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年?
为什么必须过年?
如果节日也有鄙视链,那春节一定是站在最顶端的那一个。
同为节日,有的节日存在感弱,知之者甚少,例如上巳节;有的节日属于舶来品,难以掀起大波澜,例如复活节;有的节日知名度虽高,奈何不因节放假,体验感不强,例如腊八节。
春节就不一样了,土生土长,根正苗红,不仅影响力大、势力范围广,还能享有东挪西凑的七天超长豪华假期,实乃假中之最,节中之王。
“春节”在成为“春节”以前,曾被人称为年节、岁首、大年、元旦等等,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过春节才等同于过年。
相传,年最早兴起于虞舜时期,由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演变而来,掐指一算,已是四千多岁的高龄。
古时,“年”多在农闲时节举行,并不固定在正月,夏朝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改为十月。直至汉武帝时,才正式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自此后世沿袭不改。对汉武帝办的这件事,不知该咋评价,或许秋天里过春节,也别有一番滋味。
中国人顶重视过年,每年都要掀起一场候鸟般的人口大迁徙。北纬4°至53°、东经73°至135°之间的广袤大地上,一条条动线纵横捭阖,始于漂泊终于家,像极了流动的血脉。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的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0亿人次,几近全球人口的一半,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整体迁徙四次,堪称“地表最强移动方阵”。
经历春运摧残的你我
古人过年回家更难,虽然不用挤成狗,但必须拥有一匹马。比如,有明一朝,清官海瑞若想从北京回海南过年,他要途径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直达广州湛江。然后换行水路,从湛江坐船到海南。8000多里陆路,100里水路,大概60天才能回到家。
按当时物价来算,马车一天300文钱、吃饭住宿100文钱,那海瑞仅回家的单程路费就要24000文钱,折合人民币168万元。多么痛的领悟!
考虑到海瑞还是个公务员,按明朝放假制度,假期结束时他还没走到一半,就得掉头返程上班了。
唐代公务员回家过年更是奢想。据唐玄宗发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唐朝春节期间可休假七天,但是大年初一这天,首都公务员要向皇帝老板拜年,地方公务员则要去衙门办公。晚唐时,七天的假期还要分单双号上朝、休假(总之是不能让你有时间回家过年)。
相比之下,宋朝的春节假期就豪迈多了,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封印”,到次年正月二十“开印”,时间长达一个月。当然,这相较于他们全年100多天的假期总长而言,也算不得什么。
唐宋后,农历新年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祀祖,转为带有欢庆意味的节日,拜年、买新衣、贴福字、吃饺子…一条龙生产线已与现代年俗相差无几。
百代之后,“年”终于成为所有节日中的扛把子,坚挺的姿态,一呼百应的气质,无节能出其右。
过年,自古便与农时节令分不开,是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人骨头缝里的信仰。
甲骨文里,“年”字,上面为“禾”,下面为“人”,意为谷熟也。丰收之后,将一年的成果奉于天地间,感恩祖先馈赠,也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知恩思感,这是中国人过年的逻辑。
《礼记·杂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贡看到“蜡祭”后称,“一国之人皆若狂”,不明白人们过年为何如此高兴。孔子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大意就是百姓忙活很久,才过这么一个年,你不是农民,你不懂。
耳聪目明如孔子,一语道破新年对于农民的意义——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的辛苦劳作需要在这个时候集中“清算”,积攒了一年的热烈需要在这段时间集中释放。过年,是总结过去,更是向往明天。
作为天然的人类情绪调节器,过年是世上门槛最低的狂欢。管你皇亲贵胄还是贩夫走卒,此刻你我都众生平等地享有复制粘贴般的快乐,想独乐乐都难。
游子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回家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高光时刻,小心藏匿的虚荣心都借此找到了宣泄口。所以这两年常能看到类似新闻:大年三十还有人冲进4S店,豪提新车,就为了开回老家,在村口来一声长鸣笛。
千万游子们,在近似的时间维度里,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跋山涉水,千里奔袭,只为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这是一件多么浪漫和具有仪式感的事,仿佛所有的辛苦都能瞬间被慰藉。古往今来,一个“年”字,承载了中国人多少绵情蜜意啊。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新生代青年过年,不是一个“一言难尽”就能概括的了。
优雅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是必备技能,父母催婚阵前装乖卖傻是保命指南,过年变成过“劫”,能否“节”后余生全凭运气。
一个正经问题被漫不经心地抛出:都2020了,还有必要过年吗?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语见于汉代 班固《后汉书 李固传》,是李固说的话。
原文:
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意思:从前霍光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国家黑暗混乱不断滋生,霍光忧虑而且羞愧,后悔至极,只一百天,就把昌邑王贺废掉了。
如果不是霍光忠心勇义,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即宣帝,大汉恐怕早就岌岌可危了。最为忧虑与重要的事(指立太子),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这么多的事,只有这件事是最大的。国家的兴衰,全都在此一举。
扩展资料:
霍光废昌邑王贺立宣帝:
汉昭帝死,无子,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胥在。霍光说广陵王曾经犯罪给先帝废掉的,不可立。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一百天,把他废掉了。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改名为询,这个便是宣帝。宣帝立,大权还在霍光之手。
宣帝年少时,因戾太子之故,系掖庭诏狱,几乎丧命。幸而掖庭令丙吉保全他,后来替他娶了个许广汉的女儿。宣帝在民间,就依靠他的外家史氏和丈母家许氏。即位之后,把许氏立为皇后。霍光的夫人名显,想把自己的女儿立做皇后,听得大怒。
趁许皇后生了太子,就是元帝。教一个女医生,进毒药把她药死,霍光的女儿就立做皇后。霍光死后,宣帝渐夺霍氏之权。霍光的儿子禹,侄孙云、山,相对而泣,霍光的夫人也急了。就把当初谋弑许皇后的事情告诉他们,他们大惊道:这是灭族的事,如何使得。
于是就有反谋。事情发觉,都给宣帝杀掉。霍皇后也废掉。按霍光的废立,向来读史的人都说他大公无私。把他和伊尹并称,谓之“伊霍”。
-李固
-霍光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
1、春节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远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的。
最初的岁首是指“立春”。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 、吃饺子、吃香肠、腊肉和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2、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3、中秋节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丰收祭月活动。“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夜,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4、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春祭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又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古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端午节的习俗有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和佩香囊。
参考资料:
为什么要过年?
本文2023-10-10 11:20: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