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成语故事出自于哪个朝代?
成语故事大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比如:
(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故事见证了我国一部分历史,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都含义深远。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个成语又成为经典的浓缩。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成语有固定通用的型式,它的来源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习惯用语,有的是俗谚,有的有出处,多半出自经典古籍或精采文章中的名言佳句,亦或是历史典范事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成语还有: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 老马识途——管仲(春秋);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等。
成语“呕心沥血”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死后不久,儿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著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著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李贺
呕心沥血的故事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呕心沥血”的来历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两个字来自诗人李贺的故事,另两个字出自文学家韩愈的诗歌,这样组合而成的。此类组合的成语,在中文成语中并不很多。
“呕心”见于《新唐书·李贺传》。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李贺写诗注重考察和写实,他不喜欢先立个题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写下来作为资料,然后才将诗歌素材在家集写成篇。所以,李贺每日早晨起床后,就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出外四处周游。随时看到什么便写成诗句,放入书囊中。
知儿者,非母莫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更了解孩子身体很差,当然心疼得很。每天李贺一回家,妈妈就检查他的书囊。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著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切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沥血”是韩愈《归彭城》诗中用语。原诗写道:“刳(粤语和普通话都读作‘枯’)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割下肝来作纸,滴出血液作墨汁,书写诗文。
人们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正好表达了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的意思了。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呕心”两个字来自诗人李贺的故事,“沥血”两个字出自文学家韩愈的诗歌,这样组合而成的。
“呕心”见于《新唐书·李贺传》。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李贺写诗注重考察和写实,他不喜欢先立个题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写下来作为资料,然后才将诗歌素材在家集写成篇。所以,李贺每日早晨起床后,就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出外四处周游。随时看到什么便写成诗句,放入书囊中。
知儿者,非母莫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更了解孩子身体很差,当然心疼得很。每天李贺一回家,妈妈就检查他的书囊。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著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切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沥血”是韩愈《归彭城》诗中用语。原诗写道:“刳(粤语和普通话都读作‘枯’)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割下肝来作纸,滴出血液作墨汁,书写诗文。
人们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正好表达了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的意思了。
"呕心沥血"的典故呕心沥血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成语呕心沥血的意思和解释,用呕心沥血造句及其故事典故故事典故: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呕心沥血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呕心沥血成语成语呕心沥血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韩愈的《进学解》,短短千字文章,其中包含的为后世所用的成语竟能找出几十条之多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
“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提要钩玄/钩玄提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跋前踬后”:语本于 《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大部分成语故事出自于哪个朝代?
本文2023-10-10 11:29: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