶”时出现的汤花,而盏壁斜直,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这一点,吸收了唐代越窑盏的优点。 同时盏壁四周的离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内折,称为“倒钩型圈痕”,这和陆羽所说越窑盏“口唇不卷”的优点也有相似之处。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斗茶”注汤时的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实测证明这一折线,正好是盏容易四比六时的临界线。

  宋代“斗茶”的黑釉建盏为主,但也还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龙泉哥窑所制的茶盏,外观造型和建盏相似,也呈翻转斗笠形,但通体却施淡青色釉,色泽鲜明、幽雅洁净、亭亭玉立,同样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窑,如官、定、汝、钧等地烧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盏,造型各异,刻花印花,均体现出饮茶艺术对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穷极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壶的外观有了些许变化,釉色以景德镇青花瓷而著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明代出现了茶壶,从此茶盏和茶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则异军突起,更加丰富了人们品茶艺术的内容。

  明、清的茶盏,主要仍是瓷质。由于人们不再“斗茶”,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馨、明如镜”等特色,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称“坛盏”。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壶的设计和普及。从品茶艺术的角度出发,明代及后人评价这种紫砂陶制茶壶,历来赞不绝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记载,做工精细的紫砂壶,壶盖盖上之后,手提壶盖上的蒂, “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瓷盏,紫砂壶的高度艺术化设计,使人们品茶时的趣味性、审美感更加浓厚了,人们在口啜清茗、细咂慢咽的同时,又可以把壶或盏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玩味,从而得到更高的艺术享受。

唐宋时期,社会的安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宋朝的三百年发展,远远超过了同期的世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盛,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其中茶文化就是其中一种。茶叶的生产规模之大,带动了茶商业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品茶文化逐渐在士农工商各个阶级盛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进入宋朝的文治时期,此时茶叶大面积种植,茶叶的需求量和产量剧增,品茶文化、茶艺、茶叶贸易和法律、茶叶诗词歌赋都体现了茶文化在宋朝的发展状况,乃至茶文化至今对中国影响深远,并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宋朝茶文化中的“点茶”文化,更是代表了宋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有的特点。那么“点茶”文化究竟是怎样兴起的呢?

一、从历史背景看点茶的产生

从历史发展看,“点茶”的出现是随着宋朝的崛起而产生的。宋代政府重“文治”,而轻“武治”,使国内环境安定,人民的思想文化发展多样化。可以说宋代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期。

在宋代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不同阶级民众普遍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文人墨客以诗会友,以茶会友,点茶、品茶、斗茶,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了茶叶经济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生活。

“点茶”是沏茶的一种程序、方法和技巧,它的一个特点是制作团饼茶,它需要很繁琐的流程,很长的时间和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制作完成。在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时期是能承受的;

然而到了元朝统治时期,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点茶”文化逐渐衰退,甚至到了明代朱元璋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减少民众为了品茶而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决定将贡茶改为散茶,以致在明代以后,团饼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点茶”文化也慢慢消失,到现在中国也只有云南等少数地区仍旧保有团饼茶的制作,云南普洱团饼茶就是代表

以上可见,“点茶”文化深受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决策的影响,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点茶”文化赖以存活的基本环境。

二、从茶文化的发展看“点茶”

中国茶叶自神农时被人们使用,到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茶叶开始对全国各地传播,并形成了各种茶俗礼仪文化,几乎在婚丧事宜,朋友往来,宗教祭祀等社会中,都可以看到茶俗文化的影子,茶叶成为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茶俗文化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茶文化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据考证,中国茶文化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了唐代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生活。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禅茶文化发展开来,再到五代时期,茶马古道开始出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茶叶贸易往来频繁。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传播,带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各基阶层的关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也为宋代的社会安定和“点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文化由来已久但是“点茶”文化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在宋代的茶文化中,其一是“点茶”意义上的发展由本来是指茶和汤的调配方式,即沏茶的技巧。后发展为客人辞别时以茶相送的习俗礼仪,再后来被引申为遣散客人的一种方式。

其二,宋代文化繁盛,儒教、道教,佛教是社会文化的主流,随着各家文人墨客的往来,茶文化与儒释道精神结合,形成了“点茶”茶道礼仪。 “点茶”在宋代常伴随“斗茶”,它可以多人也可以二人,甚至可以一个人独自沏茶、品茶。品茶给人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和无尽回味,使各种有关茶文化的诗词歌赋典籍开始盛行,这是文化兴世的宋代所特有的一种茶文化体现。

其三、“点茶”文化礼仪随着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远播海外,特别是传到日本后至今仍旧保留着茶文化的历史痕迹。现如今广传的“煎茶”和“抹茶”,就是明代煮茶和宋代点茶的两种不同的沏茶方式。

由此可见,茶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促成了“点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结语

宋代文化兴世的治理理念,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了“点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点茶文化带动了社会的和谐和国内经济的繁荣,茶叶的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关系,也促进了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赢

“点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对宋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茶马古道进行边境的贸易往来,使宋朝社会安定,几乎没有内乱和边疆叛乱,这证明了点茶文化是凝聚汉族民众和边关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它使得军事发展薄弱的宋代依旧能够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使宋代成为古代中国历史是的强国,乃至超越了同期的世界各国。

“点茶”文化的兴盛和影响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安定,人民要幸福,就要凭借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国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联合各族华夏儿女,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长远的大统一。

新手必看——建盏快速入门

“民艺坊”之前的文章,主要面向对建盏已经产生兴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有盏友问道,跟完全不认识建盏的亲朋好友介绍建盏,该怎么说?好像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也无法很通俗地解释建盏为什么吸引人。

所以我们发布这篇文章,解答基础问题。如果没接触过建盏的朋友,能通过此篇文章,了解并喜欢上建盏,也是一种缘分。

1建盏的前世今生

2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3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4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5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6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7建盏真的有毒吗

8宋人是怎么用建盏“斗茶”

9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10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一样东西,从它的历史文化了解。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是对建窑烧制而成的黑釉瓷的总称。两宋时期,由于斗茶风尚盛行,建窑烧制的精品专供宫廷使用,是黑釉瓷的代表性瓷器。这种瓷器在日本、台湾被称为天目釉。后井村当地人称建盏为乌泥盏、宝碗、黑碗、乌碗。

建盏珍品是在数千万以上的建盏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来的少数优品,是在宋代狂热斗茶这个背景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是真正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产物。建窑生产现存日本东京静嘉堂的曜变天目是国际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国内许多博物馆和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馆都收藏有建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

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烧制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 道工序。

要烧制一个好的建盏,成品率非常低,有时烧出一窑全是瑕疵品都有可能,可谓是千里挑一,更完美的要万里挑一。

做好一个精美而漂亮的建盏不仅要把握好上面的每一个环节,对温度的把控也极其重要。所以善待你手上的盏,因为这些是烧盏大师的心血。

3 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建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业内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将建盏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每类还有大、中、小之分,其中中小器型居多。大型的器型口径在 15cm 以上,中型的口径在 11cm-15cm之间,小型的口径在 11cm 以下。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01 、束口型

束口的特征: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凹,内壁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线)。

宋代斗茶用的就是束口盏,125 公分的束口盏为标准的斗茶器。从目前出土和传世建盏来看,也是束口盏的数量最多。而束口盏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器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2 、敛口型

敛口的特征: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状。市面上常见的有禅定杯,般若杯、鸡蛋杯等。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3 、撇口型

撇口的特征:口沿外撇。盏腹有明显弧度。撇口盏比较具有观赏性。盏腹的线条和盏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区分敞口盏和撇口盏的关键所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4 、敞口型

敞口型的特征:外壁斜直,轻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线的。其实这种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斗笠盏”,因为此类盏整体造型像极了斗笠,所以就形象的这么去叫了。

对于初识建盏的朋友,有时候会分不清敞口盏和撇口盏,有时候也容易把敛口盏和束口盏弄混。其实,掌握了每只盏型独特的特征之后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撇口盏和敞口盏区别:

首先看口沿:撇口盏口沿明显外撇,而敞口盏口沿没有外撇,比较利落;其次看盏腹:撇口盏盏腹有明显弧度,而敞口盏盏腹外壁斜直。

束口盏和敛口盏区别:

束口盏与敛口盏的区别在于敛口盏没有一圈内折凹槽俗称注水线。

4 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窑釉色分为两大类:黑色釉和杂色釉。建窑黑釉在高温(1300 度)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这种花纹的产生难以预见,难以把握,使用同一种釉,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也是建盏的“天成”原则,如果加人不同的化学物质成份,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建盏。

建盏黑色釉主要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

杂色釉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色釉,都属于火候不够高,或者火候过高的产品。此外,还有彩虹斑、异毫盏、铁锈斑、虎皮斑等。

不同釉色的烧成,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茶末釉→乌金→油滴→兔毫→酱色→柿红。

曜变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曜变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宝物,说是“千年难求,万量无一”,是烧盏人梦中而又为之奋斗期待的东西。其实,“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 ,圆点呈**,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

至今仅存的三件完整的曜变天目茶碗,全部收藏于日本,被日本称之为国宝,分别存于静嘉堂文库、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阪藤田美术馆。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兔毫釉

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宋人对于建盏釉色的喜好倾向以兔毫为主,这种倾向甚至使人们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代名词。 “兔毫”是在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毛发,兔毫中又根据颜色不同,分为“棕兔毫”、“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兔毫以细密、修长、清晰、碗壁内外都从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匀密集为 上品。

银兔毫以毫色雪白、发亮为上品。金兔毫和蓝兔毫则以金光、蓝光灿灿为上品。

也有三色集于一盏,称为“三色兔毫盏”。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就是这个意思。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

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是同一种,只是不同的叫法罢了;也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有本质的区别。

鹧鸪斑与油滴釉,你是否也分不清呢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和鹧鸪的区别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釉面上结晶斑基本呈圆形,仔细观察圆斑中心可以看到一个不同颜色的圆心。而“鹧鸪斑”上的结晶斑呈现不规则形,观察不到圆心,在晶斑内部有鱼鳞状条纹或细丝状条纹。此外,“鹧鸪斑”釉在盏的口沿部位有明显脱口,下部呈垂釉现象;而“油滴”釉就没有这种现象,口不脱,底不垂。

建盏油滴有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用数字来描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柿红釉

柿红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因为烧造出来的釉面颜色和柿子成熟后的红色类似,所以取名为柿红釉建盏。柿红釉是建盏的高温产品,很适合喝茶特别是岩茶、普洱茶,盏越养越漂亮柿红釉釉面光泽不强,红褐色釉面深红色加晶点。窑温太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掩盖了釉的底色,或是还原不足又或者是坯中氧化铁含量过低,都会出现这样的品种。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一般为青色或绿色,常伴有冰裂纹,茶末釉的颜色越绿越清澈,玻化程度高有冰裂纹品质就越好,价格也越高。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灰皮釉

灰皮釉是建盏窑变釉的一个品种,釉面一般为灰色或深灰色。施釉较均匀,釉面有突出状,在泛灰色的釉内有一层薄薄的黑色。当然还有一些灰白釉、龟裂釉、酱釉、彩虹斑、异毫盏

5 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真假建盏其实业界早有定论,无铁胎非建盏!这是检验真假建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最核心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⑴建盏的底胎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不仅是外胎,内胎也黑色。

⑵放桌子上后,拿筷子敲打建盏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

⑶胎底粗糙,建盏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

⑷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

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建盏,胎的颜色很浅,失去了建盏的精髓。大部分胎底使用了化妆土,胎底黑色内胎并不黑,是其他颜色。在茶城、展会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建盏,斑纹与建阳建盏看上去没有有很大差别,而且价格相当便宜,类似这样的建盏就值得注意了!它可能是其他地方生产的,并不是产自建阳!

这类建盏没有建盏特有的原材料,而是用其他土壤并且添加了一些其他原料和元素,而不是用建阳当地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可能用了一段时间后会褪色,没有光泽感。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假建盏!

6 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选购建盏的方法有很多,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轻松可以挑选出您喜欢的建盏。

1 看器型

对于一件建盏精品来说,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无气泡,针眼少这几个条件。

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器型是否周正,可以将建盏倒扣到表面平整的桌子上,观察其盏口和桌面是否有间隙,如果会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

2 、看斑纹

如果要购买兔毫盏的话,可以依照宋徽宗提出的“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一标准进行选购。也就是说,好的兔毫盏斑纹的底色应该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而不是那种“死黑”色。兔毫斑纹要尽量长一些,分布不稀不紧且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够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为最佳。而如果要购买油滴盏的话,最好是选购那些油滴斑放清所可见、斑点大小不一,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且有些是独立的斑点,而不是斑点模糊一片的。

3 、看胎质

建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胎体就是“铁胎”。铁胎的特征是: 胎体厚重,胎底粗糙,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叩之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使用建阳水吉的胎土。

4 、看釉料

好的建盏必须使用建阳当地的釉料。有时看到一些斑纹粗大且十分炫目的“建盏”,就不是用建阳当地产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由于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

所以建议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建盏,详细了解所要购买的建盏是出自哪位工艺师之手,盏上有没有工艺师的落款或者证明也值得注意。此外,购买建盏时还要有“容忍的心态”,要能够欣赏其中的“残缺美”。

建盏的成品率比较低,想要一件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建盏是十分难得的。

7 建盏真的有毒吗?

建盏表面有很强的金属感,敲击有金属声音,第一想到的是会不会不卫生?是否有毒物质在里面?喝茶会不会对身体有害?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

有人非议建盏有毒,这是谣言。有毒无毒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陶瓷原料,一个是烧成。

真正建盏必须是建阳坯土、建阳原矿釉。泥料釉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瓷和低温瓷。高温一般指 1280 摄氏度到 1350 摄氏度。建盏是在这样的温度烧制而成的,有害物质都消失转化了。

真正建盏是铁系高温自然结晶体,斑纹一次自然形成,没有任何人工合成色釉,不是色釉彩绘,也不是二次上釉二次烧制。

建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建阳当地收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建盏协会,截止目前,当地建盏协会和有关部门送检建盏样品 80 多批次无一存在安全问题。

所以高温瓷器建盏和玻璃器皿是一样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8 宋人是怎么用建盏 “斗茶 ”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9 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建盏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

因为建盏的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钙等化学成分,所以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并且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可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转和氧达到杀菌的效果。

保温蓄热、提升口感的功能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茶水质会变得柔软甘甜,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保证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很多盏友说,用建盏盛白酒、啤酒、红酒、白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饮料,其口感亦更加甘纯美味。

10 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的秘诀

养盏其实很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 挑选适合养的盏

二、 适合养盏的茶

三、 养盏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盏都能养,但是,好盏必须好养

养盏与紫砂壶一样,最好用不同的茶,养不同的盏,或用茶汤颜色相近的茶,养一个盏。用岩茶养出七彩的盏,若喝了几次绿茶,很快会暗淡哑光。生普洱与熟普洱也是如此。简单来说,茶汤颜色的颜色相差太大,不可以共用一个盏。而熟普,武夷岩茶,红茶,是可以共用一个的。

如何挑选一枚适合养的盏?

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度”,而一枚适合养的建盏,玻化必须适度,玻化太弱,烧干了的盏(如下图),无法养出七彩,甚至养久了会呈现铁锈色,腐蚀色,即使无暇,也不建议购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而强玻化的盏得分玻化油滴与玻化兔毫,玻化油滴(鹧鸪斑)好养,出彩也快,但有个缺点。

1、容易茶垢挂圈不均匀(如下图)

2、七彩后的包浆很容易洗掉(因为玻化的镜面不吸收茶汤)

不过养玻化盏也有技巧

1、喝茶时千万别让茶汤在杯内时间太久,久了茶汤水面就会茶垢挂圈。

2、喝完茶用清水冲洗一次,冲洗干净茶汤,千万别擦。

而上图这种玻化的兔毫盏则是比较难养的,没有个一年半载是很难有变化的。因此,挑选建盏第一要诀,应该是看釉面。一枚适合养的盏,最好是玻化恰到好处,有明显结晶,手感能感受到釉面的不平整,手机放大看能够有结晶体,非光滑的。(什么是结晶?类似下图)

观之已养成七彩的建盏,放大细看,七彩色皆在结晶体中,如下图

适合养盏的茶

有人说:“必须用武夷岩茶,因为武夷岩茶长在岩石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更好与盏结合。”武夷岩茶最好的正岩茶,有几个长在岩石上?普通的,大部分都是泥巴的山场,哪里有那么多钾钙钠镁铝矿物质?

岩茶适合养盏,其橙红色的汤色,汤色深的茶,附着在结晶体易形成深色薄膜稳定的包浆有了,七彩就有了。因此许多人养盏,用熟普洱,茯茶,黑茶,凤凰单丛,绿茶 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是武夷岩茶,红茶还是最好养盏的茶。为何?熟普或者黑茶茶汤太浓,容易有茶垢,而绿茶,汤色太浅,包浆慢,养的就慢。而武夷岩茶与红茶,茶汤的浓淡,汤色最适中,尤其是足火的武夷岩茶或者陈年岩茶,茶汤酒红色,浓淡适中。

如何养盏

1、新盏类似于紫砂壶,先开盏,用武夷岩茶或者熟普等橙色茶汤的茶水煮沸,小火沸腾慢炖,越久越好。(曾经有个客户的盏一直没养出七彩光,后他自己试验,在茶汤中煮了 2次,每次 1 小时,晾干即刻出现七彩) 煮沸时会发现的盏的釉面冒出许多小气泡,这时盏已经在与茶汤交融,气孔放出气体,吸入茶汤,同时可以去除“铁味”。

2、如何使用? 喝茶,喝完倒,倒完喝,结束了用清水冲洗,倒扣,自然晾干,几乎不洗。

若被外人用了需要消毒怎么办?很简单,继续像开盏一样用,沸腾的茶水煮,既养盏,又消毒。

3、养盏变化的过程:

养盏变化有过渡期,先是金色,金色再变七彩,一枚适合养的盏,第一特点就是挂金极其快,喝一下午就能有金色。各位首次养盏,别看到喝了几天褪色,就说是生锈了,这只是过渡期而已。

下图是一位盏友记录的养盏变化过程。

4、谨记!养盏不是泡在茶汤中就可以,那样永远养不成。

已养出七彩的作品欣赏

怎么样,是不是很漂亮,玩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赏心悦目之美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追求。关于养盏的方法,每位盏友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也许你有更好的养盏方法,也可以和泽缘建盏一起交流学习。

《梦华录》中赵盼儿和胡掌柜斗茶,你看懂了什么?以下是小编的总结:

1、胡掌柜的确在装备上碾压盼儿。

胡掌柜用的是明前的北苑先春,盼儿是雨前的径山茶。明前,即清明前采摘。雨前,即谷雨前采摘。越早的茶越好,今天明前龙井也一样很贵。宋代有官方经营的茶园,北苑官焙茶园就是其中之一,坐落在福建建安。而之所以叫北苑,是沿用了南唐时期的官职名称——北苑使。

盼儿选的径山茶产自浙江天目山,虽然不是贡茶,但在宋代也非常受欢迎的,被“茶圣”陆羽亲自安利过。借袁屯田的口告诉我们,这是贡茶,半遮面有点吃亏。

2、他们的茶为什么不用泡的?

唐宋时期,人们喝的是末茶,就是研成未。我们今天喝的叶茶是明代以后才变成主流的。宋代人喝茶的主要方式,保留了唐代常见的煎煮茶,又由于上文说的北苑茶的流行。按宋代茶艺方向网红的说法,北苑茶更适合用点茶的方式喝。于是皇帝、权贵,把点茶这种原本小众的喝茶方式给搞成了热门。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盼儿跟欧阳旭茶楼分手那段戏,盼儿看到旁边那个茶博士煎茶,说了句:“东京怎么还在用煎茶呀”?欧阳旭回了句南北方风俗不同,还是很尊重历史的。

3、斗茶都要跳舞么?

书上是肯定没写。斗茶的流程里,有碾茶、候汤,剧里都拍出来了。候汤,分成选水和烧水两部分。胡掌柜选的是天台山禅泉,盼儿的是普通雨水。最后说说盼儿跳舞,我觉得算是剧情加的一个看点。

头一天晚上,她还在因为自己和顾千帆身份的事情而难过,她喜欢顾千帆不假,可也对自己出身乐籍而自卑。这会儿,那些同行又因此言语贬低,感觉她的勇气是被激出来了。斗茶这段跳舞是为了展现盼儿的性格,并非斗茶都要跳舞。

最近《梦华录》“神仙姐姐”在剧中的倒茶真是美摄人心,动人心魄。戏中斗茶情节中展示的茶百戏更是让网友们都说它是宋代的“咖啡拉花”。

那么到底什么是“茶百戏”?

茶百戏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茶文化,只通过茶和清水就可以在上面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它的流程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文化活动主要起源于闽北武夷山一带,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文化活动。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温饱有着落、生活安定的宋代文人墨客中盛行。宋朝制作茶饼一般是用清蒸过的茶叶研磨成细致的粉来制作,这种茶饼称为研膏茶。

在宋朝时期,茶百戏是士大夫之间十分推崇的一种文化活动。宋朝的许多文人包括陆游、李清照等都热衷于此。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李清照在《满庭芳》中也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皇帝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再一同饮茶品尝。

梅尧臣有诗曰: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云脚”、“粟花”等就是采用分茶技艺时茶汤显现的图案。所以说,茶百戏是斗茶的一部分。

入元以后,统治者对精致儒雅的点茶和分茶技艺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喜爱直接饮茶,对团饼茶“爱”不起来,斗茶活动开始衰落。

明清时期,茶百戏虽然衰落,但尤有余韵。直到到清代后期才真正没有相关的详细记载。

近些年来,许多人重视文化传承,重拾古老技艺,力图重现失落的茶文化,如唐之煎茶、宋之点茶等,我们也可以管窥古代茶事之盛。

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所具有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样的?

宋代的茶百戏能在清如寡水的茶汤上作画,其中的妙处就在于“乳化”作用。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通过快速击打茶汤,使茶汤中融入大量的空气,从而产生丰富的泡沫。颗粒状的茶粉越细,击打的时间越久,打茶时候粉末分散得就越均匀,乳化得也越充分。且在茶汤上作画,图案会随着泡沫的变化而变化,有着独有的灵动之美。

茶百戏步骤全过程

第一道:焚香静心。焚点檀香,陶冶心境。

第二道:文烹龙团。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曲尘入宫。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曲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曲尘出宫。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看了这些是不是找到了文化自信感,“传统文化了不起!希望在以后的影视剧中能够多多介绍一些中国文化经典,少一些国外的舶来货,毕竟咱们家里也是有好东西的。

茶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且经久不息、风靡全球。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阳西下,一把摇椅、一杯清茶,如此静谧、如此优雅。

茶的清新与独特,可以使人们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适当慰藉,修其身而抚其心,当茶与人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与共鸣时,茶道也便应运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们单纯所喜爱的一种饮品,它亦被视为一种烹饮之艺,一种修身之方,一种品茶之礼。随着历史的长久发展,人们对茶的种植、采取、翻炒、烹煮也逐渐习得良方,因而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当茶的文化特征被文人所赋予精神与内涵后,华夏也便运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于一体,包罗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与魅力。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茶的起源:

谈起华夏人何时开始饮茶这个问题,人们始终都无法统一其言论,说法也更是各不相同。这也仿佛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

传说早在4700多年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常去深山采药并亲口尝试。一天在他采药试药的过程中了72种毒,于是便倒在了一颗大树下。一阵轻风拂过,树上掉落的几片叶子落到了他的嘴边,他顺势一嚼顿时感觉满口清爽,不久后神智也逐渐清醒。因而他便带回一些树叶进行研究,后来的他发现这个树叶具有提神、解毒、醒目等疗效,便把这种树叶定作为一种“药材”,命名为“荼”(tú)。随着时代的演变,“荼”首先从药用变为了食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凉菜。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到这种食用的习俗,正如云南基诺族的“那坡批批”,其实就是凉拌茶的一种吃法。

至于茶何时成为人们的饮品,时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料上最早记载着以茶而饮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记载道:

“脍鱼氰鳖,烹荼尽具”

“烹荼尽具”则证明汉朝人早已经将“荼”作为了一种饮品,因此我们仅知道饮茶之风早在汉朝时就已形成,而对于其何时兴起其实还无从考证。在《文化中国-品茶论道》中,茶文化专家乔先生则认为饮茶之风源起于战国时期。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进程中,他的军队从中原打到四川,自从他攻下巴蜀地区之后,人们也便形成了煮“荼”而饮的习惯,饮茶之风也便由此兴起。

出土的茶罗

在“荼”字转变为“茶”字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唐代。在唐代的《开元文字音义》中,茶圣陆羽首次将“荼”写为了“茶”,故而他也便成为了“茶”字的推广者与传播者,并为“茶”这种植物或是饮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荼”也被人们真正叫做了“茶”。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注定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茶也诞生了诸多的文化情怀。唐代人饮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因而他们在用茶的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这其中也包括着对茶的选取、烹煮的火候、环境的选择与饮用的规范等。这其中也显示出了唐代人的沏茶之艺、赏茶之雅、饮茶之方、会茶之礼等,故而他们对茶也便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怀。在唐代的与朋会客之中,沏茶与敬茶的利仪是不可缺少的,这其中不仅要注重水杯中所剩的水量,也要保证茶的水温,边喝边添,使茶水的浓度与温度保持前后相同,也可以加之茶食、甜点、佳肴等调节氛围,从而达到不同的享受效果。在品茶的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与文化内涵之后,茶文化也便应运而生。

茶圣陆羽雕像

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他将唐以前茶的种植、采摘、制取、烹煮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了精简的茶道精神,随着发展茶道精神则被概括为:怡、清、和、真四字。

所谓“怡”说的则是茶的保健功效,茶原本就拥有着很大的药用价值,故而经常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古人喝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因而他们注重的更是对身心的锤炼,以茶来感悟人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对于茶的描述有很多,如醇厚、甘甜、微苦、清新等,而清新中的“清”则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承。清心寡欲不为世间俗事所困,幽静清雅远离人间红尘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所竭力寻求的至高境界。

在华夏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礼仪中,体现出了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亦是华夏文明中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也提现着以茶联谊的情怀,简单开一个茶话会,既经济又简便还不失文雅。

茶是非常质朴的一种饮品,真茶真水、真情真意、返璞归真,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更为贴切。饮茶的最高境界,在于茶对人的启发与指引,使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淡泊名利、尚德行俭,最终寻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唐代也便兴起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饮茶的高雅兴致也便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僧侣文人与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饮。

茶圣陆羽的《茶经》节选

在唐代人们有着专门用来存放茶团的器具茶笼,这中茶笼既有着很好的通风效果,又能很好的防虫防潮;人们亦有着用来碾茶的器具茶碾(唐人喝茶喝的是茶粉,所以要先将茶饼、茶团敲成小块,后用茶碾压为粉末)。他们的饮茶过程也是极为讲究,人们先将碾好的茶粉放入专门用来筛茶的茶罗中,前后撞击筛选茶粉;后将筛好的茶粉放入盐台,所谓盐台则是用来添加盐与花椒的器具,唐代人的饮茶保留着之前食用的习俗,故而要加一些佐料用来调味;调好后的茶粉将会倒入茶坛中烹煮,最后将其打入茶碗中饮用。

唐代煎茶图

这一系列饮茶的流程就是唐代著名的煎茶,在煎茶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茶文化也得以充分地展现与发展,这也是茶最早的艺术品尝形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就唐代的饮茶习惯而言,茶文化大都表现在煎茶的这一过程中,而到了宋代则演变出了处煎茶以外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宋代的“斗茶”与“分茶”等。

斗茶

所谓斗茶,顾名思义,就像是古人论剑一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斗茶则是考验人们对茶汤的调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沏茶水平。斗茶在每一年春茶制成后都会如期举行,参加斗茶的人都会自己备上好茶并携带茶具。

宋代斗茶图

对于茶艺比试的地点多数人会选着在颇具规模的茶店中,少数人也会选在邻水幽静的田野或是花木繁茂的庭院中,这些地方都是斗茶的好去处。比赛开始后茶艺人先各自调好自己的茶,然后通过互相评审的方式来鉴别谁的茶艺更为高超。斗茶可以是一群人共同比拼,也可以是两个人一决高下,通常情况下皆采用三局两胜的方式。

分茶

分茶又被称为“茶百戏”,它是宋代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宋代所流行的一种茶道。分茶指的是茶艺人在沏茶过程中,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所显示出的多变景象,这一点无疑更加考验茶艺人的功夫与手法。茶艺人一般单手携壶,通过不同的手势、注水的高低、壶嘴长短粗细各异的壶嘴,使注茶之时显现出各不相同的茶纹景象,进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宋代茶百戏

宋代有很多大文豪都曾对分茶有过很多描绘,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曾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曾对宋代人们高超分茶技艺进行过详细描写,诗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