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皇信任的日本陆军大将,结局却郁郁而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他是天皇信任的日本陆军大将,结局却郁郁而终,第1张

金谷 范三(かなや はんぞう、1873年(明治6年)4月24日 - 1933年(昭和8年)6月6日)日本陆军军人。陆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功四级。出身大分县。陆士第15期、陆大第5期(恩赐)毕业。参加过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历任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第十八师团长、朝鲜军司令官、军事参议官。1930年2月19日--1931年12月23日任日本帝国陆军第13代参谋总长。因九一八事变和十月事件约束军队不力,失去天皇信任,郁郁而终。

1873年(明治6年)4月24日生于日本大分县国东郡高田町(后为西国东郡高田町、今丰后高田市),是医师金谷立基的次子。幼年时在涵养学舍(高田町草地、鸳海量容(米岳)门下)、成城学校学习。1889(明治22年)9月 进入陆军幼年学校,1893年(明治26年)1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1894年(明治27年)7月27日陆军士官学校第5期毕业,同年9月18日任陆军步兵少尉,甲午战争期间随步兵第3联队出征(明治27年10月18日~明治28年6月6日),所在部队被编入第一军。1897年(明治30年)10月25日晋升为陆军中尉,1898年(明治31年)3月1日补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学生队中队附。

1898年(明治31年)12月27日入陆军大学。同年12月28日任步兵第3联队附,1900年(明治33年)11月12日晋升陆军步兵大尉,任步兵第3联队中队长。1901年(明治34年)11月28日陆军大学第15期优等毕业,属恩赐军刀组。1902年(明治35年)11月15日参谋本部出仕,1903年(明治36年)2月25日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日俄战争爆发后,1904年(明治37年)3月6日任第二军参谋,1904年(明治37年)4月21日--1906年(明治39年)1月4日出征朝鲜和满洲。

1906年(明治39年)2月24日派驻德国。1908年(明治41年)1月23日任参谋本部附,1908年(明治41年)12月19日任驻德意志帝国大使馆武官辅佐官。1909年(明治42年)5月4日任参谋本部部员兼陆军大学兵学教官,同年10月19日兼任陆军炮工学校教官,同年11月30日晋升陆军步兵中佐。同年12月25日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兼陆军炮工学校教官,1910年(明治43年)10月29日免兼陆军炮工学校教官。1912年(大正元年)11月11日任驻奥匈帝国大使馆武官,1913年(大正2年)8月22日晋升陆军步兵大佐。1914(大正3年)8月27日任参谋本部附(欧洲驻在)。1915年(大正4年)8月10日任陆军步兵第57联队长,1916(大正5年)5月2日任参谋本部作战课长,1916年(大正5年)5月26日兼任海军军令部参谋。

1918年(大正7年)6月10日晋升陆军少将,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19(大正8年)7月25日任参谋本部第一部长(作战部长)。1922年(大正11年)2月8日任参谋本部附(防务会议干事)。1922(大正11年)8月15日晋升陆军中将,任陆军第十八师团长。1925年(大正14年)5月1日任参谋次长,1926年(大正15年)3月2日兼任陆军大学校长。1927年(昭和2年)3月5日任朝鲜军司令官。1928年(昭和3年)8月10日晋升陆军大将。1929年(昭和4年)8月1日任军事参议官。1930(昭和5年)2月19日任参谋总长。

金谷范三在参谋总长任内、满洲事变爆发后,与陆军大臣南次郎在对关东军的事后追认问题上疲于应对,1931年(昭和6年)12月23日辞去总长,重又回到军事参议院担任军事参议官的闲职,1933年(昭和8年)6月6日在任内死去,终年61岁。在金谷范三弥留之际,天皇依陆军大臣奏请,以其功绩明显,降下特旨叙位,内阁奉勅命令叙从二位、授旭日大绶章。金谷范三任参谋总长期间,与真崎甚三郎有非常深的嫌隙和矛盾。在真崎就任台湾军司令官的问题上持极力反对的意见,但在军内中坚干部的压力下,最终认可真崎赴任。

金谷范三就是九一八事变时日本陆军的参谋总长。他是九州岛大分县出身。萨长两阀衰落后不得不联合其他小山头来维持局面,与长州阀携手的便是以金谷范三还有下面的南次郎为首的大分阀。金谷与南都是宇垣一成一手提拔的人物,与日后的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人有非常深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前有一个三月事件,就是桥本欣五郎中佐和大川周明等樱会的一批人想推陆军大臣宇垣一成出来成立军人政府的,宇垣胆小没干,这让陆军中一批激进分子大为不满,你不干它们自个干,九一八事变实际上是关东军的一次大规模"下克上"行动。而参谋总长金谷范三是主张约束关东军的行为的,事先派出了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去奉天阻止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等人的行动。事变发生后,陆军大臣南次郎与金谷意见相左,南支援关东军占领满洲并在内阁会议上为关东军说情,遭到全体阁僚的反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十月事件"。这壹次桥本欣五郎和长勇等少壮军官推举的是支援他们行动的教育总监荒木贞夫为首相,但由于根本博等人的告密而失败。金谷与南其实就因九一八事变没有约束好关东军"而备受责难,现今又料定斗不过有武藤信义罩着的荒木贞夫等人,因此只好将肇事军官在酒馆里象征性关几天紧闭了事。金谷其实想枪毙长勇(从满洲擅离职守跑回国搞政变),但也只能作罢(十四年后长勇跟着最后一个大将牛岛满一起在冲绳战役切了腹)。

按说未经天皇批准而私自同外国开战在日本军法中那事死罪,何况动用了关东军本庄繁和朝鲜军林铣十郎两大战区的部队。其实金谷范三准备立即辞职谢罪的,可事情发生后宫中一片寂静,深不可测,而又有谣传天皇的亲信永田铁山大佐和一大批中级骨干都参与了这壹次事件,金谷范三就扭扭捏捏的不辞职了,反而在议会一次次的给军队开脱。只是他没想到昭和天皇想掌握军队,像他这样怕得罪民选政府,立场不坚定而又失去下层拥护的资深大将必须让路而已。

犬养毅组阁后荒木贞夫取代南次郎担任陆相,元帅陆军大将闲院宫载仁亲王当总长,而次长由他的盟友,亦是金谷范三的对头真崎甚三郎接任。拥护九一八事变的一派彻底掌握了局面。而失意的金谷不久之后即病死。

士会为卿 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春,刚刚接任正卿的士会在平灭赤狄诸部后,紧接着又风尘仆仆地赶往成周,亲自去将晋国攘夷的功绩传达给王城的天子。献俘仪式结束后,士会又带来了晋景公的致意,希望天子能够亲自任命士会担任晋国的正卿兼太傅。 按照几个世纪以前定下来的规矩,诸侯的卿都需要得到天子任命才算是合法的。可大家也都知道,自打礼崩乐坏之后,这套手续已经很久没有人认真履行了,晋国更是发明了一套以蒐礼确定六卿人选的规矩,完全没天子什么事了。天子被冷落了多年,如今你这冷不丁地来这么一出,还真让人受宠若惊。 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晋景公的做法似乎是多此一举,可在当时却是有着非凡意义的。据说就是因为走了这么一道程序,晋国境内的治安秩序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以前为害四方的盗贼也不敢在晋国的地盘上撒野了,所有的坏人一夜之间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都去了哪儿了呢?去秦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效呢?《左传》引用晋国大夫羊舌职的话说: 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 从前大禹喜欢重用善人,那些坏人就因此感到害怕,从此滚得远远的,老百姓也都开始做善事,不敢再存有侥幸心理了。士会是不是善人,之前的历代正卿算不算不善之人,这事还真不好评价,反正是这么个事很快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示出了晋国以周礼为准绳、以尊王为己任的雍容气度,可不就让那些乱臣贼子胆战心惊了嘛! 士会平王室 这个逻辑是不是能够说得通,我们姑且不论,先继续顺着景公六年所发生的事件继续探索。这一年王室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因是王孙苏因与召戴公、毛伯卫争权急了眼,派王子捷把他们给杀了。召、毛之党不甘心失败,于是就故意在成周纵火,并趁乱把王孙苏赶出了王城。这回轮到王孙苏不干了,好端端地让人撵出来算怎么回事啊?于是他就逃亡到晋国请求出兵协助。在晋国急欲与王室搞好关系的档口上,这件事情究竟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讨得天王的欢心。刚刚受命为正卿的士会再次亲自出马,带领勤王大军直捣王城,这场王室内乱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被迅速平定了。 为了酬谢晋国定鼎江山的功劳,周定王特意让原襄公主持享礼宴请士会。席间士会瞧见有人把带着骨头的生肉放在专门的器皿中摆到了宴会大厅里,这种做法颇有些古怪,于是就私下里把人拉过来询问其中的情由。 他的这个举动成功地吸引了天子的注意,周定王把他叫到身旁亲自讲解说:「 ”季氏,这你就不懂了吧!天子设享礼招待公侯的时候有‘体荐’,就是要把牲口切成两半放置在典礼上;在设宴礼招待卿的时候有‘折俎’,则是把牲口肢解掉,也放置在俎上陈列于典礼中。这些作为王室礼节的‘体荐’和‘折俎’都只是作为典礼之用,而不是要食用的。” 《左传》将这件事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就过去了,这让编纂《国语》的作者感到不太满意,于是又添油加醋地扩展了许多内容,不过总体上还是让天子像导游一样,带着士会来了一场奇幻之旅。作为士蒍的后人,作为以掌管法律事务立家的士师家族的继承人,士会对于本应该烂熟于心的周官礼仪竟然如此陌生,也难怪乎人们会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世道了。 好在士会虽贵为正卿,却也是位不耻下问的君子,他就像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城市的农村娃一样,对王室的礼仪感到十分好奇,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锤炼新本领。他的这个劲头也让天子过足了教师爷的瘾,一高兴起来就收不住手对其倾囊相授,把士会想要了解的,或者他自己想要显摆的事情一股脑地和盘托出,可是让士会大饱耳福了。 这是一次美好的宴会,事后回想起来,不仅天子会感到骄傲,王室的大夫也都会为这样一次难得的盛会而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感。不过如果将士会的做法仅仅理解为奉承天子的话,那也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士会真正的意图是来取经的,他要完成一件国君交代给的大事。 晋景公的人生理想 晋国的历代君主都有扩张集权的冲动,只不过与前两任国君比起来,晋景公的运气显然要更好一些。因为邲之战的失败和先縠的死,国中上下噤若寒蝉,为晋景公恢复君 威加强集权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要想加强君主集权,首先要在法理上站得住脚,也就是要有配套的制度设计。然而在晋景公所处的时代,在人们有限的政治实践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思想武器能够如周礼一般,既拥有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又能够凝聚最大共识。于是乎那个一再被抛弃的古代理想制度,总会时不时地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思想家和政客们,从布满蛛丝的故纸堆中搬出来,掸去表面的浮尘重新包装后继续用来指导人们的政治生活。 不过,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晋国人大概是太过于追求开拓创新,以至于对那些陈旧古老的东西都弃之如敝履。当晋景公试图从废弃的故纸堆里寻找灵感时,却惊讶地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早已被清理得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只能将就着扛起「 ”尊王攘夷”大旗,效仿晋襄公以身作则为卿大夫提供表率。 从晋景公六年开始,晋国接连出兵对东山的赤狄形成连续打击的态势,一举吞并了影响力最大的赤狄六部,在获得了大量新开发的土地的同时,也有效地转移了国内矛盾。当然了,这件事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讨伐赤狄的行动践行了霸主「 ”攘夷”的担当,对提高晋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晋景公本人在国内的声望都大有裨益。 在对赤狄进行讨伐的同时,晋景公还不失时机地向天子伸出了橄榄枝。首先是在大破赤狄潞氏之后,原叔赵同代表晋国前往成周献俘,但由于赵同的傲慢,这次的献俘成果很不理想,使得晋景公的美好愿望打了很大的折扣。无奈之下晋景公只好让士会再次出马,并上演了让天子任命正卿的那出剧目。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布局之后,真正的好戏才开始上演,也就是士会回国之后所要完成的「 ”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可惜的是,但凡是涉及到体制改革的内容,《左传》上都语焉不详,我们很难从中确知士会是怎么修订法度的。好在我们还有《国语》,按照其中的说法,士会「 ”归乃讲聚三代之典礼,于是乎修执秩以为晋法”。也就是说,士会以晋文公的执秩之法为蓝本,参考夏商周三代的典籍进行修改,形成新的法律体系。因士会的谥号为范武子,他的这套制度设计在后世又被称为「 ”范武子之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晋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修法,其中晋文公的「 ”执秩之法”主要意图是要加强君权,而「 ”赵宣子之法”则反其道行之,是为卿权扩张进行铺路的。范武子之法是晋国历史上第三次法律修订,在修法的时候抛弃时间较近「 ”赵宣子之法”而采用四十年前的「 ”执秩之法”,足以看到其真正的用意所在。他所要体现的正是晋景公的意志,就是要规避赵盾立法给国内政治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以后打压强卿势力,加强君 威做准备。 士会的政治哲学 作为卿大夫的代表,说起来士会也是赵宣子之法的既得利益阶层,可他为什么要站在国君的立场上来制定有益于君权的法令来实现自我革命呢?这恐怕和他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士会年轻的时候正是晋国上下壮怀激烈铸就霸业辉煌的黄金时代,他见证了晋国由一个边陲国家一举跃升为中原霸主的不易,也能体会得到晋文公变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夷之蒐变成了永远的过去,此后那场绵延日久的内乱让他见识了政治斗争的血腥,特别是因为卷入狐赵的斗争而被迫流亡的经历,更是给士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回国之后,尽管他得到了赵盾的赏识重新拥有了高官厚禄,甚至取得了比先辈们更加辉煌的成就,可内心中对于流血斗争的恐惧却一直都挥之不去。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还有先縠的死。晋景公三年,因诸卿大夫内部不和政令不一,导致晋国在邲之战中全面溃败。在战争期间专行不获的先縠承担了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随后又因勾结狄人反攻晋国而遭到清算,给国内的卿大夫上了血淋淋的一课。与之前的历次斗争不同的是,先縠骄狂所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更牵连到了整个家族,是以整个先氏家族数百年的血脉为他一个人的过失赎罪,这样的惩罚未免太过残酷了,对士会造成的视觉上冲击和心理上的触动更加无法想象。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见证了他们一步步地攀上高峰的艰苦历程,羡慕过他们炙手可热的权势富贵,更目睹了他们瞬间从高处跌落一朝烟消云散的惨烈。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看破红尘的感悟,只是这种感悟先縠是无福消受了,只能让旁观者去慢慢体会。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们总是会嫉妒家缠万贯的富贵人家,钦佩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仰慕德行美好的谦谦君子,可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一切都如浮云一般总是充满了变数。任你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创造了再伟大的功绩,收获过再美好的赞誉,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都是不稳固的,都无法保证在你身后家族的祭祀能够得到永续。尤其是在近年来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下,没有人可以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一旦 的战火复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至于如何才能永续安定,已近暮年的士会自有他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他看来,所谓的名利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则罢了,就算是你留给子孙他们也未必能守得住。只有当每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时都能够压制自身的欲望,不去为了转瞬即逝的利益而进行争斗,这个世界才能够承平有序。 他倡导回归本源,向往周公设计的理想世界大同社会;相对于积极进取去获得更多的财富,他更热衷于一种类似于道家哲学的处世之道。在此基础上,清静无为的政治态度,抱朴守拙的人生智慧,谨慎周全的行事作风,不居功不自傲的为人品格,也就成了铭刻在士会身上的独特烙印。这种精神特质在早年的邲之战中就有所体现,到郤克带着满腔怒火从齐国回来后,他的作为更是将这种人生态度显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身体力行地遵循这套行为规范,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身边的人。 士会的处世哲学 《国语》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士会退休以后经常会守在门口等待儿子下班回家,有一次士夑(范文子)回来得迟了,他就忧心忡忡问道:「 ”怎么回来这么晚啊,没出什么事吧?” 只见士夑眉宇间充满了喜悦,不无骄傲地回答说:「 ”朝中来了一位秦国的客人,在朝堂之上讲了不少的隐语,在场的大夫们都回答不上来,只有我答对了其中的三条。” 士夑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夸奖,却不料他话音刚落,士会就怒不可遏地举起了手杖,一棍子抡过来打掉了他的发簪,边打还边骂骂咧咧地说道:「 ”不知轻重的小兔崽子,你懂什么呀!你以为就你聪明吗?大夫们不是不能回答,是故意谦让长辈父兄不肯作答罢了!我一天没教训你就敢卖弄学识,在朝堂上三次掩盖他人,要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小子早就完蛋了!” 士会对士燮这种强化教育的做法估计还有很多,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谆谆教导,士夑也就逐渐养成了事事谨慎的习惯。鞌之战结束后,晋国大军得胜回朝,国中上下欢欣鼓舞,士会还像往常一样拄着拐杖在门口等着士夑的归来。可他左等右等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没见到儿子的影子,直到中军和下军都已经刀枪入库,士夑所带领的上军才姗姗来迟。 见到儿子后,士会同样以一种充满急切却又不乏温情的语气问道:「 ”你不知道我一直在盼着你吗?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见到阔别已久的老父亲,士燮满含着泪水回答说:「 ”出征有功,国人必然欢天喜地地迎接我们。如果我抢先回国,就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关注,这就等于是在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我不敢居功所以来迟了。” 听了儿子的这番话,士会喜笑颜开:「 ”你能这样谦让,我就放心了,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的态度,我们范氏就能免于祸难了。” 大军出征凯旋取得丰硕成果,晋景公无论如何也总得有点表示,于是每当有将领回朝,他都会说一句鼓励的话:「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士夑回朝复命的时候,他同样用这句话来勉励,但士夑却回答说:「 ”我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都是因为郤克善于节制,荀庚的领导有方,士燮又有什么功劳呢?”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阴晴莫测的政治环境下,不仅仅是士会,整个晋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在面对国君的勉励时,暴脾气的郤克同样表现出了不凡的气度,他回答说:「 ”这都得益于国君平日里的教导,诸位将帅的齐勇同奋,下臣哪里有什么功劳呢?”士夑的直接下属栾书也推辞说:「 ”栾书不过是遵从士燮的指示,再加上士卒肯于用命,又怎敢居功呢?” 大家伙儿推来让去成就了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可背后透露出来的却是一股人人自危只求自保的味道,足见国内的斗争形势已然很严峻。人在年老的时候总会有些怀旧,如今的严峻形势难免会让士会更加怀念年少的时光,顺带着爱屋及乌,对晋文公的执秩之法怀有不一般的憧憬,这恐怕也是他不遗余力地推行「 ”范武子之法”的原因所在。

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

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自己用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扩展资料:

赏析: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

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岳阳楼记》,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

搜狗百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2 (一)课外文言阅读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8 (1) 幼年丧父。

(2) 忍受。(3) 担任知府。

(4) 总共。9 (1) 从小有志向节操 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就感动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 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

(2) 好学的人多跟随他学习并探讨问题,(范仲淹) 为他们拿着经书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10 示例:学习方面,要勤奋苦读,方能学有所成;为人方面, 应孝顺父母,善待他人。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是邠州人,后迁居江南,就成为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就感动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 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天很疲惫的时候,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维持度日,别人不能忍受, 范仲淹却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来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 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监管泰州西溪盐税,升迁大理寺丞,又调职监管楚 州粮料院,(因为) 母亲去世离官(回家守孝) 。

晏殊担任应天府的知府,听说了范仲淹的名声,召他进入府学。 (范仲淹) 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推举县令,摒斥不务正业和懒惰之人,裁汰多余的官员,纠正越礼的事,严格选举制度,安抚军队将领,一共一万多字。

守孝结束,因 晏殊推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广泛地通晓《六经》, 尤撞长《周易》,好学的人多跟随他学习并探讨问题,(范仲淹) 为他们拿着经书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

曾经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供给四方来的游学之士,儿子们以至 于要换穿衣服才能出去,范仲淹却很安然。常常感奋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振奋崇尚风度节操,是由范仲淹提倡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

小题1:C小题1:A小题1:D小题1:C 小题1:(责:要求)小题1:(A动词,往、到。

B副词,于是;副词,竟然。C连词,但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介词,因;连词,用来)小题1:(“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应为“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小题1:(“自作主张”于文无据,“但已不再听信他”与文意不符,原文“不听”是指皇帝不听信言官对范仲淹的诬陷)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

(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他)进入学堂,要求自己更加严格。

过了五年,(他)通晓了六经的要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根本。祥符八年,(他)考中进士,被礼部选为第一名,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

范公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节,对于(个人的)富贵贫贱毁誉快乐忧伤,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他侍奉皇上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

元昊(在)河西反叛,延州危急。范公请求(朝廷允许)自己守城,于是做了延州的知州。

范公做将领,务求慎重,不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功利。(他)在延州修筑青涧城,开垦军田。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叛贼带领三万骑兵来袭,范公告诫诸将:“开战后,(如果)叛贼败走,追击(敌人)不要过河。”

(开战)不久叛贼果然败走,追击的将士没有渡过河,河另一边果然有伏兵。叛贼阴谋没有得逞,就领兵撤退了。

由此各位将士都很佩服范公。范公对待将士吏卒,一定让(他们)畏惧军法,爱惜自己。

所得的赏赐,都按照皇帝的意思分别赏赐给各位将士。范公据守(延州)三年,士兵勇敢,边地富足,恩情威信遍及(延州),于是决定谋划攻占横山,收复灵武,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求和,皇帝也就召范公回(朝廷)了。

当初,范公使归附的羌人为朝廷效力,让(他们)把守边关,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他(在延州)采取的各种措施,(一直到他)离开后(延州)人(还)十分感激他。

庆历三年春天,(皇帝)任命(范公)做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皇帝都)不答应。(范公)到(京城)几个月后,(皇帝)让(他)做参知政事。

(他)每次进见,(皇帝)一定用(使天下)太平(的重任来)要求他。范公叹息说:“皇上重用我到极致了!但是事情有先后,(要)在长久安定(的情况下)改革弊政,不是朝夕可以(做到的)。”

不久皇帝两次赐给(范公)亲笔诏书,催促(他)逐条陈奏天下大事。他做参知政事,才一年就被罢免了,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 用户 2017-10-10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f20\u5bb6\u53e3", userProvince = "\u6cb3\u5317", zuowenSmall = "2";。

4 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活板》(节选),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1)蒙,盖 (2)准备好 (2分。

每空1分) 小题2:(1)用 (2)一向,平素 (2分。每空1分)小题3:交替使用它们(或“这两个板”),很快就可以完成。

(2分。一句1分,关键词“更互”“之”“瞬息”“就”错一处扣1分)小题4:制活字模 制板 薄如钱唇 字平如砥 小题1: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如“冒”这里是“蒙、盖”。小题2: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以”的一词多义用法。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更互”“就”等关键词的理解。

小题4: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1 初中文言文王守一的翻译及习题答案

王守一

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饭后,也总喜欢捧着自己的肚皮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有一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苏东坡当年的口吻声气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这问题一出,可就热闹了,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万象的,总之,都是惟恐马屁拍得不够响。可不知怎的,左宗棠这回却拗着劲,对那些恭维的话无动于衷,脑袋瓜摇了又摇。帐下有位小营官在家乡原是个放牛伢子,他凭着朴素的直觉,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案桌,跳起身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破格提拔。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生于古历壬申年,属猴,但他最喜欢的却是牛,喜欢牛能负重行远,为此他不惜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旁

2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

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3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4 黄琬巧对文言文答案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5 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6 文言文《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会术者病笃( )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12分) 11(1)正好,恰巧。

(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2分) 13B(3分) 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7 杨伯雍种玉文言文答案

杨伯雍是雒阳县人,原本以买卖为生,为人很孝顺。他的父母死后葬在无终山,于是他就在那里定居了。因为山处高低,没有水源,他就自己取来水,放在山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后,有个过路的人喝了他的水,就给了他一斗石子,并嘱咐他在高处干燥平坦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告诉他说:“会有玉从石头里面长出来。”杨伯雍当时还没成家,路人又对他说:“你会娶一位贤良的妻子。”说完后就走了。於是伯雍把石子种下去,每年常来观看,果然看见有玉生于石上,别人都不知道这事。右北平有家大户人家姓徐,他家的女儿德行贤淑,许多人前去求婚都遭到了拒绝。杨伯雍也前去求婚,徐家的人笑他傻,于是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是有白璧一双,就将女儿嫁给你。伯雍便往其种玉的地方,取白璧五双为聘礼。徐家人大吃一惊,只好将女儿嫁给他。皇上听说了这件事也很惊奇,封伯雍做大夫。在他种玉的地方,四个角上各树立起一丈高的石柱,中间的面积有一顷大小,起名字叫做玉田。

家在这里做动词用,居住、定居的意思。

8 范如归文言文翻译及包含的题目答案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范如圭严肃指出“: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

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

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

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秦桧极为愤怒。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

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

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

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

言词甚为恳切。又指出“: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

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说“: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 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

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

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

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

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

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

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

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

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

9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他是天皇信任的日本陆军大将,结局却郁郁而终

金谷 范三(かなや はんぞう、1873年(明治6年)4月24日 - 1933年(昭和8年)6月6日)日本陆军军人。陆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功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