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句,万法归自然的前几句是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问一句,万法归自然的前几句是啥?,第1张

是不是照这个道家静坐,主在养生;切忌枯坐,趋于寂灭。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长生不死;而入门之法,重在修炼。故道家静坐,最要在修炼功夫。修个小乘,可以却病延年;修个中乘,可以返老还童;修个上乘,可以长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超化还虚,而达到人天合一之境界。故静坐应以超凡入圣而至天人合一为最高主旨,非徒以却病长生为事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万法归宗”之旨要!古谓“道法三干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三干六百门中,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总以“合于自然”为第一要义。本此拣择,万无一失。何谓静一念不生之谓静。何谓坐寂然不动之谓坐。何谓金万古不易之谓金。何谓丹阴阳和合之谓丹。故欲打坐,首须三昧伽跌,正身寂定。欲修静,首须万缘放下,四大全空。待至寂然不动,一念不生时,便可至“虚极静笃”境界。静极一阳生,阳生一分,便阴消一分,及至六爻全阳,便复乾体。人如至老而能保全其纯阳体,便是返老还童功夫。故阳生时,为修金丹大法之下手初基。“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此为正统坐功,百无一病。道家重性命双修,形神兼养。其所以重养形者,正如《淮南子》所谓“形者生之舍”、“形备而性命成”也。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命之不存,性格焉修故道门虽以养性为宗,养神为首,然却以养形为本,养命为基,方能达到形神合一之境。若本基不固,宗首便无由得立矣。舍此躯壳,欲作仙佛圣人功夫,如何起修?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正心尽性”。生之不存,明见正尽,便全无落脚处矣。在此首须切记,养生养形只是手段,是工具,作仙、作佛、作圣人,才是目的,是本旨。道家养生重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道家长生法要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一贯工程,总是以此三宝为基础、为材料。精气神三宝寄托于外者,为耳目口三门。《参同契》所谓“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通。真人沉深渊,浮游守规中”。当静坐修炼时,宜固塞此三宝,令勿发通;外不入内,内自不出。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视则劳神。收视于目,回目光以内视;反听于耳,回耳聪以内闻;缄闭其口,回元气以内营。凝神寂照于丹田,了无杂念,使神气相抱,合乎先天之鸿蒙。将此精气神三宝调和烹炼,往来升降,发于规中,充于四体,便可证验到内丹之成。道家炼三宝,下乘炼凡精、凡气、凡神,亦即是后天之精气神;上乘炼元精、元气、元神,亦即是先天之精气神。一般人初步入手工程,只能从前者下手。即是从后天法入先天法,从有为法入无为法。即从前者下手,故精不可漏,气不可漏,神不可漏;精不可伤,气不可伤,神不可伤;精不可摇,气不可摇,神不可摇。此为养形、养命、养寿之三大要素!故修道之士,首宜注重做保精、保气、保神工夫,次宜注重做固精、固气、固神工夫,再宜注重做补精、补气、补神工夫。最后—步,方为化精、化气、化神工夫。中老年人已破体者,即精气神均已多所伤损泄漏者,前三步工夫,尤为紧要。修个小乘以图却病延年者,只做第—、二两步工程,即“保”字工夫与“固”字工夫,即可终生无病、延年益寿矣。修个中乘以返老还童者,便须做到三步工程,即“补”字工夫。务使返还于童贞体、纯阳体,即可百岁犹少年,寿算超常人矣。修个上乘以图长生不死,而抵于“圣神合一”、“天人合—”者。便须做到第四步工程,即“化”字工夫。到此境界,便可形神俱化,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同体,与日月同明,而充乎太虚,神玄莫测矣。养精为养形体之要素,养气为养命之要素,养神为养性之要素。精者体之所成,气者命之所寄,神者性之所托。油尽灯灭,精竭人死,气绝命亡。故道家工夫,最重精与神气,闭塞耳、目、口,叫元气不上泄;寂灭心、意、念,叫元神不外泄;筑固肾部,叫元精不下漏。收视返听,寂心止念,神光全集于内,积气、聚精、凝神,久之即可产生内丹之特殊效验,而为“长生久视”之大药矣。道家之炼丹,纯以阴阳为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尤须颠倒阴阳方为功,即地天交泰者是。《参同契》所谓“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与“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者是。取坎中之真阳,填离中之真阴,便成纯阳之乾,而为长生之基矣!北宗清修派认为以身中之阴阳交、坎离交,也就是心肾交,即可得采补之功。吾人能使心火中之真阴与肾水中之真阳交媾,便可得阴阳交配、水火既济之功。其中自有妙理,到时自有证验。双修派则认须在彼身中求,《参同契》所谓“同类易为功”者是。南宗对此一丹程之诀中诀,最不轻传,稍一偏差,便入于左道旁门矣!陆彦孚谓:“道以全神,术以固形。”前者为玉液之事,后者乃金液之功。修命真诀,常能夺造化玄机,非遇大有缘之积德善人,历真均不轻泄。昔陈观吾真人口传玉液炼形者数百人,而金液大道,迄未遇一二缘会。修此功诀,不得其人,便易起贪*之念,为祸不浅,故易获天谴也。《抱朴子》尝渭神仙之至要,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三者。吾人之精,至为宝贵,“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如何逆用北宗主清修三宝,南宗主双修三宝,用房中之法,还精补脑。至乎行气,其至要者为胎息。服一大药,即指服食金丹。炼丹之道,开关为先。不打通任督,以行大小周天,则以后工程均无法办。通关之法,自下而上,由后而前,循环不息。此为任督脉通。任督脉通后,再打通八脉,乃较容易事矣。此又有积气开关与聚气开关二法。前者任人可修,任人可成;后者则非得其传,非得其人不可。通关证验,有一次全通者,有须无数次方得全通者,迟速无碍。工程足,精气足,则一次即可全通,否则便须久久历练。炼丹之道,火候最要。筑基易,开关易,得药易,采药易,惟火候最难。薛紫肾真人所谓“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者是。火与候,种类繁多,景象各异,用途亦殊。当熏蒸、烹炼、采取、温养之时,俱宜仔细分别认取,遵循准则以为用。静坐以至得火(此指身中真火),则如燃油灯,随时可用,此为起火功。火生起后,绵绵不熄;欲小则为文火,放大则武火。不用之于炼丹,亦可用之以养生,用之以治病。火工起火之后,须明节制火工与止火之法。否则,不但有水枯之敝,且有焚身之害。全真子有云:“精为命宝,亦为丹本。”在术法中,保精有保精之工,固精有固精之工,补精有补精之工(俗谓添抽工夫,又可分自家补精之工,与被家补精之工,二者截然不同),不漏精有不漏精之工。(断*欲,固为不漏之法门,然在家人岂可全断行房而不绝,御女而不漏,且纯属自然之事,元丝毫勉强之意,方可谓之道门上乘工诀!若用外功勉强行之,则随入左道旁门矣。)精不漏之外,犹须做到气不漏,神不漏,方为上诀。所谓“大锁金关勒五阙”者是!且也,补气有补气之工,补神有补神之工。不漏之后,方可言采取。采又有清采浊采、内采外采、上采下采之别。且采精有采精之工,采气有采气之工,采神有采神之工,又均有别。凡各工程,均有诀法,诀法虽异,然有一本之道存焉!握其一本,便可贯通万殊。此全属命功范畴,乃金液大还丹之事,历代仙真,绝不轻泄之也。道法中有顿、渐二门。顿法易成而难修,渐法易修而难成。顿法非明师莫办,渐法无明师亦可。此点,双修之与清修亦然。顿法直修上乘即可兼中下二乘,渐法则须循序自下乘起修,透中乘再入上乘。途有远近,时有久渐,果无二致。道法中又有显、密二宗,清修为显宗,双修为密宗;性功为显宗,命功为密宗。惟此系就道门中人而言,在外视之,则丹鼎派之道法,均属密宗。所谓显宗者,乃密中显;所谓密宗者,则为密中密也。初习静坐,妄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燥气最难平。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元气所以去燥气。心死则神话,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三者下手法,总在“制心一处”!心止于规中曰凝神,念息于规中曰净意,气归于规中曰调息。神凝则心定(心动则神疲),意净则念止(念长则意乱),气伏则息澄(息粗则气浮)。如是则自可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之境,而入于无心、无念、无意、无息之大定境界中矣。潜心于渊,则心不外驰;意不牵事,而火不动于中。凝神于规,则神不外游;机自息于物,而欲不摇其精。神气精,长养于内,圣胎自成,此静坐养生之初法也。静坐之功效,旨在能却病延年。三丰有云:“保身之道,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窝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蹦。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蹦,必无精泄之思,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气精交凝,结为胎息,可以却病,可以延年。”又云:“却病之术,有行动之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外发工夫以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此二则,极简要而彻精微。惟静坐丹法,共有九候三关:至初关三候之功,即可治百病;至中关六候之关,即可万病不生,返老还童;及至最后关上达九候之境者,则已跻入圣登真之境矣。故凡习静坐而仍生疾病者,绝不能言有功夫也。打坐则实在打坐,做功夫则未也。故不打坐则已,打坐则须死心塌地做功夫,不可以此为名也。静坐修丹,成年人体与童真体有别。成年人类皆为已破漏之躯,精气已损,须先修补工,以补离成乾,返还其童真体,然后再着上功。童真体毫无泄漏,并未破乾成离,无须作取坎境离之补工,只做一段纯阳上功即足。故二者修为法与下手法,亦均有异。静坐济丹,一般常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庶不知三者下手法,系以炼气为首。其诀在以炼气补形、炼形补精为第一环。炼气补精、炼精补气为第二环。炼气补神、炼神补精为第三环。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第四环。炼虚合道、参道入真为第五环。此为青城派祖师罕传之天机活法也。古真谓:“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入手总以气为主。迄至气用先天真一之气,而不用凡气,即呼吸之气。精用先天真一之精,而不用凡精,即交感之精。神用先天真一之神,而不用凡神,即后天之识神。则为上上修玄法矣!

道教经典典籍有《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冲虚经》(即《列子》)、《清静经》、《关尹子》、《阴符经》等等。

1、《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4、《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5、《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道德经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黄帝阴符经

-周易参同契

-清静经

出自道家的《万法归宗》后期又因风水师把法术符咒于风水术结合,搞成了现在这种民间流传的五鬼运财法,被正派人视为旁门右道,虽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弄不好也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老家的农村,几乎家家都供奉着佛菩萨,“占断西湖三月景,带来南海一枝春”更是佛堂的标配对联。如果家里还信奉老子或者孔子的话,供奉的位置就在佛堂的两侧。村里有位比较厉害的人,小时候经常会听他说,“夫子老君大,让与佛爷当中坐,三教迟早要合一”,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三教合一的事情。

       说到宗教不能不提教派之争。一个教派一旦成型就会有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理和教规,于是在宗教界便起了分别心。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刚开始只是说自家的最好,到后来发展成相互诋毁,都视对方为外道。就是同一宗教内部也会分出很多门派,足见人“心”之复杂!《金刚经》上有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站在为善的立场,旁门亦门,左道也是道,教人向善终归是好的,基于此对一切宗教全部点个赞!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之前看过一个专家的访谈视频,这位专家说儒家不能称之为“教”,因为宗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孔子没有解决生死问题,理由是《论语》中的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当然我并不关心儒家是不是宗教,我只是惊讶这位专家的逻辑。因为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就说老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位专家学生,相信孔老夫子若在必然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扬“以直报怨”的优良传统,板砖直接盖过去肯定会大概率发生。“不悔自家无见识,反将丑语抵他人”,长此以往,真担心我们的后人会这样定义专家,“专者砖也,挨板砖的意思,一般指那些欠揍的人”。我的担心绝非空穴来风,有一次看儿子的语文教材,上面有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旁边“道”的注解是道理。呜呼!如此解释让人无语。

        孔子说自己”五十知天命",何为“天命”呢?子思在《中庸》开篇中直接提出,“天命谓之性”。佛教传入中华后,直接把“性”字永久地借走了,然后出现了一个新词,“明心见性”。如果按照那些“专家”的逻辑,会认为孔子“五十知性”,然后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论证之后得出一个惊天结论,“孔夫子乃晚熟男”。其实,《西游记》中对"性"有很好的注解,在菩提老祖与孙大圣师徒二人一问一答中禅机己现。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所说是后天之性,菩提所指乃先天之性,明心见性者当见先天之性。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者观自在也,对应佛家的大自在境界,你能说观音菩萨没有解决生死问题?

       我们的祖先也许倾向于进化论吧,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认为自己的后代肯定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留下了一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我辈真是“不负祖望”,寻章摘句,望文生义,美其名曰“取祖精华,去祖糟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领悟孔门心法,没有修心养气的实证功夫,竟敢向祖宗开炮,真是后生可畏啊。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真是“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反对中医的“专家”,开口闭口都是“中医是伪科学”,人体经络根本不存在等等。试问这些“欠揍的人”有哪个是中医通?哪个有静养修心的功夫?如果没有,那就请闭嘴!当然也不能就此一竿子都打死,这些人并非一无是处,虽然没有理论研究的功夫,也没有修养的功夫,但起码还有耍耍嘴皮子的功夫。中医本是言天人合一之理,治病救人只是顺手牵羊的事情。我坚信,总有一天会有大德之人出现,带领我们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佛说末法时期群魔乱舞,若按此标准,我也算是只小魔了。五十步笑百步,小魔笑大魔,惭愧,惭愧!

       好了,有点扯远了,回归正题。纵观西游一部,言的是儒释道三家事,说的却是一家理,我们先从天地说起。无形为天,有形为地,道家称天与地为“有”,能生出有的叫“空”,“空”指的就是宇宙的本体,"虚空生妙有”。科学认为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西方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问题来了,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呢?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呢?如果上帝有妈妈,那上帝的妈妈怎么来的?所以,本体不是物质也不是非物质,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难怪佛祖说“吾法妙难思”!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晚上做梦,梦见高楼大厦,梦醒之后怎么解释梦里的高楼大厦是如何建造的?

       本体非空非有,起了名字叫“空”。为了寻找宇宙的本体,无数圣贤,创言立说,大家目标都一致,只是路径与方法不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跟小孩出生先起名字一样,找到了本体也需要有个好听的名字,于是起名大赛开始了。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起了个小名叫“太极”,别名“虚空”。孔子则称其为“天命”,曾用名“性”。释迦摩尼直接起名叫“佛”,字“法”,号“心”或“性”。其他圣贤称之为“上帝”、“真主”等等。总之,你想叫张三李四都行,就是个名字而已。那么圣贤们找到的本体在哪里呢?“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在山河大地中,在一叶一花内,在我们的心中。“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百姓日用而不知”,顺着你那个能思能想的东西,往内心去寻,跟着西游走,总有一天会拨云去雾露青天。正如王阳明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三教无需合一,原本为一;万法不必归宗,本就一宗。用名侦探柯南的那句名言就可以清晰的说明问题,“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