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有多少件?北京故宫的文物占全国的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全国文物有多少件?北京故宫的文物占全国的多少?,第1张

北京故宫大约1/6, 但是如果蒋先生没把珍宝运台那大概有1/2 有一百多万件

最近两岸故宫开始互相官方访问与交流, 相关之议题也成为群众之焦点, 大家有兴趣的是台北故宫馆藏偏向哪一方面呢与北京故宫又有什麼不同呢

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时间以及载运船只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舍弃不带。也因此大件器物成为北京故宫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

然,台北故宫带走的器物,以当时的博物学来说, 皆多为上上等。比如:

在书画方面, 当时记载於宣和画谱,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几乎当时国民政府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绘画皆装运至台湾,至於有些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在青铜器方面, 当时选择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代, 历代王朝交替而传下来的传世国器以及重要史料价值的河南出土文物装运至台湾。在瓷器方面选择在该种类中最为精美的,比如红宝石僧帽壶就是当时最好的红宝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当时所能找到依据”埏埴流光测”中记载的23件汝瓷全都带来了台湾。所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窑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话那这件收藏於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为她是现存汝磁中唯一完美无暇 几乎看不到显著开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宫当时著重在年代较久远的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五大名窑几乎重要作品悉数都运到了台湾。而之后的元代以及明代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斗彩, 万历五彩的最精美作品, 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珐琅彩瓷, 当时皇宫中只剩下460几支, 其中460件被带到了台北故宫。

再器物方面(当时仅简单分为这几类) 著重在点集中有记载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谱为二百方、另有附录者为四十方,总计为二百四十方。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宫御用珍玩(比如多宝阁), 或是具有特别难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这是种一器一色 薄胎如蝉翅的玉器, 乾隆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暖阁内与圆明园殿座之中。乾清宫於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圆明园则在八国联军时被毁, 因此所有现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当时几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宫。

所以早期有人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但是北京故宫经过这数十年来从全国各地徵集以及许多海内外人士的无私捐献, 加上许多考古挖掘, 馆藏文物回到了180几万件, 如果扣除瓷器标本破片, 以及不完整的器物, 或不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精品部份大约有30万件, 这大概与台北故宫近70万件扣除后大约30万件差不多。所以单看一个部分都是不全的。在分类方面, 由於当时清朝才灭亡不过20年因此当时带走时认为清宫的服饰是不重要的, 但现在却恰恰成为北京故宫宝贵并引以为傲的收藏, 再比如当时没来得及运走的明清官窑, 也成为北京故宫重要的收藏,这与台北故宫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架构起完整的中华瓷器历史。自解放以来, 北京故宫大肆收购了扬州八怪等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恰好与台北故宫收藏唐宋书画成为互补。所以不论台北故宫还是北京故宫好。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两个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台北故宫在1960被世人称为世界4大博物馆(有人称为5大, 因为考量冬宫多为18世纪以后文物, 古代文物远不如台北故宫因此难以比较), 而北京故宫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ㄧ。罗浮宫, 大英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都是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 而馆藏文物多非自己国家文物的非单一式博物馆。但是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却是全世界公认第一(实在难分轩轾)的单一式的博物馆。都是世界级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永乐大典》是清朝永乐年间,由2000多名学者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一共有一万多册,字数达到了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想全部读完一辈子时间可能都是不够的。那《永乐大典》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既然是百科全书肯定是什么方面的内容全部包含其中了,所以对我们了解古时候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永乐大典》如今保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大部分都被销毁或者流散海外了。

先说说《大典》的正本与副本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在37亿字左右,赐名《永乐大典》。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野获编·补遗》记载:“(明成祖)多修马上之业,未暇寻讨,列圣亦不闻有简阅展视者。”有明一代277年,历16帝,其间除明孝宗为使自己长命百岁,曾将《大典》所辑金匮秘方书录给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重录前,世宗与阁臣徐阶等经周密研究,制订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誊写人员早入晚出,登记领取《大典》,并完全依照《大典》原样重录,做到内容一字不差,规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写三叶,不得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写。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竣工,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五年。

明亡后发现,永乐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里后人不断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说。因为在明代帝王中,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仅孝宗、世宗两人。世宗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所以正本极有可能殉葬于永陵。在明代,生者所爱书籍殉葬不乏其人,如上世纪山东发掘鲁荒王朱檀墓时就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而明永陵的宏伟超过明代诸陵,以其建筑规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但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庆元年三月办完丧事,而《大典》录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结束,没有正本录副就无法进行,永陵说疑问重重。

二是有研究认为她藏于皇史宬夹墙。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先生等认为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墙壁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三是郭沫若等先生大典毁于明亡之际的看法,认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更具体一点,正本是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四是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一说。据《鲒埼亭集外编》记载:雍正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时发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到清末,缪荃孙不但承袭此说,还进一步发挥:“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有的学者指出这没有根据。因为乾隆曾清理宫藏图书,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宫旁的昭仁殿。但是《永乐大典》有1万多册,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易被发现的,《天禄琳琅书目》中未编入《大典》,证明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

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正本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壤之间,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某一天我们还会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大家认识《大典》的副本

《永乐大典》副本迄今四百余年,经历兵燹火厄,人为偷盗等,不完全统计,散落在国内外的《大典》仅有400册左右,继续搜寻,不排除天壤间还会有新的发现。

既然《大典》副本是按正本原样重录的,正本已不存在,就让我们介绍一下副本的版本情况:

载体材料

纸张:《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当时北方习惯称为白棉纸。因“其纵纹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产量很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印书的佳选。藏书家们习称“白棉纸本”。《大典》本用纸厚度为012毫米的白棉纸。

墨:明代以徽州墨最著名,产量也大,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销售全国。程氏、方氏等徽墨商世代经营,驰名海外。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颜色经久不褪。

字体插图

字体: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为楷书台阁体。明清时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端正整齐,大小一致。所以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种字。明代楷书一般横竖撇捺都比较张扬,不甚拘谨,有宋元遗韵。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馆阁体字日渐平庸。《大典》字体端正整齐,而有洒脱精神,实为写本精品。

插图:《大典》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描线条笔法,人物景象,生动逼真,工致精美。嘉靖录副时,也由画工以原图摹绘而成。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和明初画家们的绘画作品的遗存,在绘画史、书籍插图史方面也极具价值。

栏格版式

全书为手绘朱丝栏本,框高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八行,大字单行十四五字,小字双行不顶格28字。版心上下大红口,红鱼尾。上鱼尾下题“永乐大典卷×××”,下对鱼尾之间题叶次。其边栏、书口象鼻、鱼尾都系手绘,《大典》用纸需数十万张,手绘栏格也是大工程。有推测,如果不用工具既慢又不齐,可能是用薄板将边栏、书口处镂空,加以固定,再在板上用笔刷上红色而成,栏内的直格是另一次完成,中国古代卷轴制度的写本多打乌丝栏格,据说也有专用的笔床。书内文字,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及书口文字用红色。断句用红色小圆戳钤印,朱墨灿然,便于阅读。

装订形式

《大典》为包背装,即每叶纸,字面向外由中缝对折,书脊先用纸捻订牢,外面用硬纸板裹一整块黄布连脑包装作书皮。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第。每册30-50叶不等,每册多为二卷,也有一卷或三卷的。全书高52cm、宽约31cm。

第三个问题我讲讲《大典》副本的流散

据记载,《大典》嘉靖副本贮藏皇史宬配殿约150年,到清雍正间(1723年—1735年)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从此这部内府藏书开始被大臣们借阅辑录佚书,从而不断遗失并遭受各种破坏。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曾利用此书,清查时发现已缺失2422卷,约一千册。此次共从中辑佚书300余种。

嘉庆、道光间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又利用《大典》,这期间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又被官员大量盗窃。另外,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侵略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该国。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5000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检查《大典》只剩800册。最后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大典》除战火焚毁破坏以外,再加上人为抢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为乌有。各国侵略者将抢劫的大量财富文物盗运回国,《大典》从此散布在世界各国图书馆和私人手中。国内一些文人书贾也竞相购买收藏,以为奇货可居。这部曾藏于明内府、清官署的万余册《大典》,不到百年几乎是灰飞烟灭。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交劫余的60册《大典》,作为京师图书馆最初的收藏。

第四个问题我讲讲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收藏

《大典》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学术的重厄,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为搜寻《永乐大典》作出巨大贡献的郑振铎先生在50年前就曾经感慨地说到: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仅仅就这百存三四的《大典》说来,我们已经可以从那里边得到不少的珍罕而且重要的资料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调查,现藏《永乐大典》400册左右。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永乐大典》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和保存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经过百年的努力搜求,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数量已达222册,在架书为162册,其中60册暂存台湾。

实际上在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学部就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但未得办理。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的工作。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请国务院,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获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当即派员前往陆润庠处,将64册《大典》运至教育部。除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外,另60册送往京师图书馆,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

京师图书馆在细心整理,妥善保护这60册《大典》的基础上,四处征集,广为搜罗,其间,京师图书馆几易馆名,但大典的收藏工作却从未停止过。到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的数量已达93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写经、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舆图及珍贵的西文书籍装箱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及明人文集挑选精品南迁,以防不虞。接电后,北平图书馆即将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善本典籍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下来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永乐大典》南运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上海沦陷,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家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籍的安全遭到威胁。代理馆长袁同礼先生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先生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决定将这批善本再做挑选之后运往美国寄存。选取的三千种书中有60册《永乐大典》。于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目前暂存台湾。

八年抗战,国难当头,但爱国文化人士抢救、搜集古籍善本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困居上海的郑振铎先生不停地出入书肆,寻找善本,并和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袁同礼馆长则四处筹措购书经费。那一段时间收集的善本中有两册《永乐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永乐大典》的收集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收后即拨交国家图书馆。为纪念这一举动,国图举办了一次《永乐大典》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将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国图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叔弢先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国图:“仆旧藏《永乐大典》一册,杭字韵,卷7602至7603,谨愿捐献贵馆,……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大典》赠送国图。随之,赵元方先生也将家藏的一册《大典》捐赠出来。1958年,北京大学将4册《大典》移送国图。广东文管会也移送3册。向国图捐赠大典的还有张季芗先生、金梁先生、徐伯郊先生、陈李蔼如先生以及赵万里先生。

此后在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又送还我国52册,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送还我国3册,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送还1册。这样67册曾经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在国图“团聚”了。

更值得我们感怀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文物的收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批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达到220册。

大典的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发现时,这一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经不存,书里夹着花样、鞋样。幸运的是,当时的农家妇女虽然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的传统,使这册《大典》得以保存了下来,也可以算做《大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书又转送到国图,国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截至这一年,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的收藏量已经达到221册。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在专家赴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时,一个机缘,一册新的《永乐大典》又呈现眼前,在两年后经过运作,即将入藏国家图书馆,这是模字韵湖字一册,与原藏国图的部分可以实现缀合。

《永乐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收藏的历史。近百年来,政府的支持、众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们的奔走寻访、国外收藏单位的送还、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呕心沥血,无一不令人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一刻也不能忘怀的。

第五个问题是国家图书馆以外的《永乐大典》

除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藏有近200册《永乐大典》。根据已经了解的情况主要有如下30家藏家: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斯道文库、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乃尔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南朝鲜旧京李王职文库。

我们看到英国、日本藏家更多一些。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而英使馆与翰林院围墙之间隔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英国收藏的《永乐大典》会多一些。在翟兰斯日记中,记载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卷《大典》,就来源于英国。1989年曾在爱尔兰发现五册《永乐大典》的信息,2002年,《永乐大典》600年国际研讨会上还有一册阿伯丁的《永乐大典》扫描件赠送给国家图书馆,也是未见著录的。还有在会上学者透露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收藏有《永乐大典》。而日本藏《永乐大典》的数量或许是占了地利的因素,东洋文库1920年曾经一次在田中庆太郎的文求堂书店购买了10册《永乐大典》,之后到1943年共六次购入《永乐大典》,总共63卷34册。大约在1940年,东洋文库曾想一次购买刘氏嘉业堂的49册,但因时逢战乱、资金短缺,未能遂愿。通过当时的满铁,将其收藏在了大连图书馆。大战后,它们经过旧苏维埃联邦归还至北京图书馆。也许通过我们的古籍普查,还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存卷现藏情况一览表

彭元端

彭元瑞与其父廷训、弟元、子翼蒙,一家三代四人皆为翰林。成就较大者为元瑞。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异想逸材”,历任礼、工、户、兵、吏五部尚书,及《续三通》馆、《四库全书》馆、《清会典》馆总裁。嘉庆四年(1799)充《高宗实录》总裁。在朝有“智囊”之称,朝廷礼仪、制度等重大著作多由他裁定。

彭元瑞博学多识,精于古代器物、书画的鉴定,先后编成《秘殿珠林》、《石渠宝及》、《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天禄琳琅术目》等图籍、目录。他的诗文有《恩余堂辑稿》、《经进稿》、《宋四六话》、《知圣道斋读书跋》等。乾隆帝六十、七十、八十寿诞时,他分别献上诗词《万福集成赞》、《古稀颂》和《万寿衢歌》三百首,受到皇帝嘉奖。

乾隆帝有“对联天子”之称,彭元瑞亦精于对联。一次,乾隆宴见词臣时曾出半联:“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 ”,彭元瑞即席对曰:“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顷刻间四座倾服。

彭元瑞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勤。

目录学成就

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别署身云居士。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侍讲,擢詹事府少詹事,值南书房,迁侍郎,历工、户、兵、吏诸部,擢工部尚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上《八庚全韵诗》,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谥文勤。以文学被知遇,目录学功底极厚。根据内廷藏书及书画、鼎彝,辑《秘殿珠琳》、《石渠宝籍》、《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天禄琳琅》诸书,他出力较多。乾隆中主编《天禄琳琅书目》及续编,互见别出,各有源流。前编书目10卷,400部;后编20卷,663部,各收书12 258册。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与纪昀称为“南北两才子”。收藏图书颇丰,自称“借抄范氏‘天一阁’、吴氏‘小山堂’、马氏‘丛书楼’、鲍氏‘知不足斋’,虽未能略备,然颇费心力,它日当结庐数楹其中,与乡人士共读之。”所藏之书皆手校手跋,收藏有宋元本众多,藏于“知圣道斋”中。所抄书有140余种,数千卷,版心有“知圣道斋抄校书籍”字样。有《知圣道斋书目》4卷,著录图书千余种,刻入《玉简斋丛书》中。作《知圣道斋读书跋尾》2卷,辑录其读书跋文113篇。辑刻有《钧台遗书》5种。藏书印有“南昌彭氏”、“知圣道斋藏书”、“遇者善读”、“岁乡村夫”、“知圣道斋抄校书籍”、“彭之椿”等。晚年家贫,藏书归于朱学勤“结一庐”。著有《经进稿》、《恩余堂稿》等。

彭元瑞联集

自题联

门心皆水;

物我同春。

题春联

一代翰林风月手;

六朝兰谢王家。

赠 蒋士铨

三千水击鹏渔上;

百二蜂环雁荡南。

赠乐清林

心之光明犹火也;

神而变化其龙乎。

题某关帝、火神、龙神合庙

桃花万树春风里;

瀑布一帘化雨中。

题浙江永康 五峰书院

杭州太守湖山美;

康节先生安乐窝。

赠杭州太守邵齐熊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视学浙江题学署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自题堂联

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

感时应溅泪,庙侧花神。

题杭州西湖岳墓

兵法读春秋,必有文事;

官箴严月旦,无作神羞。

题江苏学署关帝庙

赖社稷之灵,国有君矣;

竭股肱之力,死以继之。

题杭州于忠肃祠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集句题堂联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

题镇江北固山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自题

塞雁初回,江静林昏成独梦;

陇梅欲寄,蹄轻鞍稳更何人。

题大庾岭梅关

心怆老门生,执馈缝衣怜雪立;

思x贤宰相,^经被报春晖。

挽董诰母

匪特茑箩亲,髫同笔研相将老;

空怀松菊志,家少田园竟不归。

挽钟碧溪

昀渚疲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

丁香花,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对乾隆

人爵贵,天爵更贵,解组学鸟巢反哺;

帝星升、臣星先殒,骑箕为龙驭前驱。

挽曹文埴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纪晓岚戏对彭元瑞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

彭元瑞对乾隆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彭元瑞、纪昀题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殿

包罗海岳之才,久矣韩文能立制;

绘画乾坤之手,惜哉尧典未终篇。

彭元瑞自题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说,什么事物能打动我的心呢?是二月盛开的杏花和八月飘香的桂子。按科举时代每年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及格者金榜题名,称为”折桂“。这是封建士子极为光荣的事,所以说”动人“。下联说,有谁督促我呢?是三更荧荧的灯火照我苦读,五更喔喔的鸡声催我起床。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五更,指天将明时.联语用问答法,前半问,后半答,反映了封建科举时代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勤奋苦读的普遍心态。

彭元瑞制御墨

清乾隆彭元瑞制御墨

1983年,大学毕业后接受国家工作分配,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清宫旧藏古籍的文章。1989年,创作的第一本书《紫禁城秘闻》发行。随后,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先后出版相关著作达30多本;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专题发言,宣读论文;潜心研究宫廷版本、宫廷历史以及宫廷历史人物,发表了许多文章。

著有书籍:

《皇帝品茶》,故宫出版社。

《雍正如是说》,故宫出版社。

《明清二十四后妃》,故宫出版社。

《乾隆南巡》,故宫出版社。

《珠联璧合——海峡两岸文物故事》,华艺出版社。

《慈禧私家相册》,中华书局。

《慈禧与晚清残局》,香港和平图书公司。

《末代女皇的一生》,香港和平图书公司。

《向斯说慈禧》,工人出版社简体字版;台湾知本家文化公司繁体字版。

《慈禧私密花园》,华夏出版社简体字版,香港和平出版公司繁体字版。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中国书店出版社。

《天禄珍藏》,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中国书店出版社。

《女人慈禧》,华艺出版社,香港和平出版公司繁体字版,韩国胡萝卜出版公司韩文版。

《乾隆养生之谜》,文化艺术出版社。

《故宫往事》,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宫廷御览图书》,紫禁城出版社简体字版。

《康熙皇帝画传》,紫禁城出版社。

《后宫的金枝玉叶》,紫禁城出版社。

《康熙相薄》,学苑出版社简体字版,台湾远流实学社繁体字版。

《皇帝的佛缘》,紫禁城出版社简体字版,香港和平图书公司繁体字版。

《中国宫廷善本》,文物出版社简体字版,台湾远流实学社繁体字版。

《乾隆养生录》,文化艺术出版社简体字版,台湾远流实学社繁体字版,韩国世宗出版社韩文版。

《漫游宫廷禁地》,台湾老古文化公司。

《漫游历史禁地》,台湾老古文化公司。

《斜阳下的宫殿:民国时期故宫往事》(寒布合著)

《中国古代禁卫军》(王镜轮合著),解放军出版社。

《珍图本历代宫廷生活》(王镜轮合著)

《帝王后宫生活实录》,大众文艺出版社。

《皇帝的女人们》华艺出版社。

《中国历朝皇宫禁卫实录(上下册)》(王霜合著),群众出版社。

《中国历朝皇宫生活全书》(王镜轮合著),华文出版社。

《中国皇帝游乐生活》,新华出版社。

《宫禁后妃生活》,华艺出版社简体字版,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繁体字版。

《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王镜轮合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皇朝兴亡丛书:《最后的紫禁城》、《皇朝天运》、《帝王生活》、《宫闱秘史》,工人出版社。

故宫藏品大系主编:《故宫藏品大系:臣工写经》、《故宫藏品大系:御笔写经》、《故宫藏品大系:抄本》上下册、《故宫藏品大系:戏本》上下册等书,故宫出版社;

撰有文章:

《缥缃盈天府——清代宫廷藏书考述》(《永乐文渊——清代宫廷典籍文化艺术》)

《清宫武英殿刻本》

《武英殿刻本之纂修》(《紫禁城》1期)

《之纂修经过及其版本特征》(《故宫学刊》第1辑)

《宋版古书之鉴识》(《紫禁城》)

《清宫“天禄琳琅”珍籍流传考》(《2007年故宫博物院第一届清宫典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清宫五修考述》(《图书馆杂志》6期)

《宋版古书之鉴定》(《新世纪图书馆》3期)

《大藏经及其源流》(《收藏家》9期)

《中国佛经总集〈大藏经〉》(《紫禁城》4期)

《清宣统时期流失宫外古籍考》(《中国文物世界》193期)(香港)

《漫谈圣明君主》(一、二、三、四)(《紫禁城》1-4期)

《漫话皇帝的寿命》(《紫禁城》3期)

《宫廷藏书兴衰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3期)

《“康乾盛世”的帝王文化》(《紫禁城》2期)

2007年,在武英殿主持大型展览《天禄珍藏》,主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并参与主持故宫博物院第一届清宫典籍国际学术会议;

2012年11月,参加广州《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题发言,宣读《乾隆南巡御制诗考述》。 其一,史料详实。运用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致入微,笔触轻松,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其二,场景广阔。书里生动地再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重大历史场景,生动人物故事,细腻叙述,熠熠生辉。

其三,视角独特。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物特有的个性、心理和生活。

其四,文笔流畅。书里的故事引人入胜,文字叙述精彩生动。

(摘自《女人慈禧》阎崇年《序》,《女人慈禧》,由清史学者阎崇年作序,两人算是忘年交。他们的结识是故宫牵出来的缘分。阎崇年曾打趣说自己有“私心”:“我看书得求他,进故宫门也得求他啊。”) 向斯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中国宫廷历史、文化,尤其是宫廷内府版本和清宫人物诸方面的研究,例如《女人慈禧》。

书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慈禧太后的一生。慈禧由一个生在北京西城辟才胡同那拉氏家四合院里的小女孩,从16岁的少女,走进皇宫深院后,由争宠到贵妃、到太后,进而成为朝纲专断的皇太后。慈禧御政的四十八年间,风云变幻、不动声色、暗藏玄机、稳操胜券,作者对女人慈禧的描述,运用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致入微,笔触轻松,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生动地再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慈禧先后在皇宫的储秀宫、长春宫、宁寿宫以及圆明园、西苑生活,这里的每一座宫院,从门窗装饰、屋檐彩画到饮食起居,都留下了她鲜明的个人印记。从生子、北狩、祺祥政变,到训子、恋权、同治大婚,从太监违制、平定东南,到钳制恭亲王、平反小白菜案,从曾国藩的发迹、编练湘军,到总督东南战事、传闻湘军政变,从万寿庆典到囚禁光绪,从珍妃之死到出逃西安,重大历史场景,生动人物故事,细腻叙述,熠熠生辉。

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慈禧作为女人所特有的个性、心理和生活。她对政务十分敏锐,“心欲细而胆欲大”。她奉行的人生哲学是: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要让他一生不痛快。她面对东南危局,却始终陪伴在咸丰皇帝身边,帮助他渡过难关。时局逆转,她随丈夫出逃北京,前往热河行宫。她26岁就做了寡妇,在悲痛中面对八大臣向孤儿寡母的欺凌与挑战时,表现出了非凡的胆魄、超人的机智、坚韧的毅力和高明的手腕。回到北京后,她三次与恭亲王权力较量,使恭亲王俯首称臣。儿子长大成人、结婚、执政以及凄惨去世,她再次垂帘听政、再次出逃北京等等,一一再现了一个女人十分独特的个性和生活。

  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文物藏品比较

  郑欣淼,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青海省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在文化理论研究、政策科学研究、鲁迅思想研究方面,有四部学术专著出版,还有两部诗词集问世。近年来提出了“故宫学”概念。

  “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这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不甚清楚而又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在比较前,我想首先说明三个情况:

  一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宫。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相当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伯远帖》、《中秋帖》等。

  二是,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所留文物相当多,也有不少珍品,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马衡院长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虽将珍品编目造册报南京,但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南迁文物后来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当然多是精品。其实留下的78%精品也相当多。国民党向台湾运文物,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内地。

  三是,两岸故宫文物藏品构成上稍有不同。运台故宫文物约60万件,其中清宫档案文献38万件册,善本书籍近16万册,器物书画5万余件;加上抵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余件。北京故宫原有明清档案800万件,善本特藏50多万册(件、块),器物书画100万件,总计达960万件。1980年明清档案划出,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将包括部分宋元版书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及一些省市和大学图书馆。现北京故宫有藏品150余万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万多件,80%以上仍为清宫旧藏。

  我们再从几大项文物来具体比较:

  一、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元代大幅壁画等。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因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运输难度。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和品质不如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胜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

  二、陶瓷类文物。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上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台北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的收藏数量是台北故宫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庆至宣统官窑瓷器、历代民窑瓷器以及古陶瓷窑址标本、实物资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宫均占有明显优势。北京故宫在历代官窑瓷器收藏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都相当可观,不容忽视。在古陶瓷收藏方面,两岸故宫各有千秋。

  三、青铜器方面。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另外有历代货币1万余枚、铜镜4000面、印押1万余件。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两岸故宫青铜器都以传世品为主,台北故宫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

  四、工艺类藏品方面。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玉器数百件,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与六安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为世所罕见,目前仅北京故宫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万斤,还有重量数千斤的几件玉山,是台北故宫所不能及的。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杂项”,台北故宫总计7605件,北京故宫则有101355件。漆器总体上台北故宫精品较少;金属珐琅器,两岸所藏特点相近,但北京故宫的一些大型金属珐琅制品则是台北故宫所没有的;从台北故宫出版的有关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选文物看,其工艺水平明显逊于北京故宫藏品。另外,北京故宫还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台北故宫无此收藏。

  五、宫廷类文物收藏。北京故宫具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故宫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视文玩鉴赏,其鉴赏所用的印章,绝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北京故宫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状。

  六、图书典籍方面。台北故宫所藏版本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卷帙完整、书品好者居多,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北京故宫所存数量不多的宋元版书多已拨交国家图书馆,但现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种、数量众多,包括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等特藏文献,等等,以上共约195万册(件)。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书版。这些构成了北京故宫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省市积极支持下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解放初期,国家就毅然花50多万港币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当时台湾也想买,但经费没有落实,他们至今引为憾事。迄今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宫捐献文物。毛主席三次将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转送故宫保存。张伯驹、朱翼庵、孙瀛洲等人的无私捐赠,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许多在价值上比清宫旧藏毫不逊色。这使故宫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当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在北京的旅游景点众多,其中的博物馆也是多之又多,那么在北京有哪些博物馆适合带学生参观的?除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这些热门博物馆之外,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处比较特别的博物馆。

1、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简称探索馆)坐落在中国儿童中心园内,是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三方合作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融合国际先进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公益性儿童探索馆。

探索馆按照活动主题,分为城市广场、开心市集、繁忙小镇、阳光之谷、科学天地、主题空间和4D影院等七个展厅。展区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的元素。

探索馆主要面向0-7岁儿童开放,遵循动手做、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倡导亲子互动,提倡孩子们自由活动、自主参与、自我探索、动手动脑,为孩子们提供全面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放开手脚去触摸实物、认知世界、体验感悟、快乐成长。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场:9:00—11:30;下午场:14:00—16:3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票价:儿童票价60元/人;成人票价20元/人(售出门票当日当次有效,门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

购票:在“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微信公众号上购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

2、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55万余件,涵盖地质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还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质学空间。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票价:目前实行优惠票价。成年人每人15元;未成年人、成年学生、教师、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军人、自然资源系统职工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等凭相关证件免票。

预约: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不接受团体预约、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3、国家典籍博物馆

2012年7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典籍博物馆”牌子,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9月对公众开放。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国家级典籍博物馆,也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中面积较大、藏品较丰富、代表性展品较多的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百余场展览和上千场社会教育活动,凭借深入浅出的精彩内容、多维度的专业解读、典雅别致的空间及版面设计、趣味的互动,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认可和嘉奖。

8月4日,“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不仅向社会公众介绍清宫“天禄琳琅”藏书,更重点展现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繁难过程、艰巨任务和巨大成就,让观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古籍保护理念。想看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哟~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预约:1微信预约(周一至周日9:00—21:00)在“国家图书馆服务号”微信公众号上预约,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观众需预约“总馆馆区”。

2电话预约(周一至周日9:00—16:00)拨打预约电话4006006988/010-88545426实名预约,完成预约后,收到预约信息及预约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紫竹院公园旁

4、海淀公共安全馆

火灾、地震、爆炸、交通事故,这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危机关乎生命,要如何化险为夷、如何居安思危呢海淀公共安全馆就是值得一去的科普基地。

海淀公共安全馆是海淀区人民政府兴建的综合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位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海淀公园东门附近。展馆运用球幕成像、幻影成像、红外识别、语音识别、VR互动等多项高科技展示手段,采用观看类、互动类、体验类等不同性质的展示方式,融入上百个典型案例,设计了170多个精彩展项,让观众在体验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各种灾难发生时正确的逃生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为了满足低龄宝宝的安全认知需求,公共安全馆还特意增设了亲子安全乐园,专为宝宝设计的动画片《大吉成长记》成为亲子乐园的主角,让宝宝一边看动画一边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六开馆,周日、周一闭馆。如遇特殊情况,请以现场公告为准。

预约:个人通过“海淀公共安全馆”公众号预约。团体预约请致电8255771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