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饮子、点心,古人也爱吃零食,宋朝小食为何被全民喜爱?
宋代是一个文化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代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自然就促进了娱乐饮食行业的大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宋人笔下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宋代人民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和妙趣横生的世事百态,成为了宋代文化最直观的见证。
一、琳琅满目的风味小食
宋朝小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种丰富精美,不论事物是否普通,都要将它打扮的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宋代不仅人爱打扮自己,对食物的装饰也是非常上心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很多“插食”和“插盘”,就是在节庆日时对食物的精美装饰。
插食是在食物上插上鲜花等物用作装饰,插盘就是将食物放在编制的各式各样玩偶上,或是将食材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形状,最能吸引孩子的喜爱。
宋代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美食,因此必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在市集中林立,《梦粱录》中的“面食店”、“分茶酒店”、“荤素从食店”,还有《武林旧事》中的“市食”,都列举了当时盛行于市面上的各式小食。
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点心”一类:“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仅此一条就能够看出点心在宋代包含甚广,馒头、包子皆在其中。
在宋代,面食是人们较为喜爱的食物之一。每当节庆日时,宋代人都要吃面来庆祝节日,这成为了当时的风俗之一。因此专门出售面食的店铺十分讲究制作的种类花样。在临安的面食店中就有丝鸡面、猪羊和生面等种类供顾客选择。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宋人在美食方面是极其讲究的。
二、严谨的制作与储藏
1、质量上乘的技艺
《东京梦华录》中的“饮食果子”类店铺更是随处可见,宋代贩卖瓜果的店铺被称为果子行。《东京梦华录》中:“至州桥头西大街,乃果子行。”果子行除了贩卖大量的新鲜水果外,还会卖各地生产的果脯,这些果子店铺遍布在大街小巷,很受宋人欢迎。而且宋人对于果脯类小食的做法更是深有研究。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记录了经过雨水洗刷后的果子制作前如何去虫的详细作法,“用水一碗浸之,良久,其虫皆出,乃可食之。”可见宋人在小食制作上耗费的心思。
杨诚斋的文章中也提到:“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蜜耳。”宋代人在小食的制作上可谓是经验颇多,宋代的小食如此受欢迎,正是由于人们在制作方法上的娴熟、精巧才使得宋代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果子、点心,带动了人们对于美食的热爱,促使宋代的小食行业愈发的繁盛。
2、注重小食的新鲜
除了小食品种繁多、制作精湛之外,宋代对食物的储存保鲜方式也很有心得,将食物密封藏于冰内或是放入地窖中都是比较常见的食物储藏方式。而且宋代贩卖食物的店铺中大多备有冰窖,方便顾客在夏天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食物。
另外还有专卖冰冻冷饮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宋人即使是在夏天也可以吃到冰雪荔枝膏砂糖冰雪这样的冷饮,并且“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表明了冷饮在当时也是极其受人们的喜欢。
宋代都城的饮品店也是遍布在各处,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够看到像“饮子”“暑饮子”这样的饮品店随处都是。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了宋代常见的几种饮品:如甘豆糖 、豆儿水等几十种饮品。可见宋代的人们的确是非常会享受生活,人们对于各类小食的热爱,也使宋代的小食种类更加的丰富多彩。
品种繁多也不影响对于质量的保障,对小食质量的追求,促使宋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制作和放置都相当仔细。《梦粱录》中记载:“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还有的人甚至“增价酬之,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
食材的新鲜是食客们最为看重的。街头巷尾的小食店对于食物的干净卫生也是毫不马虎。《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宋代都城小食店的情况:“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在当时的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也对小食的卫生以及外表十分讲究,《梦粱录》中有“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盒器皿新洁精巧。”可以看出宋代人不仅热爱生活,对于小食的质量上也是严格把关的。
也正是因为宋代店铺都十分负责的对待他们销售的饮食,既是在品质上有所保障,又保证了小食店铺的口碑,因此宋代的人们才会如此热爱这些小食。
三、文化自由的高度体现
1、足不出户享美食
宋代饮食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代饮食的便利“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宋代的经济往来自由,人们的日常活动也不受限制,路边随处可见小食铺子,街头巷尾也有挑着担子往来贩卖小食的商贩,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在店里直接食用或者带走。这种模式倒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异。
人们对于美食的选择有很多,正店、茶坊、食店都是品尝小食的好去处。并且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类似于现在的外卖人员,这类人在宋代被称为“闲汉”,他们可以为客人送去他们需要的东西,十分便捷。
在宋代小说《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就有对这些人的描写:“一个闲汉,一个筐子,一把刀,几块牛肉,送到顾客面前,当面切。”这在宋代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顾客足不出户,就能够品尝到自己想要的美食。
宋代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非常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这种便利使宋代人能更加方便的体验到购物的快捷,从而更会对小食产生兴趣,从而源源不断的购买小食。促进饮食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宋代经济的稳步提升。
2、特色鲜明的地方菜系
在北宋时,地域辽阔,南北方地区跨度较大,因此南来北往的商人旅客也是络绎不绝,为了满足这些不同地方的客人们的口味需求,便衍生出了富有特色的地方菜系。在宋代都城,南方和北方菜肴的地方风味饭馆也很常见。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寺东门大街,皆是书籍、幞头。寺南即录事巷妓馆。北即小甜水巷,巷内南食店甚盛。”详细描述了不同方位所林立的店铺具有明显的地域区分,方便南来的客人。
同样“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炉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说明在宋代时南北饮食就已经存在了鲜明的风格特色。正是因为宋代人十分重视南北方饮食之间的不同点,才会出现专门卖南方食品、北方食品这样不同口味的食店。
可见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南北方人往来交流密切,为方便到北方来的南方人,而建立了诸多具有南方特色的店铺,而且也受到当地北方人的欢迎,成了当时极其受欢迎的特色。
在南方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南方人饮食主要是以米和水产品为重,像“鱼兜子、煎鱼饭”等都是南方人喜爱的。而北方大多为雨水稀薄的旱地,所以以面食肉类为主。
对于宋代的北方人来说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羊肉。从宋太祖开始,宋代皇帝就极其喜爱羊肉。在皇家的爱好影响之下,民间对于羊肉菜式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除了各式店铺中繁复多样的羊肉菜外,还有专门售卖羊肉的店铺,光是以羊肉为原料的菜品就有十几种,充分满足了北方人民对于羊肉的喜爱。南北方菜系的全面发展与普及,足以见得宋代人对饮食的认真推动了小食的市场。
宋代人拥有如此完善的小食市场,不仅美食应有尽有,质量还有所保证,自然会被这些小食吸引。宋代的小食行业能够快速崛起也离不开宋代的制度所带来的便利,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自由共同促进了小食产业的兴盛。
结语
宋代社会风气的淳朴和自由造就了宋人懂得享受生活的生活习惯,大街小巷令人眼花缭乱的小食铺子也可以看出宋人对待美食的认真。宋代作为市井饮食的盛世,平民化的政策和发达的商业文化都使宋代小食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宋代由上到下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使宋代的小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
《食珍录》
《清异录》
《食经》
《本心斋食谱》
《饮膳正要》
《饮食须知》
《易牙遗意》
《随园食单》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尝试过“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
东坡饼介绍:
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是湖北地区特色传统美食之一。关于“东坡饼”名称的由来,充满了人文色彩。相传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县(现海南儋州)时,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年迈守寡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偏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
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数句,勾画出环饼匀细、色艳、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钗的形象。
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就名之以东坡饼,并在儋州流传今。“东坡饼”不但包含着奇特的饮食文化,还蕴藏着浓郁的乡情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谪居黄州时与安国寺长老参寥和尚结成莫逆之交。参寥和尚得悉苏轼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于是制油酥饼以待苏轼。该饼的作法是:先将面粉和好,再团圈抹油饼牵成线绕成园饼形,放在香油锅中炸至枯萎。
吃时洒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饼不能久存。后苏夫人设计的“千层饼”,酥脆香甜,食而不腻,味道极美,易于久存,由于人们对苏轼的怀念,就称此饼为“东坡饼”。西山古灵泉寺制做东坡饼,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该寺有菩萨泉水,清流味甘,富含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用此泉水合面制饼可自然酥脆,不添香料而自有清香,再加上寺僧在制做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技艺,使“东坡饼”至今仍保留了苏东坡时代的特色。党和国家***董必武、李先念、陈毅等曾先后到西山古灵泉寺品茗尝饼。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豆腐。
豆腐的介绍: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
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吴氏的《墨娥山录》中有:“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筋韧,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时,在黄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绿豆,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有韧性。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清代李调元的《童山诗集》中部分诗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干、姑苏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制作。汪日桢在《湖雅》中述:“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
未点者曰豆腐浆;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块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软块,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块,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脑;下铺细布泼以腐浆,上又铺细布交之,施泼交压成片,曰千张,亦曰百叶。
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豆腐这种美食。
豆腐介绍:
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
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
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吴氏的《墨娥山录》中有:“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筋韧,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时,在黄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绿豆,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借鉴和研究的。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闲情偶寄》,清代李渔的大杂烩书籍,食谱也记载了很多。
《食宪鸿秘》,清代学者朱彝尊写的食谱,记载了很多食材和菜肴。
《调鼎集》,据说是清朝扬州人童岳荐的作品,扬州菜百科全书,尤其是鱼类做法相当详尽。
《随园食单》,清朝才子袁枚的作品,记录了300多种南北各地菜肴及其做法。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豆腐。
豆腐洁白如玉,柔软细嫩,清爽适口,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欢迎。苏东坡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炼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苏轼曾品尝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
一、苏轼为什么是美食家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现象级的文人墨客,可谓是琴棋书画、衣食住行样样精通,各有建树。除了在文、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之外,在美食制作,服饰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美食有我们熟知的东坡羹、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等等,衣服有东坡帽等等,这些发明无不体现了苏轼的聪明才智。
苏轼对于美食的喜爱,并不是完全像人们说的那样,因为贫困而不得已研究美食,而是源自于对美食的喜爱。只是这一时期苏轼所研究的美食用现在的话说:往往高档的食材,都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此时苏轼并未掺杂对人民大众疾苦的思考,仅仅是为了美食而研究美食。
二、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
豆腐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
豆腐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这样的健康食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但要想更好地发挥豆腐的营养价值,还需要注意做好搭配。
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道神奇的中国美食开始在商品价值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果子、饮子、点心,古人也爱吃零食,宋朝小食为何被全民喜爱?
本文2023-10-10 13:08: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