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庄子的文言文以及翻译
1 《庄子》的文言文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周庄入梦,梦见自己化作一只斑斓蝴蝶,翩翩起舞于花丛之间,醒,犹思量,却不知究竟是周庄梦蝶,还是蝶梦周庄。
于是乎,庄老夫子摒弃俗念,身寄天地,逍遥游于世间,超然的站在天道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哲思人生,成为道家开山立派的祖师,俨然对抗孔孟的“仁义”儒家之道。 涸辙之鲋语出《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 庄子 文言文 翻译庄子 全文译注
"老庄"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成为古代主流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老子传世一部《道德经》,庄子传世之作即名《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3 庄子的文言文,短一点,最好有译文庄周梦蝶
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子画像。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4 翻译一段有关庄子的古文庄子说:射箭的人不是预先瞄准而射中靶的,称他善于射箭,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是(像)羿那样(会射箭)的人,可以这样说吗?惠子说:可以。
庄子说:天下没有共同认定的标准,却各以自己认定的标准为正确,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是(像)尧那样(圣明)的人,可以这样说吗?惠子说:可以。
庄子说:那么儒、墨、杨、秉四家(看了另外一个标点版本的书,里面是这样句读的,是四家么?),和先生你(加在)一起便是五家,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或者都像鲁遽那样吗?鲁遽弟子说:我学到先生的学问了!
这样可以吧?
5 《墨子》或《庄子》的文言文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国:国都。 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古今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作品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译文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又问我,那么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鉴赏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6 求《庄子》全文的译文原文 《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
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 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万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
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
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
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
7 求庄子两则文言文直译秋水和惠子相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秋水》直译文秋天的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 ( 时:名做状)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 “辩”通“辨”)(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边,(他)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这时河神方 ( 至于:古今异义,到了)(东面:面向东) (于是:古今异义,这时)才改变他(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还曾听说过 (“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宾语前置)有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 (“ 少“和“轻”都是意动用法)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必定会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非----则----”固定结构,译为“如果不是----就-----”)(“见---于---”被动句)《惠子相梁》直译文;惠施做梁国的宰相,庄子去拜见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拜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这种鸟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这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着头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8 《庄子》苦乐 文言文翻译至 乐题解“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
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问后,列举并逐一批评了世人对苦和乐的看法,指出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所谓“至乐”也就是“无乐”。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写庄子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借庄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
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恶焉”,指出“死生如昼夜”,人只能顺应这一自然变化。第四部分至“复为人间之劳乎”,借髑髅之口写出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劳苦。
第五部分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借孔子之口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求只能造下灾祸,一切都得任其自然。第六部分至“予果欢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足以忧愁与欢乐。
余下为第七部分,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应了首段,人生在世无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原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
诚有善无有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
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译文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13266、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
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
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
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
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
9 文言文翻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0 急求文言文翻译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O(∩_∩)O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公孙龙是名家代表,与他一派的还有惠子,也就是庄子的那个知己,公孙龙的辩论是非常厉害的,正如这一段写的,他年少读了很多圣贤书,又有三寸不烂之舌,辨证思维,经常把别家的辩手怼的哑口无言。
公孙龙在庄子面前不知道说什么了,庄子大概一个眼神瞟了过去,翻身继续睡觉,不争不辩可咋整,哈哈哈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
井底之蛙的来源,原来这只小青蛙不止看天小,还有这么多戏的,自己日常生活也是满意无比,在井口跳跃,在哪儿休息,泥水漠过脚面,开心无比,哈哈,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自己的闭环里幸福就好了。这篇秋水确实不是庄子写的,庄子的观点从来不会比较小世界和大眼光,各有各的天地。
但是小青蛙把自己和小虾小蟹比较,洋洋得意,这就不是庄子欣赏的了。小虾小蟹人家过的也蛮自在的。所以,拿出一个大海龟来教育教育这只小青蛙。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
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
哈哈,这一段描述太形象了,我都可以想象一直大海龟一只脚卡在井口的景象。
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
洋洋洒洒笔触,恢弘的比喻信手拈来,而没有一句废话,句句都在围绕着论点论证,读这样的文章一场享受。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想要大海的快乐,不以得失动心,不以富贵贫穷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标准,不攀比,不自怜,不傲物,事事不滞于胸,做自己喜欢的事,精益求精不求闻达。大概就是这样子人才是有大海之乐的人吧。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
使蚊负山,这个比喻也是绝了,想象一只蚊子🦟背上扛着一座山的画面吧,哈哈,读庄子太开心了,商蚷驰河,马蚿虫是什么样子的,上一篇里提到的应该是千足虫,像蜈蚣,可以想象一下蜈蚣在河里奔驰,一千只脚也没啥用,哈哈哈,公孙龙大概要气死了。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
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
这儿就是说胜不骄,以前觉得这是种美德,其实一时的胜利真的没什么,时运占了绝大部分,有什么好自鸣得意的。倒是感恩一下时运才是正当。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
这一段可以背,朗朗上口,恢宏大气。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自量力。
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这是真的,放在留学生身上再合适不过,在国内浸泡了二十多年的中国文化,突然完全变换了一个环境,另一种文化的冲击,很难融入其中的同时,往往会混淆自己原来的价值观。
这也是为什么漂泊国外的我越来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明白这一直是自己的根,自己力量的源泉。我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永远不会,哪怕因为不融入带来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也不会。
这一年看古诗词、古典书籍,我更明确了,我无比热爱自己的文化,哪怕她不完美,不全是好的。但要明白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是完美的。在历史长河的变幻中,我们的文化时而璀璨,时而暗淡,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不同时代的人类载体不一样,说的更玄一些,也许是宇宙能量分布不匀造成的,但并不代表她不优秀。世事是个轮回,世界还会倾斜回到东方。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一代诡辩名家被庄子的理论说的舌头竟然举而不下,哈哈,这只是庄子一派人的观点,事实上,估计辨不出胜负,大家各走各的道儿。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
这个大道就像是现在说的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就是普遍事物的道理,不是去当医生,当老师,当工程师而是懂得做任何事的事理。只有懂得更普遍意义上的事理才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应对。不至于钻入牛角尖而出现的抑郁自伤。
这就是为什么懂点道,哲学很可贵。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
这一段在内篇里提到过,好像是德充符里面、那时候没有给太多的解释。这篇秋水解释了。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
之前我读到这一段也觉得庄子太不接地气了,怎么可能不怕火、寒冷,庄子神化了人类身体的局限,这一段给出了解释,并不是把自己身体放在火里烤不疼不怕,而是他们因为懂得道而能提前规避风险。这样解释还能说得通。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屈伸,反要而语极。”
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这一句又是总结,不太懂天在内、人在外~
曰:“何谓天?何谓人?”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果然河伯也不明白,哈哈哈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
啊,天是造物主造成的样子,马牛羊各自秉性、生于旷野,沙子就应该呆在河里,不是造成混凝土,房子就应该是山洞里。这么说人类越发展越跟天是背道而驰的。
而一切因为满足人类需要而改造的自然外物是人为,人类以为自己是在发展文明,改造了自然,让自己更舒适而沾沾自喜,但是会不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正在不知死活地昂首阔步走在盛极而衰的路上呢?我不知道,谁又能说的清呢~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庄子认为返璞归真才是出路,古今中外,总有一批人信奉这条路,老子庄子,看过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很明显也是这一派。他们都主张把自己的物欲降低,走向精神世界。
庄子 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先秦散文·庄子·寓言(节选)》原文鉴赏
寓言十九①,重言十七②,卮言日出③,和以天倪④。寓言十九,藉外论之⑤。亲父不为其子媒⑥,亲父誉之,不如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⑦,不与己同则反⑧;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⑨,是为耆艾⑩。年先矣(11),而无经纬本末以期来者(12),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3);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4)。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5),所以穷年(16)。不言则齐(17),齐与言不齐(18),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19),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20),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21)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22),以不同形相禅(23),始卒若环(24),莫得其伦(25),是谓天均(26)。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①寓言:有所寄托或寓意的言论;十九,十分之九。 ②重言:借重时贤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 ③卮(zhi音支)言:指抽象的、议论性的文字;日出,时常出现,不时出现。 ④和:合;天倪,自然。 ⑤藉:借;外,外人,他人。 ⑥媒,说媒,作媒。⑦应:赞许。 ⑧反:反对。 ⑨已言:前人已说过的话。 ⑩耆艾:经历丰富的长者。 (11)年先:年长的人;先,长。 (12)经纬本末:指道理、经验等;期,待;来者,后来之人。 (13)无人道:缺乏为人之道。 (14)陈人:陈腐之人。 (15)曼衍:推衍,引申为穿插。 (16)穷年:终生。 (17)言:指人们发出的是非之论;齐,指自然万物的齐一。 (18)齐:指“不言则齐”。 (19)言无言:第一个言,说;第二个言,对自然万物所加的是非之论。 (20)自:指各自的主观成见。 (21)恶(wu音乌)乎:怎么。 (22)种:种类。 (23)形:形式;禅,代,传接,意为变化。 (24)始:开始;卒,终;若环,象环一样,指无终无始。(25)伦:次序。 (26)天均:指支配万物变化的自然之道。
今译 寓意的言论占十分之九,借重时贤先哲的言论占十分之七;抽象的议论性文辞时常出现,总是合于自然。寓言占十分之九,假托于他人进行论述。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作媒。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别人称赞更令人信服;别人称赞,如有人不信,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人的过错。与自己看法相同则赞许,与自己看法不同则反对。与自己看法一致,则予以肯定,与自己看法不一致,则否定之。重言占十分之七,它记述的都是经历丰富的长者的言论。年长的人,如果没有处世的道理、经验留给后人,这就不能称作是前辈长者。人如果没有处世的道理、经验,也就失去了做人之道;人如果无人道,那就是陈腐之人。卮言时常出现,与自然相合,借此穿插推论,一直能说到生命结束之时。人们不发表是非之论,则物理齐一,本来是齐同的自然万物,一经人们的是非之论,则不齐了,言论可以使原本齐的万物不齐,所以说对万物不能妄加是非之论。发表对万物不加主观评论的话,即使终身都在说,也等于没说一样;即使一生不说评论万物的话,也未尝不在说话。由于有了自己的主观成见,也就有了对与不对。有了自己的主观成见,对某一物来说,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是这样就有这样的原因。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不是这样也有不是这样的原因。为什么是对的呢是对的就有对的原因。为什么是不对的呢不对也就有不对的原因。物本来就有其所以这样的原因,本来就存在其可以肯定的道理,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如此,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肯定的。如果不是卮言时常出现,合于自然,随物变化而言,所说的道理怎么能够维持长久呢!万物都各有种类,以不同的形式变化,象环一样,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无从找到它的终始的次序,这就是支配万物变化的自然之道。所谓“天均”,就是自然的变化。
集评 清·林云铭《庄子因》:“自己扯谎,反归罪于他人,奇情异想,从天外来。”
清·宣颖《南华经解》:“将一部著书之法标列于此,盖庄子仙才,便有此三样用笔,以颠倒古今文人。独怪此处已明明揭破,而学者独颠倒其中,余览前后注《庄》者数十家,无一人不如入八阵而眩于其变化,登迷楼而惘然其路径也。呜呼,南华老仙,天机固自峥嵘浩荡,乃明明揭破,而犹不能读,岂能免于作者之揶揄也耶。”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末二句)解‘人之罪也’四句,是从对面作结;‘是之谓陈人’,从反面作结;此处抽出‘天倪’细释,从旁面作结。读者识破此等机关,行文自绝迹飞行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南华妙境,寓言十居其九,含绵邈于尺素,挫万象于毫端,波澜诡谲,机趣环生,惟不从正文索解故也。重言十居其七,杂言古人问答之词,而参以己意,虽不必实有其人其事,当凭空结撰之时,亦准乎数典不忘之例,见非自我作古,古人已先我言之也。二者皆卮言之日出也,如水在卮,随时挹注,汨泪其来,全是一片天机,与为倾泻。卮言不足以尽天倪,而天倪自寓。一‘和’字,最有精神。以下又申解三层,各极其妙。……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直浇尽胸中块垒矣。……从‘天均’揭出天倪,真窥见天人合一之致,解得此妙,一部《南华》,如秋水澄鲜,云影天光,无非化境矣。”
又:“此篇是庄子揭明立言之意。寓言、重言、卮言,括尽一部《南华》,读者急须著眼,方不致刻舟求剑,买椟还珠。”
总案 本段说明《庄子》一书的文体特点,将其概括为寓言、重言、卮言三个方面,并具体论述了采用这些文体的原因。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解牛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养生主》。该成语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常与“游刃有余”连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该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
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
庖丁解牛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寓言作者往往能驰骋丰富的想象,虚构情节,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这方面尤以《庄子》为巨擘。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言其书“皆空语无事实”,《庄子》作者自己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来表达思想。斥讥笑大鹏(《逍遥游》)、栎社梦告庄子(《人间世》)、盗跖怒斥孔丘(《盗跖》)、藐姑射之神人(《逍遥游》)、形残德充的支离疏(《人间世》),等等,千奇百怪,极尽寓庄于谐之能事。《韩非子》中多用历史故事,较近乎真实,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外储说左上》记申子告韩昭侯行法度必须拒绝“听左右之请”,而他自己又向昭侯“请仕其从兄官”的故事,就是深刻的艺术概括。事实未必真有,意义却很典型。
先秦寓言夸张,把人物、事件的特征加以扩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列子·汤问》中塑造了音乐家韩娥的形象,说她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庄子·徐无鬼》写匠石挥斧成风,能把郢人鼻子上一层薄粉削去,而郢人镇定自若,都刻画得奇妙动人。
有关庄子的文言文以及翻译
本文2023-10-10 10:30: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