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史2700年的湖北省荆州市,有着怎样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建城史2700年的湖北省荆州市,有着怎样的历史?,第1张

《尚书 夏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楛,三邦厎贡厥名。

“荆州”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这本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春秋早期的儒家经典最早出现了荆州两个字,而且确定了荆州的范围。

一、荆州的由来

荆州来源于荆山,因为荆山以南称为荆州,荆山是位于湖北省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山,位于神农架的东边,襄阳的西边,武当山的南边,宜昌市的北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和氏璧就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了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他两次把这块玉石献给楚王,但没人识货,楚王还砍了卞和的双脚,直到楚文王时期,这块玉石才被开发出来,并打造成和氏璧。

荆州城

荆州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荆山而得名,荆就是荆山的荆,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行政区,相传大禹治水时,将整个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荆州就是上古九州之一,这是最早关于荆州的记载。

二、上古九州之一荆州的范围

在《尚书》中,明确了荆州的大概地理范围,必须得说明的是尚书中所说的荆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尚书也说了: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衡山就是五岳之一的衡山,位于今天湖南省衡阳市,这样算下来,上古九州之一荆州的范围差不多包括了今天的湖北省全部和湖南省全部。

尚书中还记载了上古荆州的地貌和特产:

上古九州

长江、汉水象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了。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这里的田是第八等,赋是第三等。这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细长的竹子、楛木。

从这里能看出长江与汉水是上古荆州主要的河流,还包括洞庭湖,沱水和潜水等水系,洞庭湖就是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交界线和名字的由来,沱水和潜水已经无法知道具体是哪条河,云梦泽是一个泛指,指的是有很多河流、湖泊、沼泽地、山林以及平原的很大一个地理范围,东边从武汉东部的大别山开始算起,西边一直到湖北省的宜昌市一带,北边是今天湖北省的钟祥市、京山县到随州市一带,南边一直到整个长江以南,可以看到云梦泽把整个江汉平原都包括进去了。

荆州在湖北省的位置

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想来云梦泽就是核心,这一片地理范围内,有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不同湖泊,如此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大批的耕田,所以湖北也是水稻的主产地之一,同时由于水资源丰富,这里的泥土都是潮湿的。

从贡物来看,上古荆州至少主产有三种动物:旄牛(一种牦牛)、大象和犀牛。别的不说,就说大象,这可是生长在热带的动物,说明上古荆州天气炎热,适合大象生存,这与今天湖北省的气侯相差比较大,今天的湖北省算是四季分明了,冬天会下雪,夏天也会非常炎热,位于南北交界处。

三、荆州的楚文化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是因为楚国最早是发源于丹阳,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浙川县,这个地方在湖北省、河南省、陕西省三省交界处,首任楚王熊绎被周成王封在了丹阳之地,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1030年左右,楚国建国之初只有50里地,而且当时这个地方是一片荒蛮之地,华夏的中心历来在黄河一带的中原,丹阳相对来说非常偏僻了。

楚国

直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荆州纪南城),之后湖北省荆州市作为楚国都城有400多年,当时叫郢都,楚国都郢的这四百年是其快速扩张的四百年,从50里之地扩充到5000里之地,郢都作为楚国都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楚文化实际上是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结合的产物,楚国在早期被周人称为楚蛮,一是因为地处偏远,远离中原,二是因为楚国周边有着大量的蛮夷和三苗部落,楚国要向外扩张,难免会与蛮夷作战,然后击败他们,同化他们,成为楚国的地盘,楚国最鼎盛的时期地盘扩充到今天的11个省,整个长江以南全是楚国的地盘,最北边甚至了江淮一带。

楚文化是非常包容的一种文化,楚国没有像晋国一样被三家分晋,也没有像齐国一样被田齐代替姜齐,而是一直稳定地发展,从最初的一个子爵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仅次于秦国的强国,楚国的地盘扩充了100倍以上,这是非常神奇的,靠的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包容万物的楚文化。

楚国为何要选郢都作为都城呢?

荆州市

这是楚国发展规划决定的,楚国最早被封在丹阳之地,北边就是晋国和秦国等大国,又由于地形的限制,只能向南边发展,南边最广阔的就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最肥沃的就是江汉平原,江汉平在的核心就是郢都所在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这里是鱼米之乡,可以承载很大的人口,有发展前景,这里地形特殊,北有荆山山脉,南有长江和洞庭湖,东西都是长江流域,方便运输和迁移。

楚国长期以荆州为核心地区,所以形成了一个词叫:荆楚,这个词表示楚国居荆州的意思,形成一种寓含文化、地理的专用名词,这个词早在不是现在发明的,在先秦古籍《殷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意思是: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到了现在,荆楚就是特指湖北省了,并形成了一种特独的荆楚文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代表了楚文化的文艺作品和文学艺术。

四、荆州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的荆州则更是有名,作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十三州之一,当时的荆州包括了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江西省西部,广东和广西北部,地盘是相当大的,是一级行政区,东汉末年荆州的治所原本在湖南省汉寿县,刘表主政荆州后,迁到了湖北省襄阳市。

三国荆州

三国时期的荆州位于天下之中,成为中后期三国争夺的焦点和三国鼎立的根本,三国三大战役中的两场战争都发生在荆州境内,也就是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在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发生,夷陵之战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发生,这两场战役决定了三国鼎立。

同时在荆州发生了大量流传至今的故事,比如长坂坡之战、张飞喝断当阳桥、借荆州、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故事,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时期的江陵城才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当时的江陵城是关羽的大本营,所谓的借荆州和大意失荆州,不是指三国时的荆州,也不是指今天的荆州市,而是指当时的荆州下辖的南郡。

现在的湖北省荆州有着大量的三国文化,还有关帝庙,荆州人非常崇拜关羽,关帝庙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13日都要举行大型庙会,还有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等相关活动,据说是传承了一千多年。

今天的荆州古城墙

五、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自从楚文王在公元前689年迁都到郢都建城以来,存在了2700多年,荆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灿烂的荆楚文化和深厚的三国文化流传至今,另外荆州现在还完整保留着清朝顺治年间修建的古城墙,还有护城河,在中国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

荆州地区的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等遗址属于大溪遗址,这一文化形成于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左右,距今有5千多年的历史了。荆州附近埋藏着大量的楚国国君及贵族的墓葬,更是出土了数不清的历史文物。

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作为地级市,下辖荆州、沙市两城区,江陵、公安、监利三县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和荆州经济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和纪南文旅行区3个功能区,总人口约647万,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轻纺基地。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中文名称: 荆州市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下辖地区: 松滋/洪湖/石首/江陵/公安/监利

政府驻地: 沙市区/荆州区

电话区号: 0716

邮政区码: 434000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

面积: 14104平方千米

人口: 64573万(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机车牌代码: 鄂D

著名历史人物: 伍子胥、陈友谅、岑参、张居正等

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旅游荆州古城地势地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特征荆州名人城市建设荆州三宝荆州习俗荆州与奥运民风民俗友好城市展开编辑本段荆州概况

  荆州(18张)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原名襄樊)。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12月1日,荆州市辖2个市辖区、1个经济开发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 荆州区 荆州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东经111°54′—112°19′,北纬30°6′—30°39′。面积1046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572052人。辖3个街道、7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共有36个居委会、11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荆州市荆州中路80号。邮编:434020。行政区划代码:421003。  荆州市沙市区街景

  · 沙市区沙市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46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550633人。辖6个街道、4个镇、1个乡。共有87个居委会、91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荆州市文化宫路。邮编:434000。行政区划代码:421002。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373027人。辖7个镇、2个乡。共有13个居委会、203个村委会。省管江北监狱、三湖、六合垸农场在辖区之内。县人民政府驻郝穴镇。邮编:434101。行政区划代码:421024。 · 松滋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南岸。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和澧县。面积2235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869327人。辖14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松滋经济开发区)。共有31个居委会、243个村委会。市人民政府驻新江口镇。邮编:434200。行政区划代码:421087。 · 公安县 公安县位于湖北中南部,长江南岸。东经111°48′—112°25′,北纬29°37′—30°19′。南邻湖南省安乡县和澧县。南北长75千米,东西长51千米。面积22575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1026895人。辖14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公安经济开发区)。共有60个居委会、326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斗湖堤镇。邮编:434300。行政区划代码:421022。 · 石首市 石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东经112°13′—112°48′,北纬29°30′—29°57′。南邻湖南南县、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监利、西接公安。面积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614106人。辖2个街道、11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石首经济开发区)。共有29个居委会、274个村委会。市人民政府驻绣林街道办事处。邮编:434400。行政区划代码:421081。 · 监利县 监利县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隔江与湖南省岳阳、华容县相邻。面积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1378957人。辖18个镇、3个乡、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监利经济开发区、监利朱河经济开发区、监利新沟福娃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开发区))。共有65个居委会、767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容城镇。邮编:433300。行政区划代码:421023。 · 洪湖市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与东荆河之间,西南隔长江与湖南省临湘县相邻。东经113°07′—114°05′,北纬29°39′—30°02′。面积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897186人。辖2个街道、14个镇、1个乡、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北洪湖经济开发区、洪湖府场经济开发区)。共有40个居委会、448个村委会。市人民政府驻新堤街道办事处。邮编:433200。行政区划代码:421083。 · 荆州经济开发区 荆州经济开发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区域人口10万余人,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荆州开发区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内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机电、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纺织印染、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群。荆州开发区是荆州市开放开发的主平台、工业兴市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1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荆州城(2张)

编辑本段人口概况

    本段荆州名人

  唐良智 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荆州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1983年8月参加工作,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现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省级)。 楚庄王熊侣 楚庄王熊侣,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于王位。楚庄王熊侣在前人的基础上,领导楚国当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楚庄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庄王执政第八个年头,带兵到洛阳,“观兵于周郊”、“问鼎小大轻重”。他执政的第十六个年头,创造“县”这一地方政制,是后来秦的郡县制之胚模。庄王在内政上起用贤臣孙叔敖等,并着力发展经济,提倡勤俭,改革兵制,使国力兵力日盛。楚两次伐宋,晋国不敢出兵,宋遂臣服于楚。鲁、郑、陈相继俯首。庄王终于完成霸业。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八岭山。 楚威王熊商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芈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吴地,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於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怀王继位。 屈原 屈原(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战国时楚国诗人。

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郢都屈姓贵族家庭。父亲伯庸曾任楚国大夫,为楚武王子瑕之后裔。屈原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楚怀王时任左徒很得信任,但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诬屈原贪怀王之功以为己有,怀王由此而疏远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职。秦大破楚于丹阳、蓝田之后,屈原受命使齐以修好。回郢都后,一再进谏,始则劝怀王杀了张仪,继而劝怀王不入秦。怀王俱不从,遂被秦国掳去囚死。顷襄王即位后,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谗见斥,放逐于江南。他深恶楚国政治之腐败,痛感国家之沦亡,悲愤难禁,于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学识渊博,志洁行廉,抗“溷浊”之世,违“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将其理想、遭遇、忧愤、抱负形诸笔端,铸成宏伟诗篇。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诗篇在博采民歌精华、广泛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崭新诗歌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鲁迅赞道:“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相传屈原死后,才有了端午节,以示纪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为其一。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于周,被赐封为伍哲功,其子孙遂以伍为姓。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后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荆州监利人。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贫,刻苦读书。天宝三年(744)进士,始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八年边塞生活期间,其诗歌创作呈现高峰。肃宗时返京,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称岑嘉州。后欲返故里,因蜀中战乱,终未成行,卒于成都。岑参早年写山水诗,意境新奇,后几度出塞,久佐戎幕,诗境大为开阔,着力描绘军旅生活及边塞风光,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作。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名句脍炙人口。陆游称誉其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后人所辑《岑嘉州诗集》8卷。 戎昱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人,祖籍排湖谢家湾,后迁居沔城南门玄妙观。本姓谢,其祖父入赘陈氏,因从其姓。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自幼崇尚武艺,至元六年(1340)五月 陈友谅

,到玉沙县城(今仙桃市西南沔城镇)考试武科,虽"神力"过人,但名落孙山,只被任为录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万余人。后投靠徐寿辉,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使其领导的南方红巾军已拥有湘、鄂、赣以及皖、浙、闽部分地区。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九江)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张居正张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荆州城东门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号太岳,少名白圭。参加郡试时,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为居正。张居正自幼好学,5岁启蒙,7岁即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为举人,被称为“江陵神童”,驰名湖广。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古柏堂。张居正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三年后由庶吉士(见习官)升授翰林院编修。他43岁进入内阁,当上了大学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宰相)。前后主政10年。其时国家危机四伏,为维持明王朝的统治,他厉行改革,于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行”。万历六年提出丈量天下土地,使大地主豪强隐瞒的土地被清查出来,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万历九年又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项杂税合并,按亩折纳,征收银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他任用名将戚继光等练兵,加强防御鞑靼贵族的攻击掠夺,使明王朝北部边关数十年无烽火之惊;任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成效卓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了嘉、隆以来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的窘境,国势出现中兴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贽赞他为“宰相之杰”。万历十年病卒于北京,谥“文忠”。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关帝庙会 每年正月和农历 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湖北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关公,已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就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荆州城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有以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如绣有关羽像的丝织手绢,印有关公的精致背包,还有关公画片、小塑像等等。荆州城内的宾馆、商店和许多民宅,多喜欢在大堂供奉关公像,有的还一日一拜。荆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讲上几段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中国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来荆州朝拜关公,进香还愿。荆州人、湖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福建人、新加坡人、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世界各地的人,经常在荆州关帝庙聚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荆州关帝庙管委会负责人自豪地说,“为了传承关公的忠义仁勇文化道德精神,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都聚集在我们这里。这小小的关帝庙,有时候就象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编辑本段荆州与奥运

  路线:金凤广场—〉东门—〉荆南路—〉屈原路—〉荆中路—〉郢都路—〉南环路—〉九龙渊公园,终点:沙隆达广场。 时间:2008年6月2号8点至12点30分。 : 火炬手郑李辉从荆州市委书记手中接过火炬

奥运圣火传递 2008年6月2日圣火在荆州进行传递。火炬在荆州市境内的传递距离为413公里。具体线路为:金凤广场(起跑仪式)→荆州古城(东门)→荆南路→屈原路→荆中路→郢都路南环路(大学城)→九龙渊公园→江津路→塔桥路→北京路→三岔路→荆江大堤→大湾沿江大道→沙隆达广场。 参加荆州市火炬传递的火炬手为208人,护跑手为45人,其中在荆州产生的火炬手120名左右,由荆州奥运火炬传递工作组委会直接选拔的火炬手为58名。

编辑本段民风民俗

荆州自古就是华夏之地,“荆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籍《尚书禹贡》中,在书中整个华夏被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作为上古九州之一,大致的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河南省南部、广东及广西北部。

从整个华夏来看,荆州的位置正处于整个华夏正中间一直到南的地方,北抵中原,南达南海,东至扬州,西临益州,如果将整个华夏视为一个大写的“十”字,那么荆州的位置就是“十”字中间到最下面的部分,北抵中原核心区域,南到华夏最南边的南海。

到了东汉时期,整个天下被人为地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也称为十三州,刺史或州原本是东汉的一种人为划分以方便监察地方的监察区,到了东汉末年,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州牧取代刺史逐渐成为一种选择,因此十三州实际上演变为十三个行政区,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也预示着东汉中央政府的没落和地方政府的崛起。

荆州就是东汉十三州之一,位置大致与禹贡九州中的荆州一致,但又稍有区别。荆州在东汉时期下辖七个郡,分别是南阳郡、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但在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开始,到董卓乱政,天下群雄纷争之时,荆州所辖郡的数量一直有所变动。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年就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朝廷发生内乱,董卓控制了朝廷,由此引发了整个关东地方政府联合起来,以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的一场军事行动,而荆州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动乱。

禹贡九州图

董卓在作乱时,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也就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在前往攻打董卓的路上经过荆州,孙坚在武陵太守曹寅的欺骗之下,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在孙坚继续北上时,又以缺少粮草斩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于是荆州刺史的官职就空缺了,以董卓为首的朝廷就派出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

公元190年,刘表单骑入荆州,先在襄阳拜会了荆州当地豪强、世家大族襄阳蒯氏的蒯越和蒯良、襄阳蔡氏的蔡瑁等,借助地主豪强与世家大族的力量,以诱骗斩杀,招降归顺等刚柔并济的手段,消灭了当地的小家族、黄巾余党、盗贼,传檄而定荆州八郡,自此,以刘表为傀儡,以荆州当地豪强世族为背景的力量就控制了荆州之地。

刘表依次控制了荆州除南阳郡之外的所有郡县,因为孙坚斩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而孙坚当时又是袁术的部下,南阳郡之后就被袁术实际控制并自任为南阳太守,刘表无法与袁术争夺南阳郡,只能控制其他七个郡: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以及后来的章陵郡。

三国荆州七郡

南郡的位置在今天湖北省的中西部,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荆州市、荆门市、襄阳市以及湖南省的常德市,当时的郡治是汉水南岸的襄阳城,这里也是刘表主政荆州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蒯氏、蔡氏的势力范围。

南郡当时还有一个重要城池是江陵城,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当时叫江陵城,江陵还做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数百年,是重要的战略城池,不仅扼守长江中游,而且还控制南北交通大动脉,从襄阳南下可直达江陵,从江陵再渡过长江就能来到荆州南部,也就是洞庭湖平原,再往南,就能到达南海,所以江陵城在荆州的战略位置与襄阳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长沙郡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衡阳市。

武陵郡的位置以湖南石门县、湖北来凤县为最北,经湖南省吉首市、怀化市,一直到贵州的东边一小部分地区。

零陵郡的位置从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一直到广西的桂林市。

桂阳郡的位置从今天湖南省郴州市一直到广东省的英德市。

江夏郡的位置就是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黄冈市、鄂州市、孝感市、咸宁市、天门市、仙桃市

章陵郡的位置就是今天湖北省枣阳市,到河南省的桐柏县及信阳市一带。

三国荆州

刘表控制的荆州七郡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7年,长达17年的时间,刘表主政荆州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对外征战抢来领土,但也没有大规模丢失领土,公元207年刘表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即位,曹操南下时,刘琮在一班荆州豪强世族的裹胁、欺骗与逼迫之下,向曹操投降,除了张绣早已向曹操投降收回南阳郡外,再加上刘琮的投降,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前,整个荆州八郡名义上归属曹操。

刘琮虽然投降了,但刘备和刘琦不愿意投降,双方汇集到江夏郡,继续抵抗曹操,因为迫于曹操的压力,孙权与刘备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政治联盟,双方共同出兵对抗曹军,于是赤壁之战爆发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紧接又发生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南郡之战,最终5万孙刘联军联合赶路了曹仁,曹操在荆州的势力,除了占据襄樊地区和南阳郡之外,其余领土均被孙刘瓜分。

因为在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中,孙权出的人力物力都比较大,是绝对的领导地位,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周瑜占领了荆州的核心地区南郡,而刘备迫于现状,只能选择向孙权力量薄弱和看不起的地方荆南四郡挺进,就在南郡之战进行的同一年,刘备亲自率军攻下荆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

三国荆州地图

所以赤壁之战后三方对于荆州进行了瓜分,势力范围如下:

曹操占领了南阳郡和襄樊地区,后来曹操在占领的襄樊地区成立了一个新郡叫襄阳郡。

孙权占领了南郡,再加上赤壁之战前孙权攻杀了黄祖,抢占了江夏郡长江以南的位置,所以算半个江夏郡。

刘备占领了荆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同时包括原来刘琦的驻地江夏郡,和南郡长江以南的部分。是周瑜主动划给刘备,那里有一座以刘备名字命名的城池叫公安,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公安县,以“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意取名“公安”。

三方看起来刘备所占的原荆州领土最大,实际上刘备却是获得利益最小的一方,因为荆南四郡本来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比起南郡、江夏郡、南阳郡来,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好多倍,荆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经济都在上述三郡。

再看看三方所占地盘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刘备与孙权方,双方防区犬牙交错,而刘备所占据的地盘毫无发展前景,向北的通道被周瑜所占领的南郡堵死了,向东是孙权没有发展余地,向西是崇山峻岭,向是人烟更加稀少的交州,直到大海。

赤壁之战形势图

刘备所占据的地盘毫无发展前景,尤其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为刘备指出了发展战略的状态下,刘备为了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回南郡,拿回了南郡,向北可以攻打中原,向西可以夺取益州,没有南郡,刘备根本没有发展前景,所以对于是南郡,刘备是志在必得。

于是刘备提出向孙权借南郡,原本孙权是不肯的,对于益州,孙权始终也没有放下吞并之心,况且周瑜在世时也一直向孙权提出攻打益州,夺取西川,与曹操划江而治,可这一切在周瑜去世之后变成了可能,周瑜在得到孙权同意攻打益州准备回军做准备时,却意外病死在路上,周瑜的死给了刘备天大的机会,孙权随后不久转变了战略,同意将南郡借给刘备。

从事后双方防区来看,刘备借南郡时,将原来刘琦的防区半个江夏郡抵给了孙权,对于双方犬牙交错的地盘也做了划分,刘备借到南郡之外,三方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变更为:

刘备占据荆州的荆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外加借来的南郡,放弃对江夏郡的所有权。

孙权占据了荆州的整个江夏郡。

同时双方约定,南郡将来是要归还给孙权的,这从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派人向刘备讨要南郡时就能看出来,当时刘备说:等拿下凉州再归还南郡,可见刘备也承认南郡是要归还的,只不过还想抵赖一段时间,或者说拖一天算一天。

东汉十三州

可是,刘备的态度还是激怒了孙权,孙权趁刘备远在益州时,命令吕蒙攻打荆南,鲁肃在益阳与关羽对峙,得到消息的刘备率领5万兵马迅速从益州赶到荆州与孙权进行对峙并谈判,在曹操南下攻打汉中张鲁的压力之下,刘备首先选择了妥协,刘备以湘水为界,将湘水以东的长沙郡和桂阳郡归还给孙权,以抵借南郡,这个时候,孙权与刘备对借南郡事件有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是湘水划界。

之后,刘备所属的荆州只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个郡了,刘备将长沙郡与桂阳郡用来抵南郡,是双方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毕竟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经济上,南郡显然等于长沙郡与桂阳郡之和,换句话说,湘水划界后,孙权与刘备双方在政治上扯平了,谁也不欠谁了。

从刘备来看,由于曹操在汉中的压力,刘备不能与孙权翻脸,他不得不选择妥协,虽然以两个郡抵一个南郡,但刘备并不亏欠,毕竟南郡值两个郡,刘备也觉得这笔交易值得。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他应该不会只要两个郡,因为从吕蒙当时的军事行动来看,他是攻打了荆南的三个郡,还包括零陵郡,这三个郡有可能就是孙权用来抵南郡的筹码,显然刘备没有同意,但刘备也做了让步,用两个郡换一个郡,最终孙权也做了让步,同意了,双方仍然维持表面上的平静。

刘备

孙权在湘水划界的政治交易中显然是不满意的,这也是促使孙权在四年之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对南郡虎视眈眈、志在必得的野心,而刘备所谓的借荆州其实也就是借南郡,并且在湘水划界之后,已经归还了南郡同等价值的两个郡,双方已经扯平了。

刘备认为扯平,可孙权并没有这么认为,这就为之后的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留下了伏笔与隐患,同时也为孙刘政治联盟埋下了破裂的导火索,没有正确处理荆州问题,也成为刘备无法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成为压倒刘备政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襄樊之战后期,孙权命令东吴军队倾巢出动,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一举夺取了刘备在荆州的所有地盘,也就是刘备仅存的荆州三郡,再加孙权原来占领的三个郡,从公元220年开始,孙权就占据了荆州六个郡,除了南阳郡之外,其余均归孙权管辖,直到晋灭吴之战都是如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