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总结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
方剂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灸)、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若咳者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定时发作性疾病、腮腺炎、中耳炎、骨膜炎、甲状腺炎、神经性食欲缺乏、心因性阳痿、秃头症,汗出异常
情绪易激动也易低落,比较敏感多变
2、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虚劳里急,补肺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3、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血虚,肝血不足的肚子疼,有涩脉;阳虚有火的现象,手脚掌发热
虚弱儿体质,小孩子胃口不好,吃了不吸收;糖尿病人又有心悸的症状,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轻症腹膜炎、尿频、小儿夜尿、肺结核、慢性肝炎、痛经
烦加上悸,心慌慌的,肝气郁结,容易压抑。
4、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靠近胃下面十二指肠,少阳腑证集中的地方,闷痛、绞痛,伴随剧烈的呕吐、可能会拉肚子,便秘,有点烦,脉一定是弦而扎实的。
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肠梗阻、肝炎、胃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风、肥胖症、高血脂症、阳痿、习惯性便秘
会有点自卑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两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胸满,烦惊是你的胸口好像绞起来一样,整个人很容易受到刺激,很容易被惊吓的感觉。
心脏病的胸闷加心慌加烦,心脏瓣膜病、小孩莫名其妙的身体颤动,大人的帕金森、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头痛、呕吐、唇疮,以怕为主的神经病,心胆虚,精神分裂、神经官能症、梦游症、身体的热排不顺畅形成的青春痘、男人阳痿和性机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失眠多梦、高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神经性耳鸣、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会比较容易紧张,心理不自信,容易心烦
6、黄芪五物汤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身体麻木不仁,中风,汗出恶风,虚劳,美容紧实肌肤
身体麻木不仁、末梢神经元、中风后遗症、肩周炎、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症、产后病、虚劳
虚劳,心烦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龙骨、牡蛎各三两,灸甘草二两,生姜3片,大枣十二枚
神经型虚劳,病人容易失精,梦遗,容易有性反应,可以让严重压抑情绪的人释放出来,人面对自己生命比较真实的状态
失精家普遍可以用,神经衰弱、神经紧张、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浅、容易紧张、健忘,小儿夜尿、夜惊、佝偻病、自汗盗汗、眼睛疲劳、脱发、高血压症、更年期综合征
容易精神紧张
8、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灸),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心下痞,容易呕吐,肚子咕噜咕噜响,肠子咕噜咕噜响代表肚子里面虚寒,不是实热。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失眠、口臭、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急性肠胃炎
容易心慌,心乱
9、黄芩汤
黄芩三两,灸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发热,肚子绞痛拉肚子,细菌性痢疾 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流鼻血、胃肠型感冒,菌群失调综合症 情绪易变,不稳定
少阳证又称“少阳病”,六经分证之一。邪在半表半里。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1)伤寒中风少阳病 见寒热往来无定时,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因病邪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发无定时;半表半里居足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经络心包,风邪侵犯此地,心气不能穿畅,故烦满;有时侵犯胸胁,所以又胸胁痛;病邪在表能吃饭,入里不能吃饭,在表里间,故只是不想吃,却没至于不能吃;病在于表,则不烦不呕,在里则烦呕,在表里间,故只是心烦喜呕;里虚胁热,所以或渴或利,或腹中痛;而又有饮停胸中,故易悸而小便不利;少阳胆经络于耳,胆经受邪,故耳聋;胆气上溢,故口苦。(2)疟疾 战栗与高热 交替出现,每日或两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3) 女子热入血室 血室即冲脉,女子感受外邪七八日未愈,病邪当传里,恰逢月经来,致使病邪不入脏腑,趁机入了血室,或是月经刚断,表邪也能趁机入血室,热邪于血搏,结滞不行,致使寒热往来,热邪犯上,白昼说胡话,如同见到鬼的样子。 满意请您采纳~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管胆,胆为奇恒之腑。胸胁处一点痛亦属胸胁苦满,太阳表邪进入少阳时,第一个碰到是胆,胆受邪,胆汁会回逆,跑到血里面时就身黄,跑到喉咙里就“ 口苦 ”。
《素问》:“三焦者,水道出焉。”当三焦有病时,水道会不顺畅,故“ 咽干 ”。五官均归少阳管,肝之所以开窍于目,是因为有少阳连贯到,五脏开窍于上亦然,肝胆相表里,故“ 目眩 ”。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灵枢·决气第三十》:“人有精、气、津、液、血、脉。”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鸣。“两神相博,是谓精。”阴阳互相制约协调时产生精,故阴阳协调产生精,精脱了耳暴聋,完全听不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上焦滋润肺,即食物入小肠消化后,糟粕入大肠,残渣里的水在大肠气化后入肺,成为肺气的来源。
腠理汗出,是谓津。津很足时,新的津不断替换旧的津,流汗是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
五谷入气海,是谓液。再从气海跑到骨髓、关节里去,关节便能活动,增益脑髓。
“中焦受气化生为赤”,是谓血,脉以规范营气。过热过寒均会导致血管破裂。西药会把血管里的水排掉,吃阿司匹林的人手一碰就有乌青,毛细血管破了,那如果以后脑里的血管也一碰就破,那就危险了,所以还是慎服、少服、最好不服。
“ 双耳无所闻 ”,代表精脱了,要把阴阳补回去。调和阴阳第一方是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但可能力量不足,可以加些龙骨牡蛎等。
“目赤,胸中满” ,加上耳聋,代表病既不在里也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不可吐、下。上焦实用吐,下焦实用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和解。
若不该吐、下而“ 吐、下则悸而惊 ”,心是君主之官,心中要有津液,阳才能潜,心神才能守住。吐、下必伤津液,心神不藏,容易受到惊吓,还会动悸,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用苓桂甘枣汤,为什么用桂枝?桂枝能把心阳壮起来。
临床上小孩子遗尿、梦遗,为精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先用桂枝汤调和阴阳,精自然回头,再用龙骨牡蛎敛阳镇惊。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应浮而紧,弦脉代表进入少阳,即使有头痛发热都不要去发汗,一发汗肠胃津液失,大便堵到,则谵语。
光头痛发热不能立马开发汗药,若无法脉诊时,可问有无恶寒、体重、肌肉酸痛等太阳兼证,少阳病一般兼有往来寒热、恶心等。
少阳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在腑之分。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少阳病的方剂 2 治疗少阳病的穴位 3 治疗少阳病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少阳病 1 拼音
shào yáng bìng
2 英文参考shaoyang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少阳病为病名,六经病之一[1]。出《伤寒论》。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1]。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1]。发病原因,或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直中少阳;或为太阳之邪不解,内传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治宜和解少阳,扶正达邪,用小柴胡汤。本病多兼证[1]。少阳病有向表向里两种转归,常可兼表证或里证,治宜兼用解表或攻里。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1]。
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
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2]。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2]。多由外感风寒所致[2]。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2]。《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阳明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3]。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3]。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3]。《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3]。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3]。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3]。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3]。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3]。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3]。
寒热往来为症状名[4]。见《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亦称往来寒热[4]。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交替发作,一天可发作数次[4]。《类证活人书》:“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等症,属于少阳病,通常称为半表半里证[4]。治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4]。若在杂病中气郁化火,而见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见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等症,治宜疏肝解郁[4]。亦有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见寒热往来者,一般表现为时寒时热,或昼发而夜静,或昼静而夜作,多见于虚损一类疾病[4]。
4少阳处半表半里.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是取病机立法矣.夫口咽目三者.脏腑精气之总窍.与天地之气相通者也.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正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合开之可见.合之不见.恰合为枢之象.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风寒杂症咸有之.所以为少阳一经总纲也.
如目赤.两耳无闻.胸满而烦.只举中风一症之半表里.内经之胸胁痛而耳聋.只举得热病一症之半表里.故提纲不与也.
少阳之表有二.脉弦细.头痛.发热.或呕而发热者.少阳伤寒也.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少阳中风也.此少阳风寒之表.而非少阳之半表.
阳明风寒之表.亦有麻黄桂枝症.少阳风寒之表.既不得用麻黄桂枝之汗.亦不得用瓜蒂栀豉之吐法.发汗则 语.吐下则悸而惊.是少阳之和解.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
少阳初感风寒.恶寒发热与太阳同.不得为半表.惟寒热不齐.各相回避.一往一来.势各两分.始得谓之半表耳.
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自受寒邪.阳气尚少.不能发热.至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一也.或太阳伤寒.过五六日.阳气已衰.余邪未尽.转属少阳.
而往来寒热二也.若风为阳邪.少阳为风藏.一中于风.但往来寒热.不必五六日而始见三也.太阳之身寒.在未发热时.如已发热.虽恶寒而身不再寒.
阳明之身寒.恶寒 在初得之一日.至二日则恶寒自罢.便发热而反恶热.惟少阳之寒热.有往而复来之异.
寒来时便身寒.恶寒而不恶热.热来时便身热.恶热而不恶寒.与太阳之如疟.发热恶寒.而不恶热.
阳明之如疟.潮热恶热.而不恶寒者不侔也.盖太阳为嫩阳.如日初出.寒留于半表者不遽散.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故见此象耳.
然寒为欲去之寒.而热为新炽之热.寒固为虚寒.而热亦非实热.故小柴胡汤治热.而不治寒.预补其虚而不攻其实也.
小柴胡为半表设.而其症皆属于里.盖表症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矣.惟往来寒热一症.尚为表邪未去.故独以柴胡一味主之.
悉属用里药.凡里症属阳者.多实热.属阴者多虚寒.而少阳为半里.偏于阳.偏于热.虽有虚有热.不尽属于虚也.
仲景又深以里虚为虑.故于半表未解时.便用人参以固里.寒热往来.病情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看苦喜不欲等字.非真呕真满.不能饮食也.
看往来二字.即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无形之表.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无形之里.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者.此七症皆偏于里.
惟微热微寒为在表.皆属无形.惟胁下痞硬为有形.皆风寒通症.惟胁下痞硬.为少阳总.是气分为病.非有实热可据.故皆从半表半里之治法.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气.所以谓之正气.正气虚.不足以固腠理.邪因腠理之开.得入少阳之部.
少阳主胆.为中正之官.正气虽虚.不容邪气内犯.必与之相搏.搏而不胜.所以邪结胁下也.往来寒热.即正邪相争之象.更实更虚.所以休作有时.
邪实正虚.所以默默不欲饮食.仲景于表症不用人参.此因正邪分争.正不胜邪.故用之扶元气.强主以逐寇也.若外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是风寒之表未解.不可谓之半表.当小发汗.
故去人参加桂.心烦与咳.虽逆气有余.而正气未虚.不可益气.故去人参.如太阳汗后.身痛而脉沉迟.与下后协热利.
而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半里症也.表虽不解.里气已虚.故参桂兼用.是知仲景用参.皆是预保元气耳.更有脉症不合柴胡者.仍是柴胡症.
本论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半在里.半在表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可与小柴胡汤.此条是少阳阳明并病.而脉症俱是少阴.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亡阳.亦有反汗出者.
然亡阳与阴结.其别在大便.亡阳.则咽痛吐利.除阴结则不能食.而大便又反硬也.亡阳.与阴阳结.其别在汗.亡阳者.
卫气不固.汗出必遍身阳结者.热邪闭郁.汗 在头也.阳结阳微结之别.在食.阳明阳盛.故能食.
而大便硬.此为 纯阳结.少阳阳微.故不能食而大便硬.此为阳微结.故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然微恶寒.亦可属少阴.
但头汗出.始可属少阳.故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所以然者.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故见症多相似.必于阴阳表里辨之真.而审之确.始可一剂而瘳.此少阴少阳之疑似症.
又柴胡症之变局也.少阳居人身之半.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而小柴胡为枢机之剂也.岐伯曰.中于胁.则入少阳.此指少阳自病.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少阳之邪.欲归并阳明.
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者.是太阳并病.将转属少阳之机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断太阳之来路.
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是少阳阳明并病.此转属阳明之路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开阳明之出路.
若据次第传经之说.必阳明始传少阳.则当大便硬而不当溏.当曰胸胁始满.不当曰满不去矣.又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此虽已属阳明.而少阳之症未罢也.
盖少阳之气.游行三焦.因胁下之阻隔.令上焦之治节不行.水精不能四布.故舌上有白苔.而呕.与小柴胡.转少阳之枢.则上焦气化始通.津液得下.胃家不实.而大便自输矣.
身 然而自汗解者.是上焦津液所化.故能开发腠理.蒸肤泽毛.若雾露之溉.与胃中邪热薰蒸.而自汗不解者.不同. 东垣云.少阳有不可汗吐下利小便四禁.然柴胡症中口不渴.身有微汗者.仍加桂枝以取汗.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甘姜汤汗之.
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语.身重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中.同大黄茯苓以利小便.柴胡症具.反下之.
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陷胸汤下之.医以丸药下之.而不得利.已而微利.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下之.
是仲景于小阳经中.以备汗下利小便法也.若吐法.本为阳明初病.胸中实.不得食.不得吐.而设.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复不能吐.亦是胸中实.当吐之.
若水饮蓄于胸中.虽是有形而不可为实.故不可吐.何则.少阳之喜呕.呕而发热.便见中气之虚.但热而不实.故用人参以调中气.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故少阳之呕.与 语不并见.所以呕者是少阳本症. 语是少阳坏症.然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又非柴胡症.是呕中又当深辨也.
按呕渴虽六经俱有之症.而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因三焦之不通.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此两火之并合.病已过少阳也.夫少阳始病.便见口苦.咽干.目眩.先已津液告竭矣.
故太阳之病.最易转属于阳明.所以发汗即胃实而 语.故小柴胡中.已具或渴之症.方中用参苓甘枣皆生津之品.以预防其渴.服之反渴.是相火炽盛.津液不足以和胃.即转属阳明之机也.
少阳妄下后.有二变.实则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用大陷胸汤下之.虚则但满而不痛为痞.用半夏泻心汤和之.此二症皆从呕变.因不用柴胡.令上下不通.津液不下耳.
本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主症.此外兼见胸胁满硬.心烦喜呕.及或为诸症中凡有一者.即是半表半里.
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症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
然柴胡有疑似症.不可不审.如胁下满痛.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又但欲呕.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如此详明.所云但见一症便是者.又当为细辨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络名·少阳 41 手少阳三焦经 42 足少阳胆经 5 经穴别名·少阳 51 位置 52 穴位解剖 53 功能主治 54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阳 1 拼音
shào yáng
2 英文参考SHAO 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e gall bladder and SAN JIA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少阳:1经络名;2经穴别名。
4 经络名·少阳
少阳为经络名[1]。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分手少阳和足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1]。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2]。少阳经是少血多气的经脉,在针刺治疗时,可以出气,不可伤血[1]。
41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3]。代号SJ[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3]。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3]。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3]。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3]。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3]。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42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4]。代号GB[4]。《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4]。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 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4]。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4]。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4]。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4]。
图7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经穴别名·少阳少阳为经穴别名[1]。见《针灸歌赋选解》。即听会穴[1]。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5]。听:听觉;会:聚会[5]。穴在耳前,故名[5]。
51 位置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5]。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5]。
52 穴位解剖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5]。
53 功能主治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5]。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5]。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领关节炎等[5]。
54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5]。
少阳病总结
本文2023-10-10 11:42: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