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第1张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时间跨度就相当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到底产生了多少书籍,这些书籍有多少传世非常难统计。但是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书,哪怕是历经“十厄”、流传至今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我手头上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数据,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丛书集成》作一个很粗略的统计)。这些批书籍成书有先后,内容驳杂,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如果统统冠以”中国古书“的名目一概而论,难免把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在此我仅就我相对熟悉的”经史子集“中的经部文献来谈其价值与意义。

经部文献,简单地(当然也很粗疏地)说就是,十三经以及对十三经的注释之作。经部,曾是中国古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在数量上经部文献可能并不占优势。经部文献的地位,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自西汉起,经书就是士人最熟悉的行事守则与处事规范。他们是知识阶层道德与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另一方面,自从科举取士开始,十三经也是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敲门砖。通俗得说,经部文献一方面是读书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是读书人获取功名,换取物质利益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此,经部文献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种非常超然的地位。

但是”五四“之后,经部这种超然的地位被迅速瓦解。经部文献所包含的知识与宣传的行事准则都视为是与西方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的传统被摒弃。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下,并没有一个与经部对应的概念,因此经学自晚清之后就被飞速地边缘化,其内涵也被彻底肢解。比如《诗经》被解释为上古民歌,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尚书》被解释为商周时期的公文档案,成为历史系研究的资粮。而经学本身不复存在。

既然经学本身已被摈弃,那么阅读经部文献,是不是只剩下了历史学上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硕导也曾经问过我)。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经学文献本身虽然已经被边缘化,但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渗透也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对其他文本的渗透。虽然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不少来自民间的文本(比如敦煌变文),但是绝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文本都是来自文人创作。而上面谈到了,经部文献是文人群体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即便读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经学的身影依然隐隐约约挥之不去。而文学作品,其二,经学曾经给知识阶层提供了一套完全自足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套准则虽然不断被阐释,最后又被大力摒弃,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消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很难与“旧道德”一刀两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十三经。比如,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对“孝”的强调(虽然这个字眼越来越少地被提起),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嗣的强调等等。我很难对这种“人情世故”作评价,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原则在日常伦理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阅读经部文献,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上面有人谈到中西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大。在此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用“现代”的眼光看,西方经典无疑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但是当我们跳出西方的学科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属性。一旦我们真的切断了与旧传统之间的脐带,那么我们就会丧失独立的身份。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了五千年的学术系统,在新时代非但丝毫没有在历史洪流中褪色,并且用你所想象不到的表现形式,继续在世界发扬光大。

在29日刚公布的由凤凰网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公布获奖书单中,能见到各种国学巨著,其中,获得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传播奖”年度卓越奖(图书类)的《蔡志忠典藏国学漫画》系列漫画,在一众清心寡欲的文学作品中显得格外独特

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老师,把经典古籍漫画化,让拗口的文言文变得浅显易懂,不仅挖掘了原著中的精髓,还以独特的幽默手法再现了六祖、孔子、庄子等大师的传学情景,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给予文字更加生动的诠释,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领会到老祖宗们的智慧。

这实在让本君喜出望外。毕竟有太多像我这样晕字的新青年,遇到一大堆明明看得懂,凑在一起却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字,会觉得辣眼睛,流眼泪,然后不得不合上书。而这一套漫画完全避免了因为过于晦涩难懂而让人有心无力的局面,十分符合不懂看字又想学国粹的人~~

而“漫画+古籍”这样的形式不仅用在国学典藏漫画上,笔者最喜欢的古人的生活故事也沿用了这样的套路。

将国学经典用漫画的形式推出是很好的创意,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做得就相当不错,他的《漫画老子》、《漫画列子》、《漫画孔子》、《漫画世说新语》、《漫画菜根谭》等系列作品,影响很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漫画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确实有利有弊。

其利处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传播,便于推广,可为大众喜闻乐道。

其弊端是:如果在没读懂,或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臆想经典,必会糟蹋经典。最终创作出的作品,不过是假圣人之名,谈今人的一点浅薄感悟,所谓“诬古人,惑来者”。

因此,漫画经典,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这是个基本的态度问题。

第二、对经典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这是个学问的问题。

第三、要有清晰的定位,确定给什么层次的人看。这是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例如《论语》的漫画,就可分出五六个层次,同一则语录,给不同层次的人读,突出的主题可以不一样。但不管画的深浅程度如何?都不能歪曲穿凿经典。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