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有什么好处
是戴哈!!!
珍珠含有碳酸钙、氧化钙、磷酸钙、硫酸钙以及镁、锰、铜、碘、磷、锶、铅、钠、钾等多种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
珍珠在医学上具有安神定惊、清热益阴、明目解毒、收口生肌等功效。尤其女士在月经期间、更年期烦躁易怒,戴珍珠项链可以起到较好的调节、缓和作用。还可防治慢性咽喉炎及甲状腺等,同时使皮肤格外光洁、细腻,早晚用珍珠轻轻按摩皮肤,也有护肤、美容和去斑消皱的作用。
佩戴珍珠首饰的好处:
由于珍珠紧贴人的颈部,它的有效成分可以经摩擦进入人体,珍珠对体液分泌有一定吸收能力,皮肤对珍珠中所含药物成分也有吸收,乃至影响局部患处,起消炎治疗作用;珍珠含有碳酸钙、氧化钙、磷酸钙、硫酸钙以及镁、锰、铜、碘、磷、锶、铅、钠、钾等多种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珍珠在医学上具有安神定惊、清热益阴、明目解毒、收口生肌等功效。尤其女士在月经期间、更年期烦躁易怒,戴珍珠项链可以起到较好的调节、缓和的作用、还可防治慢性咽喉炎及甲状腺等,同时使皮肤格外光洁、细腻,早晚用珍珠轻轻按摩皮肤,也有护肤、美容和去斑消皱的作用。
珍珠的主要保健作用:
1、清除人体血管的过氧化脂
2、美容护肤,延缓皮肤老化
3、提高人体免疫力
4、防止骨质流失
5、养肝明目、清热解毒
6、有效抗衰老、延年益寿
7、咽喉炎和口腔溃疡
古代时候,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些香囊、项圈等含有中药的饰物,一些医书中也有关于饰物对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的记载。进入现代,使用方便、美观的保健饰物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般来说,手镯的作用主要针对盆腔、肺、大肠等有一定保健作用;耳环的保健作用主要是对于眼睛和内分泌系统;项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治疗各处的僵硬酸痛、胸部疼痛、习惯性头痛、失眠、便秘、全身疲惫等病症的缓解。
戴珍珠项链对治疗慢性咽喉炎和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一定功效。
长期戴珍珠项链,可使咽喉炎患者的咳嗽减轻,甚至完全停止。经常佩戴的人,不易患咽喉炎。
甲亢患者戴珍珠项链,可以抑制肿块长大,并使其逐渐消失。
长期佩戴珍珠项链,可以缓解脑震荡后遗症造成的脾气暴躁,改善脾气怪癖者息怒无常的症状。
佩戴珍珠项链,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使心脏病患者的高血压降至正常,心跳恢复正常,眩晕亦可得到治疗。在谈判桌前,可得到意想不到的安定情绪作用。相传清朝慈禧太后每遇重大事件时,都会手握一粒大珍珠,以帮助她镇心定神做决策。现代社会许多高阶女性在商务谈判等场合都喜欢佩戴珍珠首饰,往往会起到镇静心神、头脑清醒、反应敏锐的作用(同时政务及商务洽谈伙伴也会对其优雅的风范和仪容所吸引,减少敌意和抵触心理,让对手或伙伴镇静下来),从而使决策、谈判效果最佳化。
◆珍珠乃人鱼之泪,是拥有月亮能量的宝石,因此也称作“维纳斯之泪”。能给予配戴者力量,使心与灵魂清澈皎洁,有助对事物的吸收和领悟,并平缓易怒脾气。
珍珠项链保健养生作用
珍珠是海洋或河、湖里的双壳类贝蚌生物孕育出来的,是一种有机宝石。是地球上唯一由生命孕育的宝石。
从物理特性上来讲,珍珠与人体皮肤非常亲和。它是一味名贵中药,内服外用有极好的保健、养生作用,它内含的20种氨基酸、24种微量元素在与人体皮肤接触后,经由汗液(无论何时人体都会分泌汗液)的作用加速分化珍珠中的营养物质,从皮肤表层进入底层,对全身起到作用。
在所有的首饰中,唯有珍珠不会吸收人体的精华,只会“牺牲自己来为佩戴者奉献”不像其它宝石,需要靠吸收“人气”来养自己。许多时候,佩戴者觉得珍珠的颜色好像变淡、发黄,那一般是因为珍珠中的营养物质被身体吸收了的原因。
中老年女性对珍珠的偏爱除了珍珠的美学效应外,它的保健养生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没食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没食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炮制 210 性味 211 归经 212 功能主治 213 没食子的用法用量 214 注意 215 附方 216 各家论述 2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没食子 没食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méi shí zǐ
2 《辞典》:没食子21 出处
《海药本草》
22 拼音名Méi Shí Zǐ
23 没食子的别名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
24 来源
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通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25 原形态没食子蜂:体小,长约6毫米。色黑。头部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正直而细长。翅2对,膜质,透明;前翅无缘纹,翅脉亦少,静止时平迭。足3对,发达。腹部呈球形而侧扁;雌虫的腹下有直沟,中藏产卵器。幼虫形如蛆,体极微小。
没食子蜂寄生于没食子树上,当雌虫产卵时,先以产卵器刺伤植物的幼芽,旋即产卵于伤口中,至孵化成幼虫后,能分泌含有酶的液体,使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迅速转变为糖,而 植物细胞的分生。当幼虫周围细胞中的淀粉粒消失,遂起收缩而形成虫瘿,幼虫成长后,即穿孔飞去。
26 生境分布产希腊、土耳其、伊朗等地。
27 性状干燥虫瘿,略呈球形,有短柄;直径1~25厘米,外表灰色或灰褐色,有疣状突起。质坚厚,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或淡**,有光泽。常见有幼蜂的尸体。虫已飞出者,则中间有一孔道,与表面的小孔相连,内部并遗有虫壳。无臭,味涩而苦。以个大,体重,色灰者为佳,已穿孔者,品质较次。
28 化学成份含没食子鞣质50~70%,没食子酸2~4%及并没食子酸、树脂等。
29 炮制洗净,晒干,捣碎。
210 性味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②《海药本草》:"温平,无毒。"
211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脾、胃。"
③《会约医镜》:"入肺、肾二经。"
212 功能主治固气,涩精,敛肺,止血。治大肠虚滑,泻痢不止,便血,遗精,阴汗,咳嗽,咯血,齿痛,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
①《药性论》:"治大人小儿大腹冷、滑利不禁。"
②《唐本草》:"主赤白利,肠滑,生肌肉。"
③《海药本草》:"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④《开宝本草》:"主小儿疳露,治阴疮,阴汗,温中和气。"
⑤《本草从新》:"涩精固气,强阴助阳,止遗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咯血,咳血等症;外用于刀伤出血,慢性皮肤病等症。"
213 没食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214 注意凡泻痢初起,湿热内郁或有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赤白痢由于湿热郁于肠胃;兼积滞多者不宜用。"
②《本草从新》:"性偏止涩,不宜多用独用。"
215 附方①治小儿洞泄下痢,羸困:没石子(微煨),诃黎勒(煨)用皮半两。为细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普济方》没石子散)
②治小儿肠虚受热下痢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没石子、地榆各五钱,黄柏(锉、蜜炒)二两,黄连(炒、锉)一两五钱,酸石榴皮一两。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局方》没石子丸)
③治血痢,不问远近:没石子一两。细研,以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普济方》)
④治产后痢:没石子一个。烧,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即酒服,热即饮下。(《子母秘录》)
⑤治痔疾,下血无度,或发或歇:没石子三枚(烧灰),樗根白皮三两(锉、炒微黄),益母草三分,神曲二两(微炒),柏叶一两,桑耳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没石子散)
⑥治阴汗:没石子烧灰,先以微温(汤)浴了,即以帛微裛后,傅灰囊上。(张仲景方)
⑦治小儿一切口疮,止疼痛:没石子三分(微火炙),甘草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疮上薄掺,盖令徧。(《圣惠方》)
⑧治牙齿疼痛:没石子不拘多少,捣罗为散。以绵裹一钱,当痛处咬之即定,有涎吐之。(《圣济总录》没石子散)
⑨治鼻面酒皶: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世医得效方》)
216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没食子,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腹冷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
217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 化痔栓
肠给药,禁止内服。2忌烟酒及辛辣、油腻、 性食物。3保持大便通畅。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老鹳草软膏,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没食子圆拼音:méishízǐyuán处方:没食子、地榆,各半两;黄檗(蜜炒)二两,黄连(炒)一两半,酸石
痔炎消颗粒g(无蔗糖),一日3次。注意:孕妇慎用;忌食辛辣食物。规格:(1)每袋装10g(2)每袋装3g(无
黑铅丹(出山)黑铅1斤(将2蚕砂炒成末),青盐6两,没食子4两,升麻2两,石膏8两,香附子4两(炒焦黑)
更多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 化痔栓
肠给药,禁止内服。2忌烟酒及辛辣、油腻、 性食物。3保持大便通畅。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周氏回生丸0粒重15g,需密封贮藏。孕妇忌服。时疫止泻丸没有收入部颁基周氏回生丸名。周氏回生丸在其中。周氏
老鹳草软膏,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痔炎消颗粒g(无蔗糖),一日3次。注意:孕妇慎用;忌食辛辣食物。规格:(1)每袋装10g(2)每袋装3g(无
消痔软膏盖。一次2~3g,一日2次。注意:忌食辛辣、厚味食物。规格:每支装(1)25g(2)5g贮藏:密
更多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没食子 《寿世保元》:[卷六]牙齿
)骨碎补(刮去皮毛炒七次一两五钱)青盐(二两)没食子(公母成对二两)上共为细末。每早擦牙。滚水咽下
《先哲医话》:[卷上]华冈青洲征也。喘息剧者,麻杏甘石汤,或麦门冬汤,方中加没食子效。盖没食子能祛胸中胶痰,而世医知者鲜矣。(拙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没食子没食子,一名无食子。味苦,气温,无毒。切忌犯铜、铁器。入骨,入肾。益血生精,安神和气,可染鬓发。治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本部下品之上]木之木植生无食子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名医所录)名没食子墨食子没石子苗〔唐本注云〕生沙碛间者树似柽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科目来源:海狗科动物海狗或海豹科动物
药用部位:海豹的雄性外生殖器。
性味归经: 咸,热。①《药性论》: 大热。②《海药本草》: 甘,大温,无毒。③《开宝本草》: 味咸,无毒。 入肝、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脾、命门。②《本草求真》: 入肝、胃。 功效主治:暖肾壮阳,益精补髓。治虚损劳伤,阳痿精衰,腰膝痿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l~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 《本草经硫》:阴虚火炽及骨蒸劳嗽等侯,威在所忌。 《本草求真》:脾胃挟有寒湿者,亦忌。 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须酒浸一日后,以纸裹,微微火上炙令香,细锉单捣用也。 《海药本草》:凡入诸药,先于银器中酒煎后方含和诸药,不然以好酒浸炙入药用亦得。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图经》。 《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细认,其伪者多。海中有兽,号曰水乌龙,海人采得,取肾以充眼购脐,入诸药中修合,恐有惧。其物自殊,有一对其两重薄皮裹丸核,其核皮上自有肉,黄毛三茎共一穴,年年湿常如新。 《海药本草》: 谨按《临海志》云,(海狗)出东海水中,状若鹿形,头似狗,长尾,短遇日出即浮在水面。 《本草图经》:腽肭脐,今东海旁亦有之。今沧州所图,乃是鱼类而豕首,两足,其脐红紫色,上有紫斑点,全不桐类,医家亦兼用此。 《本草衍义》:腽肭脐,今出登、莱州。《药性论》以谓是海内狗外肾。《曰华子》又谓之兽。今观其状,非狗非兽,亦非鱼也。但前即似兽,尾即鱼,其身有短密淡青白毛,腹胁下全白,仍相间于淡青。白毛上有深青黑点,久则色复谈,皮厚且韧,如中皮,边将多取以饰鞍。 图册来源
《辞典》:银箔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YínBó别名银薄(《药性论》)。来源为用自然银锤成的纸状薄片。原形态自然银,又名:生银(《开宝本草》)。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六方晶体,惟不多见。通常多成粒状、块状、鳞片状,有时亦成网状、丝状及树枝状等产出。颜色银白,表面常变为棕红黑或灰黑色。条痕银白色,或光亮之铅灰色。光泽金属状。不透明。断口锯齿状。硬度25~3。比重101~111。富延展性。有良好的传热及导电性。银在空气中不受氧化,然遇臭氧则生氧化银之薄层;易受硫化氢作用而变成黑色硫化银;不溶于盐酸,能溶于硝酸及热硫酸而生硝酸银及硫酸银。产于热液矿脉内。矿脉氧化带也有存在。性味《海药本草》:"大寒,无毒。"归经入心、肝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功能主治安神,镇惊。治惊痫,癫狂,心悸恍惚,夜不安寐。①《药性论》:"主定志,去惊痫、小儿癫疾狂走之病。"②《海药本草》:"主坚筋骨,镇心明目,风热癫疾,并入薄于丸、散服之。"③《本草蒙筌》:"除谵语恍惚不睡,止热狂惊悸发痫,定志养神,镇心明目,安五藏,并用服之,功胜紫雪。"④《本草述》:"主治与金箔不远,同能平肝。"⑤《本草再新》:"舒肝气,定心志,滋肾水,行经络,利关节,破积消疽,治小儿惊痫、痘疮诸毒。"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附方①治心虚惊悸,或因忧虑神气不安:茯神(去木)、人参、甘草(炙,锉)、龙齿各一两半,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银薄二百片,麦门冬(去心,焙)二两。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米饮下,早晚食后服。(《圣济总录》镇心丸)②
详见百科词条:银箔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8:41 共9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莳萝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莳萝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莳萝子的药理作用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莳萝子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莳萝子 1 拼音
shì luó zǐ
2 《辞典》:莳萝子21 出处
《海药本草》
22 拼音名Shí Luó Zǐ
23 莳萝子的别名时美中(侯宁极《药谱》),莳萝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纲目》),瘪谷茴香(《本草正义》),土茴香(《中药志》)。
24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收果枝,晒干,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至干透为度。
25 原形态莳萝(《海药本草》),又名:慈谋勒(《开宝本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平滑,高60~90厘米。叶互生,有长柄,基部扩张呈鞘状,抱茎,叶3~4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最后裂片长至18毫米。复伞形花序,直径大至15厘米,花梗稍不等长,无总苞及小总苞;花细小,花瓣5,**,向内弯曲,早落;雄蕊5,比花瓣长,花药2室: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双悬果稍扁,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外面棕**,肋线膜状,两侧肋线延长成翅状,肋线间有油室4个,腹合面油室2个。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本植物的苗叶(莳萝苗)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6 生境分布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产江苏、安徽等地。
27 性状干燥果实多数裂成分果,呈扁平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条不甚明显的肋线,两侧肋线延伸作翅状,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气微香。
28 化学成份果实含葛缕酮、柠檬烯、莳萝油脑、佛手柑内酯、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γ谷甾醇等。
29 药理作用葛缕酮的作用参见"藏茴香"条。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
210 炮制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①《品汇精要》:"水洗微炒用。"
②《本草从新》:"炒黄得酒良。"
211 性味辛,温。
①《本草拾遗》:"辛,香。"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212 归经入脾、肾经。
①《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肾、膀胱、小肠。"
④《本草再新》:"入脾、胃、肾三经。"
213 功能主治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①《本草拾遗》:"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
②《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③《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④《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⑤《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214 莳萝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215 注意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216 附方①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②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③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217 各家论述①《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苘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②《本草正义》:"莳萝子,藏器谓治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日华》调健脾开胃,杀鱼肉毒,治肾气,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治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任重任。"
218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 莳萝散
物如脓者泄出。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莳
豮猪胆丸)1分,芜荑(炒)1分,陈橘皮(去白,焙)1分,莳萝(微炒)半两,仓米(炒)3分。制法:上为末,用稀
四灵散用獖猪肾1只,批破去筋膜,掺药1钱匕,并椒、盐、莳萝各少许在内,用湿纸裹,煨熟为度。早晨空心细嚼,温
煨肝散,切作3片,每片用末1大钱许,掺于肝上,入葱白、莳萝、盐等,令有滋味,一重重布了,麸片裹之,煻灰火内
金铃散肉微炒),马蔺花(炒黄)半两,茴香(炒黄)半两,莳萝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 偏肿,疼
更多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古籍中的莳萝子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马蕲
月开碎花,攒簇如蛇床及莳萝花,青白色。结实亦似莳萝子,但色黑而重尔。其根白色,长者尺许,气亦香而坚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六救荒本草]草部间分生叉枝,梢头开花,花结如伞盖,**。结子如莳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味微苦辛,性平无毒。救饥
《证类本草》:[卷第九]莳萝谨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即黑色而重。莳萝子即褐色而轻。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莳萝∶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色黑而重,莳萝子色褐而轻,以此为别。善滋食味,多食无损。且不可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胡萝卜本文2023-08-04 15:13: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