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阳运年时期的氏族部落国家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乾阳运年时期的氏族部落国家是怎样的?,第1张

        乾阳运年初期,彝族先民已迁徙扩张到大西南的许多地方,活动中心主要在滇西。这一时期的彝族先民以山封域,以水划界,逐步形成了许多各有特点的氏族部落及部落国家,如崇奉青赤气象的尼能氏族部落;崇奉阴阳太极的实索氏族部落;崇奉精通算术而从事建筑等手工艺的苟葛氏族部落;崇奉五行星象的五方青帝、赤帝、黑帝、白帝、黄帝氏族部落;按方位命名的“弭弥”“恒特”“楚陀”“妥体”,以及崇奉相卦的“以补”“鲁朵”“史地”“弥觉”等氏族部落。 这些氏族部落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各自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氏族部落群体和“部落君长国家”。

        据彝文古籍《点苍国以天象布局》记载,产生君主“武弭”、五方帝王“主色”、诸侯列国君长“主耄”、氏族部落首领、“慕濯”、圣人“撮额”、教化圣师“呗耄”(毕摩)、执教师“耄史”、指挥“普吐”等。 一、实索君长国 实、索两个氏族联合树铜铁柱奉祀,柱按上、中、下三级划三界地域,每个地域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其中又划分出“五阴六阳”。实氏族在青阳地开疆,索氏族拓土于赤阴地。两氏族合成统一体,以六气运历划六氏族,以部又划尼能氏族,尼能氏族又划六门户。尼氏族奉祀高天,按青气运历行封域,开辟了实氏族的天地。弥氏族以坤阴运历划域,开辟了索氏族的天地,并以黄道运历设祭场。 

        在实索君长国之前,彝族历史上还有一个以补天国,传为金马(太阳)所辟,其主要居民就是尼能氏族,其国君世系为:阿楚阿吉一、阿吉阿朵二、阿朵布鲁三、布鲁阿达四、阿达阿姣五、阿姣毕窦六、毕窦阿鲁七。以补天国崇尚火星。彝文古籍《实索氏族王国的根源》记述说:“火星照尼(青)人,尼人银饰头,是长治久安的象征。赤星照能(赤)人,能人披长发,多样装饰,表示江山宏大;以银做耳坠,听从君政令,眼明耳聪,听皇令、守皇政。尼能氏族凝如湖,军纪治,能氏族治道,参照能氏族国法,兴国赋地方税,天下同发展。地方的租税,贡地方政权,各地订制度。

        ” 尼能氏族是从实索氏族分化出来的。在以补天国时代,实索氏族在癸亥这年,以苍天为父、大地为母的八卦阴阳理论,设坛祭祀列侯氏族,进行祭祖岩分氏族支系等活动。 实索氏族因奉祀“中央太极”而得名,他们是“中央氏族部落”,地处八方部落接合部。实氏族奉祀乾天为“天父”,盖源于“道赤叩”,祭祀天地神偶,还愿从此兴起,国度中央的“赤叩”(天府)从此建立,赤叩的祖先崇奉也随之产生。实氏族自首领实阿武时代开始奉祀苍天星“匹偶吐”。索氏族奉祀坤地为“地母”,盖源于“道迫能”。索氏族兴于默遮,世系为:一世索默遮、二世默遮阿哪、三世阿哪鲁、四世鲁洪龙、五世洪龙冒、六世冒欧欧、七世欧欧德、八世德阿列、九世列哲舍。

提及彝族文字的历史, 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至今都没有被学者们定论的彝族文字的起源。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 ”夷”「 ”黑彝”「 ”白彝”「 ”红彝”「 ”甘彝”「 ”花腰”「 ”密岔”等。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 ”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有关于彝族文字的起源有着很多的传说,根据彝文典籍所记载的一种说法是「 ”创世供奉祖先,发明了天地根源,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贵州《西南彝志》),并且在该典籍中的另一篇文章亦有记载,说彝族文字是一个名为伊阿武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据说此人通晓天文地理,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除此之外,根据汉文文献的记载《新纂云南通志》当中所说彝族文字是由汉代人唐阿珂所创造。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彝文起源时代久远,是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彝文首先表现于拥有载体形制多种多样、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文献。 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使用的文字,又叫「 ”爨文”「 ”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 ”字如蝌蚪”「 ”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犊、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章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根据纸质和极少部分所署的抄写年代可知,彝文文献多形成于明清时期。但不等于说彝文文献都首撰成书于明清。除续修的谱牒、部分金石铭刻以及汉文古籍译作等彝文文献之外,绝大部分彝文书籍,特别是彝族毕摩(祭师)传统用于各种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传下来的内容与格式,从原非纸张为书写原料的典籍上转而传抄成纸书,即绝大部分彝文文献成书年代远不止于明清时期。 现存彝文文献,有云南红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画组合画面中的彝文岩书、西汉时期的云南昭通彝文铜印(堂琅印)、蜀汉时期的贵州「 ”妥阿哲纪功碑”、南宋开庆己午年(公元1259年)的「 ”拦龙河碑纪”等。 在彝族历史上,彝文文献从它产生那时起,与其紧密伴随的即是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其中尤烈者为历来的焚烧,但它毕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顽强的自我意识之中,终究「 ”野火烧不尽”。幸存的彝文文献,除石刻在贵州境内尚存二百六十多块、云南境尚存七百外,纸书等类型文献,国内有关部门及英、法、美、德等国收藏的数量,据粗略统计,总计约有一万二干余册,尚有约五千多册仍存于彝族民间。 根据彝文典籍记载,在原始时代彝族曾有过图腾崇拜,相信人类与动物、植物有着血缘关系。目前彝族社会还存在大量的图腾崇拜遗迹,主要有竹崇拜、葫芦崇拜、松树崇拜、粟树崇拜、动物崇拜等。云南、贵州、四川彝族地区许多村寨都有自己的「 ”神树”「 ”神林”。云南哀牢山自称为「 ”罗罗”的一支彝族就把虎作为自己的祖先,「 ”罗罗”即其语言中「 ”虎虎”的意思。每家都供奉一幅祖先画像,称为「 ”涅罗摩”,意为「 ”母虎祖先”。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和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 内容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彝族网等

  彝族彝师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 “君、臣、师”的政权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各种不解之谜,彝族先是便把它都归之有神灵在主宰,在这种思维意识中就逐渐产生“万物有灵”的神灵观念。并对它顶礼膜拜,无论是为生者求福,死者安葬,祛邪驱鬼,上观天缘,下降地魔,纳祥求福,拜神乞药,都寄托于介于人神之间作为媒介的毕摩身上,通过毕摩与神灵交往,企求一切能平安如愿。凡人力毛能及的事,皆请从天宫下凡的天神代表毕摩来替人做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毕摩就成了为彝族社会生活中主持祭祀,禳解崇祸,占验吉凶,主持盟誓以及进行裁判的神灵代表和法力的象征。

 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历法及星占、医学病理、艺术、宗教仪式、民间口传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同时在彝文经籍插图、绘画创作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以万计的彝文古籍,内容涉及范围广、学术价值高,是探索民族史、地方史、彝族文化渊源和其它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经籍,是以毕摩为收集、加工、整理和编撰主体,广泛应用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经文典籍,它反映了彝族传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符号载体,是彝族毕摩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毕摩做法事,除携带经书外,还要带上法器。毕摩法器主要有:

 法帽-纺织的斗笠,是毕摩与神接触的保护伞,法事必须戴上,每做过一次祭祖大典后要在法帽上订一层薄羊毛毡。在法帽上系一对鹰爪,据说所念之经更灵验。

 法衣-毛织成的特制毡衫,或用丝织品、麻织品制成,有黄、红两色。丧事法术披**,嫁娶喜事法术披红色。

 签筒-彝语叫“维吐”,有上方作龙口形,下方作龙尾形;或签筒头似鸭嘴形,尾似圆形,内装山有签条39根,签条头削尖的代表男,削平的代表女,作占卜用。

 神扇-彝语称“勤克”、“涛秋”,祝福、超度、请神、招神、驱鬼时用,用铜、竹或木做成。神扇上雕刻有鹰像或虎像,或涂上土漆,供毕摩在庄重场合胳膊。

 神铃-彝语称“毕居”、“西株”,作法时唤醒神灵和请神用。为铜制喇叭形,有铜柄或木柄可持摇,用以传送人、神、鬼之间的,信息显法威。

 古代毕摩绘画中有典型的毕摩形象。毕摩作法术时头戴斗笠,身披羊毛毡衫,左手执铜铃,右手持铁剑或柳枝,貌似传说中老子的弟子牧童徐甲。

 彝族古代毕摩绘画是中国古代(下限为清末)彝族先民民间祭司毕摩因宗教活动的需要,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预测占卜人生命运福禄,择日等彝文经籍内容为题材,以彝经为载体,用民间绘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系统生动的图解、释意而再创作的绘画。它有经书系列连环画式的插图,也有散见于经书的零星插图。各图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可独立成单幅画,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手法朴实生动、构思奇七、简洁夸张,概括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它是彝族艺术古籍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乾阳运年时期的氏族部落国家是怎样的?

        乾阳运年初期,彝族先民已迁徙扩张到大西南的许多地方,活动中心主要在滇西。这一时期的彝族先民以山封域,以水划界,逐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