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献进行校勘、汇编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对历史文献进行校勘、汇编的是什么,第1张

中国古代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有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评点、序跋、目录等方式,而以校勘、注释为核心。若以文献载体、制作方式而论,则可以划分为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

前人对校文的处理方式,有多种形式。现以张灿玾教授的《中医古籍文献学》为基础,将其归纳为:随正文附记、朱墨分书、迳改、书内附见校勘记、单篇别行校勘记等形式。

随正文附记者,是将别本异文附记于正文之后。如今存《素问》与《灵枢》两书正文中所存少量校文,即属此类。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正文与校文的混淆,后世很少采用。

朱墨分书法,见于雕板印书之前。如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云: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王冰用朱墨来区分原书旧文与新加文字。此外,校书人为区别不同校文,亦有取朱、墨分书方式者。如日本小岛尚真父子校勘《针灸甲乙经》医统本,其中以正统重抄本相校者,皆以赭笔校雠,以《素问》及《灵枢》相校者,亦或取墨笔书之。这种方式给传抄及雕版印书带来诸多不便,后人校书少用此法。

书少用此法迳改,即直接改动原文,不加校记说明。如明·吴敏学所校诸书,多未留校记。近代亦有采用此法者。采取这种方式,使后人无法了解其迳改之处原系何字,是否确系误文,难以进行核对,亦无法复原。所以校书一般不采用此种方式。

书内附见校勘记,即于正文之外,另写校勘记说明校改的内容与理由。校勘记与原书合刊在一起。这种方式可反映出底本正文与校出异文的原始面貌,以便于分析判断,即使误改亦可复原。后世及今人校书,多采此种方式。根据校勘记在书中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①置于书末的校勘记,一般适用于原书内容较少或校记不多的古籍。如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备急于金要方》的考异等。为了检索方便,采用此法-般应注明提校字词的页、行、字,标示其位置。

②置于卷末的校勘记,校语编号要与正文出校编号一致,以便查检。如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伤寒论》本,每篇之后有任应秋先生的校勘记。

③置于篇末的校勘记。如宋·史崧整理的《灵枢经》。

④置于段后的校勘记。近代校注或注释等体裁的书,多用此法。有的校、注分书,如《素问》、《灵枢》、《诸病源候论》、《脉经》等校释本,均于段后设校勘与注释之项。有校注合书者,如王筠默《神农本草经校证》及《中藏经》、《难经》、《脉经》、《诸病源候论》、《素问》等校注本。用此法时,一般应先校后注,有时校、注互参,便于说理及行文。

⑤置于句后的校勘记。多以双行或单行小字表示。若原书有注,则校记一般放原注之后,前加按、或案等表示。如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黄帝内经太素》中萧延平按语即是。

⑥置于字词后的校勘记。是将校记直接写在有误的字词之后。如198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傅青主女科校释》。

⑦置于页末的校勘记。是将校记集中于当页之末,这是目前校勘古籍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提校正文与校记均要加序号表示。

⑧置于书页天头的校勘记。即在书的天头,正文之行上书写校勘记。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步月楼刊《针灸甲乙经》,天头有日本小岛尚真父子之批校,又有清柯逢时复请刘殿臣过录奈须恒德之批校。

单篇别行校勘记,即将校勘记单独为篇,不与原书并合。这类校勘记,只录校记,不录原文。如日本度会常诊《仿宋椠本素问校伪》(后附刊于日本复刊明顾从德本《素问》之后),清·顾尚之《内经素问校勘记》与《内经灵枢校勘记》(后附刊于守山阁本《素问》、《灵枢》之后)。

校勘的引证解释是:⒈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引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_书,见有八十_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⒉犹核实。比较核对。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_,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_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⒊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引《宋史·欧阳修传》:“_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校勘的引证解释是:⒈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引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_书,见有八十_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⒉犹核实。比较核对。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_,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_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⒊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引《宋史·欧阳修传》:“_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拼音是:jiàokān。结构是:校(左右结构)勘(左右结构)。词性是:动词。注音是:ㄒ一ㄠ_ㄎㄢ。

校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校勘jiàokān。(1)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1)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二、国语词典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词语翻译英语tocollate德语Textkritik(S,Sprachw)_,vergleichen(V)_法语conciliation

三、网络解释

校勘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关于校勘的近义词

校正校订订正改正勘误

关于校勘的诗词

《谒馆阁校勘欧阳公》《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

关于校勘的诗句

更时时校勘身心既劳亲校勘校勘是与否

关于校勘的单词

collate

关于校勘的成语

不齿于人校短推长不名一钱摸金校尉校短量长伯道无儿犯而不校不期而然

关于校勘的词语

枉勘虚招校短推长循名校实摸金校尉不期而然伯道无儿犯而勿校犯而不校不齿于人同年而校

关于校勘的造句

1、这部书的校勘实在太差,再加以辗转传抄,以致于鲁鱼帝虎,错误百出。

2、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复古书原貌。

3、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

4、汪本在白诗的编集、校勘、考证、辑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白诗在清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

5、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对的技术性错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校勘的详细信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