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苓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四苓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42 标准编号 43 处方 44 制法 45 性状 46 鉴别 47 检查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规格 411 贮藏 5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 51 四苓散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法 54 功效主治 55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56 运用 57 四苓散的临床应用 58 各家论述 59 附注 6 《温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散 61 组成 62 制法 6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能主治 7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四苓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8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方之四苓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9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四苓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94 运用 95 制备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苓散 1 拼音

sì líng sǎn

2 英文参考

Powder of Four Drugs Ccontaining Po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四苓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Siling San

42 标准编号

WS3B072391

43 处方

茯苓 250g 猪苓 250g 泽泻 250g 白术(炒) 250g

44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黄白色的粉末;气微香,味淡。

4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草酸钙方晶呈斜方形或多角形直径约至34μm。淀粉粒呈圆形、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 3~14μm,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椭圆形孔,集成纹孔群。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4μm,存在于无色薄壁细胞中。

4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48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泄泻,小便不利。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 1~2 次。

410 规格

每袋装 9g

411 贮藏

密闭,防潮。

5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 51 四苓散的别名

四苓汤

52 组成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等分[1]。

白术1两半,猪苓1两半,茯苓1两半,泽泻2两半。

53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54 功效主治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功能利湿健脾[1]。主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1]。

功在健脾止泻,利水除湿,利小便。主治脾虚湿胜,水泻,小便赤涩胀痛,泄泻;小儿阴囊肿痛;痘内热;风寒湿邪不解,烦渴欲饮者。

55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空腹调服[1]。

56 运用

湿,加苍术,甚者,苍白2术同加(炒用);火,加木通、黄芩。

57 四苓散的临床应用

腹痛泄泻:薛某,腹满下至少腹,三阴都已受伤,而周身疥疮,数年不断,脉络中必有湿热,就腹痛泄泻,腑阳不通,不独偏热偏寒之治,常用四苓散,猪苓3钱,茯苓3钱,泽泻1钱半,生于术1钱,椒目5分。

58 各家论述

《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泻;湿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白术燥而淡,燥则能健脾,淡则能利湿;茯苓甘而淡。甘则能补中,而淡亦渗湿矣;猪苓苦而淡,泽泻咸而淡,苦者有渗利而无补益,咸者直能润下而兼渗利。丹溪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9 附注

四苓汤(《医宗金鉴》卷五十二)。本方改为丸剂,名“四苓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痘疹金镜录》以本方加木通,东流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寿世保元》:水煎服。《文堂集验方》:灯心汤调服。

6 《温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散 61 组成

茯苓二钱,泽泻、猪苓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1]。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6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冲服[1]。

64 功能主治

《温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散功能利湿和胃[1]。主治口渴引饮,自觉水停心下[1]。

7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四苓散 71 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木通。

72 功能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四苓散主治一切湿症。

8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方之四苓散 81 组成

赤茯苓1钱2分(去皮),猪苓1钱2分,泽泻1钱2分,白术8分,木通5分,车前子(炒)5分。

82 功能主治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方之四苓散主治小儿伏暑吐泻。

8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候温,调益元散23匙服。

9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四苓散 91 组成

茯苓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泽泻1钱,苍术1钱(炒),山药1钱,芍药1钱,山栀1钱(炒),陈皮1钱,甘草5分,乌梅1个。

92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四苓散主治火泻,热泻。

9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加灯草1团,水煎,温服

94 运用

饱闷,加厚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术;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术;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耆,去泽泻、苍术;夏月暑泻,加香薷、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术、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95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术散 术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ù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术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95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6g 袋 06 中成药部分 396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15g 袋 017 中成药部分 397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3g 袋 032 中成药部分 398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9g 袋 087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

术8两,桂4两,干地黄,泽泻3两,白茯苓3两。

32 功效

益肾补虚。

33 主治

五劳百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大病后不复常,行动喘惙,吸吸少气,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悸,咽干,饮食无味,虚乏瘦削。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饮,随性调下,日3次。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术散 《小儿痘疹方论》:论痘疹治法

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术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

《幼科发挥》:[卷之三脾所生病]泄泻

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热后补脾。清热薷苓汤。补脾白术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金沸草散、来苏散、人参轻骨散、葱白散、和解散、神术散之类可服也。初得病一、二日,头痛发热,身体痛,恶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

止。用温脾汤尤佳,若难取效,可佐以干姜丸,后服白术散。(《本事》)(白术散,出温中方四柱散下。)泻已

《慈幼便览》:泄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处方 5 制法 6 功能主治 7 白药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药 白药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ái yào

2 英文参考

baiyao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白药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089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30ml 盒 89 中成药部分 1090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60ml 盒 169 中成药部分 1091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90ml 盒 246 中成药部分 1092 97 云南白药酊 酊剂 120ml 盒 321 中成药部分 1093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32粒 盒(瓶) 404 中成药部分 1094 97 云南白药胶囊 胶囊剂 025g16粒 盒(瓶) 207 中成药部分 1095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50g60g 盒 342 中成药部分 1096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3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7 97 云南白药气雾剂 气雾剂 85g60g 盒 345 中成药部分 1098 97 云南白药 散剂 4g 袋 121 中成药部分 1099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65cm10cm 贴 51 中成药部分 1100 97 云南白药膏橡胶 膏剂 10cm14cm 贴 9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处方

黄柏1钱半,黄芩1钱半,当归1钱半,赤芍药1钱半,黄耆1钱半,牡丹皮1钱半,生地黄1钱半,木鳖子仁1钱半,黄连1钱半,地骨皮1钱半,桑白皮1钱半,甘草1钱半,白芷1钱,马蓼稍叶(生者)1钱(火煅过)。

5 制法

上用桐油3两,煎**,滤去滓,再煎油稍熟,入细白板松香1片,慢火煎,须柳枝频频搅匀;却入乳香、没药、虢丹各7钱,煎数沸,出火顷时,以少绵铺于煎滤药滓布上滤过;先用瓦钵满盛清水8分,却滤药于钵水中,将去清水中,如绷面状绷200300度,愈绷愈白,故名白药。常以清水浸,倾于冷地上,用物遮盖,勿令尘入,57日一换水。

6 功能主治

刀斧金刃所伤。

7 白药的用法用量

凡刀斧一应金伤,量伤孔大小取1块填于伤孔中,以白纸护之,随手不疼,1日1换,5日生肉;打损,只敷于油纸上贴之即愈,不须入接筋续骨等剂。

筋断,加杜仲、续断各2钱同煎;收口,加龙骨半钱,碎了煎入药内。

8 摘录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云南白药

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云南白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

玉液丹

甘草2两,苏薄荷叶1两,乌梅肉1两。制备方法:上药为末,梨汁为丸,龙眼核大。上为极细末。梨汁为丸,

白药子散

宣明论》卷十四《鸡峰》卷五:组成:川升麻1两,白药1两,前胡1两,石膏1两,羚羊角屑、甘草(炙)半

络石煎丸

络石半两,射干半两,川大黄1分,木通1分(锉),白药、川升麻半两,牛蒡子1分,玄参1分,甘草半两,白

胜冰丹

:shèngbīngdān处方:白药子一两半,山豆根、红内消、黄药子、甘草(炙)、黄连,各二两;麝

更多用到中药白药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云南白药

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云南白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

云南白药胶囊

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云南白药对照提取物,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

参苓白术丸

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品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

艾煎丸

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

局方牛黄清心丸

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牛黄清心丸中成药的药典标准。别名:牛黄清心丸。大牛黄清心丸(《古今医

更多用到中药白药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药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白药子

痰解毒(时珍)。附方旧三,新九。天行热病∶白药为末,浆水一盏,冷调二钱服,仰卧少顷,心闷或腹鸣

《证类本草》:[卷第九]白药

白药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唐本注云∶三月苗生,叶似苦苣,四

《普济方》:[卷六十三咽喉门]咽喉肿痛(附论)

治咽喉猝肿痛。龙脑(研一分)犀角(镑)丹砂(研)白药子(各三分)真珠(研)黄(锉)甘草(炙各治咽喉疼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一瘰门]诸瘰

渐小。不得出风。一月将息。后用补药。人参玄参苦参白药上等分锉焙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三五沸。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二十六种陈藏器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1 拼音

chuán tǒng jì xíng

2 英文参考

Traditional dosageform

3 注解

传统剂型是历代(清代以前)中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及贮存,根据中药的性能、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其制成一定规格的适宜的制剂形式。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锭剂、胶剂、膏药、茶剂、曲剂、糕剂、露剂、棒剂、线剂、条剂、钉剂,灸熨剂,膏剂、丹剂等。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幼科概论》:不经医对病服药之误论

小儿气血未充实,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为其父母者,若不经心护持,大则夭亡,小则遗害终身,此饮食之宜

《外科枢要》:[卷二]论肺疽肺痿(十)

(妇人症见《妇人良方》)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气血,腠理不密,外邪所

《女科要旨》:[卷四杂病]金匮方一十九首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论》。)半夏浓朴汤半夏(一斤)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一节·伤寒兼风

(俗称冷伤风。仲景伤寒论名曰中风)因同一感受风寒。寒甚于风者为正伤寒。风重于寒者为冷伤风。冷伤风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二节·伏暑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四黄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四黄散 41 四黄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四黄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青囊秘传》方之四黄散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7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四黄散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主治 7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8 《中医外科学》方之四黄散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效主治 8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9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四黄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94 用药禁忌 10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四黄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104 运用 11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四黄散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12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四黄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13 《普济方》卷二七七引《卫生家宝》方之四黄散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1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四黄散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黄散 四黄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ì huáng sǎn

2 概述

四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四黄散 31 组成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滑石各五钱,五倍子二钱半[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二至三钱,清油调敷患处[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四黄散主治小儿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1]。

4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四黄散

四黄散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即《仙传外科集验方》方记载的洪宝丹的别名[1]。

41 四黄散的别名

破血丹、抑阳散、洪宝膏、金丹、四黄散[2]。

42 组成

天花粉三两,姜黄、白芷各一两,赤芍药二两[2]。

43 制法

上药为细末[2]。

4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茶水或酒调和,热敷患处[2]。

45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四黄散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2]。主治痈肿阳证,焮热红肿疼痛;亦治金疮[2]。

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四黄散 51 处方

大黄末15克 黄柏末15克 雄黄末15克 硫黄末15克

52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

53 功能主治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四黄散功在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发际疮(毛囊炎),疖肿,脓疱疮。

5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麻油调搽。

55 摘录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6 《青囊秘传》方之四黄散 61 组成

雄黄、雌黄、石硫黄、白附子、川槿皮各等分。

6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青囊秘传》方之四黄散主治紫、白癜风作痒。

6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蘸搽。

7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四黄散 71 组成

大黄1两,黄柏1两,黄芩1两,川连5钱,尖槟榔1两,老松香1两,熟石膏3两,厚朴1两,寒水石2两。

7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3 主治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四黄散主治一切白泡痛疮、湿疮、坐板疮、烫火疮。

7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香油调搽。

8 《中医外科学》方之四黄散 81 组成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乳香、没药各等分。

8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3 功效主治

《中医外科学》方之四黄散功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阳证疮疡。

8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或加凡士林调为膏。散剂以水或银花露调敷患处,膏剂将油膏摊纱布上敷患处。

9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四黄散 91 组成

蒲黄10铢,大黄10铢,黄芩10铢,黄连(去须)12铢,麦门冬10铢,甘草8铢,芒消7铢(后入)。

92 功能主治

《卫生总微》卷十七方之四黄散主治小儿落床坠地,瘀血在腹,阴阴寒热,不乳啼哭。

9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1升,去滓,内消令烊,看大小分服。大小便血即愈。

94 用药禁忌

羸瘦者忌冷食。

10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四黄散 101 组成

赤芍药1钱,黄芩1钱,黄连1钱,黄柏1钱,大黄3钱7分,防风,当归身尾1钱5分,木鳖子1个(去壳),金银花1钱2分,苦参1钱2分。

102 功能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四黄散主治风癣脓滚疥疮及诸疮毒。

103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1钟,酒1钟,煎至1钟后,下大黄煎4沸,露1宿,五更服。

104 运用

若肠风脏毒下血,去木鳖子,加槐花1钱。

11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四黄散 111 组成

荆芥1钱,山栀1钱,大力1钱,黄连1钱,黄芩1钱,连翘1钱,薄荷1钱,木通1钱,蒲黄1钱,灯心1撮,甘草4分。

11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3 功能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四黄散主治口舌之症。

11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擦患处。

12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四黄散 121 组成

净黄连半两,黄柏半两,黄芩半两,大黄半两,滑石半两,五倍子(去虫屑)2钱半。

122 制备方法

锉晒为末。

123 功能主治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四黄散主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12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清油入桐油和调23钱,涂搽患处。仍服四顺饮、消毒饮。

13 《普济方》卷二七七引《卫生家宝》方之四黄散 131 组成

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白及各等分。

132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调成膏。

13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七七引《卫生家宝》方之四黄散主治汤泼火烧,热疮肿痛。

13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用鸡翎涂疮上。

1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四黄散 141 组成

黄连31g,黄柏31g,黄芩31g,大黄31g,寒水石31g,生地榆31g。

14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香油(炸开后放冷再用)调和成泥膏;或以40%药粉配60%麻油,调成糊状。

143 功能主治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四黄散主治烫火伤。

144 四黄散的用法用量

散剂的特点不包括:分剂量准确,使用方面

散剂的特点包括:

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散剂的颗粒细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易于分散在液体或其他介质中。口腔和耳鼻喉科多用:散剂通常用于口腔和耳鼻喉科的治疗,因为散剂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局部病变部位,

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散剂可以在创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由于散剂颗粒较小,易吸湿,因此对于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散剂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质怔要求:

制备散剂的药物均应粉碎成细粉,口服散剂为细粉,局部散剂应为最细粉。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或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应无菌。散剂用于烧伤治疗如为非无菌制剂的,应在标签上标明"非无菌制剂",在产品说明书中应注明"用于程度较轻的烧伤"。

散剂介绍:

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

目前,散剂通常用在中药剂型中,中药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50多种中药散剂,如七厘散、八味清新沉香散等。

在现代医疗中,由于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固体剂型的发展.化学药品的散剂已不常见,《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仅收载了3种,如牛磺酸散、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散剂除了可直接作为剂型,也是其他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气雾剂、粉雾剂和喷雾剂等制备的中间体。因此,散剂的制备技术与要求在其他剂型中具有普遍意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卫生鸿宝》卷一方之青蛤丸 41 组成 42 黛蛤散的用法用量 43 功效与主治 5 黛蛤散的药典标准 51 品名 52 处方 53 制法 54 性状 55 鉴别 56 检查 57 功能与主治 58 用法与用量 59 贮藏 510 版本 6 黛蛤散的中药部颁标准 61 拼音名 62 标准编号 63 处方 64 制法 65 性状 66 鉴别 67 检查 68 功能与主治 69 用法与用量 610 贮藏 7 黛蛤散药品说明书 71 药品名称 72 药品汉语拼音 73 性状 74 黛蛤散的主要成份 75 黛蛤散的功能主治 76 黛蛤散的用法用量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黛蛤散 1 拼音

dài gé sàn

2 英文参考

daige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aige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黛蛤散为方名,即《卫生鸿宝》卷一方之青蛤丸作散剂,治证同[1]。

中成药黛蛤散的主要成分为青黛、蛤壳[2]。具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的功效。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黛蛤散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黛蛤散的药典标准。

4 《卫生鸿宝》卷一方之青蛤丸 41 组成

青黛、煅蛤粉各三钱。

42 黛蛤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炼蜜为丸,指头大,每服三丸,睡前噙化。

43 功效与主治

青蛤丸治肝火犯肺,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

5 黛蛤散的药典标准 51 品名

黛蛤散

Daige San

52 处方

青黛30g、蛤壳300g

53 制法

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54 性状

本品为灰蓝色的粉末;味淡。

55 鉴别

(1)取本品,滴加稀盐酸,即产生气泡,此气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2)取本品,加水10ml及稀盐酸10ml,搅匀,滤过,取滤液1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1~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醋酸,可溶于盐酸。

(3)取本品2g,加三氯甲烷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对照品、靛玉红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三氯甲烷-丙酮(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57 功能与主治

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5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1次,随处方入煎剂。

59 贮藏

密闭,防潮。

5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黛蛤散的中药部颁标准 61 拼音名

Daige San

62 标准编号

WS3B016889

63 处方

青黛 30g           哈壳   300g

64 制法

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65 性状

本品为灰蓝色的粉末;味淡。

66 鉴别

(1) 取本品,滴加稀盐酸,即产生气泡。

(2) 取本品,加水10ml及稀盐酸10ml,搅匀,滤过,取滤液1ml,加草酸氨试液1~2 滴,即生成白色沉淀。

(3) 取本品约 2g,加氯仿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 与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中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 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苯-氯仿-丙酮(5:4: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 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B)。

68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肺,降逆除烦。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吐衄,肺 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6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1 次,随处方入煎剂。

610 贮藏

密闭,防潮。

7 黛蛤散药品说明书 71 药品名称

黛蛤散

72 药品汉语拼音

Daige San

73 性状

黛蛤散为灰蓝色的粉末;味淡。

74 黛蛤散的主要成份

青黛、海蛤粉、蒲黄等。

75 黛蛤散的功能主治

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76 黛蛤散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川芎的别名 8 来源及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功能主治 11 川芎的用法用量 12 化学成分 13 川芎的药理作用 14 川芎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检查 1451 水分 1452 总灰分 1453 酸不溶性灰分 146 浸出物 147 含量测定 1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74 测定法 148 川芎饮片 1481 炮制 1482 鉴别、检查 1483 浸出物 1484 含量测定 1485 性味与归经 1486 功髓与主治 1487 用法与用量 1488 贮藏 149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川芎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川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川芎 川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chuān xiōng

2 英文参考

Conioselinum univittatum Turcz,Ligusticum wallichiirhizoma ligustici wallichii [朗道汉英字典]

chuanxio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gustici,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zechwan lovage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chuan lovage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川芎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817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84 中成药部分 818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32丸 瓶 15 中成药部分 819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64丸 瓶 29 中成药部分 820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96丸 瓶 43 中成药部分 821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87 中成药部分 822 65 川芎茶调丸 浓缩丸 480丸 瓶 203 中成药部分 823 65 川芎茶调丸 水丸 6g 袋 057 中成药部分 △ 824 65 川芎茶调颗粒 颗粒剂 78g 袋 19 中成药部分 825 65 川芎茶调颗粒 颗粒剂 4g(无糖) 袋 21 中成药部分 826 65 川芎茶调片 片剂 048g24片(糖衣) 盒(瓶) 137 中成药部分 △ 827 65 川芎茶调片 片剂 048g48片(糖衣) 盒(瓶) 266 中成药部分 828 65 川芎茶调片 片剂 048g50片(糖衣) 盒(瓶) 277 中成药部分 829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3g 袋 093 中成药部分 830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6g 袋 1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川芎为中药名,出自《汤液本草》[1]。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干燥根茎[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ichuan lovage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川芎的别名

芎劳、抚芎[1]

8 来源及产地

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Hort的根茎。主产四川[1]。

9 性味归经

辛,温。入肝、胆、心包经[1]。

10 功能主治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的功效[1]。

1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痛经,闭经,胸胁胀痛,冠心病心绞痛[1]。

2治感冒风寒,偏正头痛,风寒痹痛,痈疽疮疡,跌打损伤[1]。

现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1]。

川芎为眼科常用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1)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目内、外出血,瘀积日久不散者,常与桃仁、红花等配伍,如桃红四物汤。

(2)用于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引泪出的流泪症。常配伍当归、白芍等,如四物汤。

(3)用于头目疼痛。本品具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之功。不论是对风邪、瘀血或是血虚所致头目疼痛,均能奏效。

11 川芎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2 化学成分

本品含川芎嗪、黑麦草堿、川芎内酯(Cnidilide)、藁本内酯(Ligustilide)、阿魏酸、苯乙酸甲酯等[1]。

13 药理作用

川芎嗪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亦能降低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的凝聚;对已形成的凝聚块有解聚作用,并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提高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保护胃黏膜和胰腺;抗肿瘤;抗辐射。生物堿有抗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作用,并能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浸膏对兔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小肠则有抑制作用。阿魏酸与川芎内酯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川芎可预防肾衰[1]。

14 川芎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川芎

Chuanxiong

CHUANXIONG RHIZOMA

142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m.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143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自色或灰**,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14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翕状。

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微波状弯曲。油室多已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如2%3,5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甲醇饱和的氢氧化钾溶液2滴,显红紫色。

(3)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醚20ml,加热回流l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当归内酯A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置棕色量瓶中),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lO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45 检查 14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二法)。

14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4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14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1%醋酸溶液(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 21nm。理论板数按呵魏酸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阿魏酸(C10H10O4)不得少于010%。

148 川芎饮片 1481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黄褐色,有皱缩纹。切面黄白色或灰**.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

1482 鉴别、检查

(水分、总灰分) 同药材。

1483 浸出物

同药材。

1484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485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1486 功髓与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瘾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1487 用法与用量

3~l0g。

1488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4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