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籍上的“冰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请问古籍上的“冰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第1张

冰片,又名龙脑,梅片、龙脑冰片,古称龙脑香,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脂的加工结晶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天然冰片有龙脑香和艾脑之分,后者是菊科植物艾纳香叶提取的结晶,龙脑香是冰片中的正品,主要成分是龙脑。除龙脑外还含有大量的异龙脑,异龙脑为龙脑的差向异构体。天然冰片主要含龙脑,合成冰片主要含龙脑和异龙脑。以片大,质薄,色洁白,质松脆,气清香者佳用松节油、樟脑等原料经化学合成的称机制冰片。

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神志昏迷、温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气厥、中恶、疮疡肿痛、口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眼疾、牙龈肿痛等。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冰片:以片大,质薄,色洁白,质松脆,气清香者佳

至于有毒,只查到一点儿资料:

冰脑:冰片,俗名冰片脑。忌与酒同服,与酒同服钱许,即中毒而死

肉积为病症名。九积之一。指食肉过多而成积滞者。《儒门事亲》卷三:“肉积,(+疒赘)瘤核疬,腻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则硇砂、信石。”《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宜楂肉、阿魏、硇砂、硝石;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丸。”按:轻粉、硇砂、信石(砒石)等药有毒,一般作外用,不入煎剂。参见积:积为病证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并有五积之分。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严氏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并在五积之外,又列酒、食、面、肉、果、菜、茶、水等十八种积。积病多由起居不时,忧喜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气机不运,沉寒郁热,痰水凝结,瘀血蕴里,食积久滞,邪正相结而致。治宜破坚消积为主。《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证治准绳·杂病》:“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其邪入客后积块之未坚者,……治其始感之邪与留结之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约方适其主所为治。及乎积块已坚,气郁已久,变而为热,热则生湿,湿热相生,块日益大,便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其块之坚者削之,咸以耎之。此时因邪久凑,正气尤虚,必以补泻迭相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以末治,即住攻击之剂,因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营卫流通,则块自消矣。”

详见百科词条:肉积 [ 最后修订于2016/3/21 20:03:31 共7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全国中草药汇编》:铜绿拼音名TónɡLǜ别名铜青来源为铜在空气中受潮后被氧化,表面所生的绿色堿式碳酸铜,或为糠青(即堿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成扁块的加工品及天然的孔雀石。药用多为加工品。性状自然生成的铜绿为粉粒状或不规则块片状,呈青绿色。质松,味微涩,火烧现绿色火焰。另一种加工品,呈长方形小块,质坚易断,断面分明显的三层,上层为薄薄蓝色层,中层白色,底层灰**。无臭,味淡,嚼之有砂石感。炮制自然生成的铜绿,以磁盘或铁刀刮下,即得。加工品制法:将铜绿粉或糠青与熟石膏粉,加水适量拌匀,压成扁块,用高粱酒喷之,则表面显出绿色,切成小块,干燥即得。古时,铜绿为铜之锈,可以用醋喷在铜上加速其生成绿色的锈,刮取即得。性味苦、酸、涩,寒。有毒。功能主治解毒,去腐,杀虫。外用治鼻瘜肉,眼睑糜烂,疮疡顽癣。用法用量本品一般多作外用药。内科常配入相应方剂中治疗风痰为患,突然昏厥及血气心痛等症,用量05~1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铜绿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本草拾遗》: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绿独在铜器上,绿色者是。2《纲目》:近时人以醋制铜生绿,收取晒干货之。拼音名TónɡLǜ英文名Verdigris别名铜青、生绿来源药材基源: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性状性状鉴别纯铜绿为细丝状或小颗粒状的结晶性粉末。翠绿色。体重,质松脆,气微,味微涩。能溶于水及酸,不溶于醚。以色绿、粉末状、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别透射偏光镜下:见细至005mm的针状到柱状、粒状个体。晶粒为灰绿色调,边缘近无色。具多色性:Np为亮绿色,Ng为绿黑到黑绿、带褐色调;干涉色Ⅱ及蓝绿;近平行消光;正延性。个体更细小时,多色性不明显;干涉色亦下降。化学成份主含堿式碳酸铜[CuCO3·Cu(OH)2]和堿式

详见百科词条:铜绿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55:45 共24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善本本身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因此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好好的珍藏。近年来,对于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为众藏家非常青睐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则它很容易被破损。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虫、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下气”。特别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打开书柜,古代的纸张一般都是用竹纸或绵纸,并用石灰水打纸浆,造出来的纸吸水性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同时,每年要“晒书”两次。天气干燥,吹西北风时,要打开柜子,让空气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来“晒”,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晒,而是放在室内通风之处“晒”。

此外,还要增加书的“体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烟叶、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同时也使书的“体味”更浓——书香。但千万不可放樟脑丸,长期则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使纸张变得更脆、发黄,是对纸张的破坏。

  古籍在众多藏品中属于较难保养的一种,损坏纸质藏品的原因有很多,如纸张本身的酸碱度、水墨颜料及印制方法,此外还有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古籍来说,光、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及灰尘都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而过于频繁地翻阅古籍也会加速其老化,甚至取放不慎都会造成断线、掉页的危险。 光照——光辐射会影响古籍纸张的耐久性,因此在古籍保存中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古籍受潮时也不要直接放在阳光下晾晒,要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减少拍照次数,也不可用静电复印机复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工光源对纸张也会造成很多破坏,而且瓦数越高的灯泡破坏性越强。  温度——温度对古籍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温度过高,会造成纸张干燥、脆弱。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纸张收缩与膨胀交替进行,更会加剧纸张的损坏。一般认为,保存古籍最适宜的温度在14至18摄氏度之间。  湿度——与温度类似,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古籍保存造成影响,纸张含水率以7%为最理想,此时纸张的强度和韧性都是最好的。湿度过高,高纤维素吸水膨胀,各种霉菌极易生长繁殖。  霉菌——霉菌对古籍的破坏性很大,霉菌活动时纸张的牢固性会迅速下降,特别是一些真菌以古籍中的糨糊、胶质为营养不断繁殖,这不但改变了纸张的内在结构,甚至会引起纸张变湿发黏,直至最后完全腐烂。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氨、氯、臭氧等气体对于古籍来说都是有害的,古籍吸收了这些物质后会加速纤维素水解,纸张的酸性也会越来越高,机械强度大为降低,当强度为零时,纸张就会碎成粉末。在保存古籍时,要确定周围没有污染源,经常保持清洁卫生,绿色植物也有净化污染的作用。

《辞典》:棉花子出处《百草镜》拼音名MiánHuāZǐ别名木棉子(《本草经疏》),棉花核(《兰台轨范》)。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等的种子。药理作用参见"棉花根"条。性味《本草经疏》:"辛,热,有毒。"功能主治温肾,补虚,止血。治阳痿,睾丸偏坠,遗尿。痔血,脱肛,崩漏,带下。①《本经逢原》:"烧存性,解梅疮毒,痔漏,脱肛,下血,每服半两,黑豆淋酒服之。"②《药性考》:"补虚,暖腰,治损。"③《现代实用中药》:"有促进母乳分泌之效。"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温肾,止痛。治白带,并治小儿遗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附方①治阳痿不超:棉花子(水浸,晒干,烧酒拌炒,去壳用仁)半斤,破故纸(盐水炒)、韭菜子(炒)各二两。为末,葱汁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酒下。(《祝穆试效方》)②治肾子大小偏坠:棉子煮汤入瓮,将肾囊坐入瓮口,俟汤冷止。一二次散其冷气自愈。(《回生集》)③治虚怯劳瘵,久嗽吐血不止:棉花子不拘多少,童便浸一宿,为末。每服一钱,侧柏叶汤下。(《集效方》)④治盗汗不止:棉子仁三、四钱,每日煎汤一碗,空心服三、四日。(《纲目拾遗》)⑤治乳汁缺少:棉花子三钱,打碎,加黄酒二匙,水适量,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⑥治胃寒作痛:新棉花子炒黄黑色,研末,每天服一至二次,每次二钱,用淡姜汤或温开水调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⑦治肠风、肠红下血:淮棉花核一升,槐米七钱。用天目芽茶四两,泡汁,将二味炒燥,入茶汁内,复泡又炒,如此数次,汁干为度,磨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德胜堂经验方》)⑧治肠风下血:生柿子二个,竹刀切去蒂核,以棉花子塞入柿内,仍盖好,瓦上煅存性,研细末,米饮热调服,重者三服。(王

详见百科词条:棉花子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35:12 共13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由于纸张大都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木头去皮碾碎之后,经过洗涤漂白,纸张里繁荣木材纤维素变成白色,接著会用亚硫酸盐来烹煮处理,以去掉木材的其他部份,只留下纤维素,最后再经过各种处理,就得到我们所用的纸了。因此,在纸张上含有少量的酸。可是在空气中放置久了,这些酸会慢慢分解掉纸张中的纤维素,再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变成**。(氧化反应)纸里的纤维素变黄,自然纸看起来就是**的了。光也可以使纸里的纤维素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变黄、变脆。(光合反应)

因此收藏的书籍报纸最好是放在干燥并且避光处保存。

博物馆存珍贵书籍文物是密闭氮气环境。

因为书是用木材做原料的,它含有白色木材纤维素。由于长时间的接触空气,使得木材纤维素与空气中的氧结合而产生了化学反应,加上阳光的光合作用。因此书籍越用得时间长也就越黄了,所以书籍最好放在书柜里。

去翻翻那些积存的旧书报,就会发现旧书报的纸张颜色变黄了、质地变脆了,甚至翻几下就碎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纸张的原材料说起。纸的前身即原材料是木材或芦苇,它们经过粉碎、蒸煮、打浆、漂白变成纸浆,然后经过造纸机连拉带压,同时烘干,最后就变成了 一张张白纸。木材或芦苇变成了纸张,它们里面的纤维素也随之迁入到纸张里。 纸张放久了,纸里面的纤维素会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变为**,纸张也就慢慢变黄了。

小时候觉得中药的味道很神秘,煎中药是那么一种散发着古老气息的事情,从纱布中过滤的中药仿佛充满了魔力,得了病的人,喝下去,就恢复了元气。

中药是什么呢?大部分的路子是,把很多植物+动物+奇奇怪怪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碾碎,熬,喝掉。这种熬出来的东西,是混合物,就是说,里面有很多很多种化学物质。

我们先不去判断中药有没有效,我们假设它有效,能治好病。原理也必然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来和你病变的部分产生了反应,导致病毒或者细菌被杀死,病就好了。

中药的广告经常说它是纯天然制剂,绝对没有副作用。许多人不敢吃西药,选择吃中药,也是因为相信西药有副作用,而中药没有副作用。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某些中药有毒副作用,甚至有很强的毒性。最早记载中药的书籍是《神农本草经》,里面共记载了365种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可见古人也知道中药并非没有毒性,很多天然的东西吃了是会中毒的,甚至是会被毒死的。

对于从小就开始学习科学知识的我们来说,中医理论听起来就像是骗人的,和算命、星象、风水、宗教等等理论感觉都差不多。而中药的味道和外观等等都不是那么招人喜欢的。现在所说的西药,就是基于现代医学理论开发出的药物。现代医学致力于研究药物中的每一个成分对疾病的作用和对人体的影响,也确实做到了明确药理作用,经过了近百年的不断进步,西药给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明白、高效。医生和病人都能知道自己使用的药物会产生的效果和造成的影响,即使是用错了药物导致了某些后果,也能够很明白的追溯原因和责任。

中药材中的很多东西本来就是食物或者不作为常规食物但是本身也是容易获取和能够直接食用的。在心理上就很容易接受,有点吃大杂烩的感觉,而且很接地气对么?

反过来西药的说明书一打开,那个分子式直接秒杀大多数人了吧?即使能认出这个分子式或者某些基团,那又怎么样?还是不明白啊,再看看说明书,那么吓人啊!而且还挺贵,不是么?

说到西药,动不动就说,是药三分毒,西药不是杀这个就是杀那个,太危险了。要么就是说,西药都是针对症状来的,不能解决病根。殊不知,这个看法太落后太狭隘了,实际上不但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病因而配不同作用原理的药,而且对于不同程度的病症用多大的药量都是有标准的。

西药做的是什么呢?假设每种中药里面有一万种化学物质(实际应该远不止),西药会去做实验,把具体这个药汤子里的一万种化学物质都分离出来,挨个去试,找到那个真的和病变部分起作用的化学物质,再把一种或者几种对病变部位起作用的化学物质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做成药,这叫西药。比如著名的青蒿素,就是这么出现的。

在大部分西药的说明书上你可以看到这种东西,这叫结构式,标出的是这个药的成分。

中药最大的问题所在,它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对药品的一切要求——成分、作用机制、临床数据、副作用等等,根本无法解释自己,也就不能被现代医学甚至现代科学所接受。但这恰恰又是中药受到许多人信赖的原因——西药的成分表上,全是看不懂的化学物质,并且副作用一大串,任何一种药都会写“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会致死”;中药就不一样了,当归、党参、何首乌……都是纯天然成分,也从来不提示副作用,当然可靠得多。

西药在上市之前,它的药效、安全剂量和不良反应都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实验,做了详细的分析,在说明书里写得清清楚楚,所以可以事先加以防范,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尽量挽救。

实际上,我们的药监部门和制药厂商是很不负责任的,很多物体被加入药典之前根本没有进行严格的毒副作用测试,所以你吃下这些药以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真的是随缘。比如之前很有名的“龙胆泻肝丸”,含有“关木通”,导致千百人肾衰竭。因为关木通中含有的马兜铃酸会导致肾病。而关木通这个药材是收录在中华药典里的合法药材。中药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物体,常年吃中药的人,会不会撞到下一个关木通,完全是看运气。

再打开你身边的中成药,看不良反应和禁忌那一栏,大部分都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药检的时候没有试出什么不良反应,可是并不代表着这药就没有不良反应。换句话说,尚不明确的意思是,吃了以后会怎么样,我们其实也不太知道。大部分人都没事儿,也有可能吃了以后口吐白沫,还有可能像龙胆泻肝丸一样肾衰竭。这种吃了以后不知道怎么样的药就能上市,这不就是不负责吗?

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为什么你会吃一个你都不知道里面含有什么物质的药?那些每天担忧食品安全的人,抵制毒牛奶,抵制地沟油,抵制食品添加剂的人,为什么你们会去吃一个吃了以后甚至都不知道会怎么样的药?这不是一种矛盾吗?

另外再说说有效性。这都是老生常谈了。比如一个药在上市之前需要做双盲实验,来确定有效性,为了排除药的“安慰剂”效应。什么叫安慰剂效应呢?就是你吃完这个以后“感觉自己”好了很多。

医学本来就是在试图不断满足病人的需求,和伤痛,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去做。

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管中医怎么辩解,不管广告说得多么好听,也不要吃药效不明确、毒副作用不清楚的任何药物、补品。身体是自己的,乱吃中药吃出了问题,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具有偏见,我们会固执,我们难以接受他人的观点。但试图纠正这些弱点并不可耻,会思考的人应该基于逻辑,基于事实去思考,而不是基于立场,基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处在无知之幕的背后去思考。

所以,只要现代医学无法治愈人类所有的疾病,我们就希望中医能够传承下去,当然能够进步能够让人们明白就更加好了。

请问古籍上的“冰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冰片,又名龙脑,梅片、龙脑冰片,古称龙脑香,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脂的加工结晶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天然冰片有龙脑香和艾脑之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