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懂《易经》,就能上只天文,下只地理,还能预知未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为什么读懂《易经》,就能上只天文,下只地理,还能预知未来,第1张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宇宙的诞生和演变一直是人类文化探究的重要主题。与现在基于科学视角的各种理论不同,早期人类对其探索的独特性在于它的神话思维视角。因此,我们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创世神话中找到远古先民们对宇宙问题的认识。

就我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来说,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劈地,其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故事全文如下: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现在的科学观念看,这对破解宇宙的奥秘似乎没什么用,但这对研究早期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演进、传承与流变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内蕴一:“混沌”思想

首先,最值得挖掘的就是盘古神话中的“混沌”思想,这对理解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和哲学意义上的宇宙观至关重要。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创世神话中,“混沌”都主要表示天地未开之前,连在一起的“无形”、“空虚”、“黑暗”、“万物混沦”的状态,世界就诞生于这片混沌之中。

比如,《旧约·创世纪》讲:“地球是空虚混沌,神的灵运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就描述了上帝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前世界的状态。还有汉代著作《淮南子·精神训》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也反映出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

在我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中,则把“混沌”看做一个特定的时空阶段,特指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在《列子·天瑞篇》中,就将该时空阶段列于“先天五太”中的第四太“太素”之后。此处所说的”先天五太“指的是由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时空阶段,分别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其中,第一阶段”太易“,是指虚无寂然的阶段,此阶段“视之无物,听之不闻,循之无物”;第二阶段”太初“,是指开始有气的阶段;第三阶段”太始“,则指开始有形的阶段;第四阶段”太素“,指开始有质的阶段;接下来气、形、质三者兼备,呈现出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就是“混沦”,或说“混沌”,又称之为“一”,也就是“太极”。然后,由“太极”一生为二,轻者为天,重者为地,再“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在西汉末年比较系统的论著《周易乾凿度》中,就把宇宙生成论的图式定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在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则把盘古开天劈地的过程描述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充分体现了天地是由混沌状态一分为二的宇宙观念。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混沌”思想,是汲取了我国古代普遍宇宙观念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人民解释宇宙诞生的一种文学尝试。它既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对所居世界的直观认识,也反映了本民族宇宙观念的嬗变与传递。

文化内蕴二:“阴阳”观念

其次,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阴阳”两极观念也值得重视。毕竟,这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在《三五历纪》所载的盘古神话中,直接体现“阴阳”两极观念的就是“阳清为天,清浊为地”,但是“阴阳”两极观念却不是这则神话的首创。

至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把天地生成变化的动力认定为“阴”和“阳”,而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所提出的“道”即为宇宙的本原,而“阴阳”二气就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动力。随后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宇宙论哲学,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这就已经蕴含了阳气生天,阴气生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念。而到了西汉末期的《周易乾凿度》中 ,则直接表述为:“轻清者上于天,浊重者下为地”。至此,《三五历纪》中,盘古神话所使用的“阴阳”观念已经很明确。

不过,在徐整的另一著作《五运历年纪》中,关于盘古神话中“阴阳”的表述,则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从此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盘古是阴阳交感所孕育的“中和”之气化生的“人”,并非先天地而生,以一己之力开辟天地的神灵。这里所沿用的“阴阳”观念,明显是庄子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的宇宙生成观。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阴阳”两极观念,亦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各家“阴阳”学说的产物,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形成的成果。

文化内蕴三:天人合一

最后,盘古神话中“垂死化身”的宇宙观,则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而庄子则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也就是说,他主张人与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而人要打破“藩篱”,顺其自然,从而回归“万物为一”的状态。

而这种关于人与自然、天、地的相通性,在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精神训》中则有比较细致的表述,原文如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中,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和天地万物相互对应起来。由此,也不难理解处于三国时期的徐整,会在《五运历年纪》中描述盘古“身死化万物”了。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垂死化身”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早已有之,是汲取了古代各家“天一合一”思想的成果。

笔者说

普遍观点认为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原始先民的思维产物,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积淀,最终于公元3世纪成书于文献。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盘古神话不是原始先民的作品,因为盘古开天神话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在之前的文献典籍中没有任何资料佐证,反而有不少资料证明它是好事之人根据已有的各种文化因素综合编撰而成的“伪神话”。

而笔者的上述所论似乎更是证实了后一观点。对此,仅谈谈笔者个人的态度与看法:

首先,在有可靠材料出土以前,笔者并不支持其中任何一种;其次,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更多是厘清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再次,本文立足文学本位,主要关注神话的审美特性、意识形态性和语言属性。

另外,文中引用处均已在文章中标明。

——完——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揽薇斋主)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奇门瑰宝、遁甲明理(1)

一、概述

太乙、六壬、奇门,历来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高为深的三门学问,合称为“古传三式”之学。其中“奇门遁甲”尤为历代贤哲所推崇。晋·葛洪《抱扑子.登涉篇》曰:“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秘术。余少有入山之志,于是乃学遁甲书。奈有六十余卷,事不可卒精”。可见当时己颇为知识界所重视,且研究遁甲的专著内容也已相当丰富。明·万民英《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古今高人达士,稽考天数,推察阴阳,以太乙数而推天运吉凶,以六壬而推人事吉凶,以奇门而推地方吉凶,以年月日时而推人一生吉凶……无不奇中”。

遁甲术的创立,始于兵占。在古人长期应用研究中不断完善,后来的遁甲已不只是“为兵而设”,同时适用于人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宋《景佑遁甲符应经》中说:“圣人立法,可以出军征伐,战胜克敌,遇寇扑贼,立营置阵;出天门、入地户,隐迹藏形,无出其右也。至于民间日用,上官嫁娶,远行移徙,参贤谒贵,商贾求财,登科取索,射猎博戏,万事皆准,无有不验。”

宋初有长诗一篇,言遁甲术,盖北宋通人所作。后经明朝罗通增删修改,更名《烟波钓叟歌》。是一纲领性著作,遁甲术之大要,尽包其中。若能熟读细玩,参透要旨,实为掌握奇门术的捷径。

二、开端

1歌曰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

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

2释义

钓叟歌开端发语,提出‘阴阳顺逆’四字,括尽宇宙间运动变化之无穷玄妙。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态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乾凿度》内载孔子曰:易始於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这就是说:太极生两仪,天地立、阴阳分、四时以成。於时间、空间,宇宙万物,阴阳气之运行变化己甚显明,所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也。

《周易系辞上传》:“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天入用之卦位,配以洛书数,即为后世应用之九宫八卦。洛书数在二八异位之前,其本身即体现了阳顺阴逆的规律。阴主生,其气舒,故顺;阴主杀,其气敛,故逆。《本义》曰:“阳生於子中,极於午中;阴生於午中,极於子中。”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即所谓“二至”也。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子之半,正当坎一宫之中,一阳初动,自微而盛,至午中而极;午中正当离九宫夏至也。所以自冬至至夏至属阳,九宫顺行。夏至一阴生,至冬至而极,故自夏至到冬至属阴,九宫逆行。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若能了达阴阳之理,诸葛亮凡天体的动行、日月五星行度、四时八节七十二候,皆可以推知。於天地万物,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甲、七曜、八门、九星之变化,皆在於掌握之中也。

三、综述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纲领性的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顺逆。二是奇门用局的法则——二至还乡一九宫。三是掌握奇门遁甲的意义——天地都来一掌中。

2020年5月28日

乾卦:西北方。父。金。头,天。6。六白星。﹝武曲﹞。

坤卦:西南方。母。土,胃,地,2。二黑星。﹝巨门﹞。

坎卦:北方。中男,水。1。一白星。﹝贪狼﹞。

震卦:东方。长子。木。3。三碧星。﹝禄存﹞。巽卦:东南方。长女。木。4。四绿星。﹝文曲﹞。

离卦。南方。中女。火。9。九紫星。﹝右弼﹞,

艮卦:东北方。幼男。土。8。八白星。﹝左弼﹞。

兑卦:西方。幼女。金。7。七赤星。﹝破军﹞。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10)——九宫

一、九宫概述

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九宫,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是不动,为坐山。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

所行即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为一周。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始。后来,这样的“行”法被道家称之为“禹步”,据说到一定时候行者本身就会“隐形”。就是这样,“九宫”图与八卦结合起来,而有“九宫八卦图”的出台。术数《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就部署在这样的“九宫八卦图”上。

从数学的角度看《九宫算图》,那只不过是一简单的“数阵”(也称“幻方”)。因“九宫算”图纵、横、对角三数之和皆为十五,又《易》数九与六、八与七之和为十五,所以此图与《易》有所挂钩。

徐岳曰:“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是因为古人赋予了一至九数的五行和方位属性。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的确为一数字循环,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循环。方位是:水数一居北,水数六居西北,火数七居西,火数二居西南,金数九居南,金数四居东南,木数三居东,木数八居东北,土数五居中央。

“九宫”占术在汉代初期就有应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占盘”,是汉文帝时的器物。当时《简报》说:“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名称和各宫的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

《易学基础》的“地支”篇中介绍了地支共有十二个。乾宫戍土、亥水,坎宫子水,艮宫丑土、寅木,震宫卯木,巽宫辰土、巳火,离宫午火,坤宫未土、申金,兑宫酉金。中宫不入地支。此十二地支落宫亦是永远不动的,用神落乾宫,乾宫就是戍亥,用神落坎宫,坎宫就是子水,用神落艮宫,艮宫就是寅丑,其余依次类推。地支亦有象意,而地支的象意在奇门遁甲中也有辅助参考作用。

二、九宫应用

1九宫格

九宫格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制。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严谨峭劲,法度完备,是其晚年的得意之作,向来被学者赞誉为“正书第一”,仿习者甚多。为方便习字者练字,欧阳询根据汉字字形的特点,创制了“九宫格”的界格形式。九宫格,中间一小格称为“中宫”,上面三格称为“上三宫”,下面三格称为“下三宫”,左右两格分别称为“左宫”和“右宫”,用以在练字时对照碑帖的字形和点画安排适当的部位,或用作字体的缩小与放大。

至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进一步发展了九宫结构。他在《翰林要诀》中说,为适应临字时点画疏密、各有停分、界画匀布的要求,改横竖三宫为横竖九宫,成九九八十一宫,这样更便于精确临摹。到了清朝,书法家蒋骥在其所著《读书法论》中,又根据汉字字体结构特点和形体的不同,删繁就简,变九宫格为四种形式: 

(1)把原九九八十一宫,横竖各去掉三宫,变为六六三十六宫。 

(2)把三十六宫的左、右两行十二宫去掉,成二十四宫,适宜书写长方体字;或把上、下两行十二宫去掉,亦成二十四宫,宜于习练扁平体字。

(3)将三十六宫形变成双回字形,用以写方体字。 

(4)将三十六宫形变成田字形,并在上二宫从同一顶点各画条对角线,形成一个人字,用以书写盖似人字形的字。这样似乎还不简便,通过长期实践,后人又改进了两种简明实用的习字格:一为田字格,一为米字格。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画一“十”字,分成四格,按此格习字,便于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重心和笔画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础上再画两条对角线,形如米字,此种方格类同蛛网,习字时便于判断全字和各单笔的位置。 

上述九宫格和变九宫格,今天初学字者仍然使用。不仅适于学习毛笔字,也适于学习硬笔书法。待到基本上掌握了字的点画、结构、气势等等,即可脱离“九宫格”等界格,纵笔自由驰骋了。 

“九宫格”还指诗钟的分咏格。上下两句诗意绝不相类,而字面又紧密配对,内容与形式错杂交互,有如古之明堂九宫,故名。

清莫友堂《平龙草堂诗话》卷四引清孙抎《余墨偶谈续集》:“分举不类两物,撰成二语,名九宫格。如走马灯对蟹菊云:‘投足火中犹善走,寄人篱下也横行’;‘夕阳门外探消息,寒食墦间乐倡随。’之类是也。名以九宫者,盖取其错杂交互之意。” 九宫格为数独的“前身”,最早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洛书,其特点较之现在的数独更为复杂,要求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5,而非简单的九个数字不能重复。道家典籍《易经》中的“九宫图”也源于此,故称“洛书九宫图”。而“九宫”之名也因《易经》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保存、沿用至今。

2象棋术语

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类似古代战争发号施令的“中军帐”。是将(帅)、士(仕)活动的地区。

3音乐术语

元代杂剧中常用的五个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四个别的弦上的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世称之为九宫。

4九宫术数

《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里说了十个数,一至五,是五个生数,五个生数各与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谓五个成数。

汉人对这十个天地之数有一定的解释。如郑玄就说:《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

《易传·系辞》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宋人在解释这一句话时,就以具体的“河图”、“洛书”去解说“圣人”(指上古伏羲氏)则之画卦的过程。北宋初刘牧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圆点,作出了《河图》,说这就是上古伏羲时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图,伏羲氏则这样的图画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数图”与“五行成数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圆点,作出了《洛书》,谓这样的“河图”与“洛书”并出于羲皇之世。到了南宋朱熹作《易学启蒙》,又说刘牧所谓的“河图”是上古时神龟从洛水中背负出来的,应该称之为《洛书》,刘牧所谓的“洛书”是上古时龙马从黄河中衔负出来的,应该称之为《河图》。是刘牧“臆见”,易置了“图”和“书”。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齐于《易图通变》中说:刘牧是“妄人”,而朱熹是“妄人中之妄人”。

三、奇门九宫

奇门遁甲的九宫格把一、六水放在坎宫,二、七火放在离宫,三、八木放在震、巽二宫,四、九金放在乾、兑二宫,五、十土放在中五宫和坤、艮二宫,这是九宫的五行数。

奇门九宫所含的数共有三组:一组是先天八卦数,二组是后天八卦数,三组是五行数。归纳起来:坎一宫有1、6两个数,坤二宫有2、5、8、10四个数,震三宫有3、4、8三个数,巽四宫有3、4、5、8四个数,中五宫既无先天数,又无后天数,只有五行数5、10两个数,乾六宫有1、4、6、9四个数,兑七宫有2、4、7、9四个数,艮八宫有5、7、8、10四个数,离九宫有2、3、7、9四个数。这样把天数、地数、五行数、大衍之数都包含在内了,把河图、洛书都合二为一了。

以上九宫所含三组数,至关重要,是奇门判断数量的依据,用神落到哪个宫,就根据该宫所含的数字来判断。该用何数,就要根据用神的旺相休囚和所临星、门、神的象和理来综合判断了。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即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数即: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

先天八卦数: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属性即:6、7为金,2、3为木,8为水,1为火,4、5为土。

后天八卦数: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属性即:6、7为金,3、4为木,1为水,9为火,2、8为土。

五行周游于四季,所以四季之中,木,火,土,金,水无时不有,然而由于四季的变迁,寒暖燥湿昼夜长短的不同,所以五行也受自然变化而变化,旺者由旺而衰,衰者由衰而旺,循环不已,由于五行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所以在同一时期,个中五行旺衰完全不同,而且只有一行是最旺的,而也有一行是最衰的。

春(立春以后)木最旺,因为春木当令,土最衰,因为土被当令的旺木所克;夏(立夏以后)火最旺,因为夏火当令,金最衰,因为金被当令的旺火所克;秋(立秋以后)金最旺,因为秋金当令,木最衰,因为木被当令的旺金所克;冬(立冬以后)水最旺,因为冬水当令,火最衰,因为火被当令的旺水所克。

五行在12月中的当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当令就是正当时令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五行当中的任意一行在某个特定时间范围内活动力处于最旺的阶段,当某一行处在最旺阶段时,我们叫他正当行令,也叫当令。所谓令不仅指他的权势最大,而且势力最大,他的“任职”期内有一定“生杀大权”正由于此才有了五行的旺,衰,相,休,囚,死。

五行金,木,水,火,土中任意一行的当令跟节气非不开的:木当令:立春后至立夏前19天止,数19;火当令,立夏后至立秋前19天止,数19;土当令,四立前18天至四立止,数18;金当令,立秋后至立冬前19天止,数19;水当令,立冬后至立春前19天止,数19。

数有阴阳:12345为阳,67890为阴。12345为生数,67890为成数。有生数,才有成数。67890是由12345变来的。12345对应水火木金土,67890也对应水火木金土,12345为阳,67890为阴,故甲阳木3,乙阴木8,丙阳火2,丁阴火7,庚阳金4,辛阴金9,壬阳水1,癸阴水6,戊阳土5,己阴土0。子阳水、丑阴土、寅阳木、卯阴木、辰阳土、巳阴火、午阳火、未阴土、申阳金、酉阴金、戌阳土、亥阴水。

坎一宫天蓬星,又贪狼星,属水;坤二宫天芮星,又巨门星,属土;震三宫天冲星,又禄存星,属木;巽四宫天辅星,又文曲星,属木;中五宫天禽星,又廉贞星,属土;乾六宫天心星,又武曲星,属金;兑七宫天柱星,又破军星,属金;艮八宫天任星,又左辅星,属土;离九宫天英星,又右弼星,属火。

四、九宫所主

1坎一宫

属水,正北方。主色黑,主数一,六;主冬至。主青年男性;主家中二子;主人之足。

2艮八宫

属土,东北方。主色黄;主数八,七;主立春。又主土数五,十。主小孩儿童;主家中三子;主人之右腿,右下腹。

3震三宫

属木,正东方。主色绿;主数三,四;主春分。又主木数三,八。主成年男性;主家中长子;主人之右腰,右腹。用神落三宫,逢旺为壮年,大高个儿;逢空亡为矮个儿;宫无三奇,主长相一般;用神落三宫,主动。

4巽四宫

属木,东南方。主色绿;主数四,五;主立夏。又主木数三,八。主成年女性;主家中长女;主人之颈,右臂,胸,腹;主河道;长型物;主风;主快;主气管;血管;水管;宫内丙加己,主水流湍急;宫内天芮星,主哮喘。

5离九宫

属火,正南方。主色赤;主数九,三;主夏至。又主火数二,七。主青年女性;主家中二女;主人之头;丙入离宫主帝旺;丁入离宫主禄地;乙入离宫主长生。

6坤二宫

属土,西南方。主色黄;主数二,八;主立秋。又主土数五,十。主老年女性;主家中母亲;主人之左臂,胸,腹;坤宫空,主未婚;坤宫主产室。

7兑七宫

属金,正西方。主色白;主数七,二;主秋分。又主金数四,九。主女童;主家中三女;主人之左腰,腹;兑宫主口;主口舌;宫内白虎,死门,天芮,主哑巴。

8乾六宫

属金,西北方。主色白;主数六,一;主立冬。又主金数四,九。主老年男性;主家中父亲;主人之左腿,左下腹;主首脑,首府,机关;主老者;主领导;主大城市。

9中五宫

属土,居中央。主色黄,主数五,十。奇仪落五宫,皆寄居二宫。

丁俊贵

2020年5月4日

[编辑本段]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简单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周易》的由来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一)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编辑本段]《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 乾 天 健

� 坤 地 顺

� 震 雷 动

� 巽 风 入

� 坎 水 陷

� 离 火 丽

� 艮 山 止

�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编辑本段]周易八卦的立体结构

《乾坤谱》插图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编辑本段]周易朴素的管理思想

乾泉先生认为,《周易》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乾泉教授的《全息系统管理理论模型》就是“管理简单化”成功的探索。

二、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系统DNA模型理论》就是在《易经》“不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生命科学》、《系统科学》等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DNA密码及结构排列规律,是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三、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变革理论》就是在《易经》“变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变革管理规律。

[编辑本段]关于《周易》的历史起源问题

乾泉先生认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成熟较早的国家。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恢宏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孔子在《系辞传》中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远古的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自然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归纳创制出象数以代表此共性。这段文字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物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何为《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天地运行,寒暑交替,人生物死,没有竟时。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三是不易,别看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哪样东西不变?规律不变。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规律。谁能逃得出这规律?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易》经过先民千万年的生存实践总结,蕴涵含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朴素的和谐、辨证思想。

[编辑本段]《周易》是谁写得,是怎样一部书?

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编辑本段]《周易》是迷信还是企业管理宝典?

《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可企业管理是近代和现代的问题;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学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伦理,释佛崇尚觉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华夏儿女得以休生养息、安居乐业薪火相传,塑造了富于创造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语》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时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易经》PK现代企业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本段]《周易》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作用?

乾泉先生认为,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还有自己的管理哲学。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进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组、融合中才能够创新。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母体,谈何交流,拿什么来与西方文化重组。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化。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易学思想当可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崇高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

为什么读懂《易经》,就能上只天文,下只地理,还能预知未来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